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西部民族地区中医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针对西部民族地区中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根据当前中医人才培养形势,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贯穿教育过程始终,并随时关注医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云南中医药大学为培养中医人才在德育实践、中医思维培养、实践教学、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业、国际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旨在为西部民族地区中医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正>桂派中医是在广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影响、交融下发展起来的独具一格的地方性中医学派,既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广西区域自成体系,拥有文化独特性[1]。作为地方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学人才培养中必须体现桂派中医的学术特点,才能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地方医药事业的发展。2012年,  相似文献   

3.
发展中医药,要强化中医药人才建设,需对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文章通过对中医师承人才培养、院校教育人才培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总结,提出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下,坚持党建引领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并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党总支第八党支部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上的举措及成果为例,分享经验,以促进新形势下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弘扬中医药文化首先要培养具有传承精神和能力的优秀人才。长春中医药大学注重传承型中医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出一条传承型中医人才培养的特色教育之路,在坚持中医文化育人,传承大医精神;坚持中医经典的基础地位,传承中医经典;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传承临床经验;发挥名老中医的引领作用,传承学术思想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5.
2015年起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为"5+3"一体化教育模式,这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然而,中医药人才培养应融入中医教育的精髓。师承教育是千百年来培养中医药人才、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有效方式,其最大优点在于融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于一体,是新教育模式的重要补充。探索两种教育模式结合的适当方式,是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儒医文化与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这种传统源于儒医文化的影响.在我们探索中医创新人才培养和适应未来医学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本文试图探讨儒医文化及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以期为中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探索与地方特色资源和民族医药产业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走特色办学道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本文讨论了民族地区院校结合民族特色及优势资源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初步探讨了贵阳中医学院基于民族药资源与化学研究特色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本项目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42家中医、民族医医疗机构的医院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研,现状分析,提出强化医院管理者引领医院文化建设的作用、医院文化建设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医院文化建设要持久务实等相应意见和建议。从而为新疆各级中医民族医医院的合理快速发展制定合理有效的医院文化发展战略计划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民族医药文化传承为视角,对广西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为广西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搜索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民族医药人才匮乏,民族医药文化面临传承危机;民族医药人才执业资格鉴定体系不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滞后。结论:应切实加大高校培养民族医药人才力度,建立符合广西特色的民族医药人才考评制度和执业资格认定体系,探索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等,提升广西民族医药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0.
面对新时代发展对中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中医领军型人才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北京中医药大学在60余年的办学经历中始终坚持"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与责任担当,深刻反思"什么是中医拔尖创新人才"以及"该如何培养"等问题,历经几代人的不懈探索与改革创新,逐渐凝聚共识,界定了"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概念及内涵,构建了"五维一体,一以贯通,多途径培养"的培养模式,对开展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中医药院校应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结合中医专业自身特色,着力课程思政研究。文章针对中医内科学课程特点,依托教学素材,撷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衔接,为提升人文修养、实现价值引领、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医院2019年7~12月期间实施传统文化联合通识教育模式后的60名中医专业学生,为实施后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19年1~6月期间实施传统文化联合通识教育模式前的60名中医专业学生,为实施前研究对象。对实施前后中医专业学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学习适应能力得分及教学满意度进行比较与评价。结果:实施后理论知识得分、操作技能得分、学习适应能力得分与教学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中医人才培养中开展传统文化及通识教育模式效果显著,增强学习适应能力,有助于中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针对湖湘中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湖湘特色不显、经典领悟不透、四诊技能不熟、辨证思维不强、科研创新不足等问题,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以“湖湘中医人才培养”为特色,以“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平台建设”为抓手,以“临床操作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构建了基于“一特色二抓手三能力”的全方位湖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检验发现,通过此特色培养模式能有效提升学校影响力与中医人才培养质量。以湖湘中医精神为引领,开展课程教育、实践教育,改革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进行高层次、高素质的特色中医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我们承担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题目为“东盟中医骨伤科高学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对培养东盟中医骨伤科研究生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经验总结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中医药教育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规律,指出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学环节上,应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上,应坚持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思维方法上,应坚持中医思维培养与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教学模式上,应坚持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教学阶段上,应坚持职前学校教育与职业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规律,认为把握并运用好这些规律对于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医药高职生中培养民族医药文化人文素养可以丰富少数民族地区医药生人文素养的内涵;可以增强医药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广西民族医药文化为培养医药职校生人文素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通过把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引入班会和学校的第二课堂中,或在专业课、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广西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元素和开设广西民族医药文化选修课程以及开设壮医、壮药专业等方法对广西医药高职生进行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9年4月3日讯:2019年4月1日,国内首家《黄帝内经》国际研究院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研究院将聚焦以《黄帝内经》为核心的中医药文化研究,运用跨界发展理念,凝聚中医药院校、行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建立集中医教育、医疗、文化、产业、养生、对外交流为一体的研究平台,引领《黄帝内经》学术研究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医教协同、深化师承教育政策的颁布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通过对中医思维培养、院校与师承教育的结合、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影响中医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的思考,介绍了我校在思维传承、技能传承和文化传承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健康时代"到来,中医药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契机,同时新时代背景也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有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存在着传统文化底蕴不深、中医经典学习不足、现代科技手段及研究方法掌握不够、临床实践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以及人才培养新要求,对如何深度构建中医药人才培养新体系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了"传统文化+中医思维+现代科技与人文知识+临床能力+N"五位一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中医全科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并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基层岗位的实际需求无缝对接,安徽中医药大学以培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中医全科医学人才为目标,通过突出核心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全科医学技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临床能力培养和医德诚信教育等改革措施,推进校地、医教深度合作,探索构建了由高等学校、教学医院、地方政府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方共育"互动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