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流程在在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56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8例.对照组按常规皮下注射方法操作,观察组按改良注射流程进行规范化操作,比较两组患者注射局部皮下出血、硬结发生情况及用药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注射局部皮下出血、硬结发生情况及用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改进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流程可以减少皮下出血及硬结发生率,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流程的改进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减轻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管理方法,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保障治疗顺利进行。方法建立流程改进小组,通过循证,改进操作流程,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运用改进后的流程对观察组病人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观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硬结发生情况及对用药依从性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皮下出血及硬结发生例次、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用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流程的改进,规范了护士操作,减少了皮下出血及硬结例次,减轻了出血程度,提高了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改进预灌式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的方法,观察其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12月我科每晚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100U的患者134例,每位患者均采用单日注射左侧腹壁,双日注射右侧腹壁。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将左侧采用改良前方法注射,右侧采用改良后方法注射。比较两种方法患者出现皮下瘀斑及硬结程度,患者的疼痛评分。结果两种注射方法皮下瘀斑及硬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8,P0.05);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63 P0.01)。结论改良后注射方法应用于预灌式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针,简单易行,既符合操作标准,又可使患者疼痛感减轻,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肺栓塞、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0例,采用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各注射560例次,研究组采用改良注射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法。观察两组皮下出血、硬结面积及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皮下出血、硬结面积>2 cm有8例,对照组2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1,P<0.05);研究组患者重度疼痛5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P<0.05)。结论改良注射方法减少了皮下出血和硬结例次,降低了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将4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注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注射后疼痛和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注射后疼痛及皮下出血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可减少注射后疼痛及皮下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盛洁  姚慧 《天津护理》2020,28(4):473
目的: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提高护士低分子肝素注射规范性,降低皮下出血率。方法:选择2019年3至5月143例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9年7至9月16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方法,观察组应用六西格玛 DMAIC 模型规范低分子肝素注射过程、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强化管理、建立考核机制等手段对注射过程进行质量持续改进,比较两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48 h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皮下出血程度。结果:观察组单项质量关键点(CTQ)规范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注射后48 h皮下出血率,瘀点、紫癜、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西格玛管理可有效提高护士低分子肝素注射规范性,降低低分子肝素注射后皮下出血率,减轻患者皮下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7.
王婧 《妇幼护理》2023,3(24):5972-5973
目的 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的 PDCA 循环护理模式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的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11 月于我院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的 50 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循 证医学的 PDCA 循环护理。对比两组的疼痛程度、注射出血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注射出血及护理满意度 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基于循证医学的 PDCA 循环护理模式应用于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患者,能够控制患者皮下 出血,缓解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改良低分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减轻皮下注射时局部疼痛,以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方法:选取PCI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的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改良式皮下注射方法的60例为观察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方法的60例为对照组,评估两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局部疼痛情况,观察皮下注射后48 h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局部出血和疼痛程度较轻,具有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使用改良后的皮下注射方法,可以减少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的皮下出血,减轻局部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优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流程在三联抗凝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CCU住院接受三联抗凝治疗的患者460例,按住院顺序分组,奇数为对照组与偶数为观察组各2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方法进行注射,观察组由8名经过培训的护士采用流程改造后方法进行规范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皮下硬结、出血和疼痛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皮下硬结、出血和疼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流程,能显著降低三联抗凝治疗患者皮下硬结、出血和疼痛的发生率,对保障患者注射安全、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金黄膏局部外敷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所致局部瘀斑、硬结及疼痛反应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胫腓骨骨折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患者120例,应用统一的注射方法,两侧腹部皮下替换进行注射,每日1次,设定10天为一个观察疗程,通过自身对照分析法,左侧腹壁观察侧分别于注射前和注射后3小时局部外敷院内制剂金黄膏每天5 h,观察注射点连续贴敷5天中局部皮肤情况;右侧对照侧以相同方法外敷湿润性硫酸镁敷片。分别评价注射时、贴敷第1天、第2天、第3天局部疼痛程度,于贴敷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对注射部位皮下瘀斑及硬结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并统计两种方法的治疗费用。结果:观察侧注射低分子肝素时及贴敷第1天的疼痛评分与对照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贴敷第2天、第3天疼痛评分低于对照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注射局部均未出现重度出血,贴敷第3天、第5天观察侧皮下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侧贴敷第3天、第5天硬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金黄膏外敷可以提高机体痛阈,减轻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的疼痛,减少皮下瘀斑及硬结的发生,促进瘀斑的消散及硬结的软化缩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骨折病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07例创伤骨折病人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腹部脐周皮下注射及加强用药前后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经过观察,在107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病人中,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不良反应中有4例病人出现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皮下淤血、淤斑,有1例出现了轻微硬结及疼痛,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正确的注射和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创伤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及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静脉用药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溶栓组和联合组,各44例。溶栓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联合组于溶栓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静脉用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7.73%(43/44)高于溶栓组75.00%(33/44)(P<0.05);治疗后联合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溶栓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溶栓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高于溶栓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低于溶栓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55%(2/44)与溶栓组11.36%(5/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改善其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对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81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行常规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干预组在集束化方案指导下进行注射。结果 2组患者皮下出血、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集束化策略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能有效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结合循证护理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降低局部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PCI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每12h注射1次,7天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在同样的常规护理下,实验组运用PDCA循环管理结合循证护理注射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疼痛程度及护理操作满意度。结果两组均未发现皮下硬结。观察组瘀斑发生率[6.7%(2/30)比23.3%(7/30)],局部疼痛发生率[6.7%(2/30)比73.3%(22/30)]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法结合循证护理,可明显降低PCI术后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局部的瘀斑、疼痛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对护理操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发病时间48 h内的8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每组各40例;于治疗前、后,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3周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1 d后治疗组、对照组总显效率分别为65.0%、4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近期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减轻局部并发症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135例住院行PCI后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采取在患者腹部两侧用2种方法注射的自身对照法,右侧使用常规注射法,左侧使用改良注射法,每例患者腹部两侧各皮下注射了4次,2种方法交替使用,各完成540针次,比较2种注射方法注射部位出血发生率、出血程度、注射疼痛感、皮下硬结发生率。结果与常规注射组比较,改良注射组出血和疼痛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出血和疼痛程度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下硬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式注射法可以明显减少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程度、皮下硬结形成,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程度及减少不良并发症,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减轻局部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135例住院行PCI后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采取在患者腹部两侧用2种方法注射的自身对照法,右侧使用常规注射法,左侧使用改良注射法,每例患者腹部两侧各皮下注射了4次,2种方法交替使用,各完成540针次,比较2种注射方法注射部位出血发生率、出血程度、注射疼痛感、皮下硬结发生率.结果 与常规注射组比较,改良注射组出血和疼痛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出血和疼痛程度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下硬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式注射法可以明显减少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程度、皮下硬结形成,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程度及减少不良并发症,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不同注射方法在减轻老年患者疼痛、皮下出血、硬结方面的效果。方法采取自身对照,分别进行常规注射和无痛注射,注射后由患者评定疼痛、皮下出血、硬结的程度。结果两种注射方法在减轻疼痛、皮下出血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无痛注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疼痛、皮下出血、硬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的皮下注射流程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 建立流程改良小组,通过循证,改进操作流程,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流程进行操作,运用改良后的方法对观察组病人进行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观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皮下出血的例次、出血程度的轻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流程的改良,规范了护士操作,有效降低了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与出血面积,减轻了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两种不同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合并高粘滞血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法,观察组采用垂直皱褶注射法。观察标记两组患者注射疼痛程度及皮下瘀斑程度。结果观察组注射疼痛程度及皮下瘀斑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直皱褶注射法优于传统注射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