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预测价值并分析IM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错过时间窗(12 h以上)15 d以上仍有症状的患者84例,择期行PCI治疗后,对其IMR进行测定。以IMR=25 U为界值将入组患者分为:微循环正常组(n=38),微循环异常组(n=46),比较两组PCI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对可能影响IMR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微循环异常组中糖尿病患者比例、侧支循环不良患者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脑钠肽、肌酐浓度明显高于微循环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是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危险因素(OR=2.365,95%CI:1.852~6.025)。微循环正常组PCI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加,微循环异常组PCI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MR能够可靠地预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PCI治疗后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高敏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是否有微循环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对完全闭塞的冠状动脉病变,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错过时间窗至少有1支或以上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1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照Rentrop分级法将102例患者分为两组,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A组,Rentrop=2~3级,57例)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B组,Rentrop=1~2级,45例),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的改善情况。结果:PCI术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PCI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内径(LVEDD)较PCI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两组间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I术后3个月:两组LVEDD、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良好的侧支循环对左心功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择期行PCI术则可以明显改善具有良好侧支循环的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侧支循环患者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差异及近期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或者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错过血运重建时间半月以上仍有症状的患者42例,根据Rentrop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A组,Rentrop 0~1级,17例)和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B组,Rentrop 2~3级,25例)。PCI术后采用压力导丝测定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MR),PCI术后及术后3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1)A组患者IMR均值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3±8.0比20.88±4.6,P0.00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IMR呈负相关(r=-0.671,P0.05)。(2)术后3个月LVEDd的变化值,A组平均为5.76 mm,B组平均为-0.2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术后3个月LVEF的变化值,A组平均为-3.82%,B组平均为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术后3个月LVEDd变化值呈负相关(r=-0.669,P0.001),与术后3个月LVEF变化值呈正相关(r=0.657,P0.001)。(5)IMR与术后3个月LVEDd变化值呈正相关(r=0.686,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LVEDd变化值=0.366×IMR-7.213;IMR与术后3个月LVEF变化值呈负相关(r=-0.664,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LVEF变化值=-0.554×IMR+15.812。结论侧支循环不良患者与侧支循环良好患者相比,更容易发生微循环功能受损,开通梗死区域相关血管,侧支循环良好、微循环功能良好的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优于侧支循环不良、微循环功能受损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和不良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以及心功能指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血运重建时间(12 h),15 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31~82岁(63.0±12.4)岁。按照Rentrop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A组,Rentrop:2~3级,n=19)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B组,Rentrop:0~1级,n=15)。所有入选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置入支架,后测定IMR,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比较,A组IMR降低,(32.0±7.6)vs.(2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PCI术后3个月LVEDD[(47.4±2.4)mm vs.(53.6±5.0)mm]增加,LVEF[(56.5±3.3)%vs.(46.1±8.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分级与IMR呈负相关(r=-0.601,P0.001);IMR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DD呈正相关(r=0.842,P0.01),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F呈负相关(r=-0.830,P0.01)。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患者较良好患者更易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PCI后心功能更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与非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差异和近期预后。方法根据患者病史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将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24例)和非2型糖尿病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和PCI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比较两组PCI术后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对糖尿病和LVEF恢复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前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型糖尿病组患者血糖[(9.4±3.6)mmol/L比(6.1±2.5)mmol/L,P0.010],糖化血红蛋白[(8.4±0.6)%比(5.7±0.9)%,P0.010],微循环阻力指数[(29.12±7.45)比(22.74±6.87),P=0.011]显著高于非2型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两组患者术后即刻LVEDD和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型糖尿病组PCI术后3月LVEDD[(52.3±4.8)mm比(48.6±5.1)mm,P=0.019],LVEDD增加值[(4.1±6.3)mm比(0.8±4.4)mm,P=0.005]显著高于非2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LVEF[(48.6±7.3)%比(56.1±4.7)%,P=0.003],LVEF增加值[(–1.9±6.8)%比(4.3±5.4)%,P=0.007]显著低于非2型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病例。2型糖尿病组术后3月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16.7%比3.1%,P=0.043],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20.8%比6.3%,P=0.049],MACE发生率[37.5%比9.4%,P=0.018]均显著高于非2型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对糖化血红蛋白与IMR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IMR呈正相关(r=0.324,P=0.048)。糖化血红蛋白与PCI术后3月LVEDD呈正相关(r=0.324,P=0.036),与PCI术后3月LVEF呈负相关(r=–0.416,P=0.006),LVEDD增加值呈正相关(r=0.347,P=0.024),与LVEF增加值呈负相关(r=–0.422,P=0.005)。2型糖尿病是LVEF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6.25)。结论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比较容易发生微循环功能受损并且PCI术后3个月心功能恢复不良,择期PCI术后近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口服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影响。方法:入选以稳定型心绞痛入院并拟行择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50例,加拿大心脏病学会的劳力性心绞痛分级Ⅳ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n=25)和对照组(n=25),在择期PCI术前均常规使用双联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和其他治疗冠心病相关药物。尼可地尔组口服尼可地尔5 mg、3次/d,30 d;对照组口服硝酸异山梨酯5 mg、3次/d,30 d。在行PCI术后,立刻以压力导丝检测两组患者的IMR,比较2组PCI术后IMR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间PCI术前基线临床特征、术前一般用药情况及PCI术中相关参数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CI术后尼可地尔组IMR显著低于对照组,为16.89±4.70对26.26±8.63,P0.001;PCI术后IMR≥22患者所占比例尼可地尔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为5/25对12/25,P=0.036。结论:对于拟行择期PCI术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前服用尼可地尔可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  相似文献   

7.
陈玉善  张燕  李靖 《中国心血管杂志》2007,12(6):424-426,433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心内科住院患者8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均为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根据是否对CTO病变行PCI治疗,将患者分为PCI治疗组(n=48)和药物治疗组(n=40)。于CAG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校正的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差异。结果两组CAG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G术后1周时两组LVEDVI、LVESVI、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时PCI组LVEDVI较术前显著降低,LVEF显著提高;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PCI组LVEDVI进一步降低,LVEF进一步提高。结论PCI能够改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CTO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微循环阻力指数(IMR)评价非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微循环状态,并分析影响IMR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纳入101例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在血流储备分数(FFR)排除功能性病变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即刻进行IMR检测。以IMR≥25 U定义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分析IMR异常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结果:共在116支冠状动脉靶血管中测量了IMR,IMR为14.2(11.4,19.9)U,17例(16.8%)患者IMR≥25 U。高血压、服用钙拮抗剂(CCB)的患者IMR较高(P均0.05);服用他汀类药物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增大的患者IMR较低(P均0.05)。IMR与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FFR呈正相关(r=0.203、0.203、0.207,P均0.05),而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呈负相关(r=-0.205,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空腹血糖、LVEDD、他汀类药物、CCB为IMR的独立相关因素(β=1.177,P=0.003;β=-7.015,P=0.002;β=-8.568,P0.001;β=3.250,P=0.017)。结论:近17%的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存在IMR反映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空腹血糖、LVEDD、应用他汀类药物及CCB可能是影响IMR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中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行PCI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73例,根据hs-CRP水平分为高水平组41例(hs-CRP≥3mg/L),低水平组32例(hs-CRP3mg/L)。通过速率比浊法定量血清hs-CRP水平,通过微血管阻力指数(IMR)评估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Pearson相关性分析hs-CRP、肌钙蛋白及罪犯血管IMR之间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严重微血管功能障碍的预测因素。结果与低水平组比较,高水平组hs-CRP、PCI术前及术后IMR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基线hs-CRP水平与PCI术前IMR、PCI术后IMR和肌钙蛋白Ⅰ峰值水平呈正相关(P0.01)。肌钙蛋白Ⅰ峰值水平与PCI术前IMR和PCI术后IMR呈正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3mg/L是严重微血管功能障碍的重要预测指标(OR=5.688,95%CI:2.242~14.508,P=0.000)。hs-CRP预测严重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最佳截断值为4.3mg/L(ROC曲线下面积=0.890),敏感性为85.51%,特异性为72.34%。结论 hs-CRP与静息冠状动脉微血管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温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55例NSTE-ACS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替格瑞洛组(28例)和氯吡格雷组(27例),两组患者在支架置入后即刻行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定和术后24 h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6个月再次行IMR和LVEF测定,比较两组患者IMR、LVEF的差异。结果支架置入后即刻,替格瑞洛组IMR为(26.51±16.14)U,氯吡格雷组IMR为(34.04±16.06)U,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IMR为(17.93±9.25)U,氯吡格雷组IMR为(25.63±11.68)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术后24 h,替格瑞洛组LVEF为(51.14±5.37)%,氯吡格雷组LVEF为(48.78±5.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LVEF为(59.29±7.97)%,氯吡格雷组LVEF为(54.93±7.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直线回归分析显示,IMR和LVEF存在一定的负相关(r=0.54)。结论行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NSTE-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相较于氯吡格雷可改善患者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IMR、LVEF,且IMR和LVEF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microcirculation resistance index,IMR)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在湖南湘潭中心医院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5例,检测其PCI治疗前后IMR及hs-CRP浓度。结果患者PCI治疗后IMR(29.10±5.30 vs.20.14±4.28,P0.05)和hs-CRP浓度[(4.40±0.73)mg/L vs.(1.24±0.23)mg/L,P0.05]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患者PCI治疗后IMR和hs-CRP浓度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患者PCI治疗前及治疗后IMR和hs-CRP浓度均高于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后的IMR和hs-CRP浓度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前及治疗后IMR和hs-CRP浓度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IMR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r=0.564,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MR和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的联系,而PCI治疗可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IMR和hs-CRP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PCI手术的ACS患者45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22例和氯吡格雷组23例,分别在PCI术前12h内给予替格瑞洛片180mg和氯吡格雷片600mg口服,采用术前和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MR)、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进行微循环功能评价。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CI术前两组FFR、IMR和CF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疗前数值为协变量,替格瑞洛组疗后IMR、CFR优于氯吡格雷组(P<0.05),而FFR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CI术前口服替格瑞洛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效果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碎裂QRS波(fQRS)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分级及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住院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245例,统计患者生物化学指标、心电图、介入手术资料、侧枝循环Rentrop分级、术前术后心功能指标。根据心电图有无碎裂QRS波分为碎裂QRS波组(fQRS组,n=108)和无碎裂QRS波组(nfQRS组,n=137),分析两组患者fQRS波与侧枝循环分级、PCI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有fQRS波的患者侧枝循环等级比nfQRS组高,两组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均有增加,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脑钠肽均有下降,fQRS组与nfQRS组相比以上指标改变更加明显,且侧枝循环分级与心功能改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心电图出现fQRS波与侧枝循环分级呈正相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改善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心功能,合并fQRS波的患者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围术期微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行早期介入治疗的NSTEMI患者,术中行微血管功能评估。监测肌钙蛋白I(cTnI)水平,计算cTnI绝对量的围手术期变化(ΔcTnI)。使用配备多普勒和压力传感器的导丝同时测量基线及充血期间的冠状动脉内压力和流量,计算相关血液动力学指标,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入选41例。结果: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和远端冠状动脉压力显著改善。PCI术后的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运重建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显著增加,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49±13.86)vs.(90.99±20.51) mmHg.cm~(-1)·s~(-1)(P0.001)。25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PPMI)。在未发生PPMI患者组中,围术期IMR无明显改变(80.18±9.35)vs.(82.21±7.38) mmHg.cm~(-1)·s~(-1)(P0.05)。在发生PPMI的患者中,PCI术后IMR显着增加(72.47±3.11)vs.(96.62±4.83) mmHg.cm~(-1)·s~(-1)(P0.001)。术前IMR与术前FFR之间无相关性(r=0.233,P0.05)。IMR围术期变化值与cTnI围术期变化值成正相关(r=0.699,P0.001)。结论:NSTEMI患者围术期微血管功能与PPMI的发生有关,发生PPMI患者的微血管功能显著恶化。IMR有利于对PCI术后微循环功能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中测量微血管阻力指数(IMR)预测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PPMI)的价值。方法:纳入54例行择期PCI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术后超敏肌钙蛋白I(hs-TnI)水平分为PPMI组(n=24)和无PPMI组(n=30),测量PCI前、后血流储备分数(FFR)和IMR,记录球囊扩张次数,测量术后24 h内hs-TnI水平,使用IMR校正公式计算IMR,计算术前相对IMR比值(rPIMR)。结果:与无PPMI组相比,PPMI组患者PCI术前IMR(22.02±2.92 vs 17.46±3.44)、PCI后IMR(25.86±3.04 vs18.96±2.84)和rPIMR(1.22±0.21 vs 0.94±0.24)均升高(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术前IMR(r=0.473)及术后IMR(r=0.458)均与hs-TnI呈正相关(P均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I后IMR预测PPMI的价值最佳(曲线下面积:0.941,95%CI:0.884~0.998,P0.05),最佳临界值为19.91,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7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IMR(OR=3.501,95%CI:0.974~12.582)、术后IMR(OR=15.074,95%CI:3.915~31.705)及rPIMR(OR=2.104,95%CI:1.672~2.375)均与PPMI独立相关(P均0.05)。结论:IMR及rPIMR可预测PPMI。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与碎裂QRS波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成功行PCI的260例单支主要冠状动脉CTO患者,按照入院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碎裂QRS波组(f QRS组,76例)和无碎裂QRS波组(nf QRS组,184例),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电图(RT-3DE)评价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情况,随访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计分(WMSI)、NYHA心功能分级均有所改善,但与术前相比,nf QRS波组患者术后LVEF[(42.1±3.51)%比(53.26±4.47)%,P=0.03]增加、WMSI[(1.61±0.34)比(1.25±0.27),P=0.04]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亦有显著改善(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f QRS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能够改善CTO患者的心脏功能,nf QRS波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显著,分析体表心电图f QRS波可预测术后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1年内再住院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住院的急性STEMI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入组48例,根据PCI治疗后测量的IMR值分为3组:A组IMR≤25(n=18);B组IMR为25~32(n=16);C组IMR≥32(n=14)。收集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浓度,PCI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dimension,LVEDd),术后1年内再住院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3组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血清NT-Pro BNP浓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734.83±1 009.40)pg/m L vs.(4 929.68±1 611.52)pg/m L vs.(7 480.64±2 082.78)pg/m L,F=35.449,P=0.000]。术后3组间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00%±5.99%vs.52.31%±4.35%vs.49.29%±4.68%,F=3.376,P=0.043)。三组间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组间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28%±5.21%vs.54.43%±3.69%vs.46.43%±5.33%,F=16.744,P=0.000);术后1年3组间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94±1.95)mm vs.(50.63±2.68)mm vs.(52.14±2.69)mm,F=6.875,P=0.002]。3组术后1年内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4.804,P=0.001);3组再次住院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25,P=0.002)。结论 STEMI患者PCI治疗后测量IMR能有效预测患者心功能及1年内再住院率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及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2例初次发病、发病时间在12h以内或12~24h之间的AMI患者,行直接PCI;对30例AMI患者行择期PCI。于术后2、15和30周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有关心脏事件。结果:术后2、15周直接PCI组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RWMI)均显著优于择期PCI组(P<0.05或P<0.01)。择期PCI组、直接PCI组15和30周ESVI、EDVI、LVEF及RWMI与2周时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P<0.01)。至30周时,直接PCI组和择期PCI组EDVI、LVEF和RW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ES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心室壁运动指数在2组间始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PCI及择期PCI均可有效抑制左心室重构和改善左心室功能,但直接PCI更优于择期PC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行急诊PCI的116例STEMI患者作为急诊PCI组,行择期PCI的116例STEMI患者作为择期PCI组,病情稳定未行任何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的116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未给予静脉溶栓或PCI等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急诊PCI组患者在发病12~24 h内入院,入院后立刻行PCI放置支架;择期PCI组患者在发病24 h后入院,7~10 d后行PCI放置支架。比较3组患者发病1周及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患者均随访6个月,记录随访期间因急性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再次住院率。结果发病1周,急诊PCI组患者LVEDVI、LVESVI小于择期PCI组和对照组,LVEF高于择期PCI组和对照组(P0.05);择期PCI组和对照组患者LVEDVI、LVESVI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6个月,急诊PCI组患者LVEDVI、LVESVI小于择期PCI组和对照组,LVEF高于择期PCI组和对照组(P0.05);择期PCI组患者LVEDVI、LVESVI小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3组患者因急性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再次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与择期PCI均能有效改善STEMI患者的左室重构和心功能,但急诊PCI的改善效果出现更早、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湖南湘潭中心医院心血管科CCU收治的1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7例,女性63例,年龄47~70岁。患者均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对比患者手术前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结果术前所有患者IMR水平为(20.41±4.49)U,PTCA后为(27.99±7.05)U,支架置入后为(28.48±4.97)U,支架置入后和PTCA后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患者的股动脉、冠状窦hs-CRP水平在PTCA后与支架置入后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CI后冠心病患者IMR与hs-CRP水平升高,考虑与手术器械压迫及血管内皮损伤相关,从而导致短期内冠状动脉的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