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造影在肝、胆疾患的诊断及微创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胆疾患的诊断及微创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00例肝内实性病灶、33例胆囊占位性性病变、28例肝肿瘤微创治疗术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了解病变的微循环血流灌注模式,评估病变的性质,评判其灭活的情况,对灭活不完全的病灶进行准确定位,提高补充治疗的准确性。所有病例都经手术穿刺活检得到病理诊断。结果:20例肝细胞癌增强方式表现为:“快进快出”及无增强两种;6例转移癌均表现为:厚环状“快进快出”;9例肝脓肿表现为:厚壁环状蜂窝状增强和整体高增强且显示的病灶区域明显大于灰阶显像异常回声区;2例肝炎性病灶均表现为:动脉期快速整体增强,门脉期部分区域快速减退呈低增强;20例非均质脂肪表现为:三个时期与肝实质同步增强;239例肝血管瘤表现为:周边呈环状结节样向心性增强、整体增强和周边呈环状增强3种;33例胆囊胆固醇型息肉表现为:蜂窝样增强和整体增强2种;4例胆泥表现为:三个时期均无增强;28例肝肿瘤术后疗效评价:20个病灶完全灭活,在造影各时期均未见增强,呈“黑洞”,8个病灶局部强,经补充治疗后,病灶完全灭活。结论:超声造影技术是诊断肝胆疾患的有效方法,对疾病的性质判断明显高于二维超声检查;是肿瘤微创治疗后疗效评价的有效方法,也为残存病灶补充治疗的准确定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乳腺手术的96例患者共96个病灶的超声造影,其中经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11例。超声造影增强形式分为无增强、周边增强、均匀增强、区域增强和不均匀增强,分析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造影特征,并与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结果1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经常规超声仅检出6例,病灶1.6~3.9cm;经超声造影发现另外4例,均为均匀增强,病灶0.5—1.2cm。1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均匀增强6例(54.5%),区域增强4例(36.4%),无增强1例(9.1%)。超声造影增强区组织病理学特点是扩张导管内乳头状突出物,以纤维血管为轴心,树枝样生长,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增强区组织病理学特点主要是扩张导管和纤维组织。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造影主要为均匀增强和区域增强,超声造影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有关。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常规超声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对于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超声造影特点。将动脉期病灶内部开始增强、门脉期回声低于周边肝实质的增强模式定义为“快进快出”型;将动脉期病灶内部开始增强、延迟期回声低于周边肝实质的增强模式定义为“快进慢出”型。根据病理结果将肝细胞肝癌分为高分化及中低分化两组。总结分析增强模式对于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8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38例,中低分化者43例。17例(21.0%)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慢出”,2l例(25.9%)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43例(53.1%)中低分化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的增强模式在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组较中低分化肝细胞肝癌组患者中更为常见(X2=24.35,P〈0.01)。“快进慢出”的增强模式诊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44.7%,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67.2%,准确率74.1%。结论超声造影“快进慢出”模式对提示及诊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检查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接受超声检查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86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术后病理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术前超声检查对手术难易程度的预测与实际手术难易程度的符合率为97.70%,手术困难组的术后并发症、术中转开腹率、胆囊壁厚度均明显高于非手术困难组(P〈0.05)。结论术前对患者行超声检查可有效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实际难度进行科学预测,对降低手术并发症、手术中转开腹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4.
15.
16.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