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天突穴水针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水针疗法组及对照组,各90例。分别采用天突穴水针疗法联合健康宣教biw、只用健康宣教两种方法,疗程为四周。观察4周、6个月及12个月前后喷嚏、流涕、鼻痒、鼻堵及鼻黏膜肿胀程度的改善程度及积分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水针疗法组88.9%,对照组56.6%;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水针疗法组96.7%,对照组69.8%;治疗12个月后总有效率:水针疗法组95.6%,对照组70%;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突穴水针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确切,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小儿中、重度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2例中、重度AR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各31例,常规治疗组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口服、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口服,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对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4周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 结果①鼻部症状VAS评分每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4周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联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总有效率:治疗4周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90.00%)和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73.33%)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治疗组治疗4周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鼻用糖皮质激素和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小儿中、重度AR可以增强和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作用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中药+局部治疗+灸疗(1组)、西药+局部治疗+灸疗(2组),以及局部治疗+灸疗的方法治疗(3组),4周为1疗程。并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与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近期疗效(治疗结束后1周内),总有效率,1组70%,2组73%,3组40%。中期疗效(疗程结束后4-5周内)总有效率1组60%,2组30%。3组23.3%,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中药配合局部治疗、灸疗的综合疗法方法,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比较天突穴与迎香穴水针疗法对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30例)、迎香穴组(30例)和天突穴组(30例)。西药组采用口服及鼻用激素联合其它口服药物治疗;迎香穴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加用双侧迎香穴穴位注射治疗;天突穴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加用天突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每周2次,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嗅觉功能检测评估。结果①西药组有效率最低为23.3%,迎香穴组有效率最高为60.0%,天突穴组有效率为50.0%。②迎香穴组与西药组、天突穴组与西药组之间有效率比较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而迎香穴组与天突穴组之间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③疗效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嗅功能状态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治疗方式相关(P0.01)。结论天突穴水针疗法对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治疗具有明确临床增效作用,可以运用于不能耐受迎香穴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益气温阳活血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益气温阳活血中药疗法和西药疗法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30例)和西药对照组(30例).前者以益气温阳活血中药煎剂进行治疗,后者服用抗组胺药作对照,疗程均为2周.观察比较治疗结束后即刻和停药1月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鼻分泌物涂片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结果治疗结束时,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0%,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停药1月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仍达53.3%,西药组总有效率则降为23.3%.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益气温阳活血中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明显,且疗效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聚焦超声联合下鼻甲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并下鼻甲结构异常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确诊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并下鼻甲结构异常患者142例,根据患者自愿接受手术情况,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聚焦超声联合下鼻甲结构异常矫正手术治疗;B组单纯行聚焦超声治疗。参照我国兰州标准(2004年),对术前及术后症状和体征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总有效率100%;6个月时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A组94.54%,B组88.51%,两组之间无明显疗效差异;12个月时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A组92.73%,B组75.86%,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疗效明显高于B组。结论伴有下鼻甲结构异常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行聚焦超声联合下鼻甲结构异常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聚焦超声治疗,近期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作用。方法将18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89例采用口服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局部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治疗;治疗组9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两组均治疗20天为1疗程,3疗程后观察疗效,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1年。结果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为7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年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8.8%,对照组为3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较好,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将能坚持治疗并定期随访的90例对粉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资料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60例接受舌下免疫治疗(SLIT)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另30例只用鼻用激素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的症状评分(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症状评分)和症状总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后鼻炎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12个月后较治疗6个月后鼻炎症状改善更显著(P<0.05),而单用激素组未再有明显改善(P>0.05);联合治疗组较单用激素组无论6个月后还是12个月后症状改善均更为显著(P<0.05)。结论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较单用激素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评价杨道文经验方益气通窍方加减对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应用益气通窍方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疗程1周,然后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显效75%,有效20%,总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60%,有效30%,总效率为9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4周后,治疗组显效85%,有效15%,总效率为100%;对照组显效63.3%,有效30%,总效率9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益气通窍方同西医常规治疗作用具有同样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粉尘螨疫苗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粉尘螨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方法7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6例,粉尘螨滴剂组,粉尘螨滴剂联合玉屏风颗粒组,追踪12个月,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的鼻炎症状与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个月后,粉尘螨滴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9.44%,联合玉屏风颗粒组总有效率为9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玉屏风颗粒组优于粉尘螨滴剂组,粉尘螨滴剂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气脱敏汤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以益气脱敏汤颗粒剂口服,每N2次;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啶口服,每晚1次,均以一周为一疗程,连续服药三个疗程,于疗程结束时评定其疗效。结果两组治疗结束时疗效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停药三个月后两组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尸〈0.05)。结论益气脱敏汤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有显著临床疗效,其远期疗效稳定持久,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120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A组、B组及C组各40例,A组给予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喷鼻,B组只给予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喷鼻,C组只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疗程4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结果 ①视觉模拟量表评分:4周后A组患者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较B组及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评分:4周后3组患者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而A组在睡眠、非鼻-结膜炎症状、鼻部症状及情感反应等4方面的评分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疗效:A组患者显效率50.00%及总有效率92.50%,分别与B组(30.00%,75.00%)及C组(27.50,77.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可以迅速缓解鼻部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联合针刺与西药治疗肺脾虚寒型变应性鼻炎,探究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肺脾虚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对照组则予口服氯雷他定片结合外用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分别于开始治疗第14天(2周)、第28天(4周)记录并对比两组症状、体征,同时记录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经比较,治疗第14天(2周),针药组显效率36.7%,总有效率96.7%;西药组则分别为26.7%和90.0%,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第28天(4周),针药组显效率90.0%,总有效率100%;西药组分别为60.0%和100%,两组显效率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对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治疗组为10.00%,对照组为2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针刺与西药治疗肺脾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肯定,针刺能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且远期疗效优于西药,有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舌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6个月及18个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治疗18个月时的鼻部症状(包括鼻痒、喷嚏、流涕、鼻塞)总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评价舌下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舌下免疫治疗6个月和18个月后,患者的鼻部症状总评分(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6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4周;对照组使用曲安奈德鼻喷剂治疗4周.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复发率分别为93.75%、96.67%1 15.63%、43.33%;经统计学处理P>0.05.P<0.05.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发作期疗效与西药治疗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本疗法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2例患者随机分成A、B、C组,分别采用药物治疗、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或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后定期随访,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 A、B、C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分别是86.36%、93.18%、100%,6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68.18%、86.36%、97.73%,1年总有效率分别为43.18%、81.82%、95.45%。结论 与药物治疗相比,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疗效较好,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或下鼻甲骨折外移则可获取更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前组筛窦开放术联合下鼻甲激光消融术治疗前后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gE、IgG、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变化,探讨该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方法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经鼻内镜行前组筛窦开放术联合下鼻甲激光消融术;术前、术后1、2、4周分别检测患者血清总IgE(tIgE)、IgG、ECP水平,并以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手术治疗前变应性鼻炎患者的tIgE和EC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本身术前水平相比较,手术治疗后1、2周时,其tIgE、IgG和ECP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手术治疗后4周时,其tIgE和ECP水平均低于术前,IgG又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IgE与ECP水平存在高度正相关(r=0.943,P=0.001)。结论前组筛窦开放术联合下鼻甲激光消融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可能是破坏筛前神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末梢,阻断神经反射,减少神经肽的释放,进而调节血清IgE、IgG、ECP的水平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鼻腔神经部分切断术和下鼻甲粘骨膜下血管神经离断术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对18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鼻腔神经部分切断术与下鼻甲粘骨膜下血管神经离断术。所有病例随访12个月,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10例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明显改善;7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体征改善;1例无效。总有效率94.4%。结论:鼻腔神经部分切断和下鼻甲粘骨膜下血管神经离断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舌下免疫治疗粉尘螨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记录188例对粉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舌下免疫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症状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188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症状已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2个月喷嚏、流涕的症状改善更显著(P<0.01)。结论:舌下脱敏治疗粉尘螨性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用头皮针与传统体针配合治疗,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 d,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观察疗效;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定片治疗,10 mg/次,1次/d,连续服药25 d后复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2.2%和86.7%,对照组分别为37.8%和64.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效率优于氯雷他定片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