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栓塞肿瘤的供应血管后进行脊柱肿瘤切除手术的疗效.方法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对脊柱肿瘤的主要供应血管进行栓塞,然后进行肿瘤的切除手术,自2001年4月~2002年8月应用此方法治疗各类脊柱肿瘤共14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疗效.结果14例患者术中发现肿瘤表面供应血管大部闭塞,手术时间平均170 min,平均出血量720 ml.经18~36个月随访,1例转移性肺癌患者死亡,余患者随访时局部肿瘤未见复发,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结论术前行脊柱肿瘤的主要供应血管栓塞可以明显减少术中的出血量,提高肿瘤的彻底切除率.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在骨盆切除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研究和评估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后手术治疗骨盆肿瘤的价值和方法。方法:对30例骨盆肿瘤病人进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栓塞后1周内行手术治疗。结果:30例肿瘤均获彻底切除,术中出血大在和,平均出血为2200ml,平均随访28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结论:术前经DSA栓塞双侧髂内动脉,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利于种瘤切除,是骨盆肿瘤切除的十分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疗效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7年1月22例骶骨脊索瘤患者。本组均采用DSA下经导管栓塞双侧髂内动脉,骶正中动脉及肿瘤其他靶血管,栓塞后行后路手术治疗。随访其疗效并初步探讨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休克或死亡病例。术中平均出血1206mL(200-3200mL),手术近期并发症有切口感染1例,切口延迟愈合3例,切口皮缘坏死5例,9例出现小便功能改变,8例出现大便功能障碍。平均随访36个月(9~80个月),死亡1例,复发9例,无转移病例。结论术前经DSA下靶血管栓塞后行单纯后路手术可以完全切除骶骨脊索瘤,术中出血较少,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数字减影造影介入后手术切除骶骨肿瘤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和评价经数字减影造影术(DSA)介入后手术治疗骶骨肿瘤的价值。方法 24例骶骨肿瘤术前经双侧髂内动脉行DSA介入治疗,介入后1周内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全部病例肿瘤均顺利切除,术中出血减少,平均出血量为1200ml;20例获随访,平均随访28个月,仅1例局部复发,2例恶性肿瘤死亡。结论 经DSA介入后手术治疗骶骨肿瘤,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血管母细胞瘤(heman西oblastomaliB)是中枢神经系统较少见肿瘤,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2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病史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等。结果在27例患者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3—77岁,平均42岁。病程1周-10年,平均病程17-3月。肿瘤多发3例。其余单发。1例伴有家族史,3例确诊VHL(vonHippel—Lindau)病。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病灶的位置和体积,术前21例确诊,确诊率78%。术前供血动脉栓塞I例,21例行全切,6例行部分切除,2例术后辅助伽马刀治疗。术后19例获得随访,平均36个月。KPS评分,80分以上者15例,不到80分者4例。结论CT、MRt是明确诊断的必要手段,可疑病人进一步行DSA检查。手术切除可靠有效,是主要的治疗措施。术前供血动脉栓塞、术中控制性降压、术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有效的辅助的治疗手段。实质性、家族性HB和多发性HB特别是位于脑于和脊髓等中线部位肿瘤的治疗仍是神经外科难题之一,家族性HB(VHL)累计器官多,易复发,应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研究脊柱原发尤文家族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对1997年5月~2010年6月收治的28例脊柱尤文肉瘤与原始神经外胚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11例;年龄5~45岁,平均19岁。尤文肉瘤18例,原始神经外胚瘤10例。累及颈椎4例,胸椎5例,胸腰椎多发1例,腰椎6例,骶椎12例。23例患者入院时有神经症状及体征。所有患者均行化疗,27例接受手术治疗,22例于术后接受放疗。根据肿瘤位置行前路或后路肿瘤切除、内固定手术,其中7例行整块切除手术。结果:术后随访3~12年。平均6.7年。1例胸椎后路减压术后于化疗期间因肿瘤进展、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术前Frankel C级和1例Frankel A级术后无改变,其余20例(86.9%)术前有不同神经症状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改善1~2个等级。局部复发及转移共13例,包括局部复发9例(9/27,33.3%),肺转移10例(10/27,37.1%),骨转移3例(3/27,11.1%)。整块切除7例中局部复发1例(14.3%)、肺转移2例(28.6%)。转移及局部复发时间5个月~6年,局部复发及转移者全部接受二线化疗,局部复发及骨转移者6例接受再次手术。至末次随访已死亡11例,2年生存率为74.3%,5年生存率为53.3%。结论:脊柱原发尤文家族肿瘤是一类高度恶性的脊柱肿瘤,应当采取手术、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整块切除对于降低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盆腔巨大肿瘤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2年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56例盆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增强cT检查或数字医学三维重建技术对肿瘤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估,术中联合多种手术入路,对肿瘤进行游离和切除。术后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了解患者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生存率。结果56例患者中,50例术前进行CT检查,6例进行数字医学三维重建。49例患者术前评估需行联合脏器切除;5例术前评估为仅行肿瘤切除;2例术前评估为肿瘤不可切除。14例患者术前确诊,8例术中通过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诊,其余34例患者术后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手术入路:21例患者采用骶前正中入路联合经会阴尾骨前人路,11例采用骶前正中入路,8例采用闭孔入路,8例采用耻骨后入路,8例采用闭孔入路联合经会阴尾骨前入路。手术方式:18例行肿瘤+直肠切除,12例行肿瘤+膀胱部分切除,12例行肿瘤+子宫、卵巢切除,10例行肿瘤+部分小肠、结直肠切除,4例行肿瘤十全盆腔脏器切除。53例患者达到R。切除,2例为肉眼未见肿瘤残留,1例有肿瘤残留。平均手术时间为100min。50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3例出现肠梗阻(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经手术治疗痊愈),2例出现盆腔感染,1例出现结肠造口瘘口旁疝,经通畅引流及营养支持治疗后均痊愈。56例患者中1例因术后突发心肌梗死死亡。术后病理检查:腺癌25例、胃肠问质瘤15例、肉瘤16例。随访至2012年12月,56例患者失访9例,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26.7%,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18.9%,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52.6%。结论盆腔巨大肿瘤术前的可切除性评估能减少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_1期肾癌术前DSA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后行腹腔镜下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9月13例T_1N_0M_0期肾癌术前由同一介入科医师行肿瘤供血动脉DSA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栓塞后1~15 h由同一个泌尿外科医生行腹腔镜下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结果 13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2例因术中出血较多行肾动脉主干暂时性阻断,阻断时间分别为8、12.5 min,其余11例均按预期顺利完成手术,无输血。平均手术时间82 min(48~125 min),平均出血量130 ml(40~260 ml)。术后病理均为肾透明细胞癌。13例术后平均随访14.5月(12~1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结论 T1期肾癌术前DSA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后行腹腔镜下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对于孤立肾肿瘤、肾功能不全以及引起肾功能下降的慢性病患者是较好的选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笔者9年间手术治疗体表巨大血管畸形62例,对其中14例蔓状血管瘤患者术前在DSA下行超选择性供瘤动脉栓塞,栓塞后48h手术切除。经上述方法栓塞后,瘤体体积和血流量明显减少,病变边界清楚,可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组织,术中未发生大出血,完整地切除了巨大蔓状血管瘤。术后随访患者3个月至9年,无复发,生活工作均正常。提示沿病灶周围“安全平面”进行手术是保证巨大蔓状血管畸形根治性切除的前提。术前超选择性供瘤动脉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是治疗巨大蔓状血管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Ĥ������28���ٴ����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提高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80-2001年腹膜后肿瘤28例的治疗情况。结果 完整切除21例,部分切除或探查活检7例,无手术死亡。5年生存率分别为:未切除组14.3%,恶性切除组37.5%,良性切除组69.2%。结论 提高手术切除率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术前核磁共振(MRI),数字减影(DSA)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内及周围血管的走行,用不同方法处理侵及重要血管的腹膜后肿瘤并争取彻底切除,是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