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被艾滋病毒感染的情况。针刺伤是导致临床护士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医务人员在诊疗患者的过程中,有可能意外地被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自身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被感染,造成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1]。主要为锐器伤和黏膜暴露,最常见的是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等。  相似文献   

3.
护士在医疗行为中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护士在从事临床护理中,各种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很多,其锐器刺伤是最常见最危险的因素,其它的依次为消毒剂的损害、药物损害、放射性损害和心理性损害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职业防护,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机会与时间.  相似文献   

4.
周芳 《全科护理》2012,(5):465-467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1]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被感染的可能。护士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大量调查结果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  相似文献   

5.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国内外早有报道。因此,为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现就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处理措施介绍如下: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及暴露级别和类型1.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或被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1.2暴露级别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分为三级。暴露源均为体液、血液或…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监管警察从事诊疗、护理和监管改造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现将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由于血透室工作的特殊性:如血透室环境相对密闭,病员相对集中,各种化学消毒剂的频繁使用,护士常常与血液接触。有可能意外地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自身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黏膜,或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而导致感染,造成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现将血透室护士职业性损伤原因和防护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护理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护士在从事临床护理中接触到的各种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很多,其锐器刺伤是最常见最危险的因素,其他的有药物损伤、钝伤/扭伤、放射性损伤和心理性损伤等.  相似文献   

9.
程小禾 《护理研究》2008,22(20):1865-1865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在医护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艾滋病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1].  相似文献   

10.
职业暴露是指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在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某种传染病的感染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培养物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我国是肝炎高发区,近年来艾滋病有成倍增长的趋势,针刺伤的危害愈来愈被采供血机构  相似文献   

11.
任晓波  吴平  李莉  李蕊 《当代护士》2007,(10):112-112
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应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被污染有血液或体液(含病毒)的针头刺伤或尖锐物割伤或皮肤(如皮肤擦伤、挫伤、破损、刀伤、皲裂)直接接触血液、体液的污染物;或黏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及其污染物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感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预防经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主要是预防职业锐器伤,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 V)的感染。据国外研究表明,经针刺伤感染HBV的可能性为6%~30%,感染HCV的可能性为3%~10%,感染HI V的可能性0.2%~0.5%[1]。而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  相似文献   

13.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及防护知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晓云  陶新学 《护理研究》2005,19(5):855-856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意外地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而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目前艾滋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  相似文献   

14.
急诊手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是被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随着乙肝、梅毒、艾滋病发病率的上升,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机率大大增加。手术室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高发场所,急诊手术由于对病人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5.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及防护知识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晓云  陶新学 《护理研究》2005,19(10):855-856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意外地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 ,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而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1] 。目前艾滋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我国自 1995年后进入快速增长期 ,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 ,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机会显著增加。据湖北省卫生行政部门资料显示 ,该省 80 %以上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在农村 ,这就意味着基层医务工作者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接触的机会多。我们随湖北省医疗队在下乡巡回医疗期…  相似文献   

16.
ICU护士的职业损伤及管理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医务人员在诊疗病人的过程中,有可能意外地被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自身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而导致被感染,造成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ICU环境封闭,设备繁杂,且实施介入性检查和治疗多,有创监测和护理操作频繁,护士在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1,2],主要为锐器伤和黏膜暴露,最常见的是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等。护士的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欠缺和防护措施落实不严,可致使护士发生感染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大。因此…  相似文献   

17.
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其他工作过程中被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如何做好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职业防护与消毒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程小禾 《护理研究》2008,22(7):1865-1865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在医护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艾滋病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艾滋病口腔表征被认为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关键症状,已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大多数无任何症状,但可以传染艾滋病。到2000年底,美国已有57名医护人员被确诊南于职业暴露而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  相似文献   

19.
门诊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措施执行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AIDS)的职业暴露是指医护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AIDS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HIV感染的情况。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到2009年11月26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上海发布《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血站从事血液采集、检测的医务人员被锐器损伤的次数,损伤的处理措施、血液渗露的处理及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自我防护知识。方法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对本站60例采供血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次数、环节等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采血化验人员被针刺伤的有10人,毛细管刺伤的有2人,热合或剪血辩时血喷溅眼睛和脸上5人。成分制备人员在离心破袋、分离、热合时漏液污染的有12人,职业暴露的总发生率为48.33%。暴露后均采取措施,幸无人员感染上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结论采供血人员是针刺伤和接触污染血液的高危人群,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建立健全站内锐器损伤上报制度,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和血液渗漏后污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