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与胆道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胆道疾病患者的胆汁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但其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胆道疾病患者胆汁中存在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藉此探讨幽门螺杆菌能否在胆道系统中生存并致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幽门螺杆菌(HP)与复发性15腔溃疡(ROU)的相关性。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医学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HP与ROU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献,文献中研究对象均分为ROU组和非ROU组,ROU组又分为重型和轻型ROU。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2年12月。2名评价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研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然后采用Revman5.2.1软件对提取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3篇,涉及1496例患者,其中ROU患者759例,非ROU患者737例。ROU组HP阳性率显著高于非ROU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2=48%;OR:2.18;95%CI:1.54~3.08;P合并〈0.00001);重型ROU组HP阳性率显著高于轻型ROU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2=0%;OR:0.23;95%CI:0.06~0.84;P合并=0.03)。结论:HP感染与ROU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为其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方法检索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的研究文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相关数据。 结果共10篇文献入选。对其中符合病例对照研究的8篇文献进行二分类变量的Meta分析,得出研究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且进行亚组分析无法解释异质性的来源,故尚无法通过Meta分析得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对10篇文献进行单组率的Meta分析,得出NAFLD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7.7%(95%CI:0.334~0.620),较普通人群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尚需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Hp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从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收录于PubMed、Springer Link、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关于幽门螺杆菌与骨质疏松症及血清钙、碱性磷酸酶、维生素D关系的相关文献。由两位评审员提取数据,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Q检验和I2检验评估异质性,当存在异质性的情况下,通过亚组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RR值和95%CI,否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共纳入文献2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并有显著性差异(RR:1.45,95%CI:1.22~1.72)。亚组分析显示,在老人及女性中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男性及总人群中无显著性差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降低骨密度水平并有统计学差异(SMD:-2.16,95%CI:-3.96~-0.36)。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影响维生素D水平并有显著性差异(SMD:-0.70,95%CI:-1.13~-0.27)。但在血清钙、碱性磷酸酶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促进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降低骨密度和维生素D的水平,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应予以重视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陈乔发  谯松 《临床外科杂志》2002,10(Z1):135-13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道疾病 ,特别是与胆石形成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近来我们在肝、胆、胃 32例手术中 ,对其中的 32例胆囊粘膜应用尿素酶试纸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就其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男 14例 ,女 18例 ;年龄 18~ 78岁。病史 :6个月~ 2年 11例 ,2~ 5年 8例 ,5年以上 10例 ,3例为肝挫裂伤作肝破裂修补术时行胆囊切除 ,无胃病和胆道疾病史。单纯胆囊结石 2 0例 ,胆囊结石伴肝总管结石或胆总管结石 8例 ,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伴胃窦部胃癌 1例。均行胆囊切除或附加胆囊切除。大体标本观察胆固醇结石 2 2例 ,胆色素结石…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及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中的疗效。方法从常用电子数据库中检索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与单独三联疗法根除Hp的随机临床试验,分析各项研究的根除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合并RR值,行敏感性分析,用漏斗图检查发表偏移。结果共12项随机临床试验(2480例)符合纳入标准,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与单独三联疗法按意向治疗分析(ITT)Hp根除率分别为:79.8%(95%CI:0.65~0.91)和67.3%(95%CI:0.50~0.81),合并RR值为1.14(95%CI:1.09~1.19),P<0.05。两种疗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2%(95%CI:0.03~0.41)和25.5%(95%CI:0.04~0.58),合并RR值为0.50(95%CI:0.31~0.81),P<0.05。结论益生菌可以提高三联疗法对Hp的根除率,同时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与胆道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在胆道疾病患者的胆汁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但其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胆道疾病患者胆汁中存在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藉此探讨幽门螺杆菌能否在胆道系统中生存并致病。  相似文献   

8.
胆固醇结石患者胆道系统幽门螺杆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讨胆固醇结石病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笔者对23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及7例对照者进行C13呼气试验和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测。胆汁和胆囊黏膜标本接种于微需氧和厌氧培养基培养。采用巢式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幽门螺杆菌特异的Ure A基因。结果示胆固醇结石组C13呼气试验阳性5例,占21.74%(5/23),对照组1例,占14.29%(1/7),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胆固醇结石组血清幽门螺杆菌Ig G抗体平均含量(63.49±26.81)U/mL,高于对照组的(43.37 ± 32.99)U/mL,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幽门螺杆菌培养和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本研究未在胆固醇结石病标本中检测到幽门螺杆菌,两者的关系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石的形成(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胆系疾病的发生特别是与胆石症的形成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重点综述了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人胆汁中存在特异性抗体、幽门螺杆菌抗原和基因物质,藉此从这一途径来阐明胆石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感洒与人胃癌(HG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PCR-Hp-DNA法检测胃粘Hp。方法:对141例慢性胃炎患者和42例胃癌患者在HP现症感染的检测。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萎缩性胃炎HP感染率较高,非贲门癌血抗Hp-IgG阳性率较贲门癌高,HP感染者胃粘膜萎缩,肠化及癌变平均年龄较小,结论:HP持续感洒与HGC,特别是肠型非贲门癌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主要与肝硬化、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素等因素有关,约10%左右的肝癌患者发病原因不明。近年研究表明Hp感染可能在肝炎向肝硬化、肝癌发展过程中起桥梁或协同作用。本研究主要对Hp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相关性、Hp感染导致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Hp感染肝组织的病因学意义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胆石症病人胆囊黏膜中幽门螺杆菌的免疫组化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胆石形成的关系。方法:对50例胆石症病人中血清及胆汁幽门螺杆菌IgG阳性的29例手术切除胆囊标本,采用常规Giemsa染色及特殊幽门螺杆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观察。结果:29例血清及胆汁幽门螺杆菌IgG阳性胆囊黏膜标本中Giemas检出23例(79.3%),6例为阴性;H.pylori免疫酶标记3例为阳性(10.34%),26例为阴性。Giemsa染色阳性切片中,在黏膜表面上皮,腺体上皮表面及腺腔的黏液中,可发现染成蓝色细菌。免疫组化阳性切片中,在同样部位发现呈阳性反应的着棕黄色菌体。细菌球形菌明显多于杆状菌。结论:在胆囊黏膜组织中可发现幽门螺杆菌样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疾病发病情况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借助胃镜检查手段对270例患者进行临床初步诊断,同时通过病例监测及相关Hp检测,研究消化道疾病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疾病检出率96%;Hp感染率41.2%;Hp感染前三位疾病分别为消化性溃疡(53.7%)、浅表性胃炎(15.1%)、十二指肠炎(9.1%);Hp感染者病理显示组织损伤明显,两者病变程度成正比。结论上腹部无规律性疼痛诊断不明确,也未能采取针对性治疗,反复发作应予高度重视;Hp感染率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Hp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浅表胃炎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幽门螺杆菌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地位,我们对67例Hp阳性和27例Hp阴性患者胃窦部粘膜组织学病变做了对比分析,结果发一,HP阳性粘膜病变较HP阴性者显著为重,因此认为,Hp对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并推想,根治Hp可能会对Hp阳性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粘膜病变的好转有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现症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分析2014年4月至2014年7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中体检数据完整、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及腹部超声检查的受试者3 447例。依据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非脂肪肝组2 093例,NAFLD组1 354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患病率与Hp感染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间的关系。 结果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和血尿酸(UA)水平在男性及女性体检者中均为N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男性体检者中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为NAFLD危险因素;女性体检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NAFLD保护因素。NAFLD患病率与总胆固醇(TC)水平及Hp感染关联无显著性。 结论NAFLD患病率可能与BMI、TG、UA、LDL-C、FPG和HDL-C水平存在相关性,而与TC水平及Hp感染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世界上仅次于肺癌的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据1973—1975年我国人口死亡原因普查和1990-1992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抽样调查显示胃癌的死亡率分别为19.54/10万和25.16/10万,均位居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几十年,虽然世界各地胃癌的发生率逐步下降,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胃癌的新发病例数仍在增加。  相似文献   

17.
18.
幽门螺杆菌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相关性。方法 门脉高压性胃病组(PHG组)31例,门脉高压症线(PH组)26例,对照组(C组)16例,对三组患者的胃粘膜标本进行HP检测。并在手术中测定胃壁动胸脉血氧分布,结果 PHG组,PH组和C组的HP感染率分别为77.4%,46.2%和12.5%,PHG组显著高于PH组(P〈0.025)和C组(P〈0.005);PHG组的胃壁动静脉氧分压差也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其发生发展被认为与慢性感染有关。本文旨在探讨Hp感染与MN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肾病科住院、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患者,分为MN组与对照组(IgA nephropathy,IgAN)。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及尿红细胞计数;Hp感染检测、肿瘤标志物。结果:MN组Hp感染率较对照组高;MN患者中,Hp感染阳性患者尿蛋白定量较高;病理提示出现全球硬化、节段硬化、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增宽的比例均升高。有1例高泌乳素瘤患者随着肿瘤的好转MN减轻。结论:Hp感染阳性的MN患者尿蛋白及病理指标偏重;Hp感染可能在MN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应积极寻找潜在的继发因素,建议把13C呼气试验作为MN患者继发因素的筛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与尿素酶表达程度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表达程度与相关胃炎的相互关系,方法:经胃镜和病理确诊为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的病人350例,内镜直视下在病变明显处取活检2块,分别检查病变程度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尿素酶表达程度,对全体病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段病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尿素酶表达程度相关。41-50岁组呈现为病变多样期及尿素酶表达高峰期,其前后年龄组病变表现为与尿素酶表达相关的萎缩和增生性病变。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病变呈现为由单纯到复杂,由糜烂、溃疡到增生,隆起的变化规律,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程度表达并不影响这一规律。但可使短时间的病变复杂化。胃黏膜受该菌的定植及机体免疫反应引发的病变可能是更重要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