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是一种通过调节大脑神经电生理活动治疗抑郁症的非侵入性临床治疗技术,在精神心理领域运用广泛。r TMS治疗抑郁症的神经生物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本文从神经递质、大脑神经环路与神经可塑性、脑血流量与大脑免疫等角度综述r TMS治疗抑郁症的神经生物机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上常用的神经调控方法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实现,如电、光、声、磁、热等。其中经颅磁刺激治疗(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在神经精神疾病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有30多年的历史。传统TMS需要在靶刺激部位诱发动作电位发挥治疗作用,所用磁场的强度高达20000高斯(gauss,G),在头脑中产生的电场强度在100V/m以上,较易引起头皮发麻。  相似文献   

3.
经颅磁刺激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在神经精神疾病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TMS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和潜在的治疗方法,在精神分裂症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当今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影响老年人记忆、注意力、语言、行为和智力等,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逐渐丧失,损害其正常的社会功能。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使用磁场刺激神经细胞的非侵入性神经电生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目前TMS对AD的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TMS治疗AD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作为一种影响脑功能活动的新方法,对神经功能再塑具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VNS对癫痫、抑郁和焦虑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有效。本文就目前VNS治疗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尽管VNS治疗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它为脑功能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对进一步认识一些神经精神疾病的病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VNS治疗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将对一些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社会认知是一种多系统多层次的高级认知功能。既往研究提示临床中多类脑疾病患者都存在社会认知功能障碍[1],但是对社会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仍在探索中。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大脑刺激技术,已较为广泛的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及部分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将从TMS对常见几类脑疾病社会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经颅磁刺激的基础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Barker等[1]首次将磁刺激技术从周围神经系统应用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神经生理刺激手段.随后,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基础和临床.1989年又出现了重复TMS(repetitive TMS,rTMS),其突出特点是具有持续生物学效应,因而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应用于难治性抑郁、难治性癫癎、帕金森病(PD)等药物治疗不理想的神经精神疾病,还可通过激发神经网络重塑,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其患病率高,自杀风险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的患病率占全球人口的11%,自杀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50~70%,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与安全,降低抑郁症患者的患病率及自杀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作为21世纪新兴技术,在降低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方面有确切的作用。文章总结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就r TMS治疗抑郁症及对自杀风险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脑影像成像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临床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多模态脑成像技术已经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广泛的功能连接异常。包括电抽搐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在内的物理治疗已经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但是这些物理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精神分裂症物理治疗机制及脑成像研究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综合多种无创的神经成像方法可以纵向研究物理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起效机制,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疗效评价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右侧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CBM、CNKI、VIP数据库中有关低频r TMS刺激右侧额叶背外侧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治疗抑郁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采用Rev Man 5.2软件,根据对照组刺激方法的不同,分别以无效刺激及高频r TMS为对照,对治疗应答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以无效刺激为对照的RCT研究9项,其中低频r TMS组156例抑郁症患者,无效刺激组162例,meta分析显示低频r TMS刺激右侧DLPFC治疗抑郁症,其治疗应答率相比无效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15(95%CI:1.57~2.95,P0.01);纳入以高频r TMS刺激左侧DLPFC为对照的RCT研究11项,其中低频r TMS组178例患者,高频r TMS组200例,meta分析表明两组间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0,95%CI:0.63~1.02,P=0.07)。结论低频r TMS刺激右侧DLPFC治疗抑郁症有效,但相比高频r TMS刺激左侧DLPFC方法而言,不具有疗效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治疗顽固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r TMS组和对照组各30例,r TMS组采用r TMS+苯二氮艹卓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伪r TMS+苯二氮艹卓类药物治疗,2组患者均刺激1次/天,20min/次,连续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睡眠觉醒时间评定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 r TMS组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 r TMS可显著缩短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睡眠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经颅磁刺激(TMS)是目前抑郁症物理治疗的常用方案,尽管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 实,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 TMS 治疗效果不佳,由于个体大脑结构和功能具有高异质性,部分患者对传统 定位和固定参数的 TMS 刺激不敏感。目前,神经影像技术和神经电生理技术已被应用于 TMS 刺激靶点 的定位,以实现 TMS 治疗的个体化,提高抑郁症疗效。现对研究中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归纳总结,以 期为 TMS 的临床精准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无痉挛电休克(m ECT)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于改善难治性抑郁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64例,按照年龄、性别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评分进行配对,每对患者随机选择进行m ECT治疗或r TMS治疗,治疗周期均为4周,治疗后均进行HDRS测量。结果两组治疗后的H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大幅度下降(P0.05),但是m ECT组的减分明显高于r TMS组(t=4.271,P=0.001);r TMS治疗在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上优于m ECT治疗,而m ECT治疗在改善迟缓和绝望感方面更为突出。结论 m ECT治疗和r TMS治疗均可有效缓解难治性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m ECT的即时疗效明显高于r TMS治疗。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疾病,神经发育障碍假说是目前重要的病理机制假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作为神经营养素家族的重要成员,广泛表达于大脑及其他组织,通过对神经元的生长、分化进行调节从而影响神经发育。研究显示,包括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在内的精神疾病均存在中枢和外周组织BDN F基因表达的改变。近年的研究发现,表观遗传调控对BDN F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研究为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作用靶点。现对BDN F基因的表观遗传调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经颅磁刺激(TMS)可导致细胞膜去极化并激活神经元,能够短暂地兴奋或抑制特定脑区。重复TMS(rTMS)指具有不同频率或强度的重复脉冲刺激,其作用效果在刺激结束后依然持续,已经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目前认为低频rTMS能够抑制癫痫活动从而导致局灶性癫痫发作频率降低,但多项rTMS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结果各异,本文总结了rTMS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精神外科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外科方法治疗精神病的历史约120余年,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充满了争议和曲折.虽然在1935年Moniz-Lima进行双侧前额叶脑白质切断术来治疗严重精神病,从而开创了真正的精神外科,通过长期随访和观察,手术并发症严重,又缺乏明确神经生理依据,精神外科受到社会舆论指责和批评随着临床精神病学、神经外科、神经生化、神经影像学、立体定向技术等深入研究与发展,精神外科手术方式由传统方式,转变成立体定向毁损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神经调控技术(DBS、VNS、TMS)治疗精神疾病新理念.今后精神外科治疗,将依赖于神经调控技术、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时代.精神障碍的病因很复杂,只有病因和发病机理充分揭示,才有可能更好地治疗和预防这类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17.
<正>脑深部电刺激是近30年飞速发展的一种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的外科治疗手段,对于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经精神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尽管脑深部电刺激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我们对于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因此,针对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更好地理解脑深部电刺激对人脑和疾病产生的影响,并对更深入的科学研究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于神经精神疾病常用治疗有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众多方法,不同的疾病优先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同一疾病不同患者对各种治疗的反应性也不同。因此在疾病早期,找到可靠的生物学指标预测治疗的有效性,可在疾病早期识别能从治疗中受益的患者,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支出。已有许多研究发现定量脑电图对于神经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疗效具有预测价值,是具有应用前景的预测指标。本文对定量脑电图预测神经精神疾病常用治疗方法疗效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或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抑郁障碍患者局部脑内代谢物质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0例抑郁障碍患者分成高频和低频r TMS组并进行相应的r TMS治疗4周。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的病情,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普成像(1H-MRS)检测前额叶皮质N-22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谷氨酸(Glx)、胆碱复合物(Cho)及肌酸(Cr)代谢物水平,并与20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比较。结果:两r TMS组分别有12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r TMS组左侧前额叶皮质NAA/Cr、Glx/Cr、右侧前额叶皮质NAA/Cr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后都有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抑郁障碍患者双侧前额叶NAA及左侧前额叶Glx水平降低;高、低频r TMS治疗后患者双侧前额叶NAA及左侧前额叶Glx水平提高,可能是r TMS治疗抑郁障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卒中后吞咽障碍可能是由吞咽皮质中枢、皮质下行纤维、延髓吞咽中枢及锥体外系损伤 所致,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临床干预以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等康复治疗为主。经颅直流电刺激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通过直流电刺激来改变神经可塑性和皮质兴奋性,以 改善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刺激治疗手段。近年来,研究者逐渐重视tDCS对大脑活动的调节作 用和生理效应,并对tDCS刺激神经网络的作用机制展开探索。本研究从tDCS的神经作用机制、刺激 参数以及刺激后效应等方面阐述tDCS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寻找有效的康复方式, 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