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单分支主动脉支架在锚定区不足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18例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57.1±13.5)岁,体质量(78.6±5.1)kg,包括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0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6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手术时间(2.6±0.4)h,成功率100%,无内漏,无围术期死亡,无神经系统及上肢缺血并发症。随访时间12个月,所有患者主动脉及分支支架通畅率为100%,支架近端无明显内漏,假腔均出现血栓化,无神经系统及左上肢缺血表现。结论:对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疾病患者应用单分支主动脉支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安全有效,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效果良好,中长期效果需要继续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在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及支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的108例胸主动脉病变(B型夹层94例,假性动脉瘤14例)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结果及并发症。2例行人工血管旁路联合覆膜支架置入术(杂交手术),其余患者直接行覆膜支架置入术,其中,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72例(A组),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34例(B组)。对比两组术后内漏、LSA显影、双上肢收缩期压差等结果。结果支架均顺利置入,术后除1例出现脑供血不足,死于呼吸循环衰竭,余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A组左上肢收缩期血压低于右侧(84.8±44.0)mmHg和(130.8±21.4)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双上肢收缩期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1.3±23.7)个月,仅A组中33例出现轻微左上肢乏力、麻木及头晕症状,无需手术处理。结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中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延长锚定区是可行的,特别是部分覆盖LSA开口更为安全;但必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仔细评估双侧椎动脉及颈动脉血供情况,对合并脑梗塞、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影响脑供血疾病的患者即使右侧椎动脉及双侧颈动脉血供良好,也不宜直接完全覆盖LSA开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开窗胸腔血管内修复术(PF-TEVAR)在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左锁骨下动脉(LSA)的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近端锚定区不足的51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PF-TEVAR技术进行治疗,观察脑及上肢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评价支架有无内漏、移位和3分支显影情况等。结果 51例患者,术中对位失败1例(2.0%),围手术期内漏6例(11.8%),死亡1例(2.0%)。术后随访1~20个月,随访期间失访6例(11.8%),死亡1例(2.0%)。患者复查CT血管成像,主动脉覆膜支架形态良好,无支架移位,支架内血流通畅。LSA狭窄或闭塞5例。结论胸主动脉病变近端锚定区不足时,PF-TEVAR技术可延长锚定区并保持LSA通畅,拓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应用支架"象鼻"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Ⅰ型内漏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Ⅰ型内漏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0.2±6.2)岁,平均身高(171.92±4.98)cm,平均体质量(77.50±8.43)kg,所有患者均无相关家族遗传病史,均有高血压病史,与第一次TEVAR术间隔时间平均34.4个月。支架"象鼻"术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如漏口暴露清楚,可缝闭漏口;如置入支架裸区妨碍象鼻支架缝合,可剪除部分裸露部分金属支架或将置入支架取出;如漏口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可将左锁骨下动脉近端缝闭,截断左锁骨下动脉,其远端与左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建立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或8mm人工血管行升主动脉至左腋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转流。于之前置入的支架内置入26~30mm Microport术中支架血管,覆盖内漏破口。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6.53个月。结果:12例支架"象鼻"术均为择期手术,其中7例患者漏口位置累及左锁骨下动脉,4例剪除置入支架金属裸区;1例将置入支架取出;3例术中支架血管近端吻合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8例吻合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4例同期行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2例行升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2例行升主动脉-左腋动脉转流术;1例患者因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患者同期行升主动脉-右腋动脉转流术。1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平均(5.92±1.14)小时,平均住院时间为(21.92±9.14)天,2例患者术后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胸骨哆开,行再次胸骨固定痊愈;1例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经透析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本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所有患者术后内漏均消失,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6.53个月,均无复发。在术后随访期间,3例患者支架远端病变需再次处理,1例患者术后7个月出现支架感染、咯血、死亡。结论:应用支架"象鼻"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Ⅰ型内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JOTEC E-vita覆膜支架在胸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9月,共有70例患者采用JOTEC E-vita覆膜支架行胸主动脉腔内治疗,男性67例,女性3例,年龄32~ 82岁,平均(57.3±10.8)岁.39例为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5例为主动脉穿通性溃疡并壁间血肿,2例为主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为胸主动脉瘤.65例采用外科切开股动脉置入,5例为完全穿刺下置入.11例因近端锚定区不足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其中9例采用“烟囱”技术.30例覆膜支架覆盖主动脉的长度<230mm,定义为A组;40例覆膜支架覆盖主动脉长度≥230mm,定义为B组.术后1,3,6及12个月,之后每年均行主动脉CTA复查,观察有无内漏、病变是否隔绝完全.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病死率、内漏发生率及围手术期均无脊髓缺血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的置入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100%.除5例置入2枚覆膜支架外,其余均仅置入1枚覆膜支架,共置入75枚覆膜支架.支架锥形头撤除困难2例;支架打折12例;术后即刻内漏17例,内漏发生率为24.3%(17/70).A、B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脊髓缺血发生.随访2~40个月,随访期间病死率为1.43% (1/70),死因为再发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结论:长段胸主动脉病变,尤其是主动脉穿通性溃疡伴(或不伴)壁间血肿,为应用JOTEC E-vita覆膜支架的最佳适应症,并不增加脊髓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技术在治疗胸主动脉钝性外伤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7例胸主动脉钝性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A及术中造影评估病变,回顾术中技术成功率,死亡及截瘫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CTA随访明确有无内漏、支架移位等情况.结果 所有创伤都累及主动脉峡部,包括Stanford B型夹层1例、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6例.全部患者均接受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其中1例先行左-右锁骨下动脉转流术.术中6例部分或全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所有手术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无死亡及截瘫发生.术后随访时间2~28个月,无左上肢缺血症状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支架无内漏及移位.结论 腔内修复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报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至2015-10因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在我院接受TEVAR治疗的5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原因。结果:56例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中21例主动脉弓解剖条件复杂,行TEVAR7例,行TEVAR、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4例;主动脉夹层形态复杂16例,行TEVAR5例,行TEVAR、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1例;夹层破口累及主动脉弓19例,行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TEVAR17例,预开窗血管支架的TEVAR 2例。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TEVAR是治疗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通过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分支血管旁路术、血管支架改良等方式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动脉旁路辅助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旁路辅助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ndovascularrepair,EV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05年1月动脉旁路辅助下腔内修复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aorticdissectionaneurysm,ADA),主动脉弓动脉瘤、主动脉弓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和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thoracicaorticaneurysm,DTAA)各1例的治疗经过、结果和并发症。所有患者近端锚定区均<15mm。1例ADA行右左腋腋动脉旁路,其余都行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1周后行EVR。结果8例都取得技术成功。DTAA患者动脉旁路术后无并发症,EVR术后并发脑梗死而死亡。腋腋旁路患者EVR术后即时造影显示左锁骨下动脉返流导致Ⅱ型内漏,未作特殊处理。其余患者围手术期无卒中、截瘫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存活的7例都获随访,随访期3~22个月(平均14个月),未发生神经系统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术后3个月CT证实7例均胸主动脉段假腔或者(假性)动脉瘤瘤腔完全血栓形成,腋腋旁路患者内漏消失。结论辅助性动脉旁路可以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创造额外的近端锚定区,扩大腔内修复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一期覆膜支架置入合并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降主动脉病变的近期效果。方法:2009年4月至2014年8月,因降主动脉病变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在我院行一期杂交手术(右腋动脉-左腋动脉转流+降主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封堵术)共有20例(男性17例,女性3例)患者,对所有患者随访至2016年10月,随访时间26~87个月,平均(51.0±18.1)个月。评估30d内病死率,内漏发生率,转流血管远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手术在杂交手术室完成,围手术期无死亡,2例因近端内漏行开胸手术,1例因远端新发破口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结论: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降主动脉病变近期效果良好,但不适合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大弯侧紧邻左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这类患者容易发生近端内漏,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塞子的置入有效构成了转流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有利于转流血管的通畅。远期效果还需要大样本量的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支架修复术"烟囱"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44例经"烟囱"技术治疗的胸主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适应证及手术实施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9例,年龄49~76岁,平均(64.2±12.71)岁;其中胸主动脉瘤12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32例。44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因病变近端锚定区不足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即"烟囱"技术。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最长随访时间12个月,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支架修复术"烟囱"技术扩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的适应证范围,提高了治疗成功率,使更多的胸主动脉病变患者可以受益于这一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尚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烟囱”支架技术在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观察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17例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使用“烟囱”技术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16例,女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腹主动脉瘤1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支架释放后即时血管造影显示破口封堵完全,“烟囱”支架血流正常.随访3-16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无术后死亡患者.随访期间,患者出现左足乏力1例、头晕1例、胸闷痛2例、Ⅰ型内漏2例.无严重神经系统及脏器缺血并发症发生.术后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未见移位、明显内漏及“烟囱支架”闭塞等异常.结论 对于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使用“烟囱支架技术”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是目前临床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术式,术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非常必要,如何快速有效地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避免内漏发生是支架研发的难点,而国产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目的探讨"单向"导丝技术结合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植入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8月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桂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桂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单向"导丝技术结合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植入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58例,患者夹层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均≤15 mm。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及预后,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的真、假腔直径。结果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8.3%(57/58),术中出现内漏2例,经隔绝瘤腔完全血栓化治疗而达到治愈;急性心肌梗死1例,抢救成功;左锁骨下动脉起始端闭塞1例。患者术后3个月胸主动脉真腔直径较术前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缩小(P0.05);患者术后3个月腹主动脉真、假腔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向"导丝技术结合国产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植入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15 mm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效果满意,术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运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腔内覆膜支架治疗胸主动脉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与传统手术对比,介入治疗具有更小的创伤和减少截瘫发生的风险.介入手术要求有合适的近远端"锚定区"以固定覆膜支架.理想情况下,需要2cm的正常主动脉壁长度以满足锚定的要求,尽管利用了近端裸支架,但还是常常累及到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 LSA)开口.在覆膜支架置入前进行LSA与左颈总动脉转流术,是保证上肢血液灌注的一种措施,但是这样做便将多种不同情况的病人皆归到开放性手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降主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后的临床预后和介入手术后行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 是临床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危急重症,是由于主动脉中层破裂,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造成正常动脉壁的分离形成血管内假腔。根据夹层病变累及范围,可分为Stanford A、B型,病变累及近端主动脉者称为A型 ;病变范围仅涉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降主动脉称为 B 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随着微创治疗方式和器具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弓部病变可采用微创腔内治疗,近年来,“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的发展使得TEVAR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成为可能。本文就几种常用处理弓部病变腔内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治疗,由于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限制,单纯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常无法保证弓上分支血管的血供。近年来,"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杂交手术的发展使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成为可能。其中,"烟囱"技术所使用的支架无需定制,特别适用于急诊手术或术中意外覆盖重要分支血管时的补救措施。本文从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治疗策略,"烟囱"支架的选择和Ia型内漏的防治等方面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6.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6岁,体检发现降主动脉夹层(De BakeyⅢ型),破口位于降主动脉起始部向下撕裂到腹主动脉并逆撕至主动脉弓部,累及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2015年12月1日,在当地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2 d后行"主动脉造影术及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术中发现支架远端仍有内膜破口存在,相继再次置入两枚裸支架,远端到达腹主动脉腹腔干分支以上4 cm处以封闭破口,效果不理想,仍见少量内漏存在,未再处理,术后出现左手臂、左侧肩背部酸痛不适,症状改善后出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主动脉弓CTA资料的回顾性研究,了解正常主动脉弓的解剖形态学特点,为腔内治疗技术以及人工血管和新型支架的设计建立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年符合入组标准的正常型主动脉弓CTA资料共217例,使用GE公司AW4.5工作站测量升主、弓上分支的直径及分支之间距离,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开口上2cm处主动脉直径:34.56±4.72 mm,分支动脉开口直径:无名动脉12.50±1.95 mm,左颈总动脉8.28±1.51 mm,左锁骨下动脉10.41±2.20 mm。主动脉弓横断面上无名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连线与矢状面的成角50.30±13.79°。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距离为4.39±2.49 mm,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距离为6.43±3.98 mm。主动脉直径在不同年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岁以上年龄组主动脉直径明显大于18-40岁和41-60岁年龄组。结论 1.在主动脉进行腔内修复术时,应充分考虑主动脉直径在61岁以上有明显增大趋势来进行支架的选择。2.由于近端锚定区距离过小,涉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病变大部分是不可能通过简单地扩展胸主动脉腔内支架来成功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正中开胸,股动脉、右房插管转流,不游离主动脉弓及头臂血管,鼻温18℃,停循环,于无名动脉近端2cm部分切开升主动脉,直视下置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于主动脉弓和近端降主动脉及三支头臂血管内,行左颈总动脉、右无名动脉气囊导管选择性脑灌注,吻合支架血管近端与升主动脉人工血管,恢复全身灌注。观察并发症及疗效。出院时和3个月复查CT血管造影(CTA)。结果本组无死亡,手术过程顺利,脑及右上肢停循环6-7min,左上肢及降主动脉停循环25-27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81-96min,体外循环时间145-190min。术后64排CTA示1例左锁骨下动脉支架外左侧少量血流流向降主动脉,3个月时消失;术后短暂、轻度精神症状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与血管吻合无关。术后1周及3个月CTA示支架血管位置满意,各头臂血管血流通畅。结论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术中置人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伴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4例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伴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右后外侧切口,分别行部分胸降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替换术或部分胸降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替换加远端胸降主动脉成形术,并根据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在头部及上肢血供中起的作用大小,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或缝闭其开口.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头部及左上肢缺血症状,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伴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右后外侧切口可获得良好的显露,根据降主动脉扩张范围行部分胸降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替换术或部分胸降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替换加远端胸降主动脉成形术可获得良好效果,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的适当处理是避免左上肢坏死及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讨论累及弓部的B型夹层及弓部动脉瘤处理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总结15例病例,其中男性13人,女性1人;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8.17±10.62;发病时间3日-3月。13例为复杂型Standford B型夹层;2例行Hybrid手术,其中1例累及无名动脉,升主动脉未累及,予以在体外循环并行下行头臂干及左颈总动脉与三分支血管转移至升主动脉;1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但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部,予以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头臂干及左颈总动脉转移至升主动脉。11例行TEVAR 烟囱手术,其中一例累及左颈总动脉,予以行双烟囱手术治疗。2例主动脉弓部瘤,均行Hybrid手术;其中1例为主动脉多发弓部瘤,瘤体位于无名动脉近心端,升主动脉无受累,予以在非体外循环并行下行头臂干及左颈总动脉与三分支血管转移至升主动脉;1例瘤体累及左颈总动脉,予以行右侧腋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转流术。结果 15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142±53分钟,1例体外循环时间75分钟。1例“烟囱”术后出现II型内漏(9.1%),术后3月复查CTA提示内漏闭合。术后均无特殊并发症,治愈出院,现均存活,术后住院时间(16±5天)出院。术后1月,3月,6月,1年,2年予以行CTA复查,显示夹层假腔内血栓机化,真腔内径扩人,旁路血管通畅,无狭窄或闭塞。结论 TEVAR 烟囱技术及Hybrid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给我们很多处理复杂累及弓部主动脉瘤的方法,并且可以在损伤较小的情况下减少致残律及死亡率,但远期的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