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目的 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对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和散光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7年8月至2008年1月期间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46例(62眼),根据透明角膜切口位置的选择分为两组:在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透明角膜切口的为试验组,24例(32眼);不论散光轴向在哪个方位均做上方11点方位透明角膜切口的为对照组,22例(30眼).在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医学验光及角膜地形图检查,对视力、散光、像差等数据行重复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3个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l周、1个月和3个月角膜散光量明显小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1周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前表面球差与术前相比明显变小(P<0.05);术后1个月,4.0 mm、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彗差及三叶草像差,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前表面球差与术后1周相比明显变大(P<0.05);术后3个月,4.0 mm、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角膜前表面三叶草像差与术后1个月相比明显变小(P<0.05).在4.0 mm、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试验组术后1个月角膜前表面彗差轴向、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三叶草像差轴向,对照组术后3个月彗差轴向、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三叶草像差轴向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向角膜切口方位旋转(P<0.05).结论 按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透明角膜切口可以减少角膜散光.早期角膜前表面球差变小,3个月时,各项高阶像差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但彗差和三叶草像差轴向向切口方向旋转.  相似文献   

2.
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波前像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波前像差 ,以阐明白内障手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光学特性。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 ,试验组为常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的单纯白内障患者 2 4例 31眼 ,年龄范围 :15~ 73岁 (平均 =5 1.1岁 ) ;对照组为年龄相匹配的志愿者 17位 33眼 ,排除眼科疾病 ,年龄范围 :2 5~ 6 8岁(平均 =5 0 .7岁 )。使用主观型波前像差仪 (SuZhouBriteEye收稿日期 :2 0 0 2 -10 -10 ;修回日期 :2 0 0 3 -0 1-2 0作者简介 :熊瑛 (1973 -) ,女 ,山西太原人 ,医学博士 ,研究方向 :视光学和白内障。通信作者 :褚仁远 (E -mail:xy0 62 9@sina .com)ModelWFA 10 0 0 )进行波前像差检测 ,通过MADLAB软件数据处理计算出总体像差和分阶像差的均方根 (RMS)以及像差图。结果 :试验组总体像差的RMS平均达 1.31μm(范围为 0 .34~ 2 .84 μm) ;对照组的RMS平均达 0 .5 4 μm(范围为0 .2 0~ 1.6 2 μm)。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配对t检验 ,试验组的总体像差明显增高 (t =4 .2 6 4 ,P <0 .0 0 4 ) ,试验组 2~ 7阶的分阶像差明显增高 (mint=3.179andP <0 .0 19)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波前像差比年龄匹配的自然晶状体眼的显著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不同部位透明角膜切口构型及角膜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1例(91眼右眼),依据切口位置不同分为2组,颞侧10∶00点钟位切口组,共46例(46眼),上方12∶00点钟位切口组,共45例(45眼)。术前1d、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进行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后1个月及3个月进行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角膜波前像差检查。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组切口处角膜厚度、切口角度及切口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近期切口区域内口哆开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2组上皮水泡、内皮水泡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UCVA、BCVA、散光、慧差及三叶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术后近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颞侧切口较上方切口局部水肿轻,其构型更有利于形成密闭性切口,降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远期颞侧切口所致手术源性散光小,角膜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不同切口对术后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非干眼患者54例(60眼),年龄为54~78岁。随机分为两组:A组28例(30眼),行透明角膜切口;B组26例(30眼),行巩膜隧道切口。两组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30天、第90天对患者行干眼主观症状问卷调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 fluorescein staining,CFS)检查。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结果①主观症状:术后第1天和第7天,患者干眼主观症状明显,B组干眼症状评分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8,-2.868;P〈0.01);其他时间点两组的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3,-0.832,-0.281;P〉0.05)。②SIt试验:术后第1天,SIt明显增加,B组SI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6;P〈0.01);其他时间点两组SI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4,-1.189,-0.632,-1.031;P〉0.05)。③BUT: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BUT明显缩短,B组BU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9,-2.442,-2.507;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0,1.227;P〉0.05)。④CFS评分: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CFS评分增加,A组CFS评分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8,3.261,2.466;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C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2,1.227;P〉0.05)。结论术后早期,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较小,但干眼症状重于行透明角膜切口的患者。术后晚期,两种切口对泪膜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波前像差的变化,并与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进行比较。方法前瞻随机对照研究,选取我院连续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4例(84只眼),依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3.0 mm透明角膜切口组,共42例(42只眼);B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组,共42例(42只眼)。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行角膜波前像差检查。结果两组间术后1个月及3个月比较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A组和B组高阶像差,Zernike常数项中A组和B组的Z(4,2)、Z(3,3)、Z(4,4)系数及整体高级像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波前像差小,视觉质量好,是较理想的白内障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对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3种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切121对角膜散光及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将54例(5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3组,进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组为2.6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组18眼,B组为2.6 mm颞上角巩膜隧道切口组17眼,C组为3.2 mm颞上角巩膜隧道切口组19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Nidek OPD角膜地形图/像差仪测定患者瞳孔直径为5 mm时角膜总像差和角膜总高阶像差、角膜散光、彗差、三叶草、球差的均方根值.比较手术前后各像差的变化.结果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120/25者例数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0).手术源性散光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6);3.2 mm角巩膜隧道切口组的球差从术前的(0.23±0.12)μm增加为术后的(0.40±0.2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三叶草术前(0.41±0.19)μm,术后(0.74±0.20)μ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切口对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不同.其中2.6 mm透明角膜切口与2.6 mm角巩膜隧道切口均不影响患者角膜的高阶像差,3.2 mm角巩膜隧道切口可增加角膜球差和三叶草像差.  相似文献   

7.
朱本虎  邱海雁  杨文忠  方亦军 《国际眼科》2017,10(11):2077-2080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不同位置2.8mm透明角膜切口术后手术源性角膜高阶像差的改变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3/2016-04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并采用2.8mm透明角膜切口的100例100眼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切口位置分为A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 55眼)、B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45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d,1wk,1、3mo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和角膜地形图的变化,并采用波前像差分析仪测定角膜波前像差,记录角膜6mm范围内高阶像差的变化。

结果:术后1d,1wk,1、3mo,两组患者BCVA(LogMAR值)均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d、1wk、1mo时BCVA(LogMAR值)均低于B组(P<0.05); 术后1wk,1、3mo两组患者SIA均降低(P<0.05),A组术后不同时间点SIA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d两组患者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均上升,术后1wk,1、3mo逐渐降低,A组术后1d、1wk时SRI、SAI均低于B组(P<0.05); 术后3mo,A组角膜表面总高阶像差(total higher-order aberrations,tHOAs)、四阶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SA)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采用2.8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可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减轻手术对角膜形态的影响,降低角膜高阶像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1.8mm和3.0mm两种白内障手术切口术后泪膜及角膜规则性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8例(62眼),根据患者对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分为:A组24例(30眼)行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24例(32眼)行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术前及术后1d、7d、1个月、3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Ⅰ tes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corneafluoresceinstaining,FLS)、干眼主观症状评分、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urfaceregularityindex,SRI)及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urfaceasymmetryindex,SAI)。结果 术后1d、7dB组BUT均短于A组(均为P<0.05)。术后1dB组SⅠt低于A组(P<0.05)。术后1d、7d、1个月B组FLS均高于A组(均为P<0.05)。术后1d、7dB组干眼主观症状评分均高于A组(均为P<0.05)。术后1d、7d、1个月B组SAI、SRI均高于A组(均为P<0.05)。A组BUT、FLS、干眼主观症状评分、SAI于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状态,SⅠt和SRI于术后7d恢复至术前状态;B组各项结果均于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状态。结论 1.8mm切口较3.0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状更轻,泪膜功能及角膜规则性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1.8 mm、2.2 mm两种微切口白内障手术与标准切口白内障手术后泪膜及角膜知觉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期间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05例(205只眼),根据患者对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分为1.8 mm、2.2 mm、3.0 mm切口3组.随访3个月,比较各组非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Schirmer试验值及患者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值.结果 术后7d、1个月1.8 mm、2.2 mm组NIBUT明显长于3.0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均恢复至术前水平,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1.8mm组Schirmer试验值高于3.0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d,3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组间无差异.术后7、30 d,1.8 mm、2.2 mm组干眼感觉评分值明显低于3.0 mm组.术后90d,3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个月,3.0 mm组上方角膜知觉测量值短于2.2 mm、1.8 mm组(P<0.05).术后3个月,3组上方角膜知觉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各时间段中央角膜知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 mm、2.2 mm组间各观察指标于术后各个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标准切口白内障手术相比,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眼表的骚扰更小,患者术后干眼症状更轻微,角膜知觉恢复快,舒适度更高.但同属微切口组的1.8 mm与2.2 mm手术组术后干眼症状及各项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不同切口对像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巩膜隧道切口与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人工晶状体眼光学像差的影响。方法:试验组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35例,依术中切口分为巩膜组和角膜组,并设同龄正常人为对照组。主观像差仪检查试验组术后3d、1mo及对照组的波前像差,比较试验组间以及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变异。结果:术后3d及1mo,巩膜组与角膜组总体像差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试验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晶状体眼的光学像差较同龄正常眼增加。不同手术切口对术后人工晶状体眼光学像差的影响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分别行巩膜隧道切口与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对泪膜的影响。
  方法:将2012-02/2015-06在我院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94例126眼纳入本研究。随机均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 A组)46例63眼,行巩膜隧道切口;对照组( B组)48例63眼,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参考白内障LOCSⅡ核硬度分级标准细分为:AⅡ组、BⅡ组;AⅢ组、BⅢ组;AⅣ组、BⅣ组。患者在术前1 d和术后1、7、30、90 d进行主观干眼症状问卷评分( subjective sylptols of dry eye questionnaire scores,SDES),同时测定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le,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staining scores of sodiul fluorescein, SCSF )、泪液分泌试验(Schirler l test,Slt),对比不同手术切口对患者泪膜影响。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泪膜功能指标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7d,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泪膜功能指标与术前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0d,仅BⅣ组泪膜功能指标与术前1d有统计学差异( P<0.05);AⅢ组患者在术后第1d 时SDES、SCSF、Slt低于BⅢ组;AⅣ组在术后第1、7d时在SDES、SCSF指标方面低于BⅣ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时,Ⅲ级和Ⅳ级核白内障采用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进行手术,能够加重对患者泪膜功能损伤,手术效果比巩膜隧道切口方式差,尤其Ⅳ级核中更为明显。因此,可以在Ⅳ级核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治疗时选择巩膜隧道切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和泪膜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2.2mm组(47例47眼,行2.2mm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3.0mm组(43例43眼,行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比较两组患者角膜内皮功能、泪膜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PT)、平均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及术前和术后1wk眼压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T-Ⅱ)、角膜荧光素钠染色(SCSF)评分、角膜内皮细胞(CEC)计数、中央角膜厚度、CEC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wk,1mo BUT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ST-Ⅱ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SCSF评分先升高后下降且均高于术前(P<0.05),CEC计数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中央角膜厚度和CEC变异系数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 2.2mm组术后BUT、ST-Ⅱ、SCSF评分、CEC计数、中央角膜厚度及CEC变异系数变化幅度均小于3.0mm组。

结论:2.2mm和3.0mm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功能和泪膜功能可造成一定损害,2.2mm角膜微切口的损害更小,术后早期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并与传统3.2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

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0例168眼,年龄50~83岁,晶状体混浊分级为Ⅱ~Ⅴ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4眼,分别行1.8mm同轴微切口(微切口组)和传统3.2mm小切口(常规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第1d; 1wk; 1mo观察随访,记录裸眼视力及散光改变,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第1d; 1wk; 1mo微切口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79%,83%,94%,常规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46%,64%,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第1d,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75±0.45D,常规组角膜散光为1.12±0.55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wk和1mo,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0.76±0.40D和0.65±0.35D,常规组平均角膜散光为1.05±0.53D和0.85±0.43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常规超声乳化术,术源性角膜散光更小,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4.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泪膜的变化及与角膜知觉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劲松  滕贺 《眼科》2005,14(3):151-15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泪膜的影响及与角膜知觉的关系。设计病例系列观察研究。研究对象连续选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6例(64眼)。方法分别于术前、术后1、3、7、14、30及90天对患者行非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breakuptime,NI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test)、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测定和主观干眼感觉评分调查。主要指标Schirmer值、NIBUT值、角膜知觉和主观干眼感觉评分。结果术后14天前,NIBUT、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与术前相比明显缩短(14天时t=3.10,t=3.31,t=2.89;P=0.010,P=0.004,P=0.016),术后1个月后,上述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3天时,Schirmer值明显升高(t=-3.69,t=-2.41;P=0.001,P=0.022),术后7天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值在术后1、3、7天时明显升高(t=-4.12,t=-2.95,t=-2.53;P=0.000,P=0.006,P=0.020),术后14天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与角膜知觉的相关性分析表明,NIBUT与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呈正相关,r=0.042、r=0.010,P=0.000、P=0.009。Schirmer值与上方角膜知觉呈正相关,r=0.030,P=0.009,但与中央角膜知觉无明显关系(r=0.003,P=0.582)。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值与角膜知觉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和泪液分泌,并导致患者术后角膜知觉降低和干眼等不适。泪膜的稳定性、泪液分泌和相应的角膜知觉值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视功能、角膜散光及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01/2020-12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106例106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1例患者采用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55例患者采用经鼻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观察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wk, 1、3mo的视功能、泪膜变化及角膜散光。结果:两组手术情况无差异(均P>0.05),术后1wk, 1、3mo视力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视野平均缺损值(MD)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mo两组患者角膜散光极坐标值(AKP)(+0)明显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角膜散光AKP(+45)无差异(P>0.05);泪液分泌试验(SⅠt)值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谷值为术后1wk;泪膜破裂时间(BUT)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谷值为术后1wk。观察组术后各时点SⅠt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点BUT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陡峭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比较2.2、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05/2014-05来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45例45眼。 A组患者为微切口组,行2.2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B组为小切口组,行常规3.0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DES( dry eye symptom)评分、BUT( break-up time )、 S Ⅰ t ( Schirmer’s Ⅰ test )和 CFS (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评分,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术后10、20、30d,两组患者的DE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DE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501、-10.070、-7.961,均P<0.05);两组患者的BUT均低于术前,且B组的BUT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110、4.477、4.331,均P<0.05);两组患者的SⅠt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SⅠt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88、-4.012、-3.277,均 P<0.05);两组患者的CF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CF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672、-5.851、-4.677,均P<0.05)。术后90d,A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t=1.290、0.606、0.559、0.178,均P>0.05);B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t=7.321、4.071、3.620、4.214,均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大小对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切口小的能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眼表所造成的损伤,且术后早期对泪膜和眼表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17.
张钰  郝燕生  王薇 《眼科》2005,14(1):24-26,i001
目的 :研究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客观波阵面像差的改变及与人工晶状体的关系。方法 :连续选取北京大学眼科中心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 79例 111只眼 ,术前 1天和术后 2周分别由同一技术员进行客观波阵面像差检查 ,得到 6阶 2 7项Zernike系数 (Z1~Z2 7) ,1~ 6阶的均方根 (RMS1~ 6 ) ,总体均方根(RMSg)和高阶均方根 (RMSh)。结果 :Z4 ,Z9,Z12和Z2 4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RMS1~ 6、RMSg、RMSh术后较术前均显著性下降 (P <0 0 0 1)。折叠人工晶状体的类型 (三片 ,一片 )与术后RMS3(r =- 0 319)、RMS4 (r =- 0 4 75 )、RMS5 (r =- 0 30 4 )和RMSh(r =- 0 4 0 8)有显著相关性 (P均 <0 0 5 )。结论 :白内障术后各阶像差较术前均显著性减小 ,光学成像质量提高 ;具特征性的改变是三叶草形的像差和四阶球差 ;三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眼的高阶像差小于一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