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有结构,正常情况下随细胞分裂而缩短。端粒长度是决定细胞增殖能力和寿命的分子标志。人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由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人端粒酶RNA组分(hTR)以及人端粒酶相关蛋白(hTEPl等)组成。端粒酶利用其自身hTR所携带的RNA为模板,在hTERT的逆转录催化下,将端粒重复序列合成到染色体末端,  相似文献   

2.
端粒酶的激活是细胞永生化和恶性转化的关键事件之一,而端粒酶的激活需要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表达。hTERT基因转录后的选择性剪接是调节端粒酶活性的重要机制之一。转变hTERTmRNA的剪接模式为肿瘤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主要危险因素是烟雾暴露和衰老。既往研究证明,端粒过度缩短作为COPD患者加速衰老的标志,在COP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参与COPD发病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过程中均能发现端粒的缩短。端粒酶逆转录酶是决定端粒长度的关键因素,其基因突变、缺失及单核苷酸多态性也被证明与COPD的不良临床结局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端粒及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与COPD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其极化活动参与到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刺激能有效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本文探讨了迷走神经刺激对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和脑血管意外中小胶质细胞极化活动的调控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迷走神经刺激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端粒酶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酶是近年来细胞生物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机制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细胞衰老 ,永生化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和调控对阐明肿瘤形成和发展进而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1 端粒酶结构和功能端粒酶是一种自身携带模板的核糖核酸蛋白酶 ,端粒酶能够利用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作为依赖RNA的一种特殊DNA聚合酶 ,属逆转录酶。体外重建端粒酶显示 ,端粒酶功能行使最低限度需要两个部分 ,RNA组分和催化亚单位。然而纯化端粒酶全酶可知人类端粒酶复合物的分子量约为 5 0 0~ 15 0 0kDa ,与hTR和h…  相似文献   

7.
抗原修复对端粒酶逆转录酶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石蜡切片标本 ,一般均用甲醛固定 ,而经甲醛固定的组织 ,其抗原蛋白的氨基与固定液中的醛基交联形成羧甲基而封闭了抗原决定簇 ,使其免疫组化标记的敏感性明显降低。免疫组化染色的成功与否 ,抗原决定簇的保存和暴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要充分暴露抗原决定簇 ,目前常用的抗原修复法有微波、高压和酶消化等 ,它们对大多数抗体的标记是有益的 ,但是 ,有些抗体经抗原修复后不再发生反应或阳性率降低。端粒酶逆转录酶蛋白 (telomerasereversetran scriptase,TRT)是决定端粒酶活性的最主要成分 ,在肿瘤…  相似文献   

8.
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和死亡都受到细胞周期的精细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很多疾病,包括急性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等,都与神经细胞细胞周期的非正常激活有关。细胞周期的激活导致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和小胶质细胞活化增殖,参与胶质疤痕形成,诱导炎性因子产生,这些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另外,处于终末分化的神经元如果异常再进入细胞周期,神经元将走向死亡而不是增殖。虽然在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中有多种细胞周期机制的参与,但神经元异常进入细胞周期而导致神经元死亡是许多获得性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病理机制之一。本文首先详尽介绍细胞周期在神经发育中扮演的角色,然后着重讨论神经细胞周期异常调控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卒中和外伤等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常可观察到神经元凋亡,这通常与神经元细胞周期被阻断在G1-S期有关。在Alzheimer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和C型尼曼匹克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一定数量的神经元完成了DNA合成,但细胞周期却停留在G2/M期。本文还将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神经元死亡相关的细胞周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端粒酶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过度表达与胃癌恶性病理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免疫组化链菌素亲物蛋白-过氧化酶法分别检测端粒酶和TERT在胃癌组织和癌旁非癌组织中的表达,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结果 65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和hTER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2%和81.5%,显著高于相应癌旁非癌组织(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的淋巴结转移及P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hTERT的表达和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P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 检测端粒酶和hTERT可以帮助判断胃癌的发生、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0.
11.
由于神经组织是分裂期后终末未分化组织 ,损伤后不能再生 〔1〕。近年来研究表明 ,脑组织有自我修复的潜能 〔2〕;可塑性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3〕。神经干细胞 ( NSC)作为神经系统自我修复的细胞学基础 ,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修复的研究焦点〔4〕。目前 ,胚胎 NSC已用于 Pakinson病〔5〕、缺血性脑血管病、肿瘤等的治疗 ,但面临着伦理、来源、免疫排斥等多方面的问题 〔6〕。而骨髓基质细胞 ( BMSC)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1  BMSC1.1  BMSC的来源 :最近研究发现 ,BMSC具有多潜能性 ,能分化成为神经样…  相似文献   

12.
黑色素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天然色素家族,苏云金芽孢杆菌突变株可获得高水平细菌黑色素,细菌黑色素能透过血脑屏障,具有抗氧化、螯合有毒金属、促进神经再生等生物学特性,可用来治疗某些与黑色素缺乏相关的神经性疾病,也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文章就细菌黑色素在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损伤性病变、遗传缺陷性或退行性病变,前者如脑血管意外、脑损伤、感染等;后者则包含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病变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损伤,其治疗一直是个医学难题,目前多采取综合支持治疗和对症康复治疗,然而这些方法不能从根本上修复受损神经细胞,常导致难以治愈的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正>热敏灸是近年来备受推广的一种新疗法,采用艾条悬灸热敏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感传,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疗效[1]。热敏灸在多种系统疾病均有应用,现对热敏灸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以便更多的临床工作者探讨热敏灸的规律,扩展其应用范围,推广其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热敏灸是近年来备受推广的一种新疗法,采用艾条悬灸热敏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感传,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疗效^[1]。热敏灸在多种系统疾病均有应用,现对热敏灸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以便更多的临床工作者探讨热敏灸的规律,扩展其应用范围,推广其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段丹  陈茂君  崔文耀 《护理学报》2021,28(20):26-29
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衰弱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制定和实施衰弱预防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关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关于衰弱的文献,从主要评估工具、不良结局及干预措施等角度进行综述。结果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衰弱发生率较高,衰弱的评估工具具有多样性与普适性的特点,衰弱与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术后并发症、再入院乃至死亡等密切相关,是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 目前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衰弱发生现状与患者的健康结局等,针对衰弱的干预研究较少,缺乏统一的衰弱评估标准,如何开发适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衰弱筛查工具,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干预方案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郭欣  陈春悠  黎洁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1):1033-1035
目的研究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hTERTmRNA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结果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均有hTERTmRNA表达,与正常腺体组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hTERTmRNA活性与涎腺癌的病理分级有关,其恶性程度越高,hTERTmRNA表达信号越强(P〈0.05)。结论hTERTmRNA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均有阳性表达,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诊断的有效指标,并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有限次的细胞传代后,就会停止增殖,发生衰老和死亡。有研究表明,端粒与细胞寿命的控制密切相关,是否可通过外源性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的异位表达,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维持端粒长度的稳定,从而延长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命周期并保持其多潜能分化特性?目的:观察外源性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的异位表达对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命周期的影响。设计:重复测量实验。单位:郑州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10/2005-12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采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第三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和门诊20名健康志愿者。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C1质粒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质粒由加拿大Dr.ChantalAutexier馈赠。DH5α菌株由郑州大学医学院重点分子医学实验室侯卫红博士馈赠。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健康志愿者胸骨骨髓2mL,经离心、洗涤及传代培养后备用。①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及阳性克隆的筛选和扩增结果:将第5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至24孔培养板中,将携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目的基因的质粒pEGFP-人端粒酶逆转录酶通过脂质体转染法转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转染共分4组:正常对照组、脂质体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C1质粒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质粒组,并用G418筛选法进行抗性克隆的筛选与扩增。②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前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的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检测:通过RT-PCR和PCR-ELISA对选用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质粒的第5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下简称为转H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5代)、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C1质粒的第5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下简称为转C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5代)、未转染的第10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K562细胞(阳性对照)转染前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的表达情况,对转H第5及30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C第5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未转染的第10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进行检测。③转H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胰蛋白酶-Giemsa染色法转H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④转H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及RT-PCR鉴定:将转染细胞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联合诱导下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并用RT-PCR进行鉴定(蛋白微管相关蛋白和神经丝亚单位M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转染组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及阳性克隆的筛选和扩增结果。②不同转染组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的表达及端粒酶的活性。③转H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④转H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及RT-PCR鉴定结果。结果:①随G418浓度的下降,正常对照组、脂质体组细胞全部死亡,从而得到稳定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G418加压筛选后得到1个连续传到第35代且生长旺盛的抗性细胞克隆,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与未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无明显差异。②转C第5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未转染第10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表达阴性,而K562和转H第5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表达阳性。③转H第5代人骨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转H第30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为阳性。④转H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10,20,30代的染色体总数均为23对,且含2条X性染色体,仍为正常2倍体,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均正常。⑤较多转H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出现了典型的神经元样形态,且经RT-PCR检测表明,神经元特征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和神经丝亚单位M表达增强。结论:外源性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可以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获得异位表达,并能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外源性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的异位表达不仅可以使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寿命明显延长而且不影响其维持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特性。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旋杆菌(HP)为全球性高感染率致病菌,不仅与胃肠疾病密切相关,而且参与了许多胃肠外疾 病的发展。近年来Hp与神经系统疾病逐渐引起重视,本文就Hp感染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