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大黄牡丹汤是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中所立之方。近年来,本方广泛用治于临床各科疾病,疗效满意。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本方的临床新用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内科疾病1.1消化系统疾病1.1.1肠炎徐惠琴[1]用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红藤、蚂蚁草、川连、木香)治疗1例辨证为湿热蕴结,热毒稽留于肠中,日久成瘀的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患者,疗效显  相似文献   

2.
大黄牡丹汤妇科临床应用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宪镇 《中医研究》2006,19(11):49-50
大黄牡丹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肠痈急症的主方,其原为:“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其脉沉紧者,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肠痈急症,其病机系由热毒内聚,营血瘀结,经脉不通所致,用大黄牡丹汤意在荡热逐瘀,使瘀  相似文献   

3.
张丽娜 《中医研究》1999,12(3):50-50
大黄牡丹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肠痈急症的主方。其原方为:“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肠痈急症,系由热聚于肠,营卫瘀结,经脉不通...  相似文献   

4.
大黄牡丹汤     
正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大黄牡丹汤方: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  相似文献   

5.
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脉证并治篇》,原方专为治"肠痈急证"而设,后世多用之于阑尾炎的治疗中.笔者以为,本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阑尾炎,还可用于妇科,治疗子宫肌瘤、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多种病证.兹举验案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云 :“肠痈者 ,少腹肿痞 ,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调 ,时时发热 ,自汗出 ,复恶寒 ,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 ,可下之 ,当有血。脉洪数者 ,脓已成 ,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大略观之 ,大黄牡丹汤主证是“肠痈初起……尚未成脓者”“已经成脓 ,本方就不适用”(《中医方剂学讲义》南京中医学院编 ,196 4年出版 )。这种认识一般不会引起大的异议 ,用诸临床也习为常规 ,但是细究起来尚觉浮浅 ,未能旁达幽妙 ,证之临床也另有天地大黄牡丹汤具有泻热破瘀 ,散结消肿之功 ,对肠痈初起湿热蕴结之毒颇为适合 ,凡用者皆有桴鼓之效 ,故此方备受…  相似文献   

7.
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不同配伍对大黄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摘 要】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不同配伍对大黄酸含量变化的影响席先蓉李邦银*陈维敏(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贵阳550002)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和芒硝组成,为历代治疗肠痈的代表方剂。肠痈多由热毒蓄结肠中,血瘀成痈,可用荡热逐瘀攻下法治之,使瘀热脓血随大便而去,则肠痈得愈。方中君药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热毒瘀滞,结合型大黄酸与游离大黄酸分别为大黄的部分泻下及抑菌有效成分,其作用与该方清热通里攻下  相似文献   

8.
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疮疡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由大黄、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五味药组成。是治疗急性肠痈的主方。笔者用本方化裁,辨证治疗肺痈,亦取得满意的疗效。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9.
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 ,是治疗肠痈初起的要方。临床上笔者常随证加减并结合现代医学治疗部分急腹症 ,包括急性阑尾炎、急性轻型胰腺炎和急性单纯性胆囊炎等疾病 ,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治法报道如下。1 急性阑尾炎 (肠痈 )急性阑尾炎多属中医“肠痈”范畴 ,多由于气滞血瘀 ,瘀久化热 ,热腐化脓 ,甚至毒热炽盛所致。根据中医“不通则痛”、“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 ,针对患者的病情辨证施治。笔者用具有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的大黄牡丹汤 ,结合现代医学抗生素的应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 1:男 ,30岁 ,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5…  相似文献   

10.
大黄牡丹汤为《金匮要略》治疗“肠痈”的专方,具有泻热逐瘀,散结消痈之功。该方的临床应用涉及多个方面,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将肠痈之外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徐惠琴 《中成药》1995,17(1):25-26
大黄牡丹汤的临床应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200001)徐惠琴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全方由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组成。专为清热解毒,逐瘀泻火,散结消痈所设,先贤用其治肠痈。笔者将此传统方药,随证加减化裁,施用于内、外科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2.
肠痈可分为成脓期和未成脓期。其未成脓者为肠痈初起,发热汗出,右少腹疼痛拒按,或右足屈而不伸等,证属热证实证,用大黄牡丹汤以泻热破积,散结消肿。如果痈脓已成,则身体不再发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右下腹如肿状,脉数,证属虚证寒证,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以排脓消肿。笔者曾用大黄牡丹汤治疗40例均获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大黄牡丹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忠福 《光明中医》1999,14(1):46-46
大黄牡丹汤源自《金匮要略》,由大黄、牡丹皮、东瓜子、芒硝、桃仁五味药组成,具有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之功,主治肠痈初起证。笔者近年使用本方治疗腹腔其它脏器炎性病变,其疗效同样颇佳,遂报道治验二则如下。1急性胰腺炎扶某,女性,40岁,本市郊区农民。因暴食后...  相似文献   

14.
大黄牡丹汤加味治疗盆腔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疮疡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笔者根据临床盆腔炎病证的需要,对组方进行了加减,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对本病的治疗,仲景曾有“大黄牡丹汤主之.”究其发病机理,乃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胃肠功能受损,传化不利,运化失职,糟粕积滞,蕴热生湿,气滞血瘀,酿而为痈.其中,火热邪气对肠痈的发生、发展、变化、预后及转归甚为关键.因此,加强清热解毒药物的使用,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单纯使用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虽然具有泻热破瘀的作用,但是难以抵御亢盛的邪热.为此,我们加用五味消毒饮(简称黄丹五味汤)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临床上,腹痛甚者,可加用木香、元胡;热甚者,加连翘、败酱草;病情甚者,日2剂服用.兹介绍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6.
答:《金匮》云:“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通……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丰之”。可见本方具有泻热破结,散瘀消肿之功,故有人主张用此方须及早服用,乘其尚未成脓而先下。其方后又云:“有脓当下”,说明尚有排脓消痈作用。故后世不少医家主张不论脓已成未溃或脓末成,皆当速下。验之临床,本方对肠痈  相似文献   

17.
大黄牡丹汤临床新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发枝 《中成药》1992,14(6):38-39
大黄牡丹汤首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篇。原方由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斤、芒硝三合所组成,为治疗肠痈之千古名方。70年代以来,本方不仅应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治疗,进而扩展到治疗急性蜂窝组  相似文献   

18.
衷中参西话"肠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成 《吉林中医药》2004,24(11):4-5
《金匮要略》中涉及治疗肠痈者有两条。其一,大黄牡丹汤证,历代对此认识皆有所偏。肠痈用下法的时机应当辨证运用,以"因人、因时治宜"为原则,给药应少量多投,正合仲景"峻药缓投"之旨。其二,薏苡附子败酱散中附子的作用,其用量小而作用特殊,体现了"用寒远寒"的用药思想。  相似文献   

19.
徐舰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6):275-275
肠痈最早见于(素问·厥论),认为肠痈是“少阳厥逆”的一种变证。张仲景在(金匾要略)中对肠痛的证治作了精辟和具体的描述。肠痛一般分为急、慢性两种:急性肠痈以发热恶寒,自汗出,少腹肿痞,拘急拒按等为主症;慢性肠痈则发热不甚,或不发热,腹部皮肤紧张隆起如肿状,按之柔软,肌肤干燥粗糙,腹痛局限,脉虚数。笔者在临床上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急性肠痈,意茁附子败酱散治疗慢性肠痈,获效满意,现介绍如下。l大黄牡丹皮汤治急性肠痈(金匾要略)说:“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  相似文献   

20.
《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曰 :“肠痈者 ,少腹肿痞 ,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调 ,时时发热 ,自汗出 ,复恶寒。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 ,可下之 ,当有血。脉洪数者 ,脓已成 ,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中医肠痈 ,主要是指阑尾炎 ,另外也包括阑尾周围脓肿、腹部脓疡、腹膜炎等的部分证侯。《外科大成》有“大肠痈之发 ,必先天枢穴隐痛不已 ,右边痛甚 ,脉则右寸洪数”,《外科正宗》有大肠痈者 ,皆湿热瘀血流入小肠而成也”的记载。本人以为《金匮》“肠痈者……脓已成 ,不可下也”此句经文 ,说法不妥 ,根据实际临床情况 ,应将“不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