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状腺微小癌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已经成为临床上评估甲状腺结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超声不仅可以评估甲状腺结节的性质,还可评估颈部淋巴结的状况,是术前评估甲状腺微小癌及颈部淋巴结状况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直径均≤1.0cm的74个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和135个甲状腺良性结节的超声表现,对2组结节的各项超声表现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别计算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边缘毛糙(敏感性62.2%、特异性91.9%、准确性81.3%)、形态不规则(敏感性60.8%、特异性93.3%、准确性81.8%)、纵横比≥1(敏感性66.2%、特异性93.3%、准确性83.7%)、结节内部有微小钙化(敏感性62.2%、特异性97.8%、准确性85.2%)、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敏感性18.9%、特异性95.6%、准确性68.4%)以及结节内部血流信号丰富(敏感性27.0%、特异性94.8%、准确性70.8%)在恶性组患者中的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边缘毛糙、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及结节内部有微小钙化灶是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重要指标,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及结节内部血流信号丰富的敏感性较低,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2017年1月—2018年3月,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87例,均给予超声引导下RFA治疗,观察随访术后肿瘤体积变化,以及手术前后应激因子、甲功水平。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病灶体积缩小率为(92.29±14.01)%,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P<0.05);术后1周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有声音嘶哑、出血、食管及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效果较好,无明显应激反应,对甲状腺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与非微小癌的超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与非微小癌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将其分为直径≤1cm微小癌和直径〉1cm非微小癌,对比两者在形态、纵横比、边界、回声、声晕、钙化、囊变、血流、颈部淋巴结转移及合并甲状腺疾病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42例共287个癌灶,其中39例为多灶性(39/242,16.12%);微小癌154个,非微小癌133个。超声检出274个病灶,漏诊微小癌13个,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或腺瘤等良性病灶42个。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与非微小癌的边界、纵横比、囊变、血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形态、钙化、声晕及合并甲状腺疾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与非微小癌的超声表现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甲状腺微小癌(TMC)的超声图像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3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TMC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结果 32例(94.1%)为低回声,28例(82.4%)形态不规则或欠规整,26例(76.5%)边界不清,26例(76.5%)伴细小样或斑块样钙化,7例(20.6%)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出血流信号,RI 0.7~1.0,4例(11.8%)有淋巴结转移者淋巴结伴有液化、细小钙化表现。 结论 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瘤内钙化是TMC具有特征性的超声表现,了解这些特点可以提高TMC的术前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激光消融(percutaneous laser ablation,PLA)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单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超声引导下PLA治疗。术后采用常规超声,随访观察消融灶大小、血供,术后即刻和术后3 d采用超声造影评价激光消融范围,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0 d对消融灶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结果:3例均采用局部麻醉,成功进行PLA治疗,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常规超声随访,发现原病灶消失,消融区无彩色血流信号。术后即刻和术后3 d超声造影,显示消融区无造影剂灌注,完全覆盖原病灶。术后30 d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可见坏死组织及炎性细胞,未见肿瘤细胞。结论:超声引导下PLA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 甲状腺微小癌指肿瘤直径≤1.0cm的甲状腺原发癌,术前难以发现或不易诊断。回顾我院1990年~2000年收治的甲状腺微小癌23例,现就其诊断与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 2 0 0 2年间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 89例 ,时间 5~ 196个月 ,平均 6 8 9个月。复发 5例 ,无死亡 ,未发现远处转移。因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而发现微小癌 38例 ,另 5 1例术前怀疑为癌 ,经活检发现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4 0例 ,最多发生在颈深上、中组和气管食管沟组淋巴结。腺叶多发结节转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发结节。不同大小的原发肿瘤 (≤ 5mm ;>5mm)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其差异有显著性。是否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对局部复发率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术前触诊、B超检查、术中探查及冰冻组织切片对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非常重要。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切除范围 ,疗效是同样的。建议区分两类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一类良性进展 ,应以保守性手术为主 ;另一类侵袭性进展 ,有不良预后 ,应行积极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如何对甲状腺微小癌进行早期诊断并作相应合理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484例疾病中171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程获访171例,全部存活,无1例发现残留甲状腺腺体、同侧颈部淋巴结局部复发和全身其他脏器转移。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只要早期确诊,采取正确合理治疗,完全可以得到治愈。  相似文献   

10.
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US-FNAB)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价值。选取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04个甲状腺癌小结节(88例患者,甲状腺癌组),甲状腺良性结节147个(130例患者,良性结节组),所有小结节均接受了超声检查及US-FNAB检查,分析甲状腺癌组和良性结节组的超声特征,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判断金标准绘制四格表,计算US-FNAB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甲状腺癌结节的形态构成、边界特征、回声类型、钙化灶检出率、病灶血流分级构成与良性结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结节的质地特征与甲状腺良性结节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FNAB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敏感度为94.23%、特异度为93.20%;超声特征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敏感度为83.65%、特异度为82.99%;US-FNAB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AUC值为0.937,超声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AUC值为0.833。US-FNAB诊断甲状腺微小癌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microcarcinoma,PMC)临床上诊断比较困难,大多数病例是在甲状腺手术中偶然发现或术后病理检查才发现的。我院自1996年9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6例,男1例,女5例。年龄27~55岁,平均42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2年。单侧甲状腺肿块4例.双侧甲状腺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MC)的治疗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141例TMC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不同的确诊过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分析其疗效,并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 术前或术中确诊的117例病人根据不同情况行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或双侧腺叶全/近全/次全切除术,术后仅4例复发(3.4%)。术前和术中均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疾病,而术后病理连续切片才偶然发现的24例TMC中,21例由于无淋巴结转移且已行患侧次全切除术,未发现包膜和血管受侵犯,切除组织边缘无癌细胞浸润,病灶为单发,因此未行二次手术扩大切除范围,无一例复发。颈部淋巴结肿大的27例病人行淋巴结清扫,其中3例复发,复发率为11.1%,而未行淋巴结清扫的114例病人有2例复发,复发率仅为1.8%,显著低于前者(P<0.05)。 结论 对TMC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类型的病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治疗策略。TMC有一定的淋巴结转移率,多发病灶、有包膜浸润、直径≥5mm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病人应行淋巴结清扫术,但对无淋巴结肿大者不必进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3.
罗健  付曦 《临床外科杂志》2001,9(6):403-405
198 6~ 1996年间我院共收治甲状腺微小癌 18例 ,占同期收治甲状腺癌 17.4% ,本文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临床资料本组 18例 ,男性 5例 ,女性 13例 ,平均年龄 33岁 ( 2 0~ 5 9岁 )。术前诊断甲状腺腺瘤 14例 ,弥漫性桥本氏病 2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 1例 ,Graves病 1例。术前均行B超检查 ,发现结节内细小强光点 2例。全组术前均未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术中快速切片 9例 ,其中峡部 2例 ,报告阴性 ,瘤结节 2例 ,报告阳性 ,气管旁淋巴结 5例 ,阳性结果 2例。手术方式 :结节剜除术 6例 ,腺叶切除术 4例 ,腺叶加峡部切除术 2例 ,腺叶…  相似文献   

14.
正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相关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升高。女性甲状腺结节发病率高于男性(4∶1),通过触诊发现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约为4%~7%[1]。影像学检查检出率较高,以甲状腺彩色超声为主,检出率约为触诊的10倍,而这其中绝大部分结节为良性结节。尸体解剖研究表明,成年人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约为50%~60%[2]。随着检测手段的进步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近年来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持续增长,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判断、评估和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15.
经过20年的发展,腔镜甲状腺切除术适应证已经扩展至分化型甲状腺癌,尤其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术前评估是关键,评估的重点是原发肿瘤的位置以及转移淋巴结的大小、位置;腔镜PTMC手术关键是如何保护喉返神经(RLN)及甲状旁腺的功能。对于初学者,或遇到喉不返神经,或二次手术的时候,术中神经监测有明显的优势。对于PTMC病人,近全甲状腺切除术代替全切除术是防止甲状旁腺永久性损伤的有效术式。目前,对于PTMC行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在手术入路选择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并探讨其手术切除范围。方法:总结1992年1月~2004年12月间手术治疗3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时或手术后发现。15例行腺叶全切除加对侧次全或大部切除术。1例加颈淋巴结清扫术,19例行一侧腺叶全切除、次全切除或局部切除,随访病例中有1例死亡。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女性发病率高,并以单发结节为主,多数因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时或术后发现,甲状腺微小癌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状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TI-RADS)分级联合超声弹性成像(UE)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甘肃省肿瘤医院行超声检查的96例(138个恶性结节)PTMC病人和78例(142个微小良性结节)甲状腺病病人的临床资料。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TI-RADS分级、UE及两者联合诊断PTM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计算三种方法诊断PTMC的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根据结节直径将PTMC病人分为>5 mm组和≤5 mm组,比较各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 TI-RADS分级联合UE诊断PTM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93.5%、97.2%、97.0%、93.9%及95.4%)均高于UE(87.7%、93.7%、93.1%、88.7%及90.7%)和TI-RADS分级(80.4%、87.3%、86.0%、82.1%及83.9%)。TI-RADS分级、UE及二者联合诊断PTM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3、0.937、0.972,UE的诊断价值高于TI-RADS分级(P <0.05),两种方法联合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方法(P<0.05)。三种方法对≤5 mm和>5 mm PTMC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2.8%、90.1%、92.7%和89.9%、92.3%、97.2%,UE对于≤5 mm PTMC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TI-RADS分级(P<0.05)。结论 UE 对PTMC的术前诊断价值高于TI-RADS分级,尤其对于≤5 mm的PTMC诊断准确率更高,二者联合有助于提高PTMC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131I治疗是甲状腺微小癌(TMC)行全或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后的有效辅助手段。TMC大部分局限于甲状腺内,无其他风险因素,仅小部分TMC呈现甲状腺外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等侵袭性特征。故关于肿瘤直径>1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治疗推荐并不完全适用于TMC。而且,由于缺乏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TMC的术后131I治疗尚存在争议。在TMC尤其是PTMC的131I治疗前风险评估中,应注意多灶性、高柱状及实性等病理亚型以及BRAF基因突变等分子特征对PTMC侵袭性的影响;须重点关注存在两个以上侵袭特征的病人。在131I治疗前评估中应纳入病理特征及术后动态评估的概念,甲状腺球蛋白(Tg)尤其是131I治疗前刺激性Tg是131I治疗前反映肿瘤的无病状态或疾病持续状态乃至远处转移的重要血清学指标。强调在评估基础上依据不同风险决策131I治疗。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滤泡癌是甲状腺癌较常见的病理类型,超声是术前诊断甲状腺滤泡癌的主要影像学方法。甲状腺结节超声表现为等回声或低回声实性肿物、晕环厚薄不一或消失、囊性变及微小钙化少见,内部血流丰富、不规则、易远处转移等特征时,对诊断滤泡癌有较高价值。近年来,随着超声弹性成像和CEUS的应用,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并对诊断滤泡癌具有潜在价值。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可吸取细胞和组织,通过检测Galectin-3和HBME-1的表达差异进一步鉴别良恶性滤泡性肿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冷循环微波消融(MA)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疑为甲状腺微小癌(病灶直径< 10 mm)患者12例,12个病灶,均无淋巴结转移且患者希望首选非开放手术治疗.治疗前先行组织学穿刺活检,之后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甲状腺病灶的经皮穿刺冷循环MA治疗,MA后应用超声造影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恢复顺利,无术后声音嘶哑、喝水呛咳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 ~ 18个月.超声造影检查显示消融区域范围缩小,甲状腺及周围淋巴结未见甲状腺癌的复发和其他异常的影像学表现.结论 MA治疗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微小癌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美观、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