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接受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目前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被国内外广泛接受的治疗患有右室流出道(RVOT)功能障碍的新方法。现临床主要应用Melody瓣膜、Sapien瓣膜和Venus-P瓣膜,依据RVOT直径大小选用不同的瓣膜。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支架断裂、感染性心内膜炎、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狭窄、瓣膜栓塞、肺动脉阻塞等。现就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的现状及未来展望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郝芳之  夏伟 《山东医药》1991,31(9):22-22
我院自1987~1990年对26例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病人施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并对10例病人进行了1~2年的随访。一、资料和方法男5例,女5例;年龄8~30岁。术前肺动脉瓣中度狭窄者5例,重度狭窄者5例。随访时间平均为14.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心脏X线片、彩色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日本Toshiba SSH-65A型)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Inouc球囊经皮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PVS)的临床疗效。方法:PVS 患者18例,采用PBPV进行治疗,并以超声多普勒评价其疗效。结果:18例行PBPV患者术后即刻右心室收缩压由 (101.4±28.2)mmHg降至(48.5±16.7)mmHg(P<0.01)。右房压由(16.9±7.5)mmHg降至(9.8±4.3)mmHg (P<0.05),肺动脉压由(15.2±3.1)mmHg升至(23.1±5.6)mmHg(P<0.05),肺动脉与右心室跨瓣压差 (△P)由(76.5±25)mm Hg降至(21.7±12.2)mmHg(P<0.01)。多普勒超声随访:术后3个月跨瓣压差较术后即刻进一步显著下降(P<0.05)。结论: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型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PS)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总结近10年行PBPV术86例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天、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结果,观察PBPV的安全可靠性,并与同期外科手术的疗效比较.结果 PBPV术后即刻右心室收缩压由(98±28)mmHg降至(56±19)mmHg(P<0.01),肺动脉与右心室跨瓣压差(ΔP)由(64±27)mmHg降至(34±11)mmHg(P<0.01);心电图Tv1由直立变为倒置26例(30%).术后3天、3个月及1年经超声测定ΔP分别为(21±9)mmHg、(13±7)mmHg、(10±5)mmHg;心电图Tv1变为倒置例数分别为64例、84例和85例,与同期外科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PBPV术后即刻右心室压力可明显下降,若病例选择适当,几乎可以代替外科手术.PBPV操作简便,疗效可靠,不失为治疗PS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5.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 60例接受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PBPV)的肺动脉瓣狭窄 (PS)患儿临床分析以评价PBPV治疗P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单纯型PS患儿 60例 ,均常规进行PBPV治疗 ,比较PBPV前后患儿肺动脉瓣跨瓣压差 (PG)和肺动脉瓣上最大流速 (V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脏体征变化并进行 6个月 ,12个月及长期随访。结果 :5 9例患儿经PBPV治疗全部成功且无明显并发症 ,仅 1例因肺动脉瓣发育不良PBPV后效果差行外科手术治疗。 5 9例患儿PBPV后PG和Vmax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 76.3 6vs 2 5 .0 6mmHg ,4 4 5 .16vs 2 71.4 7cm s ,P <0 0 1)且PBPV后心脏杂音明显减轻。在术后 6个月 ,12个月及长期随访中 ,PG和Vmax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差异 ,无再狭窄发生。术后 6~ 12个月内PS继发的右心扩大和右室肥厚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单纯型肺动脉瓣狭窄疗效肯定、安全且远期预后好 ,是PS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PS)及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PA/IV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自1987年4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PS 202例,PA/IVS 2例,男性116例,女性88例,年龄3个月~40岁,平均4.25岁,体质量5~60 kg,平均(17.32±8.85)kg,发绀34例。完善心电图、心脏X线像、超声心动图检查,行右心导管检查及右心室造影并完成PBPV。结果:PBPV 204例,成功200例,成功率98%。PBPV术后,导管测肺动脉瓣跨瓣压差〔(30.84±15.05)mmHg(1 mmHg=0.133 kPa)〕较术前(75.75±30.04)mmHg明显下降,P=0.001。4例失败病例中,1例因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导丝难以到达肺动脉,取消PBPV。第2例导丝送入肺动脉出现循环不稳定取消PBPV。第3例PA/IVS,射频打孔成功后球囊扩张时出现心包填塞,转外科手术。第4例术中球囊扩张时右心室流出道撕裂致心包填塞,抢救无效死亡。其中2例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三尖瓣腱索断裂;1例缺血、缺氧性脑病。结论:PBPV治疗PS及PA/IVS安全有效。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操作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评估肺动脉根部结构在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的应用。方法:对2014-05至2016-07在我院拟行PPVI的19例肺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进行研究。分别行CT、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采集肺动脉根部解剖数据,并对比肺动脉瓣环测量差异。通过术后1~26个月随访,评估术前测量准确性。结果:l9例患者术前CT测量肺动脉瓣环平均内径(24.3±3.5)mm,肺动脉瓣窦管结合部内径(25.4±4.0)mm,主肺动脉远端平均内径(27.5±4.8)mm,右心室流出道平均内径(36.8±7.3)mm、主肺动脉长度(45.5±7.0)mm,左肺动脉开口内径(17.9±1.5)mm,右肺动脉开口内径(18.5±3.6)mm;TTE测量肺动脉瓣环内径(22.4±4.4)mm。CT测量肺动脉瓣环平均内径均值大于TTE测量肺动脉瓣环内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6个月,19例患者均未出现支架断裂或移位、瓣周漏、肺动脉瓣少量以上反流或冠状动脉狭窄,1例右肺动脉开口受支架的裙部阻挡流速增快,2例肺动脉瓣残余轻度狭窄。结论:CT及TTE对于肺动脉瓣环测量结果存在差异,CT可准确有效评估肺动脉根部形态及毗邻,在PPVI术前评估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133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 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 ( P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989~ 2 0 0 0年 PBPV患者共 13 3例 ,年龄 1~ 5 7( 12± 10 )岁。结果 :PBPV术后即刻右室收缩压由 97± 3 5 mm Hg降至 5 2± 2 0mm Hg,肺动脉至右心室跨瓣压差由 67± 3 6m m Hg降至 12± 11m m Hg( P<0 .0 1)。 2 8例发生右室流出道痉挛 ,2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 ,余者口服普萘洛尔 3~ 6个月。超声随访 6个月~ 8年 ,右室一肺动脉收缩压差明显下降。结论 :PBPV操作安全 ,疗效可靠 ,可作为治疗各年龄组 PS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9.
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percutaneous pulmonary valve implantation, PPVI)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经皮瓣膜置换技术,国外2000年即有临床成功应用的报道。虽然国内2008年就有学者进行动物实验方面的研究,但既往尚未有临床应用的报道。2013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率先在国内成功实施2例PPVI术并已完成3个月随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经皮球囊二尖瓣分离术前后的左心功能变化宋建顺,邓映和,杨学良,邓光珍,于伟琦(解放军一五0医院特检科洛阳471031)心脏收缩时间间期(STI)是以左心室射血功能为主要观测对象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本文应用STI监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经皮穿刺球囊二尖瓣分...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20例。术前右心室收缩压力13.72±4.44kPa,跨瓣压差为10.02±4.64kPa;扩张后则分别为7.50±3.25kPa和3.59±2.72kPa。8例术后3~6个月复查右心导管,跨瓣压差与扩张后即刻比较无显著差别。并对本术的适应证、方法、并发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是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一种非手术疗法。Kan首次报道于1982年,我国由广东省心血管研究所陈传荣等开始于1986年,我院从1987年以来为10例患者进行了PBPV,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为冠心病,并接受支架植入术的4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第3d患者的RHR将其分为4组,其中98例RHR〈70次/min为A组;122例RHR70次/min-79次/min为B组;116例RHR80次/min~89次/min为c组和114例RHR≥90次/min为D组。于术后第3d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eft ventricular eiection fraction.LVEF)。结果4组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12,P〈0.01),A组与C组、B组与D组、A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思(P〈0.05);4组LVEF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47,P〈0.01),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后患者RHR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患者的心功能有预测价值,RHR越高,其心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15.
本文21例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病人,11例行单球囊扩张,10例行双球囊扩张。双球囊扩张时其直径均较肺动脉瓣环直径>30~40%。治疗结果表明,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疗效满意,双球囊扩张效果比单球囊好。其中10例病人治疗后经1~2年随访,显示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作者采用心机图方法检测45例二尖瓣狭窄患者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前后的心功能变化。结果显示,术后收缩功能有显著改善;舒张功能亦有所进步,但除了全舒张时间及快速充盈波相对振幅比值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指标虽有改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PTCA组和Stenting组的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活化状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酶免疫法测定和放免疫法测定两组各30例患者术前术后血浆11-DH-TXB2和血小板内cAMP浓度。结果术前两组病人血浆11-DH-TXB2水平无显著差别,术后均降低,尤以支架为明显。结论支架植入术后其急性或亚急性闭塞风险大于PTCA,故需要慎重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8.
作者采用心机图方法检测45例二尖瓣狭窄患者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前后的心功能变化。结果显示,术后收缩功能有显著改善;舒张功能亦有所进步,但除了全舒张时间及快速充盈波相对振幅比值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指标虽有改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科于1989年1月~1994年5月对11例经皮球囊导管肺动脉扩张术(PBPV),除1例PBPV失败外,余10例均作随访分析.现将随访结果报告如下: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12~45(平均27.75)岁.1例并有卵圆孔未闻.1例采用国产改良Inoue球囊导管,9例选用聚乙烯双叶式球囊导管.所有患者在我科门诊或病房由专人随访.术后每6~12个月随访一次.随访项目包括:病史;体检;心电图;心脏X线摄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检查.其中6例术后12~15个月尚行心导管测压复查.  相似文献   

20.
经皮球囊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经皮球囊成形术(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的临床疗效。方法:全组43例,经临床、心电图、X线及超声心动图证实为单纯PS,扩张前先确定PS的类型和测量瓣环大小,球囊直径选择比瓣环径线大20%~40%,扩张后即刻测肺动脉跨瓣压差,观察比较PBPV后肺动脉瓣开放、射流及肺动脉瓣、三尖瓣反流情况。结果:43例患者均采用单球囊,全部扩张成功,除2例并发肺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外,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肺动脉跨瓣压差扩张后下降62.68%(P<0.01)。结论:PBPV是一种治疗PS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无严重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已成为治疗P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