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乳腺良性疾病较为常见 ,患良性病者乳腺癌的发病率较常人高 1 7~ 4 5倍 ,但哪些乳腺良性疾病有恶变倾向 ,被视为癌前病变 ,尚无统一认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属于乳腺癌癌前病变者主要有乳腺非典型增生 ,大导管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瘤病 ,囊性增生病以及腺纤维瘤等。1 1 乳腺非典型增生  乳腺非典型增生包括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及小叶非典型增生。此病病人与同期同年龄非此病病人相比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 4~ 5倍 ,尤其是 40~ 5 0岁伴有乳腺癌家族史病人 ,在切除增生行病检后 10~ 15年约 2 0 %发生乳腺癌[1] …  相似文献   

2.
所谓“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包含乳腺一大组非常异质性的病变,对其基本认识在20世纪末已达成基本共识。乳腺高危病变是其中一组临床、病理学和生物学上的异质性疾病,这些疾病诊断之后长期持续性乳腺浸润性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但危险程度和水平各异,有些预示乳腺癌的发生风险,而有些则是乳腺癌的直接前驱病变,因此,临床意义与干预策略也不同。该组病变中非典型导管增生、非典型小叶增生和小叶原位癌双侧乳腺发生浸润性癌的相对危险性增加,小叶原位癌危险性更高并为非责任性前驱病变;导管原位癌被认为是真正的前驱病变,同侧最终发展为乳腺癌的风险较大。平坦上皮不典型性危险水平尚不明确。目前尚缺乏临床病理学和分子方面个体化危险性预测指标,这是未来个体化危险性处理战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导管不典型增生和良性上皮增生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感染的差异.方法: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乳腺病变组织中HPV 16、18型表达.结果:HPV 16、18型感染率、共同感染率和总感染率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非典型增生中均高于良性上皮增生.结论:HPV 16、18型感染与乳腺癌前病变有关,是乳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疾病再手术的原因与应对方法。方法对我科1995年1月到2003年1月收治进行二次手术的34例乳腺良性疾病的原因、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34例,以主诉伴或不伴有症状的局部肿块为最常见,再发是二次手术主要原因,以纤维囊性乳腺病最多见,其次为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结论乳腺纤维囊性增生、乳腺纤维瘤及乳腺癌是造成乳腺良性疾病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乳腺增生有恶变可能,局部切除病变并长期随访对这类患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ٷǵ������������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来说 ,乳腺非典型性增生是病理组织学诊断 ,不是临床诊断。一般认为乳腺癌是在非典型性增生基础上发生的 ,其发展过程可能经过如下阶段 :正常乳腺组织→增生→非典型增生 (轻、中、重度 )→原位癌→浸润癌因此 ,乳腺非典型性增生常视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 ,应予充分重视。1 临床表现乳腺非典型性增生多发生在成年妇女 ,尤以绝经前者多见。Canter[1] 报告的 130 5例非典型性增生病人平均年龄为 5 2 1岁 ,比同期一般性增生者 (平均 5 0 1岁 )年龄稍大。本病无特殊症状 ,相当多妇女是在筛检中发现 ,部分病人伴有乳房不适 ,月经前后…  相似文献   

6.
��������ռλ����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远比肝脏恶性占位病变如原发性肝癌、转移癌等少见 ,大部分的肝脏良性占位是真正的肿瘤 ,亦有部分是肝脏、胆管细胞、间质炎症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结节性占位 ,并非真正的肿瘤 ,称为肿瘤样病变。临床上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大多因占位效应产生的临床表现或者偶然的影像学检查而被发现。近年来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增加 ,而且研究发现有些良性占位性病变具有潜在恶性 ,因而其恶变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结合肝脏良性占位病变的组织学分类 ,就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几种良性肿瘤与瘤样病变…  相似文献   

7.
临床常见的乳腺非肿瘤病变有乳腺囊性增生病、导管扩张症(或浆细胞性乳腺炎)、积乳囊肿、脂肪坏死等.良性肿瘤中,以纤维腺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需与乳腺恶性肿瘤鉴别的常见病有:乳腺导管扩张症.脂肪坏死,硬化性腺病及巨纤维腺瘤.乳头状瘤病与乳头状瘤是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病变.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乳头状瘤病及非典型增生(主指Ⅱ~Ⅲ级)的属癌前病变.目前尚无证据说明裳性增生病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的发生与阳性家族史、妊娠次数、接触雌激素、饮食类型和良性乳腺疾病有关 ,其中纤维腺瘤是妇女中最常见的良性乳腺肿瘤 ,发生在 2 0~ 5 0岁期间 ,Dupont提示它伴有乳腺癌的危机 ,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在乳腺癌 ,基因不稳定性 ,表现为杂合性丧失 (LOH)和 /或微卫星灶不稳定性 (MIN)是早期事件。寻常导管增生 (UDH)和非典型性导管增生 (ADH)可能是乳腺癌的前体 ,LOH和MIN见于癌旁的正常小叶。如能检出分子学变化 ,在良性乳腺病灶可以观察与乳腺癌的关系。取法国GeorgesFrancoisLeclerc中心分子基因实验室分析 1 989~ …  相似文献   

9.
乳腺囊性增生病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mastopa-thy),是女性乳腺最常见的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病变[1]。常见于中年女性,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主要表现为乳腺导管上皮不同程度增生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或乳腺导管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ultrasound guided-core needle biopsy,US-CNB)在直径0. 6~1 cm乳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9月~2018年12月272例287个直径≥0. 6 cm且≤1 cm的乳腺结节采用14G穿刺活检枪行US-CNB的结果。与手术切除病理或随访时间≥1年的结果比较,计算US-CNB诊断乳腺小结节的准确性。结果 US-CNB均顺利完成。87个病灶行手术切除,穿刺与手术病理的总体一致率为81. 6%(71/87)(κ=0. 684,P=0. 000),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穿刺病理为良性病变251个(87. 5%,251/287),其中手术切除56个,术后病理良性病变44个,非典型增生12个,无恶性病变。穿刺病理为非典型增生14个(4. 9%,14/287),其中手术切除9个,术后病理非典型增生6个,恶性病变3个;拒绝手术5个。127个穿刺为良性病变、4个穿刺为非典型增生病变随访时间≥1年,乳腺彩超提示病变稳定(病变BI-RADS分类未提高)。结合随访及手术结果,对1 cm以内乳腺结节,US-CNB诊断良性或非典型增生时漏诊恶性病变比例分别为0(0/183)、23. 1%(3/13)。穿刺病理为恶性病变22个(7. 7%,22/287),均手术切除,病理提示浸润性癌20个,原位癌1个,复杂硬化性腺病伴非典型增生1个,阳性预测值95. 5%(21/22)。结论对于直径0. 6~1 cm的乳腺病变,US-CNB可获得准确的诊断信息。对于穿刺病理结果为良性、影像学具有恶性特征的病变,建议进一步行手术切除活检;穿刺病理为非典型增生时,应手术切除活检,以避免遗漏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分析乳腺超声分型与乳腺癌的相关性,观察乳腺癌转移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以2012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乳腺检查的300例女性为观察对象,根据检查结果,乳腺癌者85例,乳腺良性病变者95例,健康者120例。观察三组乳腺超声分型的不同,比较不同超声影像学表现的患者转移情况的差异,分析不同乳腺超声分型发生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结果发现,乳腺癌组、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的超声分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乳腺良恶性病变与超声分型具有相关性,乳腺癌组致密型腺体占的比例最多,乳腺良性病变组混合型比例最高;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征、边界不清的乳腺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而原发灶最大径、高回声晕和RI对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明显影响;致密型、不均型乳腺癌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156、2.952,为乳腺癌的高危类型,导管型和混合型OR值分别为0.231、0.385,为乳腺癌的低危类型。我们认为,乳腺超声分型与乳腺良恶性病变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鉴别指标。  相似文献   

12.
乳腺叶状肿瘤是指乳腺上皮成分良性病变,间质成分良性或恶性病变的特殊类型乳腺肿瘤,生物学行为较难预测,组织学分类较为复杂。笔者对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治、病理形态学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乳腺良性疾病手术适应证及其治疗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良性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对妇女生活的严重影响以及其中某些类型的癌变可能而显得非常重要。尽管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但目前的数据表明乳腺良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较高。对于乳腺纤维腺瘤来说,手术时应兼顾年龄、是否妊娠、肿瘤大小以及病人的手术意愿。导管内乳头状瘤通常应行手术治疗,具体方式应根据病情而定。对有上皮不典型增生的乳腺(周围型)乳头状瘤,应予手术切除。浆细胞性乳腺炎和乳腺脂肪坏死的手术目的在于解除症状、取得病理诊断。乳腺囊性增生病较复杂,对症状较重、有乳腺癌高危因素以及疑有恶变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病理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概念  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增生及不典型增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一般把某些在组织形态学有一定程度异型或增生活跃 ,经随访有一部分发展成癌的乳腺增生性病变称为乳腺癌癌前病变。正确认识乳腺癌的癌前病变 ,对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乳腺癌和做好二级预防工作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迄今为止 ,有关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具体内容尚未完全统一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学者在研究观察方法、诊断标准及随访时间不同所致。目前多数意见认为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不典型小叶增生及乳头状瘤病应视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1] 。…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一组易误诊的乳腺良性病变,包括乳腺炎症性及反应性病变、乳腺良性上皮性病变、良性腺肌上皮病变、良性间叶性肿瘤、良性纤维上皮性肿瘤、乳头部良性肿瘤。乳腺良性疾病存在多种组织学变异,有时诊断困难,此时应在光镜下仔细观察,结合临床和大体,必要时做免疫组化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非典型小叶增生和小叶原位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7月至1996年1月间的17例非典型小叶增生、35例小叶原位癌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随访时行门诊体检、乳腺钼靶摄片、乳腺B超等检查;随访时间为3~257个月,平均146.6个月。结果非典型小叶增生和小叶原位癌多发生于绝经前妇女(69.2%);52例患者均因各种良性病变行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非典型小叶增生或小叶原位癌,其中25例(48.1%)有微钙化病变;有8例在随访期间癌变(5例在同侧乳房,3例在对侧乳房),平均癌变间期为9.4年;尽管4例(50%)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但未发现非典型小叶增生和小叶原位癌癌变与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有关(P〉0.05);同样,也未发现非典型小叶增生与小叶原位癌发生癌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典型小叶增生和小叶原位癌局部切除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手术在乳腺病灶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我科2004年6月~2005年1月对320例患者511个乳腺病灶在B超引导下进行Mammotome微创切除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评价其在乳腺微创外科的应用价值。结果术后病理学诊断7个乳腺浸润性导管癌,6个乳腺导管内癌,24个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474个为病理学诊断良性病变。13个乳腺癌患者及24个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均接受后序开放性手术切除,没有发生组织学低估。所有病理诊断良性病变患者术后2个月~8个月均接受B超,均未发现手术残留乳腺病灶。结论应用B超引导下Mammotome旋切系统对3mm~30mm乳腺病灶可进行微创完整切除并能获得明确病理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X线三维立体定位系统引导下导丝定位手术活检在临床不能触及肿块的乳腺病变中的价值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乳腺钼靶X线异常女性患者67例,对临床不能触及的乳腺病灶行导丝定位手术活检及病理检查。 结果67例病灶均一次定位成功,发现乳腺癌17例(25.4%),癌前病变(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及导管内乳头状瘤)13例(19.4%),其他良性病变37例(55.2%)。影像表现为微钙化灶的46例病例中乳腺恶性病变共16例(34.8%),癌前病变8例(17.4%),其他良性病变22例(47.8%);非钙化组的21例病例中良性病变20例(95.2%),恶性病变1例(4.8%)。与影像表现为非钙化组比较,对于临床不能触及的乳腺病灶,乳腺钼靶X线影像表现为微钙化时乳腺癌检出率更高(χ2=5.369,P=0.021)。 结论钼靶X线三维立体定位系统引导下导丝定位活检可以发现容易漏诊的早期乳腺癌及癌前病变,该方法简便、准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对103例无选择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前列腺重量低于26g者5例,200g以上的巨大前列腺3例。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排尿梗阻症状、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与前列腺重量无关,而与前列腺病理组织学病变密切相关。排尿刺激症状的病理基础为尿道炎性病变。尿道梗阻症状与前列腺间质增生密切相关,这类前列腺增生结节以基质结节、腺肌型结节为主。以腺体增生为主病例可表现排尿梗阻相对轻微,但常伴有不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TEC活检系统在可疑乳腺癌钙化灶X线立体定位真空辅助活检(stereotactic vacuum-assisted biopsy,SVA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7月~2019年12月198例(215侧乳房)因乳腺钙化灶使用ATEC活检系统行SVAB,回顾性评估该活检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组织学低估率。结果 215侧乳房均顺利完成活检,病理示良性病变165侧,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19侧,恶性病变31侧(其中导管原位癌25侧,导管原位癌伴局灶浸润性导管癌3侧,浸润性导管癌2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侧)。组织学低估率导管原位癌为16.0%(4/25),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为5.3%(1/19)。结论ATEC系统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中国女性常见可疑钙化灶微创活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