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注射用头孢地嗪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提出防治措施,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0~2014年使用注射用头孢地嗪致不良反应的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和儿童使用头孢地嗪发生过敏性皮疹、假膜性肠炎、药物热、消化系统反应等不良反应较多。结论:临床医师须严格掌握头孢地嗪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老年及儿童等特殊群体应谨慎使用,避免剂量过大及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2.
头孢地嗪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过敏性休克,剥脱性皮炎,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心血管反庆,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反应等,临床应用时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3.
郭均平  张金安  汪永辉 《中国药师》2012,(12):1779-1779
1病例简介患者,女,58岁,因"咳嗽、咳痰半月余加重1周,发热4d"于2012年4月10日入院。诊断为肺部感染;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肾性高血压。1.1既往史患者2004年在某中医院发现肾功能异常,2005年在该院确诊"尿毒症、肾性高血压",后开始行透析治疗。现在本院血透中心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3次/周)。患者于半月前  相似文献   

4.
头孢地嗪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广谱抗生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阴性菌有效。近年来国内有文献报道,本品可致过敏反应,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龙敏  陈蓉  王颖 《中国药房》2011,(22):2077-2079
目的:探讨头孢米诺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检索1990-2010年"中国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头孢米诺临床应用及ADR个案报道的文献,得到符合条件的文献35篇共1474例,其中临床应用23篇1449例,个案报道12篇25例,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临床应用文献中,有84例记载ADR并分类,ADR发生率为5.80%,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反应(71.4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05%)等。ADR个案报道为:急性肾损害(32.00%)、凝血障碍(20.0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6.00%)等;以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60.00%),约80.00%的ADR出现在用药3d后。结论:临床应重视头孢米诺引起的ADR,用药时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护,以减少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头孢地嗪引发寒颤并心律失常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3岁,因声音嘶哑一年多,吞咽困难一周来院检查,确诊为颈段食道下咽癌。2006年2月21日,手术切除癌组织后,给予头孢地嗪(汕头金石粉针剂有限公司,批号050602)2.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40mL中以80mL.h-1的速度微量泵静脉注射(用药前经头孢地嗪原药配制试液作皮试为阴性),q  相似文献   

7.
头孢地嗪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其作用机理主要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而起杀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奈瑟淋球菌和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流感嗜血杆菌有效。同时本品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本文就其不良反应给予综述,以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林文强 《中国药房》2015,(6):743-745
目的:探讨头孢唑林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0-2013年国内发表的有关头孢唑林注射剂致ADR的相关文献,并就收集到的377例ADR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头孢唑林注射剂致ADR与性别无关,多发生于18岁以下患者;用药30 min内可发生ADR,以全身性损害和泌尿系统损害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肾损害、过敏反应及双硫仑样反应;有11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头孢唑林注射剂可致严重ADR发生,应加强临床用药监测,完善药品说明书,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注射用头孢地嗪致过敏性休克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均平  张金安  胡占芳 《中国药师》2009,12(11):1630-163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3岁,因前列腺增生并尿潴留入院。半年前,自述曾使用头孢吡肟2h后出现风团状红疹一次,是否为头孢类抗菌素过敏反应等具体情况不详。病人于2009年2月24日行尿道狭窄扩张术及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第2天,使用头孢地嗪2g(注射用头孢地嗪,广东某制药厂有限公司,批号:090102)溶于250m10.9%氯化钠注射液中ivd,9:25,在输入头孢地嗪2min后,病人诉心悸、气促、手脚麻木,并突发痰鸣音;9:30,呼吸骤停,血压下降,意识丧失,舌根后坠,面色晦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孢噻利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0年1月国内外医药期刊公开发表的头孢噻利致ADR的相关报告,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同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探讨瑞戈非尼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规律、临床表现及转归,为临床医师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13-2018年国际学术期刊有关瑞戈非尼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患者基本情况、疾病信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转归等多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7篇,涉及不良反应共43例,其中新的不良反应12例;患者中男性24例(55.81%),女性19例(44.19%),男女比例为1:0.79,发生的平均年龄为(61.07±10.04)岁;瑞戈非尼引起的ADRs主要发生在1个月之内(75%);其所致ADRs以消化系统(33.77%)为主,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s其次(25.97%)。结论:瑞戈非尼引起的不良反应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了解瑞戈非尼致ADRs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自2010年至2019年中CNKI、万方、VIP、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总共收集16例不良反应,男性10例,女性6例,以5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较高(11例,68.75%)。不良反应多发生于6个月内,累及多个组织/器官,以消化系统损害(31.25%)、皮肤及附件系统损害(18.75%)以及肝胆系统损害(18.75%)为主。结论: 临床中使用利拉鲁肽要加强用药监护,密切防范ADR的发生,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及既往存在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度拉糖肽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国内外数据库关于度拉糖肽致不良反应个案报道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收集10例不良反应,男性、女性各5例,年龄50~84岁;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用药后1个月内;10例均为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皮肤系统如坏疽性脓皮病、麻疹样药疹、大疱性类天疱疮,消化系统如药物性肝损伤、胆囊炎,血液系统如静脉血栓形成,心血管系统如房颤加重,泌尿系统如急性肾损伤,以及引发内分泌系统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其中,坏疽性脓皮病、麻疹样药疹、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物性肝损伤、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均为说明书中未记载的不良反应。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度拉糖肽不良反应的认识,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既往存在相关不良反应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用药如胰岛素的患者在使用度拉糖肽时应加强用药1个月内药学监护,降低严重不良反应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安罗替尼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及SCI数据库收载的安罗替尼致ADR的个案报道,进行分析。结果:安罗替尼致ADR的文献报道有13篇,共17例,其中男性10例(58.82%),女性7例(41.18%);年龄主要集中在41岁以上(88.24%);多发生在用药31~60 d (38.10%);ADR以心血管系统(33.33%)和呼吸系统(28.57%)损害为主;ADR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瘘(5例),高血压(4例),手足皮肤反应(2例)等;经对症处理后,13例患者好转,4例患者死亡。结论:应加强安罗替尼ADR的临床监测,避免严重的ADR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孟鲁司特致神经精神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规律、特点,寻找风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 v2.0)的药品评价系统中,通过医嘱检索、病历检索这两个检索维度,检索2019年1月—2020年2月使用孟鲁司特过程中发生"兴奋""焦虑""抑郁""迷失方向或混乱""注意力不集中""噩梦""幻觉""失眠""震颤""烦躁""易怒""梦游""自杀""强迫症""不安""口吃""肌肉不自主运动"等神经精神症状的病例;同时检索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孟鲁司特相关神经精神不良反应报道,合并文献病例与院内病例,回顾性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用药剂量、合用用药、不良反应表现、发生时间、严重程度、治疗和转归等项目。结果收集院内病例15例,文献检索获得病例12例,合计入选病例27例。关联性评价结果显示,"可能有关"4例(14.8%),"很可能"有23例(85.2%);院内病例统计神经精神不良反应发生率0.33%;40~65岁年龄段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13例不良反应无使用孟鲁司特的用药指征;未发现给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不良反应表现为焦虑、噩梦、烦躁/激动/言语多、攻击性强较多,也可见遗尿、头痛头胀、肢体麻木等;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7 d以内,最快的0.5 h,也有延至数周后的可能;停药后绝大多数可以恢复正常且恢复较快。结论孟鲁司特可能导致神经精神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需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加强用药监护,在儿童患者的临床应用中应更加引起关注,一旦发生不良反应要立即停止使用,特别是在服药开始后一周内要加强临床观察。相关神经精神不良反应停药后多数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伊布替尼所致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医院知识总库关于伊布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伊布替尼致ADRs的个案共41例,多发生在用药30d内(13例,31.7%);伊布替尼致ADRs累及系统-器官以呼吸系统损害(13例,28.9%)、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10例,22.2%)为主。结论:临床医师或药师应了解伊布替尼ADRs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尽量将ADRs的影响及危害降至最低,最大程度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阿帕替尼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阿帕替尼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阿帕替尼导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共计35例;其年龄分布以51~80岁年龄段较多(26例,74.3%);多发生在用药后90 d内(77.4%);阿帕替尼导致的不良反应累积系统位居前三的分别为心血管系统(24.2%)、消化道系统(24.2%)、皮肤黏膜及其附件(19.4%)。结论:临床医师及药师应加强对阿帕替尼不良反应的认识,加强用药监测,注重患者用药教育,以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克唑替尼致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克唑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克唑替尼致ADRs的个案报道共30例次;其年龄分布以51~70岁年龄段较多(16例,53.3%);多发生在用药后90 d内(29例,96.7%);克唑替尼致ADRs累积器官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呼吸系统损害(32.3%)、胃肠系统损害(25.8%)和心律及心率紊乱(12.9%)。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了解克唑替尼致ADRs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奥希替尼所致不良反应(ADRs)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奥希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奥希替尼致ADRs的个案报道共13例次;其年龄分布以61~80岁年龄段较多(8例,61.5%);多发生在用药后的90d内(10例,76.9%);奥希替尼致ADRs累计系统-器官主要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9例,69.2%);ADRs好转后,9例(69.2%)再次给予奥希替尼治疗,均未观测到ADRs再次发生。结论:临床使用奥希替尼时应加强用药监测,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应慎重评估再次给药后的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依库珠单抗引起的非感染性不良反应(non-infectious adverse reactions, niADRs)及其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依库珠单抗致niADRs的文献(截至2021年5月31日),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并提取信息,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的16篇文献41例病例报道了44次niADRs,男女比约1∶1.4。年龄18岁以下19例,占比47%。12岁以下总占比30%,其中0~2岁占比15%,2~12岁占比15%。依库珠单抗用于治疗6种原发疾病,其中用于治疗溶血尿毒综合征报道33例,占比81%。所有niADRs累及中枢神经、胃肠道、肝胆、血液、心血管、骨关节及皮肤等多个系统。发生时间范围为5 min至73个月,中位时间和四分位间距为10(27)d。输液反应、胃肠道症状及头痛等多见于7 d以内,占比66%,1个月以内发生niADRs占比91%。24例病例痊愈恢复,占比59%,其中7例经治疗后痊愈,17例未经治疗自行恢复。明确报道转归的病例中结局良好的占比63%。不良预后占比7%,2例最终肝移植,1例死亡。发生不良反应后药物复用率为41%。结论: 依库珠单抗作为新型生物制剂,niADRs累及多个系统,涉及成人与儿童,小年龄儿童更易发生。不良反应表现为速发和迟发,迟发型发生时间最长可达1年以上,临床应用中应密切监护,延长监护周期,避免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