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青年(年龄≤44岁) 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男性组(87例),女性组(33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情况、治疗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出院1年内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男性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72. 5%vs 27. 5%,P 0. 05);男性组有吸烟史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组(74. 71%vs 15. 15%,P 0. 05);男性组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情况较女性组严重,女性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累及率明显低于男性组(6. 06%vs 21. 84%,P 0. 05);男性组患者采用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比例均高于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住院期间女性组患者的非致死性AMI及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男性(P 0. 05);出院1年内,男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女性组(3. 45%vs 15. 15%,P 0. 05)。结论:青年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比例远超女性,男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情况较女性严重,男性患者预后较女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年龄≥75岁的老年左主干病变患者PCI的远期预后。方法选择行PCI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213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主干病变。患者根据年龄分为年龄≥75岁组81例和年龄75岁组132例。患者随访(358.6±37.7)d,比较2组PCI成功率、并发症、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和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1年生存率。结果年龄≥75岁组置入支架直径明显小于年龄75岁组[(3.2±0.5)mmvs(3.3±0.5)mm,P=0.035]。年龄≥75岁组与年龄75岁组的远期MACE发生率(23.9%vs20.6%,P=0.593)、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43.7%vs 30.8%,P=0.081)、心源性死亡(2.8%vs 0.9%,P=0.718)、全因死亡(5.6%vs 2.8%,P=0.577)无差异,年龄≥75岁组与年龄75岁组的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94.4%vs97.2%,P=0.337)。结论年龄≥75岁老年左主干病变患者行PC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女性与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AMI患者284例,男216例,女68例,比较女性与男性患者临床特点、合并症、PCI及院内预后的差异,随访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评价影响患者死亡及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患者年龄偏大、入院时心率偏快、TIMI分级及GRACE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女性冠状动脉造影比例明显降低(30.9%vs 48.6%,P=0.012);院内死亡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vs 9.3%,P=0.077),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男性(27.9%vs 15.7%,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8,95%CI:1.0351.123,P=0.000)和Killip分级(OR=1.901,95%CI:1.3731.123,P=0.000)和Killip分级(OR=1.901,95%CI:1.3732.633,P=0.000)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040,95%CI:1.0082.633,P=0.000)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040,95%CI:1.0081.074,P=0.015)、Killip分级(OR=1.543,95%CI:1.1701.074,P=0.015)、Killip分级(OR=1.543,95%CI:1.1702.034,P=0.002)是3个月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CI(OR=0.090,95%CI:0.0262.034,P=0.002)是3个月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CI(OR=0.090,95%CI:0.0260.306,P=0.000)是3个月MACE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AMI患者年龄偏大、心功能差、危险程度高,接受PCI比例低,但性别本身并非预测院内死亡及3个月随访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年龄≥18岁,因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收住院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血管病变后,将其分为MINOCA组(MINOCA,n=71)和AMI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MI-CAD,n=926),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心电图、GRACE评分及院内外的MACE事件分析。结果:女性患者在MINOCA组中更常见,发病年龄更小,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更低(P0.001)。与MI-CAD组相比,MINOCA组患者的LDL-C更低(P0.05);MINOCA组心电图的变化较轻,更常见于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P0.05);入院时MINOCA组患者的GRACE评分明显低于MI-CAD组(P0.001)。随访发现,住院期间梗死后心绞痛(4.0%vs. 1.4%,P=0.006)与心源性休克(5.5%vs. 1.4%,P0.001)的发生率在MI-CAD组显著升高,同样,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在MI-CAD组同样升高(2.5%vs.1.4%,P=0.041)。两组间住院期间的MACE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vs. 4.2%,P=0.048);在出院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与再次住院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CAD组中再次AMI的发生率(1.7%vs. 0.0%,P0.05)明显升高。但两组间出院随访期的MACE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vs.5.6%,P=0.41)。将入组的CHD危险因素、MINOCA及GRACE评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INOCA组与MI-CAD组比较,发生MACE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7,95%CI:0.83~1.13,P 0.05)。结论:MINOCA患者中女性更常见,年龄更年轻,心血管危险因素更低,更常见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GRACE评分更低;院内MACE事件发生率较低,但远期预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NOCA组长期预后不良仍应引起临床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入院白细胞计数升高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住院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老年ACS患者348例依据白细胞计数是否升高分为白细胞升高组(85例),白细胞正常组(26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持续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11天,随访期内出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36例(MACE组),未出现MACE 312例(非MACE组)。结果白细胞升高组较白细胞正常组男性(74.1%vs 63.1%,P=0.063)、ST段抬高(64.7%vs 30.8%,P0.001)、多支冠状动脉病变(81.2%vs 69.7%,P=0.040)和MACE(18.8%vs 7.6%,P=0.003)比例明显升高。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心脏事件再入院、48 h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B型钠尿肽(BNP)升高均为影响老年ACS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是老年ACS介入治疗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近期和远期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性纳入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行PCI的STEMI患者909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n=703)和女性组(n=20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以及近期和远期的预后情况。近期终点事件为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远期终点事件包括PCI后30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结果:与男性组患者相比,女性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介入干预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组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5.3%vs 1.4%,P=0.001),但女性并非PCI后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1,95%CI:0.64~9.10,P=0.192)。多因素校正后,女性患者PCI后30个月内MACE (HR=0.91,95%CI:0.52~1.60,P=0.762)、全因死亡(HR=0.65,95%CI:0.29~1.45,P=0.300)、心原性死亡(HR=0.62,95%CI:0.27~1.45,P=0.27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R=0.48,95%CI:0.17~1.36,P=0.172)以及血运重建(HR=1.28,95%CI:0.51~3.22,P=0.598)的发生风险均与男性患者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STEMI患者在PCI后近期预后较差,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但远期预后与男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女性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及预后。方法纳入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为临界病变的患者270例,其中男性160例,女性110例,根据FFR值决定治疗方案,比较男性与女性临床资料特征、FFR值、PCI比例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女性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比例高于男性,既往心肌梗死、吸烟和饮酒史比例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女性FFR值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5±0.08 vs 0.83±0.08,P=0.036)。男性与女性行PCI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vs 24.5%,P=0.382)。完成临床随访患者262例中,男性156例,发生MACE 7例;女性106例,发生MACE 8例,男性与女性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vs 7.5%,P=0.29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男性与女性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5%vs 92.5%,P=0.366)。结论临界病变的FFR值有性别差异,女性的FFR值较男性高;FFR指导临界病变治疗的预后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75岁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院内及远期预后。方法:将2013年1月至12月于阜外医院行PCI且≥75岁的681例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n=410)和女性组(n=271),又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得出基线无显著差异的男性组(n=228)和女性组(n=227)。比较2组患者匹配前后院内及2年的临床预后。采用COX回归分析性别与PCI后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结果:匹配前,女性组患者的院内全因死亡率高于男性组(2.6%vs 0.5%,P0.05)。649例(95.3%)患者完成了2年随访。匹配后,女性组与男性组患者在院内(4.8%vs 3.1%,P=0.33)及2年随访(15.0%vs 14.9%,P=0.94)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匹配后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HR=3.72,95%CI:0.66~20.90,P=0.14)和COX回归分析(HR=1.43,95%CI:0.56~3.69,P=0.46)表明,性别仍不是院内及2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75岁老年女性患者院内全因死亡明显高于男性。不同性别≥75岁老年冠心病患者PCI后远期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近期与远期预后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连续纳入2008年12月至2012年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年龄≥60岁的NSTE-ACS患者3539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2323例和女性组1216例。比较不同性别间的PCI成功率、术后30 d和3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支架内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女性组和男性组的PCI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1%比97.8%,P=0.604)。术后30 d,女性组MACE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1.5%比0.8%,P=0.047),其中心源性死亡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男性组(0.7%比0.1%,P=0.017;0.9%比0.3%,P=0.030),支架内血栓和TVR发生率与男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年,女性组和男性组MAC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比10.9%,P=0.257),其中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TVR、支架内血栓在两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基线不均衡因素后,术后30 d女性组MACE(OR 2.158,95%CI 1.036~4.497,P=0.040)、心源性死亡(OR 6.004,95%CI 1.576~22.869,P=0.009)发生率均高于男性组,而术后3年MACE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860,95%CI 0.677~1.091,P=0.214)。结论与老年男性NSTE-ACS患者相比,老年女性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较差,但远期预后与男性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旋磨术(RA)联合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预后效果和影响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我院2013年至2016年,经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患者127例,男性97例(76.4%),女性30例(23.4%),复查时间中位数410 d,复查期间全部严重MACE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靶病变血运重建)有6例(4.7%)。将复查期间再发胸痛症状为阳性组53例,分析基线资料、手术特点、术后相对风险率等指标,分析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相比,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情况和手术方式的分析:干预的靶血管为LAD的阳性组低于阴性组(32.2%vs. 67.8%,χ~2=11.490,P=0.001);LCX(80.0%vs.20.0%,χ~2=6.537,P=0.011)及RCA(59.3%vs.40.7%,χ~2=4.332,P=0.037)阳性组高于阴性组。切割球囊使用率阳性组低于阴性组(29.3%vs.70.7%,χ~2=11.581,P=0.001)两组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靶血管为LAD(OR=0.250,95%CI:0.131~0.478,P<0.001)及使用切割球囊(OR=0.292,95%CI:0.147~0.579,P<0.001)。结论:经RA联合PCI手术策略治疗患者中,靶血管为LAD病变的患者预后与其他2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相比,其术后胸痛事件发生率低。在旋磨联合PCI术中,增加切割球囊预处理钙化病变,减少术后胸痛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高反应性对冠状动脉钙化患者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I患者264例,平均随访(367±64)d。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有无靶病变钙化分为钙化组113例和非钙化组151例,所有患者均服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高反应性(HPR)定义为血小板聚集率≥50%。结果钙化组患者HPR比例明显高于非钙化组(24.8%vs10.6%,P=0.002)。总体人群HPR患者MACE发生率较非HPR患者明显升高(27.3%vs 5.9%,P=0.000);钙化组HPR患者MACE发生率较非HPR患者明显升高(35.7%vs 7.1%,P=0.001);非钙化组HPR患者与非HPR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vs 5.2%,P=0.244)。总体人群和钙化组HPR与MACE呈正相关(r=0.272,r=0.355,P0.01)。非钙化组HPR与MACE无相关性(r=0.095,P=0.245)。HPR对MACE的危险度在总体人群、钙化组、非钙化组分别为OR=5.97(P0.01)、OR=7.31(P0.01)、OR=2.61(P0.05)。结论 HPR对冠状动脉钙化患者PCI术后MACE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间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14176例AMI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患者分为AMI合并CTO病变组(n=1235)和AMI不合并CTO病变组(n=12941)。随访2年,比较两组的临床预后,主要研究终点为死亡率,次要研究终点为包括心原性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再入院、再次血运重建等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合并CTO病变的AMI患者占8.7%(1235/14176)。随访2年,AMI合并CTO病变组的患者全因死亡率(9.9%vs.5.4%)和心原性死亡率(5.0%vs.2.6%)明显高于AMI不合并CTO病变组患者(P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CTO病变增加AMI患者死亡(HR=1.44,95%CI:1.02~2.03,P=0.04)和再次血运重建(HR=2.14,95%CI:1.55~2.96,P<0.01)风险。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HR=1.07,95%CI:1.05~1.09)和就诊时存在心力衰竭(HR=2.05,95%CI:1.36~3.09)与患者2年死亡的不良预后明显相关(P均<0.01),而CTO病变不是2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3,95%CI:0.93~1.90,P=0.11)。结论:合并CTO病变的AMI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和心原性死亡率明显高于不合并CTO病变的患者。高龄和就诊时存在心力衰竭是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TO病变并不是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至入院首次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不同时间的临床预后情况,探讨其时间差(ΔT)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女性AMI患者114例,根据患者首次发病时间到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ΔT中位数188min为界值,将患者分为≤188min组和188min组,每组57例,比较分析2组发生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及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结果 114例AMI患者中,发生MACE 44例,其中死亡17例,心律失常6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16例,心力衰竭5例。≤188min组与188 min组心律失常(7.0%vs 3.5%),心肌梗死后心绞痛(7.0%vs 21.1%),心力衰竭(7.0%vs1.8%),死亡(15.8%vs 1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ΔT、高脂血症、高血压、冠状动脉病变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P0.01)。结论尽可能地缩短ΔT,及时进行临床治疗程序,开通罪犯血管,挽救缺血心肌,对预防老年女性AMI患者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住院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部分血运重建(IRA-only)和完全血运重建(CR)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发病12 h内到达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并接受急诊PCI的592例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STEMI患者,在住院期间择期干预非罪犯血管为CR组(n=341),择期PCI平均延迟(5.2±2.2)天;未干预非罪犯病变的患者为IRA-only组(n=251)。所有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比较两组患者远期预后,其中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结果:两组临床基线特征相似,具备可比性。随访7~10年,平均随访(105.0±13.6)个月期间,CR组MACCE发生率与IRA-only组无显著差异(21.2%vs 26.0%,P=0.26),两组死亡、脑卒中及再发心肌梗死无显著差异,IRAonly组仅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高于CR组(21.5%vs 14.8%,OR=1.48,95%CI:1.01~2.18,P=0.04),主要表现在非罪犯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14.6%vs 5.7%, OR=2.69,95%CI:1.54~4.69,P0.001)。结论:对于已经接受急诊PC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择期干预非罪犯病变血管未降低远期MACCE。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性别差异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该院心内科的老年STEMI患者354例,其中女性99例(28.0%)。观察老年女性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死亡及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与老年男性患者比较,老年女性患者平均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比例较高(P0.05)。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和血清总蛋白水平较高,而血红蛋白浓度较低(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老年女性患者罪犯血管TIMI血流分级较差(P0.05),更倾向于术中应用血栓抽吸治疗,但接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的比例低于老年男性组(42.4%vs 72.5%,P0.001)。老年女性患者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男性患者组(30.3%vs 15.7%,P=0.017)。在所有MACE中,老年女性患者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发现女性、高龄、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冠脉多支血管病变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女性STEMI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女性、高龄、低LVEF和冠脉多支病变是STE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状态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10月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96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7.0±10.4)岁。PCI术后3 d内对入选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根据量表测评结果分为焦虑抑郁组(25例)和对照组(71例)。随访两组术后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焦虑抑郁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焦虑抑郁组MACE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8.0%vs.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焦虑抑郁状态(OR=1.58,95%CI:1.053~2.364)、吸烟(OR=1.78,95%CI:1.387~2.926)、高血压(OR=1.87,95%CI:1.453~2.961)、2型糖尿病(OR=2.13,95%CI:1.642~3.215)是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2个月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焦虑抑郁状态是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AMI患者18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前检测血浆AIP水平,随访患者近远期预后[随访6、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分析AIP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近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180例患者,单支病变31例、多支病变149例,随访6、12个月MACE发生率分别为9.44%(17/180)、20.00%(36/180)。多支病变组年龄≥60岁、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脂血症史占比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AIP水平和远期MACE发生率较单支病变组明显高(P<0.05)。校正混杂因素提示血浆AIP水平是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近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AMI患者血浆AI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近远期预后密切相关,血浆AIP水平在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步筛查和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与最优药物治疗对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的远期预后,同时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的CTO病变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性纳入我院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冠状动脉造影提示CTO病变患者361例。根据不同治疗策略将纳入患者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n=169)和优化药物治疗(OMT)组(n=192),同时通过Rentrop分级评估361例患者的CTO血管的侧支循环情况,将Rentrop≥2级的CTO病变定义为侧支循环良好的CTO病变,共209例患者,其中PCI组114例,OMT组95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资料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相关资料,随访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CI和OMT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为15(10, 33)个月,在361例CTO病变患者中,PCI组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7.7%vs. 18.8%,P=0.003)及心肌梗死发生率(1.8%vs. 9.4%,P=0.007)均低于OMT组。在209例侧支循环良好的CTO病变患者中,PCI组的MACCE发生率(7.9%vs. 20.0%,P=0.010)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1.8%vs.10.5%,P=0.018)均低于OMT组。结论:在全部CTO病变患者中PCI的远期预后优于OMT,在侧支循环良好的CTO病变患者中亦如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贫血对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患有ACS并成功行PCI术患者220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贫血诊断标准:男性血红蛋白(Hb)〈130g/L和女性Hb〈120 g/L,将患者分为2组:贫血组(n=56)、非贫血组(n=164)。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1年。根据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非MACE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2.39±10.17)岁,贫血患者的比例为26.82%。与非贫血组比较,贫血组女性比例较高;三支病变比例、Gensini评分,MACE发生率均高于非贫血组;肾小球滤过率(eGF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高血压患病率、吸烟比例较低;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MACE组与非MACE组比较,年龄更大、贫血发生率、糖尿病患病率及左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50%)患者比例明显增高;Hb、eGFR水平明显降低;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经多因素Logistic调整混淆变量后,贫血[比值比(OR)=2.507,95%可信区间(CI):1.012~6.208,P=0.047]为ACS患者PCI术后1年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CS患者合并贫血,MACE事件发生率增高,贫血是ACS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前白蛋白、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6月于解放军第九五医院心内科收治的61例AMI患者资料,男性29例,女性32例,年龄38~78岁,平均(56.14±5.76)岁。按治疗后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10例)与未发生组(51例)。入院后检测前白蛋白、BNP、c Tn T、CK-MB水平。收集患者住院的一般资料,随访观察治疗后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年龄、BNP、c Tn T、CK-MB显著升高,糖尿病比例增加,心功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680,95%CI:1.186~6.058)、糖尿病(OR=2.372,95%CI:1.161~4.822)、心功能分级(OR=3.364,95%CI:1.233~9.172)、BNP(OR=1.980,95%CI:1.125~3.483)、c Tn T(OR=1.532,95%CI:1.077~2.352)为A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BNP、c Tn T、CK-MB为AM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而前白蛋白与预后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