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数据库,检索日期:建库起至2015年9月。检索关于血清UA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的文献。运用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可信区间(CI)评估血清UA水平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观察性研究,包括1 211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心房颤动复发组UA水平较未复发组高75.48μmol/L(95%CI=29.03~121.93,P=0.001);高UA组心房颤动复发率是低UA组的5.48倍(95%CI=1.57~19.20,P=0.008)。结论基础血清UA水平与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有关,且升高的血清UA水平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严格筛选103例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孤立性房颤患者,随访观察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情况。所有患者于射频消融术前检测血清CMV免疫球蛋白(Ig)G抗体水平。结果:平均随访(12.8±7.0)个月,29例患者房颤复发。与未复发者相比,复发者年龄较小[(54.03±9.84)比(59.1±11.0)岁,P=0.034]、血清CMV Ig G抗体水平较高[(260.24±29.10)比(241.34±33.49)mg/L,P=0.01]。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MV Ig G抗体水平是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1.013,95%可信区间(CI):1.0~1.025,P=0.029]。血清CMV Ig G抗体水平截断值为237.61μg/m L时预测房颤复发的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49%。结论:CMV感染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相关,房颤患者的血清CMV Ig G抗体水平预测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 GFR)的影响。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行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121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0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6例。应用酶法化验血清肌酐,应用CKD-EPI方程计算e GFR,所有患者均行射频消融术(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术前评估e GFR、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入选者左心房直径、左心房面积、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6月及12月进行上述所有数据的随访,统计分析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对心房颤动患者e GFR的影响。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食盐情况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心房颤动病程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基线比较,射频消融术后6月、12月两组左心房直径、左心房面积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降低,e GFR增加(P0.05)。与术前基线比较,射频消融术后6月、术后12月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左心房直径、左心房面积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降低,e GFR增加(P0.05)。与术前基线比较,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射频消融术后6月、12月左心房直径、左心房面积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降低,e GFR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转复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改善心房颤动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和动脉血乳酸在重症肺炎患者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死亡28例,好转42例。C-反应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0.718(95%可信区间:0.599~0.836,P=0.005),C-反应蛋白9 mg/dl时Youden指数最大,为0.464。动脉血乳酸的ROC曲线下面积0.699(95%可信区间:0.573~0.825,P=0.005),血乳酸2.4mmol/L时Youden指数最大,为0.333。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血乳酸>2.4 mmol/L死亡风险上升(OR 3.333;95%CI 0.226~49.093);C反应蛋白>9 mg/dl死亡风险更高(OR 9.0;95%CI 1.628~49.756);C反应蛋白>9 mg/dl同时血乳酸>2.4 mmol/L死亡风险最高(OR 17.778;95%CI 3.356~94.179)结论 C-反应蛋白和动脉血乳酸同时升高的重症肺炎患者较单独一项升高的患者有更高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10至2014-03甘肃省人民医院就诊患者171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6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57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对照组)54例;为进一步分析同时将各组患者按照年龄分为年龄50岁者和年龄≤50岁者。对所有受试者行血清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胱抑素C(Cys-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测定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与对照组及SAP组比较,AMI组血清血清降钙素原升高(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降钙素原(曲线下面积:0.822,95%可信区间:0.729~0.916,P0.001,敏感性:80%,特异性:69.4%),高敏C反应蛋白(曲线下面积:0.825,95%可信区间:0.728~0.921,P0.001,敏感性:75%,特异性:80.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曲线下面积:0.738,95%可信区间:0.622~0.853,P0.001,敏感性:75.2%,特异性:8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降钙素原(优势比=23.461,95%可信区间11.734~34.516,P=0.000)是AMI独立危险因素;且AMI组血清降钙素原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387,P0.05);SAP组及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与高敏C反应蛋白无相关性(SAP组:r=-0.311,P0.05;对照组:r=0.256,P0.05)。同时,年龄分组统计分析显示,AMI组年龄50岁者较年龄≤50岁者血清降钙素原明显升高(P0.05),SAP组年龄50岁者较年龄≤50岁者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各年龄间比较血清降钙素原、高敏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及SAP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指数、血脂、胱抑素C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对于心肌梗死急性期炎症反应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在年龄50岁患者中血清降钙素原较高敏C反应蛋白更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HDL-C比值(MHR)对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82例,根据消融术3个月后房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31例和未复发组51例,收集入选患者术前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阵发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患者术后晚期复发率为37.8%,复发组房颤病程、单核细胞、MHR及左心房内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HDL-C明显低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相关因素后,左心房内径和MHR是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80,95%CI:1.079~1.518,P=0.005;OR=1.482,95%CI:1.153~1.906,P=0.002)。ROC曲线分析显示,MHR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6(95%CI:0.650~0.870,P=0.000)。结论 MHR是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该研究旨在揭示血清标志物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基础血清Gal-3水平预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因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共152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10例(72.4%),持续性心房颤动组42例(27.6%)。入院后手术前经深静脉采集血液样本冻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基础血清Gal-3水平,同时采集基线临床、实验室资料,建立样本库。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随访,判断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情况并记录。结果:基础血清Gal-3水平在阵发性/持续性心房颤动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1(9.06, 41.60)vs. 8.88(3.14, 53.12)μg/L,P=0.582]。随访时间为(340.9±145.8)d,心房颤动复发共42例(27.8%),其中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3例(31.0%),阵发性心房颤动组29例(26.6%)。心房颤动复发组血清Gal-3水平高于维持窦律者[38.52(3.65, 220.73)vs. 4.00(0.22, 13.69)μg/L,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Gal-3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1.009,95%CI:1.005~1.014,P0.001)。结论:心房颤动复发组血清Gal-3水平高于维持窦律者,可作为预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帮助临床医生筛选更适合接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并使其从手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右心房横径(RAD)是否可以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共274例。消融策略为双侧环肺静脉隔离(PVI)基础上加行左心房顶部、二尖瓣峡部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后以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随访患者心律失常复发情况。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甄别与心律失常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检测其预测效力。结果:术后随访平均24个月,共有174例消融术后复发。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左心房内径(LAD)显著性增大[(44.6±5.4)vs.(42.8±5.8)mm;P=0.009],但是两组的R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5.6)vs.(43.7±6.1)mm;P=0.796)。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HR=0.475,95%CI:0.260~0.867,P=0.015)﹑体质量指数(HR=1.063,95%CI:0.988~1.143,P=0.100)和LAD(HR=1.064,95%CI:1.015~1.115,P=0.010)是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RAD不是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AD(HR=1.053,95%CI:1.000~1.109,P=0.050)和女性(HR=0.418,95%CI:0.213~0.819,P=0.011)可以独立预测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结论:右心房大小不能独立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推测有其他潜在的机制参与此类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入选93例2型糖尿病合并持续性房颤且首次行安贞医院"2C3L"消融术式的患者。消融前检测HbA1c水平。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房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中位随访9个月,93例患者中42例(45.2%)房颤复发。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左房大小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左房大小切点值≥44.5mm预测房颤复发的敏感性为59.5%,特异性为68.6%(AUC=0.665)。结论:左房大小与2型糖尿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首次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房容积(LAV)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104例房颤患者。术前应用64排容积CT扫描,在advantage workstation4.2图像工作站中重建左房,测量LAV,术中通过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行射频消融术,术后3个月评定治疗效果,并随访6个月。结果随访6个月结束,104例中有20例(19%)房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平均LAV比未复发组的大[117.6±28.9cm3,95%可信区间(CI)104.1~131.1cm3vs97.1±16.8cm3,95%CI93.5~100.8cm3,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LAV是独立的预测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指标(P(0.05,相对风险度=1.044,95%CI1.018~1.071)。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与LAV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预测价值的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554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阵发性房颤394例,持续性房颤160例。根据血常规结果计算NLR值。阵发性房颤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持续性房颤在CPVI基础上加行线性消融。房颤复发定义为消融3个月空白期后,发生的任何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且持续时间≥30 s。结果平均随访(13.2±3.6)月,阵发性房颤87例(22.1%)复发,持续性房颤51例(31.9%)复发。在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中,复发组NLR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和ROC曲线分析显示,NLR对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HR=2.421(95%CI:1.688~3.472),P0.05 vs. HR=2.071(95%CI:1.682~2.551), P0.05;AUC=0.721(95%CI:0.633~0.809),P0.05 vs. AUC=0.688(95%CI:0.625~0.751),P0.05]。在阵发性房颤中,NLR预测的最佳临界点为2.07。在持续性房颤中,NLR预测的最佳临界点为2.11。结论 NLR是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在持续性房颤中的预测价值优于阵发性房颤。当NLR≥2.07时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概率明显增加;当NLR≥2.11时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概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疗效,探索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63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分析术后长期有效性、探讨影响远期复发的因素。结果 63例房颤患者中,单次消融后第一年随访时23.8%的房颤患者复发,其中阵发性房颤20.8%复发,持续性房颤40%复发。平均随访46.7个月时40.7%的房颤患者复发,其中阵发性房颤38%复发,持续性房颤55.6%复发。年龄为房颤单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95%CI:1.264~11.426,P=0.017)。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远期观察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且年龄大的患者存在更高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公司总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27例。房颤复发定义为消融术3个月后,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持续时间≥30 s。根据患者术前的血常规结果计算NLR值。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0.9±3.2)个月,期间共38(29.9%)例患者术后复发。复发组患者的NLR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3.57±0.71)vs.(2.61±0.3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房颤消融术前患者的NLR水平可独立预测术后复发(OR=2.35,95%CI:1.70~3.28,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预测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79~0.93,P0.01),其最佳预测截点3.42预测房颤复发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86%。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NLR水平与术后房颤复发密切相关,且高NLR水平是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合并心房颤动(AF)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治疗的32例合并AF的NSTEMI患者作为AF组,并按年龄、性别匹配选取同期治疗的32例无AF的N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情况。分析两组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无AF的患者相比,合并AF患者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10.0±2.5)ng/ml比(8.6±2.5)ng/ml,P=0.02]和高敏C反应蛋白[(21.7±11.0)mg/L比(8.5±3.2)mg/L,P<0.001]明显升高。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7.53 ng/ml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8倍(HR=8.06,95%CI:1.88~23.21,P=0.005),而高敏C反应蛋白>6.55 mg/L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2.5倍(HR=2.53,95%CI:1.39~6.35,P=0.005)。结论合并AF的NSTEMI患者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可预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QTc是否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第一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39例,收集术前心电图和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结果:随访(14.8±11.7)个月,23例患者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复发率59%)。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QTc显著性延长[(461±29)vs.(434±18)ms,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Tc和左心房前后径(LAD)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当QTc截断值为448ms时,其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敏感性为0.81,特异性为0.7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QTc每增加10ms,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比为1.227(95%CI:1.053~1.431,P=0.009)。与LAD单独预测术后复发相比,LAD和QTc联合能更好地预测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无心房颤动复发。结论:QTc延长能预测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波持续时间(P wave duration,PWD)及E/e'对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术后心房纤颤(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行首次环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的房颤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在CARTO 3系统引导下完成环肺静脉隔离(PVI)并成功恢复窦性心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是否有房颤复发。根据术后随访的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成功组,探讨PWD及E/e'与房颤RFCA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本研究RFCA术后平均随访6月,导管射频消融术后6月房颤复发14例,成功组47例。①复发组和成功组平均P波持续时间(mPWD)分别为:(141.93±16.75)ms和(118.55±13.75)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和成功组E/e'分别为(15.61±4.11)和(10.53±3.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PWD和E/e'可作为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OR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78,1.021~1.138,P=0.006和1.420,1.094~1.843,P=0.008。③分别绘制ROC曲线显示,mPWD和E/e'预测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最佳截止值分别为127.5 ms和12,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可信区间(CI)分别是:0.870,0.773~0.951和0.846,0.738~0.958,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5.7%,78.7%,54.5%,94.9%,80.3%和85.7%,72.3%,48.0%,94.4%,75.4%。结论PWD和E/e'可作为RFCA术后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PWD>127.5 ms、E/e'>12的患者RFCA术后AF复发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及早期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5月—2018年9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133例射频导管消融术后的心房颤动患者,根据术后是否予以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64例予以瑞舒伐他汀(10 mg)或阿托伐他汀(20 mg)。随访术后3个月的复发情况、血脂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两组间早期复发的情况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变化的情况,以及分析影响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他汀组有降低早期复发的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 94%vs 40. 58%,P=0. 660),他汀组术后3个月血脂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较术前显著下降,且两组间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左房内径(LAD)(≥40 mm)是早期复发强有力的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LAD截值为40. 5 mm时对早期复发有较好的预测(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63%)。结论他汀类药物有显著的调脂、抗炎作用,有降低心房颤动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趋势。LAD是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截值为40. 5 mm时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心脏超声常规参数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进展风险评估指标(HATCH评分)的相关性,探讨两者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为房颤消融术后易复发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并分析88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临床资料,复发定义为术后3个月出现持续时间超过30s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析HATCH评分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及其与房颤复发的关系。结果:仅左房(r=0.36,P=0.016)、肺动脉主干(r=0.33,P=0.009)、二尖瓣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峰)(r=0.47,P=0.001)与HATCH成正相关。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左房(OR=1.31,95%CI:1.03~1.65,P=0.02)、HATCH(OR=3.29,95%CI:1.07~10.09,P=0.04)与房颤复发独立相关。左房40.5mm是ROC曲线上的最佳临界点,预测房颤复发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72.4%,曲线下面积为0.797;当HATCH为2.5时,灵敏度为26.7%,特异度为93.1%,曲线下面积为0.766。结论:HATCH评分与左房大小、肺动脉内径、E峰相关,可能会对房颤进展的预测提供额外的参考价值。HATCH评分与左房大小对预测房颤术后复发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12月住院的房颤患者320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116例,持续性房颤组204例,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持续性房颤组年龄[(75.7±8.2)岁vs(69.1±10.3)岁]偏大,血肌酐[(101.0±40.0)μmol/L vs(91.4±26.7)μmol/L]、TG[1.2(0.8,1.5)mmol/L vs 1.0(0.7,1.1)mmol/L]、高敏C反应蛋白[17.8(2.0,18.8)mg/L vs 8.4(1.2,9.2)mg/L]、血尿酸[460.8(348.0,521.1)μmol/L vs 322.1(255.0,377.2)μmol/L]、冠心病(57.8%vs 31.0%)、心脏瓣膜病(34.3%vs8.6%)及慢性心力衰竭(68.6%vs 24.1%)比例偏高(P<0.05),LVEF偏低[(46.0±12.0)%vs(57.0±9.0)%,P<0.05];年龄、血尿酸是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6,95%CI:1.014~1.103,P=0.009;OR=1.008,95%CI:1.005~1.022,P=0.001);ROC曲线显示,年龄最佳截断点为71.5岁(敏感性76.5%,特异性52.5%,ROC曲线下面积0.684,95%CI:0.624~0.745,P=0.000),血尿酸最佳截断点为394μmol/L(敏感性61.8%,特异性20.7%,ROC曲线下面积0.756,95%CI:0.702~0.809,P=0.001)。结论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年龄、血尿酸可能是阵发性颤动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体积与心房颤动发病的相关性,及EAT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心房颤动患者90例(心房颤动组),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6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28例,另选择非心房颤动患者50例(非心房颤动组),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测量EAT;心房颤动组患者中有65例首次接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术后对该65例患者随访(16±4)个月,根据术后空白期内复发情况,分为空白期复发组21例和空白期无复发组41例。结果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总EAT体积及左心房周EAT体积均是心房颤动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空白期复发组较空白期无复发组总EAT和左心房周EAT高[(119.15±28.66)cm3 vs(95.49±28.60)cm3,P=0.003;(29.91±8.46)cm3 vs(23.52±7.28)cm3,P=0.00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EAT和左心房周EAT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复发独立预测因素,空白期复发组患者较空白无复发组更易出现远期复发(42.9%vs 14.6%,χ2=6.031,P=0.014)。结论总EAT和(或)左心房周EAT较大的患者,有着更高的心房颤动发病率,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也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