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新型抗血小板药物陆续出现,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仍是目前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最常用药物。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部分患者仍再次发生临床缺血事件,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无反应"现象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关于这一现象研究很多,这些研究都有一定局限性,如不同实验室检测体外血小板功能方法不同、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反应存在广泛个体差异以及其他疾病对抗血小板药物疗效影响等。文章主要从体外检测血小板功能方法、药物代谢基因多态性及影响抗血小板药物代谢相关临床疾病等方面总结目前可能得到的证据,来阐述影响残余血小板活性原因及其与血栓形成事件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2.
抗血小板药物在各种动脉血栓性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多采用固定剂量给药,但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或低反应性可能与血栓事件或出血事件风险相关。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预防血栓或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但目前仍缺乏上述治疗策略能够最终改善患者预后的确切临床证据。迄今为止,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是否应常规进行实验室监测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对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的成因及血小板功能检测是否可用于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抗血小板治疗是脑梗死全程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临床上存在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反应差异且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精准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基因检测是抗血小板药物精准治疗的核心环节。对于存在高危缺血风险或预后较差、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考虑行基因检测和(或)血小板功能检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对于阿司匹林抵抗人群,不推荐增加阿司匹林剂量,可考虑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基于CYP2C19基因型进行氯吡格雷剂量调整的策略仍有待研究,而携带CYP2C19失功能等位基因的患者,建议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药物治疗的基石。但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在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后的反应性差异与血栓、出血等不良事件显著相关。因此,针对高危血栓或出血患者可行血小板功能学检测,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但血小板功能检测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争议且未得到指南的强烈推荐,其标准化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的关键。本文将根据近年循证资料、指南共识和临床经验,对血小板功能检测在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活化、聚集是诱导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至关重要。然而,现有抗血小板药物虽能降低血栓事件发生,但由于存在抵抗或低应答,不良缺血事件仍有发生;且这些药物产生的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及预后。因此,血小板功能研究及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研发仍尤为重要。目前研究发现,多种生物活性肽存在抗血小板活化、聚集等作用。本综述旨在探讨血小板相关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基石。P2Y12受体拮抗剂是一类重要的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P2Y12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药理学特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的同时,也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筛选及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实验与方法日益增多,但所有这些检测方法均有不足之处,因而有必要研究和发展一种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度高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诸如血小板的一般功能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血小板释放功能测定、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前景作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能使冠心病患者明确获益。目前,经典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是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相关及自发缺血事件的标准指南推荐疗法。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的出现,也为冠心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现从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和临床应用特点着眼,阐述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高危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主要血管重建策略,降低PCI围手术期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而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及抑制不足引起的高血小板反应性(high platelet reactivity, HPR)在PCI治疗后的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HPR不仅是PCI术后发生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的预测因子,也和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疗效降低相关。本文综述HPR在血小板血栓形成中的相关机制、HPR对PCI术后MACE的预测价值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阿司匹林和P2 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和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治疗的基石,CAPRIE、CURE、CREDO 等[1-3]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产生不同的抗血小板效应,即血小板反应多样性,低反应性者血栓事件可能增加,高反应性者出血事件风险增加。血小板功能检测显示:表现为血小板高反应性的部分患者对药物反应不良,易发生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和死亡等缺血事件;另一部分患者对药物过度反应,易发生胃肠道出血,卒中和死亡等出血事件[4-5]。导致抗血小板药物,尤其是经典P2 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现象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开展了各种临床研究和药物代谢机制的探讨[6]。新型P2 Y12受体拮抗剂普拉格雷,其强效抗血小板作用在克服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同时,也显著增加了出血的风险[7]。因此,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以预测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而如何在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指导下推进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也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存动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抗血小板治疗是这类疾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在20多种抗血小板药物中,经过大量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验证,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有阿斯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和血小板糖蛋白的Ⅲh/Ⅲa(GPⅢb/Ⅲa)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对于保护人民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有形成分,但是它在动物及人体中却有极重要的生理功能。近几年来人们认识到,血小板除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外,还与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有关,并参与创伤愈合、动脉粥样硬化、肿瘤转移、炎症以及移植排斥等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因而有多功能细胞之称。近年出现的抗血小板疗法,把多种抑制血小板活性的药物用于临床治疗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血栓形成,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技术、方法也在不断提高。本文在这方面作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不仅参与止血和凝血,还与血栓形成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相关.近些年来,抗血小板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生成等是抗血小板研究的重点.近年来,血小板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一些实验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我们对抗血小板药物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快速增加.噻氯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等被大量应用,既往研究发现健康人群中存在大量的氯吡格雷药效降低现象[1].如何更有效和准确监测心血管病患者服药效果,科学施治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医院用于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仪器种类各异,光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light transmittance aggregometry,LTA)试验是公认的观察氯吡格雷药效的金标准[2].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VerifyNow)作为1种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方法,可检测患者剩余血小板聚集功能,评价治疗药物疗效,协助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3].我们对比分析2种方法检测心血管病患者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水平,以探讨VerfyNow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眭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ACS是在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基础上血栓形成的结果,可以说没有血栓形成就没有ACS。而血小板作为惟一的同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的细胞,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大量循证医学研究也显示对于ACS患者,积极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使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针对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活化及释放等环节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作为ACS治疗中的重要策略,应该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张倩  葛蓓  王草心  张继方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70-1771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对4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栓塞,围手术期及时准确适量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进行严密护理观察。结果通过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观察和护理,对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进行快速有效处理,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支架辅助治疗复杂动脉瘤,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韩江瀚 《护理研究》2011,25(12):1086-1088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导致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病理基础,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其形成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在心血管病内科治疗中十分必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即联合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同途径共同作用以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目前最常用方案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中国社会逐渐老龄化,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显著增加,而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血管不良事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用已经得到证实[1]。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近年来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实践中,由于个体化差异,部分老年患者不能达到对血小板的良好抑制,还是会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称为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同时,若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后发生出血相关不良反应,也会显  相似文献   

19.
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鹤瑾  章隽 《上海护理》2007,7(1):37-3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两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1],即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在不稳斑块时)的基础上血栓形成。因此ACS治疗应给予有效的抗血栓形成药物,尤其对血小板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非常关键。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只能分别阻止血小板活化中一条途径。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欣维宁)作为一种高效、高选择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新颖、安全性好、临床疗效确切,与肝素及阿司匹林合用,在饱和的抗凝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能使ACS患者的终点事件显著下…  相似文献   

20.
张亚楠  崔炜 《临床荟萃》2009,24(8):731-733
众所周知,血小板激活、聚集引发血栓形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并发血栓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ACS及PCI术后的常规疗法,其中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则是最常用的药物。目前,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在常规服用氯吡格雷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