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钉固定治疗高龄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42例75岁以上、骨密度T值≤-2.5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关节置换组(89例),男38例,女51例;平均年龄为(80.3±4.5)岁;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髓内钉组(53例),男22例,女31例;平均年龄为(79.6±5.7)岁;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2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等. 结果 关节置换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5.4±8.4) min]较髓内钉组[(60.6±11.6) min]短,切口长度[(12.7±2.3)cm]较髓内钉组[(8.5±2.3)cm]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功能训练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3个月及6个月关节置换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髓内钉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评分明显高于髓内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高龄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较髓内钉固定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手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勇  谢扬 《临床骨科杂志》2012,15(1):115-116
2006年11月~2010年5月,我科手术治疗4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66~90岁。均为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吴德伟  唐列 《骨科》2017,8(3):212-217
目的 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头置换组,31例)或PFNA(PFNA组,34例)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情况、住院期间疼痛情况、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术区切口感染.股骨头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2.60±10.12)min、(129.38±70.20)ml,PFNA组分别为(76.71±30.47)min、(301.43±168.44)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7.37,P<0.0001;t=-41.41,P<0.0001);股骨头置换组术后第3天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1.06±1.73)分,PFNA组为(0.94±1.6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头置换组的下地活动时间为(1.94±1.44)d,明显低于PFNA组的(5.50±1.6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91,P<0.0001);股骨头置换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6~11周,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7.1%,PFNA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P=0.610).股骨头置换组发生假体周围骨折1例,假体松动1例;PFNA组术后正常死亡3例,内植物感染2例,螺旋刀片松动3例,骨折不愈合1例.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2,P=0.160).结论 PFNA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能有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病人能尽早下地,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相似文献   

4.
中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程  张立 《实用骨科杂志》2005,11(4):309-310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经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中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49~65岁,平均57.3岁。结果术后随访9~17个月,平均13.1个月。骨折均达到满意复位并愈合,无髋内翻,髋螺钉切割、拔出或穿透股骨头现象。结论中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应用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牢,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一期全髋成形术治疗不稳定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对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一期全髋置换术。结果18例经14~30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根据Harris评分,平均为86分(70~95分),16例疗效为优良。除2例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需持拐行走,1例有轻微行走痛,其余患者在随访期无行走时疼痛,生活自理,无髋臼磨损及假体脱位、下沉或较大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全髋成形术是治疗不稳定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9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PFNA组51例,DHS组42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5(9.6±3.2)个月,骨折均愈合。手术时间:PFNA组为(60.2±15.4)min,DHS组为(117.8±3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1,P〈0.05)。下地活动时间:PFNA组为(3.6±0.6)d,DHS组为(7.1±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9,P〈0.05)。并发症:DHS组螺钉切出股骨颈6例、髋内翻6例,PFNA组1例因术后心功能衰竭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1,P〈0.05)。结论 PFNA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固定39例,切开转子部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P0.05);置换组术后负重时间明显较内固定组早(P0.05)。置换组有1例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假体周围骨折;内固定组有4例肺部感染,3例内固定失败,3例脑梗,2例泌尿系感染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置换组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TAN和股骨头置换均可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但股骨头置换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改善生命终末期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内科共存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4例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关节置换组(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及内固定组(PFNA)。关节置换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81.32±3.81)岁;骨折Evans分型,Ⅲ型15例,Ⅳ型16例,Ⅴ型3例。内固定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79.90±3.61)岁;骨折Evans分型,Ⅲ型10例,Ⅳ型15例,Ⅴ型5例。患者均因外伤致髋部肿痛、活动障碍,X线片及CT明确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随访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39个月,平均23.4个月。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多于内固定组(P<0.05);关节置换组发生1例肌间静脉血栓及1例因摔伤导致后脱位,内固定组发生1例骨折不愈合,2例肌间静脉血栓,4例轻度压疮,2例内固定松动,两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9.
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75岁以上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75岁以上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20例(20髋).骨折按Evans分型:Ⅲ型13例13侧,Ⅳ型7例7侧.术后进行功能康复锻炼,2~3周后依恢复情况负重行走.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2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5个月.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82±5.6)分,与术前(34±5.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 ≥90分) 6例,良(80~89分) 9例,可(70~79分) 4例,差(<70分)1例,优良率为75%.结论 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既可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又能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24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死亡3例;21例获得随访,时间8~12个月。手术时间40~70 min,术中出血量200~500 ml。术后首次负重时间3~14 d。骨折愈合时间45~85 d。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脂肪栓塞、假体周围骨折、关节脱位、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74~83分,其中良15例,可6例,优良率15/21。结论 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尽早恢复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早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1例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为(42.38±3.42)岁(24~68岁)。后柱和后壁骨折12例,双柱骨折7例,T型骨折2例;合并骨不连3例,骨折畸形愈合6例,异位骨化4例,股骨头半脱位5例,股骨头塌陷3例。骨折初次内固定手术至THA的间隔时间为(27.6±4.5)个月(6~62个月)。收集病人手术前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通过X线、CT对假体状态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手术采取改良的Harding入路6例、髋后侧入路15例。术中需完全取出内固定物4例、部分取出10例、未取出7例。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18例、骨水泥固定假体3例。骨缺损采用结构性植骨2例,松质骨颗粒植骨13例。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1例,经二期翻修后治愈;并发坐骨神经损伤1例,经治疗半年后恢复。病人随访8个月~10年,平均6.5年。发生异位骨化3例,因无功能影响而未处理;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Wagner SL股骨柄治疗陈旧性或伴痛性髋关节炎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8例陈旧性粗隆间骨折及21例伤前有痛性关节炎的粗隆间骨折使用Wagner SL股骨柄行全髋关节置换并重建粗隆,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3~58岁,平均49岁。术后临床随访,根据Harris评分、肢体长度差异、髋关节活动范围以及髋外展肌力进行评价。影像学随访包括对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松动、透光线等进行评价。结果:2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未出现与髋关节置换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10年,平均8.2年。均无不可接受的大腿疼痛主诉。8例陈旧性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首次行走时均有"手术侧肢体过长"抱怨,随时间推移,这种抱怨在明显减少。术后3个月X线片提示21例伤前痛性关节炎的粗隆间骨折愈合,平均术后6个月(3~8个月)X线片提示8例陈旧性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植骨块与粗隆有明显骨痂连接,末次随访时X线片均未提示假体明显下沉。髋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无髋外展无力。根据Harris评分方法,手术后6年以上对患髋关节进行评价,优18例,良9例,可2例。结论:Wagner SL股骨柄在治疗陈旧性或伴痛性髋关节炎患者粗隆间骨折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可取得优良的临床疗效,粗隆重建,有利假体和关节稳定,同时增加骨储备。  相似文献   

13.
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的二期全髋关节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二期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人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1年6月采用二期THA手术治疗的成人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31~74岁,平均52.6岁。股骨颈骨折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6例。术前行关节腔穿刺液及术中取关节周围组织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一期手术取出内固定,清除感染病灶,植入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术后静脉滴注及口服抗生素。停用抗生素后复查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间隔1个月连续两次正常后,行二期手术取出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植入非骨水泥全髋关节假体。结果 2例细菌培养阳性,其中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余7例细菌培养阴性。一期术后静脉应用抗生素6~8周,平均6.4周;口服抗生素6~9周,平均6.7周。一期与二期手术间隔6~14个月,平均9个月。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0个月,平均23.2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复发或新发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溶解。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74.6分(64~8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平均90.9分(86~97分)。结论 二期THA手术治疗股骨近端内固定术后慢性感染,可以重建关节功能,术后近期无感染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 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两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间对9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分为DHS组45例与PFNA组5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等数据。结果 PFNA组和DH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有显著差异,而在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DHS组。结论对于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系统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本组共随访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32例32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3岁。本组患者全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所有假体均采用生物型假体。采用Harris、UCLA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拍摄标准双髋正位片对假体状态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2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42.5分增加到术后93.6分,UCLA评分由术前3.2分增加到术后8.1分,改变有统计学差异。影像学评估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感染及明显假体周围骨溶解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术中尽量采用生物型假体,近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加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对5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髋加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并对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髋关节功能进行随访。结果57例术后均获随访6-33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3.6周。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34例,良18例,可5例,优良率91.2%。结论髋加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操作简便。固定的稳定性好,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7.
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坏死术后股骨近端形态改变,分析是否存在差异及其表现形式.方法:2014年1月至12月同一手术组连续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行THA治疗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44~83岁,平均(66.18±11.47)岁;股骨头坏死患者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19~68岁,平均(51.91±11.76)岁.测量THA术后股骨高度,Offset,截骨位置和调整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患者获得测量,行THA治疗后,股骨颈骨折病例较股骨头坏死病例有更低的股骨高度,更小的Offset,更低的截骨位置,并发现了3种低位截骨后的调整方式.结论:股骨颈骨折行THA手术,有产生低截骨、较小Offset的可能,因低位截骨而进行的调整可能会对近远期疗效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例(男17例,女15例),采取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其中4例死亡病例排除在外,28例纳入研究,年龄69~83岁,平均75岁;内固定手术与髋关节置换之间相隔8~72个月。其中EvansⅠ型6例,Ⅱ型11例,Ⅲ型9例,Ⅳ型2例。手术前显示侧板断裂9例,头钉切割股骨头颈切出15例,螺丝松动4例。采用Harris评分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变化,并随访术后影像学结果(X线)、血沉等指标。结果:28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4~7年,平均5.3年。患者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2例活动后有中度疼痛,4例活动后出现轻微疼痛。末次随访时,19例恢复自由行走,8例需要手杖帮助下行走,1例需要助行器帮助下行走。Harris评分由术前34.9±2.4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83.4±5.7;末次随访时优15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X线检查未见假体松动及下沉断裂。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高龄患者,行挽救性THA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中期随访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Gamma钉与DHS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0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在闭合复位的基础上,分别予以Gamma钉与DHS钉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期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Gamma钉组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而Kuderna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要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Gamma钉在治疗上较DHS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骨折固定牢固、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RIF) an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for 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ture. Methods: In thi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285 patients aged above 65 years with hip fractures (Garden III or IV) were included from January 2001 to December 2005. The case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either the CRIF group or THA group.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fractures (bone tumors or metabolic bone disease), preoperative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steoarthritis, rheumatoid arthritis, hemiplegia, long-term bed rest and complications affecting hip functions were excluded. Results: During the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5-year follow-up, CRIF group rates of complication in hipjoint, general complication and reoperation than THA group (38.3% vs. 12.7%, P〈0.01; 45.3% vs. 21.7%, P〈0.01; 33.6% vs. 10.2%, P〈0.05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ostoperative function of the hip joint in THA group recovered favorably with higher Harris scores. Conclusion: For displaced fractures of the femoral neck in elderly patients, THA can achieve a lower rate of complication and reoperation, as well as better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hip joint function compared with CRI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