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阻力针法:扎在最痛的穴位,最痛的部位,最痛的位置即阿是穴。就“阿”字而言,《汉书·东六朔传》颜师古注是“痛”的意思,因其按压痛处,病人会“阿”的一声,故名为“阿是”。阿是之称见于唐代《千金方》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提(墙)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块或(成)痛处,即之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相似文献   

2.
内经针刺补泻法举隅西宁市中医院李治民,马衍颖《内经》十分重视依靠针刺手法和根据病人呼吸施术,以行补泻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笔者拟举其要者探讨之,以就正于同道。1呼吸补泻法。是根据病人的呼吸而进针、提针、捻转,以进行补泻的方法,施行泻法的具体操作是:“...  相似文献   

3.
杨氏三才单式补泻针法是杨文辉在传统三才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及单式提插补泻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通过辨病辨证选取穴位,在天、人、地三个不同的深浅层次行提插补泻的针刺手法。庄子齐教授将杨氏三才单式补泻针法与飞经走气中的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行针手法相结合,加强刺激强度,用于痛证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5.
6.
母子补泻与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蔡玉萍,刘嘉聪(通州市中医院针灸科226300)主题词针刺补泻/方法“上痛下治,下病上治”是根据病位采取远道取穴治疗的一种方法。《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阀。”...  相似文献   

7.
窦汉卿以善用针法而蜚声针坛,其针刺手法独具特色。他强调双手进针,倡用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摄、按、爪、切、扪手指补泻十四法,重视针下体察,善用综合补泻法,并创用寒热补泻针法。后世的针法大都从窦氏针法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8.
迎随补泻古今异同辨析李瑞(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北京100029)关键词:迎随补泻:针法:子午流注迎随补泻针法是(内经)记载古代针刺补泻方法中的一种,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及课堂教学。然而,究其真义,现在所使用的迎随补泻与(灵枢经)中记载的迎随补泻却有...  相似文献   

9.
简述董氏动气针法的源流、操作方法及在老年病方面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补泻同用针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患者证情并非单纯的虚证或实证。或是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虚中挟实或实中挟虚、虚实错杂之证,且有虚实之间孰重熟轻、因果转化、标本缓急等矛盾。在针刺治疗时,施用补的手法则不利邪之外达,施用泻的手法又会使正气更虚,平补平泻虽折衷且有补泻双重作用,但往往因不完全符合辨证而疗效很差。笔者在临床上法前辈之经验,谨守中医辨证原则,施用补泻同用的针刺  相似文献   

11.
论《内经》补泻针法的立意及其演变赵京生(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文献教研室210029)主题词《内经》,针刺补治针刺补泻操作形式的规定,基于一定的理论思想,反映创制者的立法用意。以往的研究偏重于补泻针法的各种方式,缺乏对形成特定操作方式的内在原理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是由龙砂学派弟子(陕西宝鸡中医院)王凯军创制,龙砂学派代表性传承人评价此疗法是运用五运六气开阖枢理论于针灸方面的成功典范[1]。顾植山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中阴阳离合理论,开创性地绘出了"顾氏三阴三阳开阖枢图(图1)"和"顾氏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图2)",二图清晰地展现出了人体三阴三阳六气盛衰的运行节律,这便是龙砂开阖六气针法的理论来源。龙砂开阖六气针法不同于一般的常规针刺方法,它没有特定的选穴及补泻手法,该针法在开阖枢理论指导下,在全身随处均可作开阖枢太极图,人身无处不太极,即在人体以任意一点为中心均可作出一个三阴三阳开阖变化的圆,在实践应用中尤以头顶部最为常用且简便、易于操作,另外较常用的还有腹部、骶部(火针多用)、病灶局部等。  相似文献   

13.
窦汉卿以善用针法而蜚声针坛,其针刺手法独具特色,他强调双手进针,倡用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摄、按、爪、切、门手指补泻十四法,重视针下体察,善用综合补泻法,并创用寒热补泻针法。后世的针法大都从窦氏针法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4.
明代新安医家汪机继承金元医家朱丹溪的观点,认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考其理论渊源,出自于《黄帝内经》"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针法补泻不同于药疗、食补,其作用在于调气。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以激发经气,促使机体阴阳平衡。当人体"阴阳形气俱不足"时,说明气虚血少,针刺不仅不能激发经气,反而会伤气、耗气。故大虚之人,不可用针,当以甘药治之。  相似文献   

15.
孙丹丹 《中外医疗》2009,28(25):89-89
桂枝汤首裁于《伤寒论》,是治疗外患风寒表虚的名方,临床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现就挂枝汤在治疗遗精,行痹、腿挛急.产后风,面瘫等方面的疗效傲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百会穴与脑功能关系密切,是治疗脑源性疾病要穴。陈华德教授擅用百会穴长留针法治疗一些顽固性脑病,临床每获良效,特附验案三则。案例1为治眩晕案,其病机为脑部气血不足,脑失所养,治以益气养血,安神定眩。案例2为治嗜睡案,其病机为阴阳失调,阴盛阳衰,治以振奋阳气,调节阴阳。案例3为治帕金森病,其病机为脑络不通,脑神失养,治以通调脑络,滋养脑神。所述三则案例属不同疾病,临床表现各异,均给予百会穴长留针法,取得良好疗效。此法操作简易方便,安全无痛苦,受到患者认可与好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内经》、《伤寒论》载有一些针刺治疗经验,或只言经络,但未说明具体腧穴,如《灵枢.杂病》中对"齿痛"、"项痛"的治疗,《伤寒论》的太阳病针足阳明经等的治疗;或记载了具体经络、穴位,但无补泻运用之区别,如《素问.奇病论》的"口苦取阳陵泉"、《伤寒论》"头汗出者刺期门";也有记载了补泻之具体要求,但无取穴经脉左右不同之提示,如《灵枢.口问》对"嚏"、"噫"的治疗。本文以《标幽赋》之旋转补泻古法,单针取穴,对其进行探讨性验证。  相似文献   

18.
历代医家围绕针刺补泻问题,长期以来形成了众多学派。在针刺补泻效应的存在与否及如何实现,针刺补泻手法的操作及衡量标准等诸多方面,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仿古典针刺手法的电针针法产生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介绍中医传统针刺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仿古典针刺手法的电针针法产生方法。该方法应用作者提出符号化测量理论,采用不同域间的问题映射,科学地将传统中医针刺手法映射到电气参数域,解决了传统中医针灸学科与现代工程技术仪器仪表学科之间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