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特点、并发疾病、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ASO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大而增加;ASO与血脂增高、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FontaineⅣ度病人截肢率较高,Ⅲ型(多节段闭塞)病人动脉病变广泛,临床症状重,给治疗带来的困难和风险也相应增高。结论:ASO应重视早期的宣教,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在治疗上注重规范化、综合化与合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248条肢体)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髂动脉病变28条,股、腘动脉病变76条,膝下动脉病变56条,多节段动脉病变88条,观察围手术期处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结果。结果腔内治疗ASO技术成功率为92.74%(230/248);21例发生并发症(21/210,10.00%),包括穿刺处血肿6例,假性动脉瘤1例,心力衰竭2例,对比剂肾病1例,动脉穿孔及夹层各3例,再狭窄5例,均经相应治疗后缓解。结论腔内治疗下肢ASO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有效控制合并症,术中精细操作,术后正规治疗,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对于伴有中、重度临床症状(Fontaine分期Ⅱb或Rutherford分级3级以上)的ASO病人,经正规药物治疗无效即应考虑手术治疗。然而,无论是传统开放手术还是血管腔内手术都存在术后  相似文献   

4.
正近10余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腔内治疗在技术和器械方面都经历了一个快速蓬勃发展的时代。最初的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主要是以短段、狭窄性病变的单纯球囊扩张为主,金属镍钛支架的发明和应用成为下肢ASO腔内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的治疗模式成为下肢ASO腔内治疗的主要方式。然而,尽管支架的应用和其性能的不断改善提高了下肢动脉腔内治疗的疗效,但由于腔内治疗适应证的拓展,治疗的病变越来越长,早已从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Ⅱ)的A、B型病变拓展为C、D型病变[1],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的治疗方式因其再狭窄、再闭塞率较高而不  相似文献   

5.
腔内治疗已经成为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患者血运重建的首选方案.虽然腔内治疗较传统开放手术并发症少,但发生术后不良事件的风险仍较高.抗血栓治疗是术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术后抗血栓治疗没有统一的方案,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是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就下肢ASO腔内治疗后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腔内治疗以微创、安全、有效、恢复快等优势,已成为ASO治疗的首选。近年,腔内减容(leave nothing behind)理念的提出以及腔内器具的快速更新,使得ASO的治疗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以药物涂层球囊(DCB)的应用为代表的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新兴的腔内减容术是近年来ASO腔内治疗发展的热点。斑块旋切术(DA)作为ASO腔内减容治疗的重要技术,联合DCB治疗,能够在扩大管腔容积基础上,应用抗细胞增殖药物持续抑制内膜增生,从而最大程度提高中远期管腔通畅率。两者联合应用可能是目前治疗下肢ASO的最优策略,也将是未来10年最具发展潜力的主要措施之一。笔者基于DA技术和DCB的特点对两者联合治疗下肢ASO,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膝下动脉硬化病变、下肢动脉跨关节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等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腔内治疗的286例ASO患者(347条患肢)的资料,观察围术期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及处理结果。根据患者年龄、手术时间、病变程度进行分组,统计各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98.85%(343/347)。29例出现围术期并发症(29/286,10.14%);其中严重并发症9例,包括心力衰竭5例、肾衰竭4例;一般并发症20例,包括血管破裂出血9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栓子脱落2例、假性动脉瘤1例、肢体过度灌注6例。年龄≥60岁、手术时间≥120min、病变累及长度≥10cm时,并发症发生率(12.12%、34.25%、12.36%)高于年龄<60岁、手术时间<120min、病变累及长度<10cm者(5.68%、1.88%、6.48%)。总体死亡率1.05%(3/286)。结论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和病变程度直接影响腔内治疗ASO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对腔内治疗ASO围术期并发症给予重视和及时、正规治疗,是减少不良事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可累及髂、股、腘动脉及小腿的三支动脉。对于管径较粗的膝上动脉ASO的处理无论是采用腔内还是开放性手术治疗,目前均已相当成熟。然而,膝下动脉病变一直是血管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近年来,随着腔内血管外科新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显示出腔内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正>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ASO)是全身性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动脉的表现,可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最终可导致下肢截肢。据统计,由下肢ASO导致截肢的病人占所有截肢病人的40%~6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增加死亡率~([1])。根据最新泛大西洋协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饮食习惯的改变 ,以动脉硬化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持续增高的趋势。另外 ,随着血管检查、治疗技术和血管代用品材料日新月异的发展 ,各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血管重建手术已在国内广泛开展。1 手术适应证选择需指出的是 ,大多数下肢动脉闭塞缺血的病人病情都处于稳定期 ,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维持 ,并不需要手术治疗。因此 ,要严格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临床医生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必须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病变的程度、手术的危险性和预期的效果 ,慎重权衡 ,决定治疗方案。只有…  相似文献   

11.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ASO)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患病率逐年升高,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在8.3%~18.8%[1]。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就诊时多为下肢多节段广泛病变。为挽救患肢,目前治疗主要以传统血管重建手术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为主,但两者各具优缺点。杂交手术(hybrid operation)将传统外科手术与血管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12.
Klippel-Trenaunay 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KTS)是少见的先天性周围血管疾患,具有典型的三联征:毛细血管畸形(葡萄酒色斑)、肢体过度生长、非典型性外侧浅静脉曲张。这种复杂的血管病变是一种混合性血管畸形,有突出的毛细血管、静脉和淋巴管,而没有显著的动-静脉分流。最常累及下肢。影像学检查需要确定静脉病变的范围及深静脉的回流情况。压迫治疗是保守治疗的主要方法。手术包括浅静脉的剥脱、激光治疗等,须根据病人病情指定多学科参与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重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中老年人慢性下肢缺血引起的常见疾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日益老龄化,ASO的发病率逐年增加[1]。尤其伴有糖尿病的ASO患者远端血管病变更为多见,预后差。ASO常合并心、脑、肾和代谢等多学科疾病,由于受累肢体动脉病变广泛,下肢缺血,常导致下肢间歇性跛行、静息痛、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总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40例下肢ASO,分别以彩超或DSA明确诊断,31例行血管重建术。结果:31例行血管重建术中,29例术后病情明显好转,良好率为93.5%,术后3例并发暂时性淋巴漏,2例术后出血,1例假性动脉瘤,1例PTFE人工血管闭塞,结论:提高ASO的正确诊断,正确掌握手术指征,选择不同的动脉重建手术方式治疗不同类型的ASO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腔内介入治疗日益成熟,已逐步代替传统外科手术,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主要手术方式。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的疗效确切,加上技术上的创新,其优势更加稳固,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对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的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ASO)病变病人中选用药物涂层球囊(DCB)联合Turbohawk斑块旋切(DA)减容治疗,并与单纯DCB治疗进行比较,分析其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014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ASO病人8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单纯组40例,接受单纯DCB扩张治疗,联合组44例,接受DCB扩张联合DA减容治疗。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指标及预后指标。结果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组(2.3%vs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时,联合组和单纯组Rutherford分级分别为(1.31±0.68)和(2.86±0.82),靶血管晚期管腔丢失(LLL)分别为(0.41±0.76)mm和(0.98±0.87)mm,再狭窄率分别为6.8%和25.0%,患肢踝肱指数(ABI)分别为(0.87±0.14)和(0.65±0.14),靶血管最小直径(MLD)分别为(4.18±0.84)mm和(3.17±0.55)mm,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LR)分别为2.3%和15.0%,行走障碍改善率分别为72.7%和42.5%,6分钟步行距离分别为(44.23±9.24)m和(27.60±8.81)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变中采用DCB联合DA治疗,安全、高效、稳定,可有效维持病人充足的血管管腔,控制管腔丢失及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血管外科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慢性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严重者最终导致截肢.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 Ⅱ,TASC Ⅱ)分级标准对于外科术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ASO常累及下肢动脉多个节段,每个患者都有其病变的特殊性,各种治疗方式没有特定的限定,往往需结合患者自身特点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有时是综合或者杂交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复杂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多节段复杂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ASO多节段病变患者22例,行股总动脉切开动脉内膜切除或Fogarty导管取栓+PTA+STENT(逆行)+股腘旁路或股股旁路10例,切开股总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或动脉内膜切除术+PTA+STENT(顺行)7例,切开股总动脉行动脉内膜切除术同时逆行、顺行PTA+STENT5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静息踝肱指数由术前0.38升高0.61(P〈0.0001);运动后踝肱指数由术前0.30升至0.60(P〈0.0001)。分别于术后3、6、9、12个月进行临床评估及彩超检查,1例11个月死于重症肺炎,2例再狭窄,1年通畅率90.5%(19/21)。结论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多节段复杂病变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安全、创伤小、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老龄化加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献报道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在8.3%~18.8%。由于患者多在症状严重时方就医,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弥漫,狭窄程度严重,甚至闭塞。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血管腔内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应用越来越广泛。我院导管室自2011年7月起开展腔内介入治疗ASO,至2012年7月共12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46例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及闭塞程度,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及杂交手术(血管腔内介入加内膜剥脱或取栓术及血管腔内治疗加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了解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杂交治疗组在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踝肱指数及通畅率等方面与传统外科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多动脉硬化闭塞症,根据病变部位及程度,采用个体化治疗,手术并发症少,术后畅通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