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microcirculation resistance index,IMR)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在湖南湘潭中心医院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5例,检测其PCI治疗前后IMR及hs-CRP浓度。结果患者PCI治疗后IMR(29.10±5.30 vs.20.14±4.28,P0.05)和hs-CRP浓度[(4.40±0.73)mg/L vs.(1.24±0.23)mg/L,P0.05]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患者PCI治疗后IMR和hs-CRP浓度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患者PCI治疗前及治疗后IMR和hs-CRP浓度均高于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后的IMR和hs-CRP浓度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前及治疗后IMR和hs-CRP浓度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IMR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r=0.564,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MR和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的联系,而PCI治疗可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IMR和hs-CRP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 h内C反应蛋白水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 测定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 h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C反应蛋白升高组(>5 mg/L)和C反应蛋白正常组(<5 mg/L).所有患者均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等因素,随访记录心脏不良事件(再狭窄、同一部位再梗死、再发心绞痛、心功能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 C反应蛋白升高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和C反应蛋白峰值均高于C反应蛋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升高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于C反应蛋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升高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9%(7/27),明显高于C反应蛋白正常组(9.3%,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 h内C反应蛋白水平可作为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 107例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前PCT浓度均≥2.0μg/L,并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48 h再次测定血清PCT和hs-CRP浓度,根据术后PCT浓度变化分为上升组和下降组。随访两组30 d内心源性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术前107例AMI患者PCT和hsCRP的浓度分别为(2.89±0.92)μg/L,(67.2±14.5)mg/L;术后107例分为:上升组(35例)和下降组(72例),上升组和下降组PCT和hs-CRP浓度差异显著(P<0.05)。两组心源性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PCT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PCT和hs-CRP浓度变化与患者预后相关,在判断患者近期心源性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bA1c与CD62p、纤维蛋白原(Fib)与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对象选自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年龄45-85岁,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入院患者96例。测定HbA1c、Fib、CD62p与hsC-RP。同时随访6个月后的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及这些指标和临床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根据HbA1c水平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HbA1c增高组(35例)及HbA1c正常组(61例)。HbA1c增高组血小板CD62p、hsC-RP、Fib显著高于HbA1c正常组(P〈0.05)。此外,所有AMI患者HbA1c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37,P〈0.01);所有AMI患者血小板CD62p与hsC-RP呈正相关(r=0.43,P〈0.01)。HbA1c增高组出现临床终点事件者5例,包括随访6月内的再发AMI,再住院行心肌血管重建术、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的心源性死亡者;HbA1c正常组未出现临床终点事件。随访6个月内出现临床终点事件者(5例)与无心脏事件(89例)相比,左室射血分数(P〈0.01)、血hsC-RP(P〈0.05)为影响临床终点事件的因素。结论HbA1c水平可能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浆内皮祖细胞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50例AMI患者PCI治疗前后血浆VEGF水平,同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比例. 结果 内皮祖细胞比率PCI术后(4.15±0.22)%明显高于术前(0.59±0.02)%(t=4.9056,P<0.05),且升高幅度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45,P<0.0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r=0.76,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r=0.68,P<0.01)、射血分数(r=0.75,P<0.01)之间呈正相关;VEGF水平PCI术后水平(506±120)μg/L明显高于术前(204±98) μg/L(P<0.01),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r=0.66,P<0.01)、左室射血分数(r=0.90,P<0.01)之间呈正相关;内皮祖细胞上升幅度与VEGF升高在PCI术后短时间(24 h内)之间存在相关(r=0.56,P<0.01). 结论 AMI患者PCI术前后内皮祖细胞与VEGF的变化可以评估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浆B型钠尿肽(BN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快速荧光免疫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50例AMI患者PCI治疗前后血浆BNP、VEGF水平.结果 BNP水平PCI 术后明显降低(P<0.01),且BNP下降幅度与患者冠脉病变支数(r=0.354 1,P<0.05)、冠脉病变程度(r=0.550 1,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r=0.623 7,P<0.01)、射血分数(r=0.856 4,P<0.01)之间存在相关;VEGF水平PCI术后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与冠脉病变程度(r=0.635 9,P<0.01)、左室射血分数(r=0.875 1,P<0.01)之间存在相关;BNP下降与VEGF升高在PCI术后短时间(24 h内)之间存在负相关(r=-0.470 2,P<0.01).结论 检测AMI患者PCI术前后BNP、VEGF的变化可以评估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和一氧化氮的变化,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研究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和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1例,临床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20例为对照组。测定外周血浆中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和一氧化氮水平。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循环内皮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686±168μg/L比349±172μg/L,P<0.01)、高敏C反应蛋白(6.15±1.75mg/L比1.53±1.64mg/L,P<0.01)、循环内皮细胞计数[(8.9±1.6)×106个/L比(2.4±0.4)×106个/L,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一氧化氮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52.2±16.5μmol/L比77.3±21.0μmol/L,P<0.05)。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r=0.781,P<0.001)和一氧化氮(r=0.792,P<0.001)均呈正相关,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r=0.776,P<0.001)和一氧化氮(r=0.897,P<0.001)也均呈正相关,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768,P<0.001),血浆循环内皮细胞计数与一氧化氮呈正相关(r=0.951,P<0.001)。结论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相互协同作用参与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入选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及术后48~72 h内检测患者血清肌酐浓度。定义CIN为静脉注射造影剂后48~72 h内,血清肌酐浓度增加25%或浓度≥44.2μmol/L(0.5 mg/dL)。结果本研究入选353例患者,其中CIN组患者32例,非CIN组321例。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T(OR=1.916,95%CI:1.422~2.234,P=0.011)和hs-CRP(OR=1.876,95%CI:1.256~2.372,P=0.033)为CIN独立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显示PCT+hs-CRP对CIN具有良好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710,95%CI:0.613~0.782,P0.001),优于PCT或hs-CRP。结论对于PCI治疗患者,通过检测hs-CRP和PCT能预测CIN的发病风险。与单纯的hs-CRP或PCT相比,联合检测hs-CRP和PCT对预测PCI治疗后CIN发病具有更佳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内皮功能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及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按有无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两组,观察两组患者基线及3个月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及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8.29±5.11比10.64±3.82,P=0.029),而两组间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无明显差别(20.37±9.29比18.41±5.83,P=0.226);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较术前明显降低(5.26±7.20比7.86±5.51,P=0.037),而药物治疗组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前后对比无明显变化(7.14±6.99比7.91±4.52,P=0.401);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在两组之间及各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受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一步加重内皮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PCI手术治疗前后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尼可地尔治疗,两组患者疗程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清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与术前1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FMD)和一氧化氮(NO)降低,血清内皮素(ET-1)和hs-CRP水平升高;术后1、6个月FMD和NO水平升高,ET-1和hs-CRP水平降低(P0.05)。研究组术后1、6个月FMD和NO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升高,ET-1和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心绞痛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和出现心血管事件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可地尔治疗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可明显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缓解血管炎症反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刘新英  徐纪光 《山东医药》2006,46(13):47-48
将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巴曲酶)和对照组(丹参),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其治疗前后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欧洲卒中评分(ESS)。结果两组治疗前hsCRP及ESS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hsCRP降低.明显(P〈0.01);两组ESS均升高。提示巴曲酶能明显降低ACI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脑组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非靶病变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行初始PCI的STEMI患者286例,采集入院初始、PCI术后24、48 h、随访期血样标本,测定hs-CRP及血清生化指标,并收集入院初始和随访期冠状动脉造影和PCI临床资料。比较介入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应用Pearson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非靶病变进展的关系。结果与非进展组相比,进展组hs-CRP水平在入院初始、PCI术后24、48 h均显著升高(P均0.01);随访期,进展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增高(P0.01)及冠脉复杂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初始hs-CRP、PCI术后24、48 h hs-CRP、LDL-C均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初次PCI术后非靶病变进展的预测因素。结论 CRP水平与STEMI患者PCI术后非靶病变的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冠心病(CH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50例CHD患者分别于介入治疗前,术后即刻,术后6、12、24、48h检测VEGF的动态变化,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CHD患者血管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1),其中完全血运重建组(A亚组)术后6h VEGF水平降至正常;部分血运重建组(B亚组)术后48hVEGF水平仍高于正常(P<0·01),但明显低于术前(P<0·05);急性闭塞组(C亚组)VEGF水平急剧升高,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监测血VEGF水平可作为了解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吸入颗粒物(PM)2.5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根据国家气象中心公布的地面气象资料日常监测数据记录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根据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每日发布的日平均浓度记录大气污染物数据PM2.5、PM10、SO2、NO2浓度。AMI患者473例入院24 h内测定hs CRP、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结果 AMI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发病日PM2.5浓度呈正相关(P0.05),校正性别、年龄、糖尿病、吸烟、冠心病病史及当日温度、湿度、大气中SO2、NO2浓度等混杂因素后有意义。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与AMI患者发病日PM2.5浓度无相关性。结论随着环境中PM2.5浓度增加,AMI患者炎症反应会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及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9年7月~2010年12月,发病后12 h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94例,住院期间未行第2次PCI治疗者为A组(n=46),住院期间第5~7天行第2次PCI治疗者为B组(n=48);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AMI患者未行再灌注治疗者为C组(n=34);使用电化学发光测量不同时间NT-proBNP水平,同时测量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SD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A、B两组各时间点NT-proBNP水平较C组明显下降,LVEDD、LVSDV、LVEDV、LVEF在45 d及6个月时较C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NT-proBNP水平在45 d及6个月时与A组相比进一步下降,LVEDD、LVSDV、LVEDV、LVEF测量值则进一步改善,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行PCI后NT-proBNP水平有显著下降趋势,且NT-proBNP水平可以作为患者心功能预测因子,后续的择期PCI治疗能进一步降低NT-proBNP及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常规治疗下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心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将33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依据PP水平,分为≤48、49~58、59~68、>68 mm Hg(1 mm Hg=0.133 kPa)4个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组PP与心功能、VEGF及hs-CRP的相关性。结果随着PP逐渐增大,血清VEGF和hs-CR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明显降低(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不全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PP与VEGF及hs-CRP具有一定的关系,PP是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的一个重要和独立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变化及血脂康的干预情况。方法6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29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Hs-CRP、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另3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S患者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心肌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血脂康治疗2周,能明显下调ACS患者的Hs-CRP水平。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ACS的发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脂康的抗炎作用在ACS的早期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俞淑文  吕以杰 《山东医药》2004,44(19):33-34
1999~2001年,我们研究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探讨调脂干预对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炎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最佳时机。方法 将 14 6例AMI接受 PCI治疗者分为四组。急诊直接 PCI组 (急诊组 ) 45例 ,溶栓后梗死相关动脉 ( IRA)未通行补救 PCI组(补救组 ) 3 1例 ,溶栓后 IRA开通行延迟 PCI组 (延迟组 ) 3 2例 ,未行溶栓 4周内择期 PCI组 (择期组 ) 3 8例。延迟及择期组术中对严重狭窄的非 IRA同时进行处理。对所有患者随访 3~ 12个月 ,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4 6例患者 IRA14 9支 (其中 3例为双支 IRA) ;14 9支 IRA及 3 5支非 IRA行支架置入 ,14 5例获有效血运重建 ,IRA支架的置入率为 10 0 % ,扩张后即刻造影结果平均残余率 <10 % ,手术成功率 99.3 %。术中 3 8例出现无再流现象 ,急诊组及补救组发生率高于后两组 ,P<0 .0 5。术后死亡 4例 ,择期组高于其他三组 ,P<0 .0 5。再发心绞痛者 19例 ,急诊组及补救组低于另外两组 ,P<0 .0 5;择期组再发 AMI1例。结论  PCI是治疗 AMI的积极有效的方法 ,急诊 PCI即刻手术成功率高 ,补救 PCI是抢救高危患者的有效方法 ,两种方法术中无再流的发生率较高 ,但效果最好 ;延迟 PCI、择期 PCI能改善患者预后 ,但易出现严重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左室重构 ,改善左室功能 ,但其作用机制和实行时机尚不明确。通过对其作用机制及实行时机的研究 ,为及时、有效实行PCI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