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一直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标准药物治疗方案。当前指南建议,在无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情况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DAPT时程至少12个月,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DAPT时程至少6个月。但目前DAPT的最佳治疗时程及6~12个月后进一步抗栓方案的临床研究结果尚不一致。本文主要对CAD患者PCI术后DAPT时程的影响因素及6~12个月后的进一步抗栓方案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药物治疗的基石。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复杂PCI的开展,对于接受复杂PCI的患者如何制定有效且安全的DAPT策略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接受复杂PCI的患者往往伴随着更高的缺血风险,然而延长DAPT的时间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换用新型P2Y12抑制剂可能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本文围绕当代复杂PCI现状、优化DAPT时长和强度的临床以及相关理论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外指南大多数推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采取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以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预防缺血事件的发生.但长程DAPT方案势必会增加出血风险.新型药物洗脱支架使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新型P2 Y12受体抑制剂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以及PCI术中腔内影像学的应用,都大大降低了PC...  相似文献   

4.
<正>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策略是基于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一种血小板P2Y12抑制剂(如噻吩并吡啶类药物: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环戊基三唑嘧啶类药物:替格瑞洛),用于减少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 thrombosis,ST)的风险和预防非支架置入血管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DAPT策略在减少临床缺血事件中取得成功,但延长DAPT时限将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何平衡DAPT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开展的大量研究旨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无论是置入裸金属支架(BMS)还是药物洗脱支架(DES),DAPT已证实可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MI)和死亡风险。虽然当前指南推荐置入BMS后应用DAPT至少1个月,置入DES后应用DAPT至少12个月,但随着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出现和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不同DES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限仍存争议,本文旨在探讨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类型支架及病变置入支架后抗血小板时限、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以及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选择,以期对临床实践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6.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目前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基础治疗,是减少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在内的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关键.阿司匹林和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联用在稳定性冠心病(SACD)患者PCI术后维持6个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维持12个月是目前的标准DAPT策略,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6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与≥12个月DAPT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BM、Wan Fang Data、VIP、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限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11月。检索采用Me SH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后运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个RCT,共21 077例患者,其中≤6个月DAPT治疗组10 492例,≥12个月DAPT治疗组10 5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CI术后≤6个月DAPT治疗与≥12个月DAPT治疗相比主要出血风险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8,95%CI:0.51~0.91,P=0.008);总死亡率、心源性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卒中、TVR和轻微出血风险均未见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个月DAPT治疗在降低PCI术后患者主要出血风险的同时并未增加患者总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也未增加患者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卒中、TVR和轻微出血的发生风险。结论有待于更多高质量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否优于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2期)、EMbase、Web of Science、CBM、Wan Fang Data、VIP、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DAPT时限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11月。检索采用Me SH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后运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个RCT,共41 728例患者,其中≤12个月DAPT治疗组20 768例,12个月DAPT治疗组20 96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CI术后≤12个月DAPT与12个月DAPT相比总死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85,95%CI:0.74~0.97,P=0.02);主要出血风险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1,95%CI:0.42~0.90,P=0.01);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78,95%CI:1.19~2.67,P=0.005);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68,95%CI:1.48~1.91,P0.00001);心源性死亡、卒中、靶血管再次血管重建术(TVR)和轻微出血风险未见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疗程(≤12个月)DAPT治疗可以降低PCI术后患者总死亡率和主要出血风险,但同时也增加了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短疗程(≤12个月)DAPT治疗较长疗程(12个月)DAPT治疗相比并没有增加PCI术后患者心源性死亡、卒中、TVR和轻微出血的发生率。上述结论仍有待于更多高质量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早期单剂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08-2016-12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CI治疗,并选择替格瑞洛为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832例。其中PCI术后3个月内阿司匹林连续漏服2周者89例;严格执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者661例,存在其他漏服情况者82例。选取阿司匹林连续漏服2周的89例(替格瑞洛组)与严格执行DAPT治疗的661例(DAPT组),随访6个月和9个月时分别观察2组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随访6个月时,单替格瑞洛与DAPT组相比降低了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出血事件发生风险,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血栓事件、心源性再入院等)及卒中的发生2组无统计学差异;9个月随访结果,替格瑞洛组与DAPT组的出血事件、MACE事件、卒中风险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DAPT组相比,PCI术后患者早期单剂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栓常用策略。随着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的出现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加,DAPT策略不断更新。个体间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表现出多样性差异,这些差异与再发血栓或出血有关。平衡缺血与出血风险是冠心病DAPT的关键。现阶段,采用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够评估DAPT后出血与血栓风险,能否通过检测结果调整DAPT策略尚无定论。多部指南对于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基因检测推荐等级不高,根据检测结果调整DAPT方案并未显现出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对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中,应用替格瑞洛方案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联合应用依诺肝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了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治疗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NSTE-ACS患者440例,所有入选患者试验过程中均口服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治疗。将入选患者在PCI术后随机分为非依诺肝素抗凝组(非抗凝组)、依诺肝素皮下抗凝组(抗凝组)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住院期间及术后12个月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次要终点为围术期心肌损伤及住院期间、1个月、3个月、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结果:(1)主要终点:抗凝组较非抗凝组明显增加了患者住院期间总出血事件的发生率(23.1%vs.12.8%,P=0.007),主要为TIMI小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增加(21.2%vs.12.3%,P=0.018),而未增加要出血风险(1.9%vs.0.5%,P=0.3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后联用依诺肝素为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OR=2.171,95%CI:1.270~3.709,P=0.005)。对于院外12个月内的出血情况,两组患者在总出血、TIMI主要出血、TIMI小出血发生率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次要终点:PCI术后非抗凝组与抗凝组患者之间在术后PCI相关心肌损伤及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MACCE事件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NSTE-ACS患者,DAPT应用替格瑞洛联合依诺肝素皮下抗凝在PCI围术期应用并无额外的临床获益,且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因此本研究认为对于口服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NSTE-ACS患者,PCI术后应谨慎联合应用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心脏缺血事件(CIE)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管理此类患者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PCI后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IE分为:CIE组(32例)和非CIE组(85例),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PCI术后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期间发生CIE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选的117例患者中32例发生CIE,较非CIE组年龄、男性、糖尿病史、合并有心力衰竭、胃溃疡病史、出血前DAPT时间、出血后停用DAPT时间、出血后单用氯吡格雷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245,95%CI:1.145~3.564)、男性(OR=1.148,95%CI:0.276~1.183)、糖尿病史(OR=2.227,95%CI:1.274~3.284)、合并心力衰竭(OR=0.524,95%CI:0.311~0.837)、胃溃疡病史(OR=0.651,95%CI:0.329~1.417)、出血后停用DAPT时间(OR=3.157,95%CI:1.462~8.917)均是PCI术后使用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CIE的危险因素,而出血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OR=1.418,95%CI:1.216~1.635)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年龄、男性、糖尿病史、合并有心力衰竭、胃溃疡病史、出血后停用DAPT均是PCI后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CIE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出血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是其保护因素,为我们更好地管理此类患者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使用双联抗血小板策略可以减少再次发生缺血几率,但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术后双抗血小板(DAPT)至少一年已经成为共识,但一年后患者是否应该继续服用双抗药物?近日,来自美国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的Yeh教授等在JAMA网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也许  相似文献   

14.
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患者,血小板减少可增加缺血及出血并发症的风险,从而影响临床结局。但由于血小板减少在PCI围术期发生率较低,未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足够重视,目前在处理ACS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缺乏经验。本文围绕血小板减少的定义、分类及预测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回顾了相关临床研究中血小板减少对于结局的影响,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引起表浅轻微出血的病例特点及药物调整效果。方法: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周浦医院行PCI的50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37例患者在PCI后出现表浅轻微出血,设为表浅轻微出血组;另从500例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无表浅轻微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表浅轻微出血患者行血栓弹力图检查,计算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A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记录表浅轻微出血患者DAPT剂量调整情况。结果:500例PCI患者中,37例出现表浅轻微出血,发生率为7.4%。与对照组相比,表浅轻微出血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体质量指数较低(P均0.05)。表浅轻微出血患者AA抑制率及ADP抑制率提示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有效。根据表浅轻微出血距PCI时间等调整DAPT方案,先减阿司匹林剂量,再减氯吡格雷剂量;必要时可提前改为单一抗血小板药物,以氯吡格雷为主;如仍有出血,氯吡格雷可由75 mg/d减为50 mg/d,极端病例可继续减量。DAPT方案调整后,患者均恢复正常,无相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PCI后DAPT方案可导致患者表浅轻微出血,血栓弹力图检测的AA抑制率和ADP抑制率对指导DAPT方案剂量调整指导价值有限。可根据表浅轻微出血距PCI时间及病情调整DAPT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短期与长疗程双联抗血小板方案(DAPT)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在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CI治疗的患者26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短期组(132例)及长期组(132例),两组均使用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并于PCI术后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DAPT)方案,长期组疗程为12个月,短期组疗程为6个月,进行随访,对比心脑血管事件(MACE)、全因死亡、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发生风险,使用Cox探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两组在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支架狭窄、脑梗死、出血情况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MACE事件、全因死亡及出血的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支架总长度(HR=5.638,P=0.001)、糖尿病(HR=1.869,P=0.003)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长支架患者短期DAPT治疗的MACE事件发生风险显著高于长期DAPT治疗(Log-rank χ~2=3.998,P=0.046);短支架患者短期和长期DAPT治疗的MACE事件发生风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001,P=0.974)。结论:PCI术后短期与长疗程DAPT在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总长度、糖尿病是影响PCI预后的危险因素,而较长支架患者建议使用长疗程DAPT。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获得心肌血运重建的策略。PCI术后的抗栓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基石,能有效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和缺血事件的发生。然而与抗栓治疗相关的各种出血并发症也成为关注的热点。目前已有多个出血评分系统可用于预测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出血风险,指导临床医生更全面地评估PCI术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现将出血风险评估模型结合其临床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的标准抗血小板方案。患者的DAPT时程和强度应根据其缺血和出血风险进行个性化调整。本文总结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欧美指南内容,为临床优化DAPT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维生素C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口服双联抗血小板(DAPT)药物所致非活动性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门诊就诊的PCI术后口服DAPT药物致出现皮下瘀斑的冠心病患者共159例,患者被随机分成维生素C组77例(口服维生素C片0.2g/次,3次/d),安慰剂组82例(继续口服DAPT基础上,口服安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超过12个月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肾功能不全(R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患者在12~18个月期间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情况分为DAPT组(n=52例)与单药抗血小板治疗(SAPT)组(n=21例),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结果 在12~18个月随访期间,DAPT组与SAPT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与SAPT组相比,DAPT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较低,但两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DAPT组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低于SAPT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因死亡、缺血性卒中、全部血运重建三项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出血事件中,与SAPT组相比,DAPT组主要出血发生率较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接受PCI治疗且合并RI的ACS患者,延长DAPT至少6个月,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但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