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识别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相关LRRC10基因新突变。方法:收集120例特发性DCM患者和20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标本,用基因组纯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LRRC10基因的编码外显子和其两侧的内含子,在DNA测序仪上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将所测序列与核苷酸数据库中的LRRC10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寻找可能的基因突变。借助在线程序MUSCLE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应用MutationTaster和PolyPhen-2预测突变的致病性。结果:在1例特发性DCM患者中发现了1种新的LRRC10基因杂合错义突变,即p.R157G突变,突变率约为0.83%。在200名健康对照者无此基因突变。多物种LRRC10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对比显示,第157位的精氨酸在进化上完全保守,致病性预测表明这种突变具有致病性。结论:本研究发现特发性DCM相关LRRC10基因新突变,揭示了特发性DCM新的分子病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识别特发性房颤(AF)相关GATA5基因新突变. 方法:收集120例无血缘关系的特发性AF患者和200名无血缘关系且种族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标本.抽提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AF候选基因GATA5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两侧的部分内含子,采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对全部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将所测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GATA5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以发现GATA5基因突变.应用多序列比对软件ClustalW评估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应用致病性预测软件MutationTaster预测突变的致病性. 结果:在2例AF患者各发现1个新的GATA5基因杂合错义突变,突变率约为1.67%.突变分别为GATA5基因编码核苷酸序列第668位的腺嘌呤(adenine,A)变为胸腺嘧啶(thymine,T),即c.668A>T突变;第863位的A变为胞嘧啶(cytosine,C),即c.863A>C突变.多序列比对显示2种突变氨基酸在进化上均高度保守,致病性预测表明2种突变均有致病性. 结论:本研究识别出AF相关GATA5基因新突变,有助于揭示AF发生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识别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相关GATA6基因新突变。方法:收集110例先天性AsD患者和200名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标本,使用DNA纯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ATA6基因的编码外显子和其两侧的部分内含子,应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进行DNA测序。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GATA6基因序列进行比对,识别GATA6基因突变。分别借助在线程序MUSCLE和MutationTaster评估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和致病性。结果:在1例家族史阴性的先天性ASD患者发现了1种新的GATA6基因杂合错义突变,即P.Q363E突变,突变率约为0.91%。该突变不存在于200名健康对照者,多物种序列比对显示,被改变氨基酸在进化上高度保守,致病性预测表明这种变异为致病性突变。结论:发现ASD相关GATA6基因新突变,有助于揭示ASD新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识别特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相关TBX5基因新突变。方法:入选特发性房颤患者116例及健康对照者200名,获取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标本,抽提全部研究对象的基因组DNA,扩增TBX5基因的全部编码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以寻找变异。检索PubMed和SNP数据库以明确所发现基因变异的新颖性。应用MUSCLE软件分析多物种TBX5蛋白,以显示被改变氨基酸在进化上的保守性,并应用在线程序MutationTaster和PolyPhen-2分析基因变异的致病性。结果:在1例家族史阴性的特发性房颤患者发现了1个TBX5基因变异,其TBX5基因编码核苷酸序列第314位的腺嘌呤变成了胸腺嘧啶(c.314AT),所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第105位的天冬氨酸变成了缬氨酸(p.D105V)。该突变不存在于200名对照者,也不存在于PubMed和SNP数据库中。多序列比对分析显示第105位的天冬氨酸在进化上完全保守。在线程序分析表明所识别的基因变异具有致病性。结论:发现了1个特发性房颤相关TBX5基因新突变,提示TBX5基因突变可能是特发性房颤的少见遗传病因。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心室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下降而左心室壁厚度正常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1].DCM的年发病率约为5~8/10万人[1],患病率约36.5/10万人[2],是心力衰竭的第3位原因,是心脏移植的第1位原因[1].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IDCM)是排除冠心病、瓣膜病及心包疾病等明确导致心功能下降的病因后出现的病因不明的DCM[3].IDCM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8~50岁的中青年发病最多,而且男性多于女性(2.5:1)[3].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识别房间隔缺损患者新的分子遗传缺陷.方法 收集18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液标本.以20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ATA4基因的全部外显子,采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对全部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借助BLAST程序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进行比对以识别基因突变,并用Clustal W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结果 在2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GATA4基因中各识别出1个新的杂合错义突变,即第21和第87位的密码子分别由GGC和CCG变为GTC和TCG,导致第21和87位的氨基酸分别由甘氨酸和脯氨酸变为缬氨酸和丝氨酸,即G21V和P87S突变.而健康者GATA4基因中未识别出这2个突变.多物种GATA4序列比对显示,突变氨基酸在进化上均高度保守.此外,还识别出1个不改变氨基酸的单核苷酸多态,即c.99 G>T多态,但是ASD患者与健康者之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G比GT,x2=0.7556,P=0.3847;G比T,x2=0.7235,P=0.3950).结论 识别出新的GATA4基因杂合错义突变,有助于房间隔缺损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筛查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相关GATA4基因的新突变.方法 收集85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和200名健康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静脉血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ATA4基因的全部外显子,采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对全部扩增片段进行测序.以BLAST程序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进行比对,以识别基因突变.采用Clustal W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结果 在其中3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的GATA4基因各识别出1个新的杂合错义突变,即第267、354和407位的密码子分别由GTG、ACC和CCA变为ATG、GCC和CAA,亦即c.799G>A、c.1060A>G和c.1220C>A突变,相应地导致第267、354和407位的氨基酸分别由缬氨酸、苏氨酸和脯氨酸变为蛋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酰胺,也称为p.V267M、p.T354A和p.P407Q突变.200名健康对照者均无上述突变.多物种GATA4序列比对显示,第267位的缬氨酸和第407位的脯氨酸在进化上完全保守.结论 在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的GATA4基因识别出3个新的杂合错义突变,揭示了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新的分子病因,有助于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人群中是否存在z带选择性缝接PDZ基序蛋白(ZASP)基因突变以及与该地区IDCM患者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结合DNA测序方法,筛检成都地区无血缘关系汉族人群(包括120例IDCM患者,100名健康对照者)ZASP基因外显子4、6、10的可能突变位点.结果 在IDCM组和正常对照组中,ZASP基因外显子4、6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电泳图谱未发现差异;但外显子10 SSCP电泳图谱发现差异,经DNA测序证实为G216T杂合子与T216T纯合子.G216T杂合子在IDCM组检出28例,对照组检出12例;T216T纯合子在IDCM组检出9例,对照组检出4例.G/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在IDCM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ASP基因外显子10 G216-T多态性与成都地区汉族IDCM患者遗传易感性相关;提示T等位基因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年发病率达7.5/10万,预后不良,年死亡率25%~45%,猝死发生率约30%,本文综述了IDCM病人中猝死的发病机制,危险性评价及室性心律失常处理方面近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IDC)易感的分子机制和确立一种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LA—A*)基因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顺序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分析方法,对31例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29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的HIA—A*各等位基因及亚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并将该方法与其他检测HIA等位基因的方法进行对比。结果HIA—A* 03基因与IDC呈正相关(RR=4.697,P〈0.05),其他HIA—A*各等位基因未见异常。结论HIA—A*03基因可能是北方汉族人IDC的致病易感基因之一。采用的方法(PCR—SSP)具有快速、简便、敏感、准确和可靠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相关SOX17基因新突变。方法:收集58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儿和200名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标本,纯化基因组DNA。测序分析研究对象的SOX17基因以发现致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突变。利用在线计算机程序分析突变氨基酸在物种进化上的保守性及其致病性。结果:在2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儿中各发现1种SOX17基因新突变,分别为c.232TA和c.281AT突变,即p.Trp78Arg和p.His94Leu突变。该突变不存在于200名健康对照者。数据分析表明突变氨基酸在多物种进化上完全保守且均具有致病性。结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相关SOX17基因新突变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遗传咨询及精准防治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预后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3.
扩张型心肌病是心力衰竭和心脏移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约占扩张型心肌病的20%~35%,遗传缺陷在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成熟应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基因筛查,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机制有了新的认识。肌联蛋白基因(TTN)截断突变致扩张型心肌病的机制是目前国外研究的热点,而国内关于TTN截断突变的研究鲜有报道。现就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特点、TTN截断突变和突变基因的致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作者前瞻性研究了60例未经抗心律失常治疗的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旨在分析临床或血液动力学特征是否可预示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方法:对符合研究标准的初诊为心肌病的所有病人都作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胸片、左、右心导管检查(包括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电影摄相)以及心导管检查前后进行平均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监测。用电子计算机计  相似文献   

15.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线粒体DNA的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线粒体DNA的突变富路王桂照周胜利傅晨薇张贵寅李钰近年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肌中存在线粒体DNA(mtDNA)的突变,可能与DCM的发生有关。本研究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肌mtDNA进行分析,试图说明DCM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是否有δ-肌聚糖基因的突变。方法 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 PCR)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 SSCP) ,结合 DNA测序对δ-肌聚糖基因的可疑突变部位外显子 6与外显子 9p进行分析。结果 分析了 5 0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和 5 0例对照组该基因的外显子 6和外显子 9p,在非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中 ,未发现异常构象 ,通过 DNA测序证实两组的核苷酸序列没有差异。结论 小样本研究未能证实δ-肌聚糖基因是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7.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机制认识也在不断提高.ZASP(Z-band alternatively spliced PDZ-motif protein)基因即Z带选择性缝接PDZ基序蛋白基因,国外新近研究揭示了编码心肌肌小节z带蛋白的ZASP基因突变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骨架成分构成及肌小节收缩功能的影响,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现就ZASP基因的结构构成与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氯沙坦治疗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氯沙坦并β受体阻滞剂治疗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观察其对心脏重塑的效应。1.资料与方法:1997年1月到2002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IDCM住院患者,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48±15)岁,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WHO诊断IDCM的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  相似文献   

19.
以往β阻滞剂禁用于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但近来一组非控制性试验提示,小剂量应用β阻滞剂治疗IDC可使病情稳定,症状减轻,其病死率亦降低。作者采用随机控制法研究β阻滞剂对IDC病死率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IDC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进行研究。分成两组,每组25例。研究组给予美多心安12.5毫克,日二次,数天后根据耐  相似文献   

20.
王珏  刘军莉  赵敬杰 《山东医药》2008,48(22):18-1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IDC)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检测301例IDC患者(IDC组)与436例正常人(对照组)的HLA-DRB1等位基因分布情况。结果IDC组HLA-DRB1*11、HLA-DRB1*12、HLA-DRB1*14的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2.91、4.02、3.78,P〈0.05);IDC组同时携带HLA-DRB1*12、DRB1*14基因型的阳性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RR=6.24.P〈0.01)。结论HIA-DRB1*11、DRB1*12、DRB1*14与IDC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