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成都市高校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成都市49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作为独生女的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双性化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女,而非独生女的未分化和女性化的比例明显高于独生女(χ2=8.664,P0.05);②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在生源地、年级、专业、是否独生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不显著;③社交焦虑总分未分化的女生得分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女生;女性化的女生得分显著高于双性化的女生(F=12.242,P0.05)。结论 4种性别角色类型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不同,其中未分化的女大学生拥有很高的社交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90后"摩梭初中生性别角色取向。方法采用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128名摩梭初中生施测,用SPSS 13.0进行信效度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①在摩梭初中生中,CSRI-50的男性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78,女性分量表为0.81。男性化和女性化分量表的相关为0.28;②摩梭初中生4种性别角色差异显著(χ2=16.07,P0.05),未分化(41.1%)比例占多数。女生女性化(24.6%)比例高于男生(6.4%),差异显著(χ2=5.35,P0.05),男生男性化(34.0%)比例高于女生(13.8%),差异显著(χ2=4.98,P0.05)。结论 CSRI-50可适用于摩梭初中生的性别角色研究。"90后"摩梭初中生总体性别角色现状令人堪忧。女生女性化高于男生,男生男性化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差异.方法 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对8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①大学生中双性化比例为30.9%、未分化为38.3%,都显著高于男性化和女性化(x2=12.778,P<0.01);②男生和女生在愤怒因子上差异显著(t=-2.366,P<0.05);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在生理攻击(F=2.934,P<0.05)、言语攻击(F=6.683,P<0.001)、愤怒(F=11.657,P<0.001)、敌意(F=5.344,P<0.01)和攻击总分(F=9.390,P<0.001)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攻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双性化类别的个体拥有很强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选取的46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在大学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类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7%、23.2%、25.6%、26.5%;2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安全感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双性化个体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个体(F=12.600,P0.01);3大学生性别角色男、女正性量表得分与安全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7和0.15,P0.01)。结论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个体的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以及失恋应对方式的特点,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对失恋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以27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未分化的大学生在攻击因子上显著高于其他性别角色大学生(F=13.159,P0.001),在认知重建因子上显著低于其他性别角色大学生(F=11.465,P0.001);未分化的大学生在逃避因子上显著高于双性化的大学生(F=5.425),在寻求转移因子上显著低于双性化大学生(F=3.943);女性化的大学生在情绪宣泄因子上显著高于其他性别角色大学生(F=6.728,P0.01)。结论双性化的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未分化大学生应对方式消极,女性化较多采用情绪宣泄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 BU)"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50调查量表(CSR I-50)",对257名女大学生进行了测评和统计分析。结果①4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女大学生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9.24,P<0.005);②双亲家庭的女大学生在双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比例上显著高于单亲家庭(χ2=31.05,P<0.001;χ2=7.67,P<0.01);而单亲家庭的未分化类型的比例显著高于双亲家庭(χ2=6.85,P<0.01);③父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2.48,2.49;P<0.05);母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未分化,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5.07,9.49;P<0.001);④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性别角色特质类型上回归结果显著(P<0.05)。结论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特质具有4种类型,传统的性别角色特质仍然存在,但这种性别角色特质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的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偏爱被试,父亲的过度保护、严厉惩罚等是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形成和发展中的家庭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分析自我接纳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按大庆市各高校学生构成比分层整群抽取2000名大学生,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评定主观社交焦虑体验、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评估性别角色类别、自我接纳量表(SAQ)测量自我接纳特征。结果:大学生中4种性别角色分布依次为双性化656例(34.9%),未分化650例(34.6%),男性化287例(15.3%),女性化284例(15.1%)。IAS和SAQ得分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性别角色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女性化IAS得分高于另三者,双性化和男性化得分均分别低于另两者,女性化和未分化的SAQ得分均分别低于另两者(均P0.05)。Bootstrap检验显示,男性化、未分化、女性化(vs.双性化)对IAS的影响受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大小依次为0.76(95%CI:0.09~1.42)、4.14(95%CI:3.43~4.93)、4.03(95%CI:3.47~4.64),存在中介作用,哑变量未分化(vs.双性化)和女性化(vs.双性化)对IAS均有直接影响(均P0.05)。结论: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与性别无关,与性别角色有关,女性化者社交焦虑水平最高;性别角色类型通过自我接纳水平间接影响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8.
采用社会技能量表对湖南省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其中410名贫困大学生与抽取的448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贫困大学生整体社会技能以及情感表达、社会控制性低于非贫困大学生;②贫困大学生社会感受性上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年级高于三年级;情感控制、社会控制上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男生在情感控制上高于女生,而女生在社会控制上高于男生;情感控制上专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理工科学生高于文史专业学生;在情感表达上年级×性别×专业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理工科专业的男贫困大学生的情感表达,三年级显著高于一年级和四年级;③贫困大学生社会技能结构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情感控制维度,不平衡者情感控制得分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社会技能量表对湖南省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其中410名贫困大学生与抽取的448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贫困大学生整体社会技能以及情感表达、社会控制性低于非贫困大学生;②贫困大学生社会感受性上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年级高于三年级;情感控制、社会控制上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男生在情感控制上高于女生,而女生在社会控制上高于男生;情感控制上专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理工科学生高于文史专业学生;在情感表达上年级×性别×专业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理工科专业的男贫困大学生的情感表达,三年级显著高于一年级和四年级;③贫困大学生社会技能结构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情感控制维度,不平衡者情感控制得分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别角色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方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和职业自我效能量表对32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男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并无显著差异,只是在传统女性职业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得分。双性化类型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而其他3种类型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性别及性别角色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我国性别角色异性化大学生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方便选取我国东、中、西部的27所高校,从每所高校的一至四年级大学生被试中随机整群取样,共选取了5008名学生。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量表(Chinese Sex-Ro le Inventory,CSRI-50)进行调查。结果:(1)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为10.5%,其中男生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女性化男生)占男性被试的7.5%,女生性别角色异性化者(男性化女生)占女性被试的13.0%;女生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多于男生(P(0.001);(2)男、女生性别刻板化者均多于性别角色异性化者(25.0%vs.7.5%,27.3%vs.13.0%;均P(0.001);(3)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在年级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男女性别角色异性化者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8%vs.7.3%,15.0%vs.13.2%;均P(0.05);(5)城镇学生男性化女生的比例高于乡村学生(15.6%vs.10.4%,P(0.001)。结论: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在大学生中只占少数,且女生多于男生,性别刻板化者多于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大一至大四性别角色异性化者不存在年级的差异;城镇与乡村男生异性化者没有差异,而女生异性化者城镇多于乡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双性化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所不同类型院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取向及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测评。结果大部分学生的性别角色趋于双性化,但男女同学趋于双性化的程度有所不同,男女大学生不同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不同。结论不论男女,男性化取向的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上的得分高一些;对男生而言,双性化取向的男生在情感维度上的得分高一些;对女生而言,男性化水平高的女生在情感维度上的得分高一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一新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适应性的关系。方法使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某医学院的94名新生进行测试。结果 14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全体被试群体中的分布呈现显著差异(χ2=9.32,P0.05);24种类型在适应性量表的总分(F=6.63,P0.01)及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双性化与男性化明显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双性化与男性化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医学新生的适应性而言,双性化和男性化都是比较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孤独分类量表中的家庭、朋友、集体分量表与自我描述问卷,随机抽取广州市3所不同类型中学的21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双性化类型的人数最多,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的人数;不同性别角色的个体在朋友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性化的个性朋友关系最好;不论是与同性还是与异性的人际交往,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都显示比其他类型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孤独分类量表中的家庭、朋友、集体分量表与自我描述问卷,随机抽取广州市3所不同类型中学的21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双性化类型的人数最多,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的人数;不同性别角色的个体在朋友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性化的个性朋友关系最好;不论是与同性还是与异性的人际交往,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都显示比其他类型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50调查量表(CSRI-50)”,对257名女大学生进行了测评和统计分析.结果 ①4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女大学生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x2=29.24,P<0.005);②双亲家庭的女大学生在双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比例上显著高于单亲家庭(x2=31.05,P<0.001;x2=7.67,P<0.01);而单亲家庭的未分化类型的比例显著高于双亲家庭(x2=6.85,P<0.01);③父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2.48,2.49;P<0.05);母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未分化,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5.07,9.49;P<0.001);④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性别角色特质类型上回归结果显著(P<0.05).结论 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特质具有4种类型,传统的性别角色特质仍然存在,但这种性别角色特质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的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偏爱被试,父亲的过度保护、严厉惩罚等是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形成和发展中的家庭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情绪智力、考试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Frost完美主义心理量表、情绪智力量表与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对陕西省某高校18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担心错误维度得分在不同性别(t=2.807,P0.01)与专业(t=-2.094,P0.05)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理工科高于文科;条理性维度得分在不同性别(t=-2.964,P0.01)与专业(t=2.678,P0.01)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文科高于理工科;(2)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情绪智力、考试焦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3)完美主义与情绪智力对考试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情绪智力、考试焦虑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状况。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深圳市龙岗区7所中小学校7~18岁的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应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指数分类标准"筛查出各年龄组男女生超重与肥胖人数,分析比较各年龄组男女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结果深圳市龙岗区中小学生男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2.27%和7.65%,女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8.71%和5.25%,男女生超重率均高于肥胖率。小学男、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43%和10.20%(χ2=24.901,P〈0.01),小学男、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65%和7.19%(χ2=22.13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男、女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0.10%和7.16%(χ2=16.148,P〈0.01),中学男、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62%和3.24%(χ2=24.99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深圳市龙岗区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问题严重,尤其是小学男生。各学校、社区、家庭及有关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的健康卫生教育工作,防止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性别、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对34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女大学生中属于双性化的比例显著高于男大学生;②大学生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得分;③男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④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对男性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刻板印象强于对女性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刻板印象,且男大学生对男女两性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刻板印象强于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1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不均衡,4种性别角色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男性化(r=0.316,P0.01)、双性化(r=0.452,P0.01)上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女性化(r=-0.338,P0.01)、未分化(r=-0.485,P0.01)上存在显著负相关;3人际困扰程度与男性化(r=-0.228,P0.01)、双性化(r=-0.375,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女性化(r=0.141,P0.05)、未分化(r=0.512,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4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女性化影响人际困扰程度中不存在中介效应,而在其他性别角色对人际困扰程度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P0.05)。结论: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且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角色和人际交往能力间起着不同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