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及其初步应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成像原理及在临床中的初步应用,提高对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认识深度÷方法:依据对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各种研究成果,结合双能量成像的发展历程,对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放射物理学基础、成像原理、成像相关参数以及在临床中的初步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双源CT双能量成像不同于一般普通双能量成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结论:通过对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对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双源CT原理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双源CT的结构、原理及其在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势和双能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西门子双源64层螺旋CT的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对双源CT在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势与常规多层CT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其双能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双源CT的双球管探测器结构具有时间分辨率高.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的优点;其双能技术可以用于鉴别组织成分、显示特定的组织,评价增强时组织的碘含量及其血流灌注和去除骨及钙化等。结论:双源CT能提高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CT对不同组织的鉴别能力,为CT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在行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效应。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这一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需采用双源螺旋CT对双下肢动脉进行血管成像的患者247例。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其中护理组119例患者进行护理配合,对照组患者128例患者不进行护理配合,对比两组患者在血管成像中的依从性及最终成像质量。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存在17例成像质量不佳的情况,成像优良率为86.72%,护理组所有患者成像情况良好,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0.05。结论 双下肢动脉血管采用双源螺旋CT成像过程中通过护理配合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患者依从性的提高,减少其在检查过程中的随意性,提高成像质量,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双源CT的技术原理及其临床应用。通过对双源CT特殊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分析和讨论.并结合临床的实际应用验证,证明了双源CT时间分辨率高,心血管的成像不受心率的限制;X线吸收剂量低,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图像空间分辨率及信噪比更高,可提供更可靠的临床依据;具有独特的双能量技术,可进行功能代谢等方面的检查和研究等。指出双源CT比常规CT具有更多优势的功能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对胡桃夹综合征的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和相关检查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的患者与20例正常肾血管者的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的GT资料,比较8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与正常对照组20例的血管显示情况及解剖变异。结论: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能精确测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的夹角以及左肾静脉的直径,为诊断和治疗胡桃夹综合征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郭琰 《医疗装备》2020,(2):198-199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是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方式,其在冠状动脉狭窄、斑块等多种疾病的诊断中受到广泛重视。但是,MSCTCA存在一定局限性,其成像质量管理难度较大,而随着双源螺旋CT的不断发展,有效弥补了多排螺旋CT的缺陷,进一步提升了成像质量。现主要对MSCTCA技术的发展、局限性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技术特点及其过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归纳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技术特点及其一般过程。方法:以2007年度南京军区总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患者的检查过程为样本,结合南京军区总院关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各种研究成果,对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技术特点及其一般过程进行总结。结果: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整个流程可分为扫描前准备、扫描、扫描后患者护理及图像后处理4个方面,检查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注意事项值得注意。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必须遵循一定的检查原则及一些注意事项才能发挥其最大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显示下肢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可疑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横断面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7例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均能清楚显示下肢动脉狭窄的情况,20例腔内的血栓清晰地显示,27例下肢动脉显示清晰。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A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独特的优越性,为诊断和治疗下肢动脉栓塞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CT设备不断推陈出新,从单排CT的出现到256层、320层多层螺旋CT(MDCT)和双源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使一些新的扫描技术如心脏冠脉成像、肿瘤灌注成像及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ASIR)等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使用双源CT对50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3例不成功外,其余患者图像进行三维处理后均得到较好的诊断效果。结论:认真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因素,提高成像质量对诊断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双源CT在肢体动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在肢体动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7例疑有肢体动脉损伤的患者行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上肢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3例,下肢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4例,并对术后患者行双源CT血管成像复查。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扫描机,对比剂浓度350或370mg/ml,总量80~100ml,注射速率为4.0ml/s。对薄层横断面图像分别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显影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结果:所有的血管成像均显示血管丰富、清晰,血管边缘光滑自然、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对比,无阶梯样或截断伪影,图像质量优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的符合率达100%。结论:对于疑有动脉损伤的肢体外伤患者,双源CT血管成像可以作为一种首选的血管成像方法,通过多种重建技术进行三维血管重建,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双源CT进行质量控制检测,保证其所有技术性能参数与生产厂家的基线值保持一致,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同时对B成像系统进行实验检测,初步探讨出符合B成像系统的验收和检测方法。方法:对双源CT的2套成像系统分别进行检测,检测设备包括Catphall模体、CT剂量仪、头部剂量体模以及BarracudaX线机多功能检测仪。结果:在不改变曝光参数的条件下,CTDIAR=CTDIA+CTDIB;在维修模式下,对B成像系统单独曝光可检测到CT辐射剂量、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性参数图像以及相关数值。结论:DSCT的B成像系统在维修模式下是可以独立检测的,它为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检测DSCT应用的质量控制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双层螺旋CT(DSCT)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在股骨头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股骨头骨折的X线片和DSCT多平面重建及VR技术临床资料。结果:32例中单纯型股骨头骨折13例,X线片漏诊5例;股骨头骨折伴脱位15例,X线片漏诊2例(臼顶中心脱位)。术后复查经MPR及VR技术发现固定螺钉断裂1例,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差5例。结论:DSCT三维重建MPR及VR技术在股骨头骨折诊断及预后评估中与普通X线检查相比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诊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管腔再狭窄的准确性,并与血管内超声(IVUS)作对比分析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15例PCI术后复查疑似管腔再狭窄患者的DSCTA、血管造影(CAG)、IVUS的检查资料,以IVUS结果为参照,评价DSCT对冠脉PCI术后管腔再狭窄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5例患者DSCT、CAG及IVUS分别诊断支架内再狭窄<50%的患者为10例、13例、11例;支架内冠状再狭窄>50%为5例、2例、4例;三者之间比较有一致性(P>0.05)。结论:DSCTA能准确评估PCI术后再狭窄,与IVUS结果有一致性,可作为PCI术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疗效评估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PCI术后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50例患者,分析比较DSCT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①DSCT能清楚显示全部支架,95%支架图像达到良好以上;②DSCT对支架内再狭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2.3%、94.45%、89.5%、94.2%及77.95%,与SCAG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③DSCT对直径≥3.0mm支架的再狭窄检出阳性预测值、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优于直径<3.0mm支架.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是评价PCI术后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年来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PET/MR作为一种崭新的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已成功应用于临床。PET/MR--体机是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核磁共振断层扫描(MRI)有机组合在同一个机架内,真正实现了不同影像模式的空间和时间上的精确配准和融合。这一成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分子功能成像和精细的解剖结构同步采集,能够提供多模态分子影像信息,在临床应用及科研领域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结合国内第一PET/MR一体机在我院的安装、测试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17.
随着螺旋CT在临床上应用的日益广泛,受检人群的辐射危害应得到更多关注。CT低剂量扫描技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显得格外关键和迫切。多层螺旋CT低剂量成像技术通过调节扫描参数或修改扫描方案,在满足图像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辐射剂量,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肺部本身具有良好的天然对比,同时CT扫描与X射线平片相比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且无组织重叠的关系,因此螺旋CT扫描被广泛应用于肺部病变的诊断及复查。本文从低剂量成像的必要性及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出发,就其在肺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及未来方向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磁性纳米探针在MR分子影像学领域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有着宽广的前景,而各种新型纳米探针的研发尤其是靶向纳米探针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有利于各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本研究回顾分析近年来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及影像探针的应用,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总结分析分子影像学进展、纳米探针的研发及临床应用现状,以提高对磁性纳米探针在MR分子影像学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的认识,实现疾病治疗的实时监测及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