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25 mg)、中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50mg)、高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75 mg),每组30例。观察时间为8周,治疗前后测患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及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记录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阿司匹林组、低、中和高剂量联合组GMP-140浓度、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15.3±2.9)μg/L vs(9.7±1.5)μg/L、(16.7±3.4)μg/L vs(8.9±2.3)μg/L、(14.9±3.0)μg/L vs(5.1±1.4)μg/L、(16.4±3.5)μg/L vs(7.8±2.2)μg/L,(43.5±9.8)%vs(24.3±8.9)%、(41.0±7.8)%vs(20.3±8.1)%、(44.3±9.2)%vs(21.5±8.7)%、(43.9±7.6)%vs(20.6±8.0)%,P0.05];AA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4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8.7±9.1)%vs(16.1±7.4)%、(29.2±9.3)%vs(17.2±8.5)%、(30.1±10.1)%vs(17.9±9.4)%、(28.8±8.5)%vs(25.7±8.6)%,P0.05],4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低、中、高剂量联合组总有效率均高于阿司匹林组(93.33%、96.67%、96.67%vs 86.67%,P0.05)。仅高联合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氯吡格雷50mg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最为适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比较UAP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UAP患者55例,分别于服药前、服药1周后、服药1月后空腹抽血,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结果UAP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CD63、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S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服药前与服药1周及1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CD63、CD62P、TS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不仅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而且还抑制了血小板的活化,这一作用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梅  贾国良 《心脏杂志》2003,15(5):425-427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UAP患者 85例 ,随机分为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 (n=30 ) ,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 (n=30 )及噻氯匹定治疗组 (n=2 5 )。所有患者在给予阿司匹林 30 0 mg/ d的基础上 ,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 1次性给予氯吡格雷 (波立维 ) 30 0 mg,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给予波立维 75 mg/ d,噻氯匹定组给予噻氯匹定 (抵克力得 ) 2 5 0 mg/ d,观察 3组患者治疗前 ,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给药 2 h后 ,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及噻氯匹定组给药 3d后患者血浆 GMP- 14 0含量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的变化。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浆 GMP- 14 0含量及 MPA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 .0 1) ,组间血浆GMP- 14 0含量及 MPAR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氯吡格雷起效迅速 ,首剂负荷剂量 30 0 mg服药后 2 h即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激活 ,可达到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连续 3d抑制血小板激活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4年6月-2006年3月住院治疗的老年ACS患者95例,在服用阿司匹林300mg/d基础上随机分组: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300mg,n=30):一次性给予氯吡格雷300mg,2h后取血;②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75mg,n=33):给予氯吡格雷75mg/d,连续5d后取血;③阿司匹林(对照)组(n=32):给予阿司匹林300mg/d,2h后及5/d分别抽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比较两药抗血小板作用的优劣及其安全性。方法  4 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其中国产氯吡格雷组 2 0例 ,进口氯吡格雷组 2 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 10例。两治疗组分别于服用氯吡格雷前、服用氯吡格雷 30 0mg 2h后及服用氯吡格雷 75mg1次 d 1周后抽血查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结果 UAP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前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小板的活化在UA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 ,两者抗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的作用相似 ,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安阳市中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TIA患者11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7例和试验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观察两组综合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PTT、PT和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APTT和PT为(36.75±4.62)s、(14.94±1.73)s,分别长于对照组的(30.73±4.56)s、(12.29±1.66)s,FIB低于对照组〔(2.10±0.33)g/L比(2.82±0.36)g/L〕(P<0.05)。试验组患者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对照组为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老年UAP患者与健康老年人血小板活化标记物CD62p、CD63进行检测,同时动态观察UAP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前后CD62p、CD63水平的变化。结果UAP患者CD62p、CD63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UAP患者CD62p、CD63水平较单用阿司匹林明显降低,而不影响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计数(PLT)。结论老年UAP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升高,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使血小板活化受到更为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组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基础和重要原因在于粥样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抗血小板治疗能极其有效地预防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并发症。试验证明,应用阿斯匹林(ASA)可降低心脏性死亡及非致命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本研究旨在于探讨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接收的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其中3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为观察组,剩余3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率为90%,对照组为60%,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率为83.3%,对照组为43.3%,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差异性不显著(P0.05),在处理后,均可继续治疗。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较好,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阶段,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溃、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若不及时处理可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及早有效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细胞间的磷脂类信使,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引起多种生物学效应,具有激活血小板活化,诱导平滑肌细胞收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硫酸氯吡格雷片口服,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及发作间隔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78.95%,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联合应用氯吡格雷与复方丹参滴丸对其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按照随机原则把所有患者分为单一用药1组、单一用药2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32例。其中,单一用药1组给予患者氯吡格雷,单一用药2组给予患者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用药组同时给予患者氯吡格雷与复方丹参滴丸,观察并对比3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情况。结果单一用药1组总有效率为93.76%,单一用药2组总有效率为90.63%,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6.88%,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每组患者治疗后的TXB2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用药组的TXB2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联合应用氯吡格雷与复方丹参滴丸,对抗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明显优于单用氯吡格雷或复方丹参滴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停用氯吡格雷是否导致血小板功能反跳、不同氯吡格雷停用方案对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CD62P的影响。方法:103例已服用氯吡格雷近1年,且即将停用的PCI术后患者,随机接受两种不同氯吡格雷停用方案:A组(52例)直接停药;B组(51例)在3个月内逐渐停用氯吡格雷。在服药前、停药前1周、停用后1周及停用后1个月时评价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CD62P的变化。结果:无论直接停用还是逐渐停用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率在停药1周后较服药前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逐渐停用患者在停药1周时血小板聚集率即恢复至服药前水平,而直接停用患者在停药1个月时才恢复至停药前水平,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血小板CD62P的反跳。结论:停用氯吡格雷1周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一过性增加,但血小板功能CD62P无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功能及血流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 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各50例.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每日给予氯吡格雷75mg/d,实验组给予氯吡格雷150mg/d.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后两周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MPAR),同时监测血流变指标.结果 服药前两组MPAR及血流变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两周后两组上述指标较服药前均明显降低,与服药前比较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0mg/d维持量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UAP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效缓解症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信封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氯吡格雷联合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观察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发生概率较观察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中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的效果,以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方法组中共纳入研究对象45例,入选时间为2013年7月-2013年12月,均为该阶段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期间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砒格雷治疗,设为治疗组,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接受治疗的4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临床期间给予单一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中涉及的数据信息统一经 SPSS 软件作分析处理。结果治疗期间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严格的观察和评估,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7%、74.4%,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χ2=8.413,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和时间间隔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χ2=3.172,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期间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砒格雷治疗效果显著,颇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2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常规抗凝、抗缺血等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抗凝、抗缺血等治疗基础上,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随访6个月,评价心绞痛、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脏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71%,且治疗组心脏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UAP,可改善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风险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UAP患者92例被随机均分为氯吡格雷大剂量联合组(150mg/d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合组(75mg/d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用药安全性、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及以血小板最大聚集率(LTA-PA_(max))、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振幅(MA_(ADP))等的差异。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GMP-140水平、LTA-PA_(max)和MA_(ADP)等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氯吡格雷大剂量组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常规剂量组(6.52%比2.17%),差异不显著(P=0.609)。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氯吡格雷增加剂量并未增加疗效,且可能增加严重出血,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研。方法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接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抽取60例,按照数字单双原则将30例单号设置为观察组,将30例双号设置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两支以上病变,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C组)。观察1年,记录3组病人的临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终点事件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严重出血。结果联用氯吡格雷使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严重出血者增加。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