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实验动物外周血清的sIgE、IL-4、IL-10、INF-γ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卵清蛋白(OVA)建立AR大鼠模型,实验组大鼠穴位埋线后2周,处死动物采血,取血清送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对各组大鼠外周血清sIgE、IL-4、IL-10、INF-γ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1模型组大鼠外周血清sIgE、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与空白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INF-γ水平升高,与空白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2实验组大鼠外周血清sIgE、IL-4、IL-10水平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INF-γ水平显著升高,与空白组、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以通过调节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sIgE、IL-4、IL-10和INF-γ水平,调节Th1/Th2水平,改善变应性鼻炎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验证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并从鼻黏膜免疫微环境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70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R模型组、AR西药组、AR穴位假埋线组、AR穴位埋线组。造模方法采用改进后的卵蛋白注射及其鼻黏膜刺激法。除空白组外各组予以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末日在卵白蛋白激发后,观察30 min,观察大鼠AR症状,记录并比较各组大鼠鼻部症状评分,之后立即处死动物,采集大鼠鼻中隔黏膜,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鼻黏膜组织 TGF-β1、IL-17的表达情况。 结果 穴位埋线能明显缓解AR大鼠鼻部症状,如喷嚏、流涕、抓搔鼻部。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能降低鼻黏膜中TGF-β1、IL-17 含量。穴位假埋线也能降低AR大鼠鼻黏膜中TGF-β1含量。 结论 穴位埋线可降低AR大鼠鼻黏膜中TGF-β1、IL-17 含量,从而调节AR大鼠鼻黏膜免疫微环境。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发病机理,参考传统AR造模方法,模拟本病自然发病过程,优化AR豚鼠动物造模方案。方法选用成年Hartley豚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优化组(A组)及传统组(B组)2组,每组各20只。A组采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腹腔注射基础致敏、OVA雾化吸入+冷水浸足激发方法造模,经眼眶后静脉丛采血;B组采用OVA+氢氧化铝[Al(OH)3]佐剂腹腔注射基础致敏、OVA滴鼻激发方法造模,经腹主动脉采血。所有动物血样运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含量,利用24小时监控摄像头观察动物症状并记录计分。结果两组动物激发后均出现典型的鼻部症状,A组鼻部症状表现均一,无动物死亡,B组鼻部症状轻重不一,部分出现全身过敏反应,死亡2只;A组鼻部症状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造模后血清IL-4含量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动物采用动态视频观察症状变化,评分客观、可追溯。结论本造模方法不使用佐剂、以雾化吸入致敏原及冷水浸足方式激发造模,更接近AR的自然发病过程,造模动物行为学评分均一,死亡率低,经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操作简单、实用、易掌握,动态视频监测动物症状,评分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微小RNA-205-5p(miR-205-5p)靶向高迁移率族蛋白B1/Toll样受体4(HMGB1/TLR4)途径改善变应性鼻炎(AR)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取60只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变应性鼻炎组(B组)、变应性鼻炎+miR-205-5p agomir组(C组)、变应性鼻炎+miR-205-5p antagomir组(D组)共4组,每组各15只,A组不做任何处理,B、C、D组均采用卵清白蛋白鼻腔强化致敏建立AR模型。模型建立完成后,C组尾部注射300μg miR-205-5p agomir, D组尾部注射miR-205-5p antagomir, A、B组均注射生理盐水。1周后评价各组行为学、免疫相关指标[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免疫球蛋白E(IgE)]、鼻黏膜炎性反应、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内质网形态及紧密连接蛋白、HMGB1/TLR4途径蛋白表达量。miR-205-5p与TLR4的靶向关系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结果 4组行为学评分、IL-4、IgE、HMGB1、TLR4、...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截敏祛风汤对大鼠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大鼠40只,随机分为截敏祛风汤组(A组)、西替利嗪组(B组)、模型对照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每组10只,以卵清蛋白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用药治疗7天.观察行为学、鼻黏膜光镜和电镜下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C组出现典型的行为学变化,黏膜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及细胞超微结构改变.A、B组上述变化明显减轻,接近D组水平.结论截敏祛风汤可明显改善大鼠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及活化,减轻变应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鼠变应性鼻炎最轻持续炎症状态(MPI)模型制作方法。方法 BALB/c系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A)、实验组即MPI组(B)、阴性对照组(C)、空白对照组(D),每组15只。A、B、C组小鼠分别于第1、第8、第15天腹腔注射OVA、A1(OH)3致敏液进行基础致敏和强化致敏,第22天起各组小鼠予4%OVA鼻腔激发,成功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第29天起,A、B、C组小鼠分别以4%OVA、0.04%OVA或PBS液进行滴鼻刺激,持续3周;D组小鼠全程均以PBS溶液代替OVA滴鼻。于小鼠鼻腔激发后进行症状学评估,并检测鼻中隔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密度及上皮细胞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比较MPI表现形式。结果症状学评分显示致敏各组小鼠均成功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改用0.01%OVA溶液滴鼻后,MPI模型组(B组)小鼠相关症状逐渐消失,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组、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小鼠鼻中隔黏膜仍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上皮细胞表达低水平ICAM-1,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BALB/c小鼠以经典OVA致敏法建立稳定的变应性鼻炎模型基础上,继予低浓度OVA长期鼻腔刺激,可以成功制作小鼠变应性鼻炎最轻持续炎症状态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滨蒿内酯(Scoparone)对变应性鼻炎(AR)模型大鼠血清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NC组)、变应性鼻炎模型组(模型组)、滨蒿内酯组(Sco组)和地塞米松组(Dex组)。以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方法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并予相应治疗。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及鼻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gE和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5水平。结果在Sco组动物,其行为学评分(1.93±0.70)明显低于AR模型组(6.69±0.88,P<0.01),与Dex组(2.06±0.55)和NC组(1.45±0.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黏膜炎性反应表现明显轻于AR模型组;血清IFN-γ水平(51.01±5.27)明显高于AR模型组(37.41±4.66),IgE、IL-4和IL-5水平则明显低于AR模型组(均P<0.01),但与Dex组和NC组比较均P>0.05。结论滨蒿内酯可能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并抑制IgE分泌而对变应性鼻炎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截敏祛风汤对大鼠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大鼠40只,随机分为截敏祛风汤组(A组)、西替利嗪组(B组)、模型对照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每组10只.以卵清蛋白腹腔注射、雾化吸入和滴鼻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分别喂药或生理盐水7d,观察大鼠的症状体征、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数目以及血浆和鼻黏膜环核苷酸变化.结果:C组出现打喷嚏、抓鼻和流清涕等典型的行为学变化,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增多,鼻黏膜和血浆中cAMP和cAMP/cGMP值升高;D组以上指标无明显改变;而A、B 2组造模后症状典型,用药后逐渐减轻,3项指标接近D组水平.结论;截敏祛风汤可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大鼠的症状,其机制可能是使细胞cAMP、cGMP含量保持稳定,减少嗜酸粒细胞的聚集及活化,减轻炎症反应,阻断变态反应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加味四君子汤治疗脾虚型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病证结合造模原理,在以卵白蛋白法制备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同时,并以小承气汤泻下法在同批动物建立脾虚证,然后应用加味四君子汤进行治疗,观察比较模型大鼠对致敏变应原的敏感性,接受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以及鼻分泌物和鼻腔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分布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脾虚证大鼠对同类致敏原的敏感性明显增强,予以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嗜酸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浸润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结论 脾虚动物较正常动物对同类致敏原的敏感性增高,更容易发生变应性鼻炎,而健脾益气法能发挥有效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真菌性抗原致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真菌性抗原致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方法将24只豚鼠随机分为A、B、C三组,A、B组分别用不同剂量的真菌性抗原腹腔致敏,2周后分别用变应原鼻腔激发;C组作为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变应原。激发后观察其行为学差异,并行鼻腔分泌物涂片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行为学得分,A组(6.13±0.99)明显高于B组(3.50±0.85)和C组(0.50±0.75),其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A组鼻分泌物和鼻黏膜固有层中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结论采用适量真菌性抗原可以成功建立具有典型症状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截敏祛风汤”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健康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模型对照组(B)、西替利嗪组(C)和“截敏祛风汤”组(D),每组10只.应用卵清蛋白法建立AR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组给药,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鼻黏膜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IP)的表达变化.结果 C、D组大鼠过敏症状较B组明显减轻,与A组相近;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各组大鼠鼻黏膜的小血管壁和腺体周围、部分上皮细胞中均可见到VIP的阳性表达;其中,B组阳性细胞数较其他三组明显升高,(P<0.05),C、D组阳性细胞数较A组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截敏祛风汤”能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大鼠的过敏症状,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减少大鼠鼻黏膜组织中VIP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A型肉毒毒素 (botulinumtoxin A ,BTX A)对大鼠变应性鼻炎、鼻溢是否有治疗作用及对血管活性肠肽 (vasoactiveintestinalpolypeptide ,VIP)免疫表达的延时性。 方法 用卵清蛋白 (ovalbumin)致敏健康Wistar大鼠 ,制作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将 2 0只大鼠随意分为 3组 ,即对照组 (8只 )、致敏组 (12只 )和致敏后BTX A用药组 (6只 )。观察给予BTX A前后时限大鼠鼻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鼻腔黏膜形态学改变以及对VIP表达的影响。结果  (1)致敏组动物鼻分泌量明显增多。组织学结果显示 :致敏组鼻腔黏膜水肿、腺体增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致敏组腺体周围VIP纤维密集 ,呈束状。 (2 )致敏后BTX A用药组 ,鼻分泌量逐渐减少 ,致敏后BTX A用药组与致敏组相比鼻分泌量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组织学结果示 :鼻黏膜上皮完整 ,腺体明显减少 ,腺管萎缩。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 :致敏组动物致敏后BTX A用药组腺体周围VIP纤维减少 ,未见束状VIP纤维。结论 BTX A能缓解变应性鼻炎流涕 ,VIP纤维密度、数量和免疫阳性反应减少 ,能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鼻溢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治疗脾虚型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采用病证结合造模原理,在以卵白蛋白法制备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同时,并以小承气汤泻下法在同批动物建立脾虚证,然后应用加味四君子汤进行治虎观察比较模型大鼠对致敏变应原的敏感性,接受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以及鼻分泌物和鼻腔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分布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脾虚证大鼠对同类致敏原的敏感性明显增强,予以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嗜酸性粒细胞与肥犬细胞浸润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结论脾虚动物较正常动物对同类致敏原的敏感性增高,更容易发生变应性鼻炎,而健脾益气法能发挥有效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雷公藤红素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和Eotaxin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雷公藤红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卵清蛋白(OVA)致敏组,雷公藤红素处理组,地塞米松处理组和生理盐水组。以OVA致敏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鼻黏膜组织中NF-κB、Eotaxin的表达。结果:生理盐水组病理学未见异常表现;雷公藤红素处理组和地塞米松处理组可见鼻黏膜轻度肿胀,少量炎性细胞浸润;OVA致敏组可见鼻黏膜高度肿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OVA致敏组与其他3组比较,NF-κB和Eotaxin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雷公藤红素处理组和地塞米松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VA致敏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NF-κB的表达强度与Eotaxin呈正相关(r=0.908,P<0.01)。结论:雷公藤红素可通过抑制鼻黏膜NF-κB的活性抑制Eotaxin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6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4周;对照组使用曲安奈德鼻喷剂治疗4周.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复发率分别为93.75%、96.67%1 15.63%、43.33%;经统计学处理P>0.05.P<0.05.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发作期疗效与西药治疗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本疗法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观察玉屏风散在卵清蛋白致敏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抗过敏作用。方法实验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30只6周龄雌性封闭群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n=2)、对照组(n=4)、酮替芬灌服组(n=6)、玉屏风散灌服组(n=6)、玉屏风散滴鼻组(n=6)、布地奈德滴鼻组(n=6)5组。建立卵清蛋白诱导的大鼠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第1、8、15天,分别腹腔注射1 000 μg卵清蛋白,自22 d开始300 μg卵清蛋白滴每侧鼻孔。与此同时,造模第22天开始给药。采用叠加量化法记录各鼻部症状得分,然后计算总分。第37天,解剖获取胸腔心脏血、鼻中隔和双侧鼻腔外侧壁黏膜并且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鼻部症状得分减少,纤毛上皮损伤较轻,血清中组胺水平显著降低,鼻黏膜中杯状细胞数量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结论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症状得分及鼻部组织具有抗过敏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分析血管细胞黏附因子 1(vas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VCAM 1)与Eotaxin在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SD健康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致敏组和生理盐水(sodium chloride,SC) 组。以卵清蛋白致敏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鼻黏膜组织中VCAM 1、Eotaxin的表达。结果 OVA 致敏组可见鼻黏膜高度肿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SC组病理学未见异常表现;OVA 致敏组与SC组比较,VCAM 1和Eotaxin表达强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OVA 致敏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VCAM 1表达强度与Eotaxin呈正相关(r=0.886,P<0.01)。结论Eotaxin及VCAM 1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且二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测补中益气颗粒对实验大鼠血清IL-5水平及鼻黏膜IL-5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1)采用病症结合造模原理,在采用游泳力竭法、大黄法、饥饿法等多因素复合伤脾的方法造成大鼠脾气虚模型的基础上,用卵清蛋白为过敏原使大鼠致敏,建立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2)以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药补中益气颗粒灌胃,创立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中药组模型。(3)观察各模型组大鼠接受治疗后症状改变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各组血清中IL-5水平进行检测;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各组鼻黏膜中IL-5 m 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变应性鼻炎组及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组相比,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药物组症状改善明显,且血清IL-5水平及鼻黏膜IL-5 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补中益气颗粒治疗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调节Th2细胞因子IL-5的表达,从而纠正Th2细胞因子的失衡状态,最终对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产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骨髓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6-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模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髓中IL-5和NF-κB的表达。结果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骨髓涂片中IL-5阳性细胞和NF-κB比例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形态上判断IL-5阳性细胞和NF-κB阳性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IL-5阳性细胞比例和NF-κB阳性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结论大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骨髓原位嗜酸性粒细胞能产生IL-5和NF-κB,可能调节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统计分析上海西部青浦地区变应性鼻炎的粉尘螨致敏情况,并分析比较变应性鼻炎及同时伴有其他变应性疾病的粉尘螨皮试阳性率,为该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预防和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青浦地区3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过去病史(半年以上)和相关检查结果,把单纯变应性鼻炎患者设为A组,同时只伴有一种其他变应性疾病患者为试验组(B组),同时伴有二种以上其他变应性疾病患者为观察组(C组),每组各100例,分别进行粉尘螨过敏原皮肤点刺检测,统计变应性鼻炎的粉尘螨阳性率;分析比较各组的阳性率差异。结果该地区3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粉尘螨检测总阳性率(+或以上)82.7%,强阳性(++或以上)率77%;其中A组阳性率67%、强阳性率58%,B组阳性率89%、强阳性率85%,C组阳性率92%、强阳性率88%。用χ2检验分组比较A组和B组、A组和C组的粉尘螨皮试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的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粉尘螨是上海西部青浦地区变应性鼻炎的主要过敏原之一,且粉尘螨在变应性鼻炎同时伴有其他主要变应性疾病的致敏性明显高于单纯变应性鼻炎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