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MN-B)是一类起源于胆管腺上皮细胞,以可大量分泌黏液的胆管乳头状瘤为特点的肿瘤[1].2000年,Kim等[2]描述了九例此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归纳发现这类肿瘤在临床、病理、...  相似文献   

2.
胆管及胰腺的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或黏液腺癌(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属于胆胰肿瘤的少见类型[1].以分泌大量黏液、引起胆管或者胰管扩张为主要特征,由此可以并发阻塞性黄疸、急慢性胰腺炎.发生于胆管内者,也有临床学者称之为黏胆症.由于以往对本病认识不多,报道甚少[2-5].随着诊疗手段的提高,此类病例报道逐年增加.现报道1例同时合并胆管和胰管的黏液腺瘤患者.  相似文献   

3.
例1,患者,男,39岁,因"右上腹隐痛5个月"收治入院.体查无特殊,CT示肝左叶囊性占位.MPCP示左肝管囊状扩张,余未见异常.生化检查正常.术中胆道镜探查发现左肝管囊状扩张内含大量胶冻状黏液,肿瘤单发(1.0 cm×1.5 cm)位于扩张的肝管壁上,质地脆.行左半肝切除加肝肠吻合术,随访11个月,肿瘤无复发.病理:胆管乳头状黏液腺瘤.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3岁.因"恶心伴小便黄染1周"入院.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Murphy征(+).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435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215 U/L;总胆红素(TBIL) 78.5 μmol/L;糖基抗原CA125 55.3 U/ml,CA153 25.8 U/ml,CA199 35.02 U/ml;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胆囊底部可见大小约为1.4cm ×0.7 cm实质回声,内未见血流信号.ERCP:胆总管呈细线样狭窄,肝内胆管扩张;MRCP: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上段中断,胆囊颈管及肝总管壁增厚(图1).术中见胆囊明显肿大,胆囊底部和体部可触及肿块,胆总管近胆囊颈管处局限性增厚,胆总管下段正常.  相似文献   

5.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MN-B)是一种少见的胆道系统疾病,为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NB)的一种病理类型。向胆管腔内外生性生长的乳头状肿瘤分泌大量黏液而堵塞胆管造成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或肝内囊性肿块为其临床病理特征,根据乳头状肿瘤发病部位可将IPMN-B分为中央型、外周型和混合型。由于其病理特征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IPMN-P)相似,根据组织学形态可分为胰胆型、胃型、肠型和嗜酸细胞型4个亚型。IPMN-B常伴有肝内胆管结石,可累及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可为多灶性病变,通常为非浸润性生长,病理分为胆管上皮的低、中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癌前病变,应当积极手术治疗或内镜治疗,通常预后较好。对多灶性或双侧IPMN-B病变以及晚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的病人具有肝脏移植指征。  相似文献   

6.
正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MN-B)是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NB)的一种病理类型,近些年才逐步被临床、影像及病理科医生所认识,特别是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IPNB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列出之后~([1])。IPNB  相似文献   

7.
正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胆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NB)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列出~([1])。IPNB分为有分泌功能和无分泌功能肿瘤。其中有分泌功能者占28%~37%,称之为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BT-IPMN),无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MN-B)的手术治疗要点及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26例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手术及随诊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中男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0±7.3)岁。手术方式:左肝外叶切除+胆管探查术2例,左肝外叶切除+胆肠内引流术2例,左半肝切除(含尾状叶)+胆肠内引流术16例,右半肝+胆管探查术3例,肝门部胆管及肝IVb段切除+胆肠吻合术1例,肿瘤活检+胆管探查姑息性T管外引流术2例。术后病理诊断:胆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7例,胆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18例,无明确肿瘤病变者1例。术后并发症:胆漏2例,肺部感染5例,消化道出血2例,伤口感染3例,均经治疗痊愈出院。随访期间T管黏液阻塞感染1例,术后6年复发再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3年复发合并胃瘘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45 d残余病灶致胆管炎死亡1例,其余预后良好。结论 IPMN-B手术治疗安全有效,精准肝叶段切除可以防止复发,且要注意黏液性肿瘤多发及胆管外侵蚀播散等特性。  相似文献   

9.
胆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胆管内乳头状肿瘤,近年报道逐渐增多。其主要的表现是由黏液瘤分泌过量的黏液蛋白引起的阻塞性黄疸,CT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见胆道扩张、胆道占位、充盈缺损,胆道镜检查发现大量黏液样胆汁,病理组织活检可证实。该病良性居多,但也有癌变或恶性者。局限性病灶多采用手术进行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好。无法耐受手术患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但效果有限。预后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MN-B),是指胆管内皮发生的以分泌黏液或胶冻样液为特异性临床表现的一种肿瘤样病变。从2010年开始,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1])。既往诊断黏胆症、分泌黏液的胆管癌、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中,部分可能属于IPMN-B。IPMN-B较少  相似文献   

11.
正前列腺黏液腺癌临床罕见,我单位收治该病患者1例,其临床表现具有鲜明特点,特予以总结报道并对该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因"尿频、尿急8月余,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并发现前列腺癌2周"入院。患者入院前8个月时出现尿频及进行性排尿困难等典型前列腺增生症状,自诉射精后排尿时常伴有透明胶冻样成块固体流出。于外院行CT示"前列腺占位并累及膀胱,双侧肾盂输尿管积水"。随后于该院行TURP(具体不详),术中切除前列腺、尿道及膀胱内组织送病理,术后病理示:"(前列腺、尿道)前列腺黏液腺癌;(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部分细胞增生活跃"。为排除黏液腺癌是否由胃肠  相似文献   

12.
正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MN-B)是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NB)的一种病理类型,近些年才逐步被临床、影像及病理科医生所认识,特别是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IPNB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列出之后~([1])。IPNB可分为有分泌功能的和无分泌功能的两种类型,其中有分泌功能者,即IPMN-B占28%~37%,无分泌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本文主要研究肝内胆管黏液性乳头状瘤(M-IPNB)和肝脏粘液性囊腺瘤(MCN)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手术的预后。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把MCN定义为有可以分泌粘液的胆管上皮细胞和卵巢样间质构成的肝脏囊性肿瘤,而卵巢样间质是MCN有别于肝脏其他囊性肿瘤的特征性结构。M-IPNB的组织学特点是胆管上皮存在杯状细胞和结肠化生,并产生大量粘液,可造成粘胆症,并常伴有肝内胆管结  相似文献   

14.
<正>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iary tract,IPMN-B)是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NB)的一种病理类型,临床罕见,是一种恶变率较高的良性病变,其特征是管腔内乳头状肿块伴有胆管阻塞和扩张。这些低度恶性肿瘤的一部分分泌大量黏蛋白,可改变胆汁的正常流动,从而导致肝内和肝外胆管扩张。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近期收治1例肝内胆管IPMN-B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黏液性囊性肿瘤在阑尾、胰腺及卵巢等组织中发生率较高,肝外胆管少见,2013年国内文献报道1例肝内胆管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1]),国外也有病例报道~([2])。虽然恶变率低,但如不重视或被漏诊,可发展为恶性。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通常为影像学检查发现,术中或术后病理确诊,因此容易漏诊。2017年2月,我科诊断1例肝外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内镜胆管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术前肝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腹壶周围癌、胰头癌共 76例 ,引流组 3 6例 ,其中行内置管引流 2 9例 ,鼻胆管引流 7例 ;对照组 40例 ,未做任何方式的胆管减压引流。结果 入院后第 14 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凝血酶原时间 (PT)和血清总胆红素 (TBIL)水平下降幅度分别为 :引流组 71.46± 11.81% ,2 3 .0 9±9.5 6% ,81.5 8± 7.5 0 % ;对照组 48.87± 19.3 2 % ,18.3 7± 9.3 1% ,5 .88± 3 .65 %。结论 经内镜胆管引流术能迅速改善梗阻性黄疸病的肝功能 ,为后续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CT动态增强的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8例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CT动态增强的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结果:4例胆管内乳头状腺瘤,3例胆管内乳头状腺瘤伴癌变,1例胆管内乳头状腺癌。CT动态增强扫描后病肝动脉期呈中度强化,CT值高于正常肝组织平均值,呈现相对高密度。门脉期病灶呈中度强化,肝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病灶CT值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癌变组织平扫和动脉期CT值均高于非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胆管内乳头状肿瘤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有效提高检出率,对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 82岁, 因"突发上腹痛1 d"入院, CT提示脾破裂、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入院后行急诊剖腹探查及全脾切除术, 术后发生胰瘘及梗阻性黄疸, 先后共行3次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成功解决梗阻性黄疸与胰瘘。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主胰管型IPMN恶变, 并以罕见的脾破裂为首诊表现。  相似文献   

19.
胰腺结石并发胰腺癌的临床特征与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提高胰管结石并发胰腺癌的诊治水平。方法报告1989~2005年66例胰管结石中并发胰腺癌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男9例,女2例。5例有酗酒史,5例有肠蛔虫史,主要症状为腹痛、背痛、胆道梗阻、黄疸以及消耗症状。BUS,CT,MRCP,ERCP显示胰管扩张或囊性扩大伴有结石及钙化,胰腺肿大,胆管扩张,1例伴胰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结论胰管结石并发胰癌诊断困难,其诊断线索包括:①<50岁的胰管结石症伴症状近期加重者;②伴胆管梗阻与黄疸者;③影像诊断有胰管扩张,结石或钙化者,胆管扩张及胰腺肿大者;④随访胰管空肠吻合术后症状出现恶化者;⑤胰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患者伴胰钙化者应警惕胰腺癌的并发。  相似文献   

20.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是一类少见的胆道肿瘤,以肿瘤细胞在胆管内呈乳头状或绒毛状生长、胆管扩张,部分合并黏液分泌为特征。IPNB术前诊断困难,病史以腹痛、黄疸、胆管炎常见,如能够对其临床特点有深入的认识,有可能提高术前的诊断率。IPNB目前仍在病理学定义上仍存在争议,乳头状胆管癌是否归属于IPNB仍无定论。病理上可合并多发且性质不同的病变,应注意浸性型癌的比例。病理学分类上胰胆管亚型提示预后较差,黏液核心蛋白(mucin core protein)-1是最重要的免疫组化指标。IPNB影像学检查有其固有的特点,通过联合CT、MRCP检查有可能在术前判断是否存在浸润性癌,从而对手术方式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手术切除是目前的首选治疗方式,IPNB患者术后的总体预后较胆管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