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多序岩黄芪化学成分研究多序岩黄芪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研究多序岩黄芪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柱色谱分离,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多序岩黄芪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红芪木脂素A(1),异甘草素(2),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3),毛蕊异黄酮(4)和芒柄花素(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红芪木脂素A。  相似文献   

2.
两面针中苯丙素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两面针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成分分离及精制,并利用^1HNMR、^13C—NMR、MS等光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两面针根乙醇提取液的石油醚萃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苯丙索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芝麻脂素(1-sesamin,化合物1)、d-表芝麻脂素(d—episesamin,化合物2)、horsfieldin(化合物3)、5,6,7-三甲氧基香豆素(5,6,7-trimethoxycoumarin,化合物4)。结论:化合物2、3和4为首次从两面针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安徽产葛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安徽产葛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制备HPLC等手段,从葛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结果与结论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5-羟基芒柄花苷(1)、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2)、葛根素(3)、大豆苷元(4)、大豆苷(5)、3'-羟基葛根素(6)、3’-甲氧基葛根素(7)。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半枝莲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raD.Don)的化学成分。方法从半枝莲全草的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是6-羟基香豆素(1)、香草酸(2)、异香草酸(3)、4'-羟基汉黄芩素(4)、6-甲氧基柚皮素(5)、芹菜素(6)、柚皮素(7)、木犀草素(8)、异红花素(9)。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化合物2、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底雪梅  闫福林 《安徽医药》2013,17(9):1470-1472
目的研究毛叶香茶菜Isodon japonica(Burm.f.)Har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毛叶香茶菜叶的70%丙酮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鉴定12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6个为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即:Enmein(1),Hebeirubescensin K(2),冬凌草甲素(3),Parvifoline G(4),Maoyecrystal A(5),Maoyecrystal L(6);四个三萜即:2α-羟基乌苏酸(7),委菱菜酸(8),Hyptadienic acid(9),2α,3α-二羟基.12烯_28坞苏酸(10);一个黄酮:Ladanetin(11);另外一个为β-瑚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4,8,10,11均为首次从毛叶香茶菜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属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松针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松科植物马尾松松针亲水性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Sephadex-LH 20、ODS和硅胶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马尾松松针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7个黄酮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分别确定为3',5-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7-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1),3',5-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7-O-β-D-葡萄糖(1→2)-α-鼠李糖苷(2),4',5-二羟基二氢黄酮-7-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4),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6)和双氢槲皮素(7)。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元宝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对元宝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和大孔树脂柱层析对化合物进行分离,并利用光谱技术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元宝草乙醇提取液的二氯甲烷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鉴定为二十八烷醇(octacosanol,化合物1)、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化合物2)、豆甾醇(stigmasterol,化合物3)、苯甲酸(benzoic acid,化合物4)和1-羟基-7-甲氧基咕吨酮(1-hydroxy-7-methoxy-xanthone,化合物5);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鉴定为没食子酸(3,4,5-trihydroxy-benzoic acid,化合物6)、槲皮素(quercetin,化合物7)和1,3,6,7-四羟基咕吨酮(1,3,6,7-tetrahydroxy-xanthone,化合物8)。结论:除化合物7以外,其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元宝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施能胜 《首都医药》2010,(14):71-72
目的研究獐牙菜Swertia bimacu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獐牙菜分离得到6种化合物,根据波谱分析和理化数据鉴定为:齐墩果酸(oeanlic acid,1),乌苏酸(ursolic acid,2),α-香树脂醇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3),β-香树脂酮(β-amyrenone,4),1β,3β-二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1β,3β-dihydroxyurs-12-en-28-oicacid,5),2α,3β,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β,19α,23β-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6)。结论化合物4~6为首次从獐牙菜属中分离得到,3为首次从獐牙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桂枝汤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确定中药复方桂枝汤中具有体温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对其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方法用柱色谱分离,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芒柄花素(1),甘草素(2),异甘草素(3),6-姜醇(4),(3S,5S)-姜辣二醇(5),(3R,5S)-姜辣二醇(6)。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桂枝汤对体温整合调节作用有效部位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3来源于中药甘草,化合物4~6来源于中药生姜。  相似文献   

10.
从风轮菜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3个黄酮苷类人工产物,分别为芹菜素-7-氧-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1)、木犀草素-7-氧-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2)和柚皮素-7-氧-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3)。其中化合物3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黄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小明  裴月湖  周金云 《药学学报》2005,40(12):1127-1130
目的研究黄药(Rhamnus crenatus)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正相色谱及聚酰胺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黄药地上部分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黄药苷(1)、torachrysone (2)、大黄素(3)、大黄素-1-O-β-D-葡糖苷(4)和β-谷甾醇(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连钱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连钱草地上全草进一步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法分离连钱草中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光谱分析法鉴定它们的结构。结果从连钱草全草中又得到9个化合物,即连钱草酮(1)、6R,9R-3-氧代-α-紫罗兰醇(2)、S(+)-去氢催吐萝芙叶醇(3)、催吐萝芙叶醇(4)、可乐苏酸(5)、槲皮素(6)、豆甾烯醇(7)、肉豆蔻酸(8)和正三十烷醇(9)。结论化合物1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2~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喙果黑面神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戟科植物喙果黑面神(Breynia rostrata Merr.)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凝胶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化学成分,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喙果黑面神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O-甲基丙酰基-α-D-吡喃葡糖(6-O-methylpropanoyl-α-D-glucopyranose,1);4″-苯酚基-6-O-甲基丙酰基-β-D-吡喃葡糖苷(4″-phenolic-6-O-methylpropanoyl-β-D-glucopyranoside,2);1-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糖苷(1-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3);熊果苷(arbutin,4)。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3和4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红芽大戟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Knoxia corymbosa Willd.)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聚酰胺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鉴定。结果从红芽大戟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4个黄酮醇苷成分,分别鉴定为:槲皮素-7-O-α-L-阿拉伯糖-3-O-β-D-6″-乙酰基吡喃葡糖苷(quercetin-7- O-α-L-arabinosyl-3-O-β-D-6″-acetylglucopyranoside,1);山奈酚-7-O-α-L-阿拉伯糖-3-O-β-D-吡喃葡糖苷(kaempferol-7-O-α-L-arabinosyl-3-O-β-D-glucopyranoside,2);槲皮素-3-O-β-D-吡喃葡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3); 槲皮素-3-O-β-D-6″-乙酰基吡喃葡糖苷(quercetin-3-O-β-D-6″-acetylglucopyranoside,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分到。  相似文献   

15.
小花盾叶薯蓣中的甾体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小花盾叶薯蓣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用IR,NMR,MS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11个甾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去酰百合皂苷(deacylbrownioside,I)、薯蓣皂苷元-双葡糖苷(diosgenin-diglucoside,II)、前薯蓣皂苷A(prosapogenin A of dioscin,III)、薯蓣皂苷(dioscin,IV)、三角薯蓣皂苷宁(deltonin,V)、三角薯蓣皂苷(deltoside,VI)、甲基三角薯蓣皂苷(methyl deltoside,VII)、薯蓣皂苷元 3-O-β-D-吡喃葡糖基-(1→3)- β -D-吡喃葡糖基-(1→4)-[ α-L-吡喃鼠李糖基-(1→2)]- β -D-吡喃葡糖苷{diosgenin 3-O-β-D-glucopyranosyl-(1→3)- β -D-glucopyranosyl-(1→4)- [α-L-rhamnopyranosyl-(1→2)]- β -D-glucopyranoside,VIII}、小花盾叶薯蓣苷(parvifloside,IX)、甲基小花盾叶薯蓣苷(methyl parvifloside,X)、薯蓣皂苷元(diosgenin,XI)、以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豆甾醇(stigmasterol)的混合物。结论化合物X为一新化合物,VII与X分别为VI和IX的甲醚衍生物,可能为分离过程中所产生。I系首次从薯蓣属植物中分离得到,II和IV均为首次从小花盾叶薯蓣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楮头红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鉴定楮头红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60%乙醇浸泡提取楮头红,系统溶剂萃取楮头红乙醇提取物,并用硅胶、SephadexLH-20和ODS等柱色谱方法分离氯仿和乙酸乙酯部位,再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核磁共振光谱和电喷雾质谱数据与相关文献对照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楮头红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山柰酚(3)、槲皮素(4)、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芦丁(6)和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其中化合物3~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本试验结果可为楮头红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栀子根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桦木酸(betulinic acid,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O-甲酯(oleanolic acid 3-O-β-D-glucuronopyranoside-6'-O-methyl ester,3)、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O-甲酯(hederagenin 3-O-β-D-glucuronopyranoside-6'-O-methyl ester,4)、竹节参苷(chikusetsusaponinⅣa,5)、豆甾醇(stigmasterol,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胡萝卜苷(dau-costerol,8)、香草酸(vanillic acid,9)、丁香酸(syringic acid,10)。结论化合物3~5、8~10为首次从栀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7、为首次从栀子根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海金沙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化学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是:木栓酮(friedelin,1)、22-羟基何柏烷(hydroxyhopane,2)、2a-羟基乌苏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3)、胡萝卜苷(daucosterol,4)、丁二酸(succinicacid,5)、山奈酚-3-O-α-L-吡喃鼠李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kaempferol-3-O-α-L-rhamnopyranose-7-O-α-L-rhamnopyranoside,6)。结论化合物1、2、3、5、6均为首次从海金沙属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伏晓  樊建领  张秋颖 《中国药房》2012,(11):1021-1022
目的:研究红花檵木叶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D101大孔树脂分离富集红花檵木叶乙醇提取物中的黄酮类成分,应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RP-ODS柱色谱分离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光谱、紫外光谱和电喷雾质谱等谱学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红花檵木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槲皮素、杨梅素、杨梅素-3-O-α-L-鼠李糖苷、异槲皮苷。所有黄酮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本试验结果可为红花檵木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红丝线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光忠  赵松  李援朝 《药学学报》2002,37(6):437-439
目的研究红丝线(Lycianthes biflora)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IR,MS,1HNMR,13CNMR和各种2D-NMR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进行初步的药理实验。结果从红丝线分得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bifloride A (1), N- trans-cinnamoyltyramine (2), liquiritigenin (3), N-trans-p-coumaroyloctopamine (4), 1-O-β-D-glucopyranosyl-2-N-2′-hydroxypalmitoyl-sphinga-4-trans-8-trans-dienine (5)。结论1,2为新化合物,2对P-388白血病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余化合物皆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