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3例经双源CT诊断为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2例,女11例,发病年龄2个月~11岁,平均(1. 88±2. 37)岁,所有图像由两位资深影像学医师分析并归纳总结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3例患者的双源CT检查均清晰显示左侧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其中10例起源于主肺动脉左侧壁; 1例起源于主肺动脉右侧壁; 2例起源于主肺动脉后壁。11例左冠状动脉呈不同程度扩张。所有患者右冠状动脉均呈不同程度扩张。9例显示左右冠状动脉间的大量侧支血管; 2例无明确侧支血管; 2例有极少量纤细侧支血管。9例可见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喷射样改变。所有患者均显示主肺动脉增宽及左心室不同程度增大,11例显示左心房扩大。左心室壁灌注减低9例。5例可见左心室乳头肌或腱索钙化。结论双源CT可明确诊ALCAPA,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2岁,因“体检发现冠状动脉畸形20年,活动后胸闷1年”入院。20年前体检B超提示:“右冠状动脉明显扩张畸形,左冠状动脉未见显示”,当时无任何症状,能参与体育活动,未进一步检查。一年前,爬四楼感胸闷,静息状态下无胸闷胸痛。查体:一般情况好,无紫绀,心脏各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脏B超:“右冠脉明显扩张,宽1.1cm,自发出口沿右侧房室沟处行走,在右室面及室间隔可见树枝状分支,其中一支明确开口于主肺动脉,左冠脉未见显示,LVDd 69.2mm,IVSD1.27mm,RVDd 1.55mm,LVPVCd 1.05mm.LA3.82cm,EF50.5%”提示:“右冠畸形,肺动脉瘘,左心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退,主瓣三尖瓣轻度返流,二尖瓣中度返流”。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图1):“左冠”严重病变、多处狭窄,右冠粗、瘘道至肺动脉,侧支循环丰富。”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图2),“右冠起源于右冠状窦,明显粗大,分出多支粗大分支供应心脏,未见狭窄,左冠窦未见血管发出,肺动脉根部可见异常血管出现,走行于左冠状沟内,与右冠之间存在大量交通支血管”。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AOCA)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560例,检出有AOCA患者29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AOCA患者检出率为1.9%,其中23例(79.3%)为良性AOCA,包括: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15例,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3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窦1例和高位开口于升主动脉4例;6例(20.7%)为有潜在临床危险AOCA,分别为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窦1例,单支左冠状动脉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3例。起源异常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患者9例(31.0%),但仅2例为狭窄只累及起源异常动脉。结论AOCA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通常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发现;某些类型有导致严重心脏事件的潜在危险。AOCA与冠状动脉狭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690例患者。结果完成冠状动脉造影690例,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0例,检出率为1.4%,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10例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7例,3例起源于无冠窦,1例起源于左冠窦,3例高位开口(2例开口于右冠窦上方,1例开口于无冠窦的上方);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例,占30%,其中1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1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例左主干高位开口。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确定其类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钙化斑块所致管腔≥50%狭窄评价的准确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50%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价的差异性。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病变中,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50%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分析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误差比较大,对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的评价可信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6.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主因心慌、胸闷10余天,于2019年8月7日入我院就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见图1~8。图1~8显示: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右冠状动脉钙化及非钙化斑块,管腔中~重度狭窄,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节段性管壁增厚,管腔周围软组织密度影环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导管塑型技术在起源于左Valsalva窦的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5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3 756例,其中10例为起源于左Valsalva窦的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均在行PCI过程中使用导管塑型技术。分析10例患者临床资料及介入治疗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71.6±6.2)岁;异常起源位置:窦脊上3例,窦脊下7例;病变部位:右冠状动脉中段6例,右冠状动脉开口4例;病变狭窄程度:完全闭塞6例,狭窄率为95%2例,狭窄率为90%2例;行PCI路径:股动脉2例,桡动脉8例;塑型的引导导管:JL 3.5 4例,JL 4.0 6例;平均操作时间(62.1±13.9)min;平均透视时间(18.0±5.1)min;平均射线剂量(3 085.60±1 269.75)m Gy;PCI成功10例;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将采用导管塑型技术塑型后的JL 3.5或4.0引导导管用于起源于左Valsalva窦的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PCI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和治疗,评估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瘘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冠状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患者术前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随访以评估有无瘘管残留。结果:13例患者中,瘘管起源于双侧冠状动脉4例,单独起源于左冠状动脉5例,单独起源于右冠状动脉4例。瘘管终点位于肺动脉8例,右心房3例,左心室1例,右心室1例。7例患者术前伴随瘤样扩张。4例患者行外科结扎治疗。9例患者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示6例存在少许瘘管残留,3例无瘘管残留。术后随访时间为1~37个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提示有瘘管残留7例,其中1例为外科结扎术治疗后,6例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后。随访期间未见心肌梗死、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依靠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超声心动图的联合应用,其治疗主要有外科结扎术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无创、快速、清晰地显示术后有无瘘管残留,可作为冠状动脉瘘患者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单冠状动脉是一种少见的冠状动脉畸形,文献报道在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的发生率为0.024%-0.09%。绝大多数单冠状动脉畸形并不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仅少数报道同时合并二叶主动脉瓣畸形、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等心血管畸形。单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窦和左冠窦的概率相似。左冠状动脉缺如的单右冠状动脉畸形患者,其左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近段,行走于主动脉和肺动脉圆锥之间,到达左侧后再进一步按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走形并发出相应分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方法对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及术后随访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1例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术前11例患者均行胸X线片、超声心动图检查,10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4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例右心导管检查。术后所有患者行胸部X线和超声检查,2例行冠状动脉CTA,1例行心脏MR检查。结果:11例患者婴儿组7例,儿童1例,成人组3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0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所有患者均存在心脏杂音。术前超声确诊7例,4例误诊;10例CTA均术前诊断明确;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术前LVEF(43±6.4)%,术后LVEF(55.8±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位时间7个月(1~34个月),术后1个月婴幼儿组1例死亡,其余患者随访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冠状动脉CTA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首选检查方法,各种影像学方法综合应用,是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诊断及随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诊断心肌桥(MB)及其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01~2015-12间300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对MB的检出率、MB的厚度、壁冠状动脉(MCA)管腔狭窄程度、MB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300例患者中92例(107处)存在MB-MCA,纵深型MB厚度约为(3.15±1.12)mm。MCA管腔狭窄情况:舒张期MCA轻度狭窄22例,中度狭窄8例;收缩期MCA管腔轻度狭窄75例,管腔中度狭窄15例,重度狭窄6例。107处MCA近端发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46例,其中近端血管管腔轻度狭窄37例,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3例。结论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无创性,可以准确测量MB的厚度,通过多期重建对MCA管腔狭窄进行评价,对MB相关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析,为临床下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2.
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大约为0.3%~1.3%[1],可起源于右冠窦上缘、升主动脉,亦可为左冠窦,较少见的为冠状动脉左主干以及肺动脉[2-3],起源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情况较罕见。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文献报道的病例不到30例[1,3-4,9],国内尚未见报道,并且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别对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重建图像行影像学评价,所有患者均行常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作为对照。结果58例患者共757(87.0%)节段的冠状动脉(血管直径≥1.5 mm)成像,638节段(84.3%)可用于多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共发现狭窄101节段,多层螺旋CT发现狭窄104节段,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96.8%。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一种无创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及方法,提高对儿童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的认识和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20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功能室诊断的60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主动脉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总检出率为0.2%。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9.1±39.4)月,体重(22.7±15.9)kg,因可疑川崎病经冠状动脉检查者27例,心律失常4例,晕厥2例,胸痛1例,余病例均为偶然发现。所有病例中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有54例(90.0%),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右冠窦交界处为4例(6.6%),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主干1例(1.7%),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窦1例(1.7%)。其中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右冠窦患儿,有晕厥病史并伴有左心增大及心功能下降;另1例为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左冠窦伴开口狭窄,后行手术治疗。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筛查出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超声医师需认识到该病可能引起的恶性后果,建议在婴幼儿期普及经胸超声冠状动脉检查,尽早诊断出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AF)的一般临床特征及其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CPAF的患者,分别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解剖特点(如起源、起源数量以及动脉瘤样变化)等资料。结果:共收集患者93例,其中男54例(58.1%)、女39例(41.9%),年龄(58.7±13.1)岁,89例患者存在胸闷、胸痛、心悸、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4例患者心前区听诊可闻及杂音,1例可见口唇发绀。冠状动脉造影示CPAF起源于单支冠状动脉者71例(76.3%),起源于2支以上冠状动脉者22例(23.7%)。起源于单支冠状动脉患者中瘘管类型按起源血管的发生比例分别为:左前降支-肺动脉型38例(40.8%)、回旋支-肺动脉型15例(16.1%)、右冠状动脉-肺动脉型8例(8.8%)、第1对角支-肺动脉型5例(5.3%)、左主干-肺动脉型5例(5.3%)。23例(24.7%)有动脉瘤样改变,24例(25.81%)同时被诊断为冠心病。结论:CPAF患者症状多不特异,可伴有各种症状。CPAF可为单一血管起源,也可多支起源;最常见瘘管类型为前降支-肺动脉型,其次为回旋支-肺动脉型。部分CPAF可有动脉瘤样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320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5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检查资料,分析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5例冠状动脉CTA中,右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2例(40.00%),左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2例(40.00%),两侧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1例(20.00%)。所有图像通过VR、MIP和CPR等重组图像显示异常血管与肺动脉的关系和位置。结论320排螺旋CT容积成像结合多种重建方法可以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可作为该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Zhang LR  Xu DS  Liu XC  Wu XS  Ying YN  Dong Z  Sun FW  Yang PP  Li X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2):1117-1123
目的 在冠状动脉CT图像上分析测量成人血管直径与血管分叉的生体信息,进一步加深对冠状动脉应用解剖的认识.方法 选择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图像质量优秀、血管完全正常的526例成人为观察对象,测量左主干及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自开口至直径2 mm处每间隔1 cm处的管腔直径,计算管腔渐变率;测量大的对角支、钝缘支、锐缘支、后降支、左室后支(直径大于2 mm)开口直径,与同平面交角的主支血管直径和其上方1 cm处主干血管的直径以及分叉的角度.结果 前降支管径从开口的平均3.92 mm经过13 cm后移行为2.10 mm,呈逐渐变细的趋势,所有管腔的平均变化率为7.7%(男性7.0%,女性8.4%),管腔在距开口3 ~5 cm处变化率最大,达8.0%~10.0%;回旋支管径从开口平均的3.57 mm经过13 cm后移行为2.10 mm,呈逐渐变细的趋势,所有管腔的平均变化率为9.7%(男性9.6%,女性9.7%),开口至近端3 cm处管径变化率约3.0%,其后各点变化在8.3%~10.7%;右冠状动脉管径从开口平均的3.97 mm经过18 cm后移行为2.15 mm,呈逐渐变细的趋势,所有管腔的平均变化率为5.1%(男性4.9%,女性5.3%),开口至10 cm处管径变化率<4.0%,其后变化率加大,在6.1%~15.2%之间.前降支与对角支、回旋支与钝缘支、右冠状动脉与后降支(左室后支)、右冠状动脉与锐缘支的夹角分别约为50°、55°、66°和76°.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在生体上测量冠状动脉,获取三支主干血管的渐变率与最大渐变部位以及冠状动脉血管分叉的数据,进一步加深对冠状动脉应用解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照分析CT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组实施CT成像检查,对照分析两种检查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左主干、左旋支、左前降支、右冠的冠状动脉狭窄显现情况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特异性、敏感度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均很高,但CT成像具有无创、操作简单等特点,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肺动脉同时受累的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诊断为冠状动脉、肺动脉同时受累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均有主动脉及分支不同程度、部位的受累,例1患者合并右冠状动脉主干开口管腔重度狭窄,右肺动脉闭塞。例2患者左冠状动脉主干管腔次全闭塞,右冠状动脉开口处管壁不规则增厚,右上肺动脉及其分支闭塞,2例患者均经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症状改善。经文献检索国外报道2例冠状动脉、肺动脉同时受累的大动脉炎病例,复习文献发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可用于早期诊断及炎症活动的评估,术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结论:冠状动脉、肺动脉同时受累的大动脉炎患者,血管病变广泛,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预后极差。因此应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意识,规范免疫抑制治疗,必要时介入及手术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辨识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对侧冠状窦(AAOCA)或左、右冠窦交界区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北京安贞医院明确诊断为AAOCA或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右冠窦交界区患儿的超声心动图(UCG)、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及术中探查结果.结果:20例患儿发病年龄4~15岁,平均(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