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升阳益胃汤是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著名方剂,全国名老中医王德祖教授非常善于使用此方,笔者跟随侍诊多年,对王老如何使用升阳益胃汤非常熟悉,现简要汇报经笔者治疗的5个病案,以分享王老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总结王兴臣教授临床应用升阳益胃汤辨证论治的临床经验,通过分析其临证运用升阳益胃汤的诊疗思路,并选取耳鸣、重症肌无力、腰痛等典型医案3例进行论述。从该方药物组成及方证证候分析,升阳益胃汤方证病机为脾胃虚弱,湿热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内化郁热,王兴臣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灵活多变,效果肯定,值得学习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升阳益胃法源于《脾胃论》,以升阳益胃汤为基础方,以"益气、升阳"为宗旨。隗继武教授基于对《脾胃论》及《内经》理论的理解,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并进行临证发挥。凡临证见脾胃虚弱、阳气不伸为主证者,多采用升阳益胃法,并在其基础上衍化,通过升阳以"除湿""泻火""升举""通痹""固卫""通窍""安神",但始终未离"益气、升阳"之总则,拓展了此法在脾胃病及内伤杂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将段富津教授临床中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的多种疾病进行总结,归纳出段老对升阳益胃汤的认识,以及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各种疾病的准则,每种疾病均附有案例一则,通过对各种疾病的病机及方药配伍的分析,以期为临床运用升阳益胃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升阳益胃汤源于李东垣所著《内外伤辨惑论》[1],书中载有:“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升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不拘泥于脾胃病,凡所见脾虚湿阻,升降失常之证皆可选用。笔者根据异病同治思想,应用升阳益胃汤调节血尿酸、血肌酐、血脂,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以临床验案4则以示其用。1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柴某,男,41岁,2023年1月15日初诊。  相似文献   

6.
益气升阳理论是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理论,其着眼于脾胃,立足于升降,取法于阴阳。李东垣基于该理论提出了"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的益气升阳治法,并随证制方创制了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清燥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调中益气汤等益气升阳的名方,在治疗现代脾胃病及其他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原书记载:"脾胃虚则倦怠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身痛……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生阳益胃汤."方由黄芪二两,半夏、人参、炙甘草各一两,独活、防风、白芍、羌活各五钱,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各三钱,黄连一钱,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组成.其主要治疗脾胃虚弱,湿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内化郁热所引起的疾病.升阳益胃汤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发挥免疫调节、抗炎、改善肾功能水平等作用,对消化、呼吸、皮肤、内分泌、泌尿、精神神经系统及癌症术后等多种疾病均有防治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笔者对升阳益胃汤相关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梳理,以期明确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挖掘该方的临床价值助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临床案例,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方药配伍,探析王兴臣教授临床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以期为升阳益胃汤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升阳益胃汤治疗颅脑术后胃瘫的临床观察。方法:对20例颅脑手术后胃瘫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升阳益胃汤。结果:20例患者均痊愈;治疗后正常胃电节律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升阳益胃汤治疗颅脑术后胃瘫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0.
升阳益胃汤首载于《内外伤辨惑论》,是李东垣治疗"肺之脾胃虚"的常用方。金杰教授临床中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常常应用升阳益胃汤治疗证属脾胃虚弱,湿热阻滞所致清阳不升的诸多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升阳益胃汤最早记载于《脾胃论》,多用于治疗因脾胃虚弱、湿邪内停、阳气不升所致诸证。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升阳益胃汤在肾系疾病的治疗中疗效突出,尤其对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慢性肾衰竭、药物性肾损害、尿石症等收效甚佳。文章通过相关经典文献及现代研究,对升阳益胃汤治疗肾系疾病进行系统总结与归纳,以期进一步挖掘其治疗肾系疾病的价值。文章选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肾脏病,旨在调节脾胃升清降浊之功,使得中焦纳运相得,可濡养肾脏,固护下焦,减少精微流失,促进湿浊瘀毒排出体外,减轻肾脏损伤。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升阳益胃汤及其方药组成在肾系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现将内容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升阳益胃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公布的百首经典名方之一,最早来源于金代医家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中,是由黄芪、人参、甘草、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独活、防风、羌活、柴胡、白芍、泽泻及黄连14味药物组成,功效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主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证。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升阳益胃汤的处方来源、组成用量、制法用法、功效主治、组方原理、药物基原与炮制及现代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探明了其历史沿革,确定了其关键信息。同时,发现升阳益胃汤现代临床应用极广,适用于多系统病证,其中消化系统(264次)最多,占41.71%;其次为泌尿生殖系统(57次)占9.00%,神经系统(48次)占7.58%。治疗范围虽广,但中医学病机总属“脾胃虚弱”,充分体现了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内伤学说学术思想。通过对记载升阳益胃汤的古籍及现代文献综述,确定其关键信息内容,以期为升阳益胃汤合理临床应用、后续深入研究及开发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升阳益胃汤临证用药的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TCMARS)中应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疾病的验案,对纳入文献中的医案、药物进行分析。结果:升阳益胃汤主要治疗脾胃虚弱之肺病,其中黄芪、茯苓药量最大,常作为君药;常加入的药味主要是升麻、苍术、葛根、附子;常减去的药味为独活、黄连、泽泻、白芍、羌活。结论:升阳益胃汤在《脾胃论》中是以脾胃为核心,运用"升降沉浮补泻用药法"调整全身性气机的示范方。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国家973计划:"中药方剂理论框架结构研究"的研究成果,应用方剂理论框架对升阳益胃汤进行研究,以期更好的认识和运用升阳益胃汤,并可进一步佐证"方剂理论框架"是一种研究方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升阳益胃汤妇科疾病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升阳益胃汤妇科疾病应用举隅莒县人民医院(276500)朱秀成莒县招贤中心卫生院(276526)史金玲关键词升阳益胃汤,崩漏,泄泻,水肿,带下升阳益胃汤为李东垣所创,本方由六君子汤加黄芪、黄连、柴胡、泽泻、白芍、防风、羌活、独活组成,以其健脾益胃、升阳...  相似文献   

16.
已故江西吉安名老中医、原吉安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尹质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40余载,精通《伤寒》,熟读《金匮》,对内科疑难杂证的诊治独具匠心。笔者有幸随师临诊,耳濡目染,获益良多。今将尹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顽固性失眠案1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7.
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型慢性胃炎74例济南市中医院(250012)董桂英,赵世珂关键词慢性胃炎,升阳益胃汤,疗效观察自1993年10月以来,我们应用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型慢性胃炎74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升阳益胃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重叠餐后不适综合征的疗效。方法:40名患者完全随机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予升阳益胃汤治疗,西药组予曲美布汀胶囊和地衣芽孢杆菌胶囊治疗。治疗4周后,各组进行症状积分和证候积分评价。结果:①升阳益胃汤能降低患者腹泻、腹痛、餐后饱胀不适积分以及总积分(P<0.05),对早饱无明显改善作用(P>0.05),改善腹泻积分优于西药组(P<0.05);②升阳益胃汤能降低患者脾虚湿盛证候的主症、次症积分以及证候总积分(P<0.05),改善泄泻、便前腹痛、餐后脘痞、纳差、嗳气、神疲乏力以及苔腻等症(P<0.05),对改善舌淡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阳益胃汤能有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重叠餐后不适综合征,改善患者脾虚湿盛证候。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2):141-144
目的:观察升阳益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泌素-17表达的影响,探究其防治脾胃虚弱型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脾胃虚弱型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升阳益胃汤口服,对照组予胃复春片口服,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1)指标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果:升阳益胃汤可显著升高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G17、PG1水平;改善患者纳呆、胃痛、胃胀、嘈杂不适;减轻乏力、便稀症状;缓解胃黏膜萎缩的程度。结论:升阳益胃汤防治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胃络循环,调节G17分泌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升阳益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文献分析。方法: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文期刊数据库(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0年8月,收集升阳益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手动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筛选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提取资料后,用RevMan5.3和Stata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研究总计112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升阳益胃汤试验组总体有效率大于对照组[RR=1.20,95%CI(1.14,1.27),P<0.00001],亚组分析显示升阳益胃汤的疗效优于西药[RR=1.18,95%CI(1.11,1.27),P<0.00001,I2=44%];升阳益胃汤联合穴位敷贴的疗效优于西药[RR=1.27,95%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