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临床研究已证实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此,第4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推荐腹腔镜手术治疗临床Ⅰ期远端胃癌。然而,腹腔镜胃癌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争议。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CLASS研究组)发起的CLASS-01研究顺利完成,提供了全球首个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安全性和疗效的前瞻性多中心证据。胃癌外科的主流方向在从“大切口和扩大化手术切除”逐渐向“微创、精准化手术”转变,以使手术安全性和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JLSSG0901是日本关于进展期胃癌行腹腔镜与开放远端胃切除术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自2015年该研究的Ⅱ期结果发布后,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日本学者认为尚不能将中国的CLASS-01和韩国的KLASS-02研究结果延用至日本,以及不适合在日本对进展期胃癌病例推荐腹腔镜手术治疗,故第6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未对进展期胃癌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提出明确建议。在2022年3月第94届日本胃癌学会年会上公布了该项研究的Ⅲ期结果(长期结果),引起日本学者广泛关注。目前公布的Ⅲ期结果证明了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在治疗日本进展期胃癌病例中的非劣效性。该结果可能会导致在第7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修订中腹腔镜胃切除术的适应证扩大。  相似文献   

3.
正胃癌是目前我国第3位肿瘤死亡原因,每年的胃癌新发病例超过四十万例,占全世界胃癌新发病例数的42.0%。我国缺乏相关的筛查制度,80.0%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经是进展期~([1])。手术治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自Kitano等~([2])开展首例腹腔镜胃癌手术以来,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已得到广大外科医师的认同。日本第4版《胃癌治疗指南》对于  相似文献   

4.
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3版)解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日本胃癌学会的第3版《胃癌治疗指南》将于2010?01?01起发行使用。第3版的主要内容是废止了以往在日本长期使用的解剖学N分期(淋巴结站的分类)方法,改为根据淋巴结转移个数确定的N分期方法;制定了新的以术式确定淋巴结清扫部位及简明的D1/D2淋巴结清扫手术。第3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网络新的文献,评价最新的科学成果,将循证医学证据高级别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纳入《胃癌治疗指南》。第3版《胃癌治疗指南》依据JCOG9501试验结果,取消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的D3手术;依据JCOG9912和SPIRITS试验,将无法手术切除和复发癌采取CDDP+TS?1的化学疗法作为标准化学疗法。因此,第3版《胃癌治疗指南》更具有时代特色和先进性,为临床医疗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科学的指导性意见和治疗方略。  相似文献   

5.
日本《胃癌治疗指南》自2001年3月制定以来进行了5次修订,其建立在日本大量经验性数据基础上,采用教科书形式介绍,但第5版《胃癌治疗指南》体现出从经验外科向循证医学外科的转变,包括非治愈性胃癌的减瘤手术、网膜囊外切除、近端和胃体部癌合并脾切除、胃癌侵犯食管的手术入路问题等,采纳了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MRCT)研究结果。推荐cStageⅠ胃癌为腹腔镜手术适应证,而对于进展期胃癌正在进行MRCT(JLSSG0901)研究,有待结果发表。改变单一手术模式,注重术前新辅助化疗,对于临界可切除的高度淋巴结转移病例,进行新辅助化疗(SP方案)2~3疗程后,再行D2+No.16淋巴结清扫。对于胃癌腹膜转移的腹腔镜诊断标准以及食管胃结合部癌和残胃癌区域淋巴结定义和清扫范围,指南提出了日本标准,有待循证医学检验。  相似文献   

6.
2022年3月2~4日,第94届日本胃癌学会年会在日本横滨市举行。此次会议由横滨市立大学市民综合医疗中心主办,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共计1800人参与。会议讲题总计1031篇,其中约15%来自中国。主要内容包含(1)新版日本《胃癌治疗规约》修改要点;(2)第6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的修订及其影响;(3)胃癌手术的发展方向。发表关于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的RCT研究——JLSSG0901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7.
第15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对胃癌分期修订了幽门下组淋巴结,将其分成No.6a、No.6v和No.6i 3个亚组。对腹膜转移分级进行修订,将P1按转移范围进一步分成P1a、P1b和P1c。如果胃窦癌侵犯十二指肠,No.13淋巴结发生转移,应该视为区域淋巴结转移。将No.14v重新归为区域淋巴结,但是未包含在D2清扫范围。重新界定了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定义。食管胃结合部癌的诊断标准应该结合内镜所见、上消化道造影及病理学诊断。明确了Siewert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遵循胃癌TNM分期。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继续采取Minds模式一共归纳了26个临床问题,最终经过指南委员会的充分讨论并给出推荐意见。不推荐姑息手术+化疗的治疗模式,不推荐对近端非大弯侧胃癌进行脾切除,对于c T3/4期胃癌不推荐网膜囊切除。扩大了腹腔镜的手术适应证。对于选择性病例,可以采取新辅助化疗+扩大根治手术,或联合切除模式。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原则与评价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自1994年日本Kitano等[1]首次报道以来,由于其相对于传统的胃癌根治术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且能够治疗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胃癌患者,因而在全世界逐步得到了开展.据日本内镜外科协会调查结果[2]显示,到2003年为止,日本共有7 800例胃癌患者采取腹腔镜胃癌手术,其中主要为早期胃癌.胃癌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比例也逐年增多,仅2003年1年,在日本采用腹腔镜胃癌手术就超过了1 700例.腹腔镜早期胃癌根治术经过10余年的发展,技术已逐渐成熟[3],取得了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已被新版日本胃癌治疗规约[4]接受为ⅠA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1997年Goh等[5]首次将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取得了良好的近期疗效,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在技术上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得到证实,促使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手术指征从早期胃癌扩大到较早期的进展期胃癌.然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由于手术技术难度相对较大,国内、外开展单位及报道例数均较少,但近年来报道逐渐增多,并取得了较大进展,是目前胃癌外科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1962年日本出版了《胃癌处理规约》(以下简称《规约》)第1版后,几十年来,根据实践中的新认识不断地对《规约》中的相应内容进行修订,到2010年,已经完成修订第14版,为胃癌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1-2],但在手术命名上尚未制定出规范,手术名称随意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第3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以下为“指南”)发行以来,对胃癌外科治疗产生了巨大影响,胃癌治疗更为标准化、合理化、规范化。近年来,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的问世,两次促使“指南”修订、再版。2014年第4版“指南”在原来的基础上,对7个大的问题进行了修订,引进了新的证据和标准(更新胃手术的定义;制定食管胃结合部癌<4 cm时淋巴结清扫的暂行规定和流程图;确定Ⅰ期胃癌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为常规性治疗;胃镜下治疗的相关标准;化疗方案推荐度;HER2阴性、阳性胃癌的推荐方案、流程图;M1胃癌的手术、化疗问题以及术后随访的相关规定)。第4版“指南”汲取了最新的科学成就,将胃癌治疗的基本原则、概念更为科学化、精准化,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缩小了胃癌标准手术的切除范围,不推荐对近端非大弯侧胃癌行脾切除,对于c T3/4期胃癌不推荐行网膜囊切除。对于IV期病例,不推荐手术+化疗的治疗模式,化疗+手术可能是选项之一。扩大了早期胃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绝对适应证。增加了新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和化疗方案,例如奥沙利铂和RAM单抗被批准用于胃癌的化疗和靶向治疗。扩大了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用于围手术期化疗的适应证。选择了30~40个临床问题,经过讨论后给予最可能的回答。第15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与第8版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胃癌分期系统进行了整合,该分期是基于国际胃癌学会胃癌TNM分期项目的结果修订的,第一次体现了国际化。第15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修订了幽门下组淋巴结,将其分成No.6a、No.6v和No.6i三个亚组。对腹膜转移分级进行修订,将P1按转移范围进一步分成P1a、P1b和P1c。如果胃窦癌侵犯十二指肠,No.13淋巴结发生转移,应该视为区域淋巴结转移,不做为M1对待。传统意义的R0不适用于对ESD手术质量的评估。食管胃结合部癌的诊断标准应该结合内镜所见、上消化道造影及病理诊断。对化疗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修订,确定了肿瘤消退的界值为10%。  相似文献   

12.
我国胃癌治疗效果仍不容乐观,我中心近年来由于规范的手术质量控制,胃癌尤其进展期Ⅲ期胃癌的治疗效果得到很大提高。全球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已明确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国和日本先后将腹腔镜手术确定为临床I期远端胃癌的推荐术式。腹腔镜根治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手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长。目前,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评价腹腔镜根治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可行性、有效性,有望证实其长期疗效。随着手术技术进步、手术步骤优化、手术操作进一步熟练,腹腔镜根治手术治疗胃癌的适应证将不断扩大。腹腔镜手术可完成常规的淋巴结清扫,有经验的中心甚至可完成扩大清扫及脉络化清扫。进展期胃癌根治手术网膜囊切除存有争议,掌握技术,腹腔镜下网膜囊切除安全、可行,本文总结分享了我中心腹腔镜下胃癌根治网膜囊切除的经验。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以及经验的积累,腹腔镜手术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前提下,完全可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根治程度。对于腹腔镜根治手术存在的争议,需开展相应的临床研究,以期进一步阐明腹腔镜根治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优劣。  相似文献   

13.
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是日本乃至全球胃癌治疗领域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其临床意义重大。2021年3月"第93届日本胃癌学会年会"于线上召开,对2018年以来胃癌治疗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探索进行了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对第5版《胃癌治疗指南》进行更新,于2021年7月出版。新版指南在胃癌内镜治疗、手术治疗、化疗的适应证、推荐方案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  相似文献   

14.
胃癌腹腔镜手术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佩武 《临床外科杂志》2008,16(10):654-656
腹腔镜胃癌手术自1994年日本Kitano等首次报道以来,由于其相对于传统的胃癌手术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且能够治疗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胃癌患者,因而在全世界逐步得到了开展。据日本内镜外科协会调查结果显示,到2003年为止,日本共有7800例胃癌患者采取腹腔镜胃癌手术,其中主要为早期胃癌,腹腔镜早期胃癌手术经过10余年的发展,技术上已逐渐成熟,取得了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已被新版的日本胃癌治疗规约接受为IA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辅助胃癌D3根治术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已在国内外逐渐开展,并有少数单位在腹腔镜下完成了胃癌D2根治手术[1-2],但腹腔镜下行胃癌D3根治手术难度较大,文献少见报道.我们在熟练掌握腹腔镜D2根治术的基础上,对5例胃癌患者行腹腔镜D3根治手术探索,按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13版的标准,廓清所属第3站淋巴结取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10年第3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仍将腹腔镜下胃切除手术作为研究性的治疗,腹腔镜下胃切除手术安全性的研究、与开腹手术比较的3期临床研究正在实施中。手术的并发症主要有手术技术和机械设备有关的并发症,也存在科学化管理的瑕疵的问题。正确认识腹腔镜下手术的特殊性,把握住技术要点和规律,正确使用此项技术,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手术适应证,合理的选择手术术式。在不断提高腹腔镜下胃切除手术技术的同时强化及提高围手术期管理水准,将会有效降低各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第14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的重要变更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正>1962年6月日本胃癌研究会编辑的第1版《胃癌处理规约》(以下简称为《规约》)发行,从而使胃癌的诊断、治疗具有共同的基准和规则。2010年3月,第14版《胃癌处理规约》问世。第14版《规约》的产生、演变历程反映了胃癌治疗进步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8.
日本胃癌学会的第5版《胃癌治疗指南)》于2018-01-31正式发行。第5版指南在胃癌的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化学疗法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在第4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循证医学证据,胃癌治疗的指征和方案更加细致,是一部更加适合推荐,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临床决策的高度重要性的指南。其不仅在日本,在国际上也有重要的影响,充分掌握其精神和内容,制定符合我国的诊治指南,对于推动我国胃癌的规范化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近年来胃癌外科的发展趋势。自1994年日本Kitano首次报道早期胃癌行腹腔镜胃切除术以来,由于术后微创优点明显,远期疗效满意,早期胃癌腹腔镜下根治性手术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逐步得到推广。1997年Goh等将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成功用于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此后有关进展期胃癌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报道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0.
胃癌的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4位,每年约有100万新增患者,约有64.7万人因胃癌死亡,居癌症死因第2位[1]。我国胃癌死亡人数占全球胃癌死亡人数1/4,居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第1位[2]。近年来,胃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约90%的患者确诊时已为进展期。进展期胃癌是指胃癌组织浸润达肌层或浆膜层,同时伴有淋巴、血行和(或)腹膜转移或直接浸润扩散。1994年,日本Kitano等[3]报道首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近年来,腹腔镜辅助胃切除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日本。有关腹腔镜辅助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微创性、根治性、安全性、优越性在临床试验和回顾性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证实[4]。本文就腹腔镜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