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普通骨加微粒骨髓骨治疗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7例不同部位骨不连的患者,采用更换内固定、在普通植骨的基础上加松质微粒骨髓骨植骨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拍X线片复查.结果 37例患者均在10月内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普通骨加微粒骨髓骨治疗骨不连疗效确切,是治疗骨不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早期多认为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踝关节损伤,但近期研究结果指出,距骨骨软骨损伤作为踝关节疼痛的原因在临床更为常见.本文章的目的在于对OCL的分型、诊断以及治疗作一综述.通过系统检索的方法,检索PubMed和EMBASE等数据库,检索语种为英语,无时间限制.急性骨软骨病变会模仿脚踝扭伤的临床情况,因此,如果症状持续2~3周后,AP,横向和榫踝关节的X-射线.如果这些都是负面的,CT扫描很少会错过病变,但最准确的成像MRI,它可以准确地评估软骨损伤.根据现有的文献结果,对于较小的距骨骨软骨损伤(<15mm),清创和骨髓刺激是目前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也有作者指出,自体软骨移植或骨软骨移植可用于较大损伤的OCL治疗.由于距骨骨软骨损伤在临床检查时容易漏诊,我们建议对存在踝关节背屈或跖屈位内翻暴力损伤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同种异体骨骨钉治疗距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同种异体骨骨钉治疗距骨骨折自然归转和长期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9~2004年,采用同种异体骨骨钉治疗距骨骨折11例病人,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手术时平均年龄3l岁。术后平均随访1.5年,最少0.5年,最长5年,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结果 通过X线片观察,术后2~3个月后,异体骨边界开始变得模糊不清。5个月左右时,骨粒开始相互融合。7个月后,在所有病例中,植入的骨粒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结论 采用同种异体骨骨钉治疗距骨骨折是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活骨植骨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方法,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19例感染性骨不连采取活骨植骨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一次性清创活骨植骨手术成功率达89·5%(17/19)。结论活骨植骨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患者中年女性,因左足跟胀痛行X线片检查发现左跟骨颈基底部骨密度减低伴骨质缺损(图1)入院治疗。CT检查示:跟骨病灶表现为脂肪密度,考虑为骨脂肪瘤。入院后行病灶刮除加植骨(同侧髂骨植入跟骨瘤腔)术,辅以石膏托固定。术中见病灶内大量脂肪组织,伴有骨碎块。病理检查示:瘤组织大量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排列无序、大小不一的骨小梁(图2)。病理诊断骨脂肪瘤。  相似文献   

6.
跟骨钢板治疗跟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骨折26例。结果26例全部愈合,无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可靠,并发症少、预后好,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们根据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与骨细胞成骨特性,采用髓内植入自体骨条及骨髓的方法,治疗长管状骨骨不连,取得满意效果。本方法具有简单、有效、可促进骨折早期愈合的作用。本法将骨结构的充分重建和牢固的金属固定的结合,即生物学与机械力学结合;从而达到骨的愈合和早期的关节功能重建。本文还探讨了骨不连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应用选择性骨牵引和跟骨夹联合治疗跟骨骨折17例18足。随访4个月至4年疗效评定,“优”者11足,“良”4足,疗效“差”者3足(均有严重损伤)认为,此疗法对骨折积极复位,有效弹性固定,早期进行关节模造和功能练习均有良好的作用,且有操作简便,副损伤小的优点,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9.
我们根据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与骨细胞成骨特性,采用髓内植入自体骨条及骨髓的方法,治疗长管状骨骨不连、取得满意效果。本方法具有简单、有效、可促进骨折早期愈合的作用。本法将骨结构的充分重建和牢固的金属固定的结合,即生物学与机械力学结合;从而达到促进骨的愈合和早期的关节功能重建.本文还探讨了骨不连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早期多认为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踝关节损伤,但近期研究结果指出,距骨骨软骨损伤作为踝关节疼痛的原因在临床更为常见。本文章的目的在于对OCL的分型、诊断以及治疗作一综述。通过系统检索的方法,检索PubMed和EMBASE等数据库,检索语种为英语,无时间限制。急性骨软骨病变会模仿脚踝扭伤的临床情况,因此,如果症状持续2~3周后,AP,横向和榫踝关节的X-射线。如果这些都是负面的,CT扫描很少会错过病变,但最准确的成像MRI,它可以准确地评估软骨损伤.根据现有的文献结果,对于较小的距骨骨软骨损伤(<15mm),清创和骨髓刺激是目前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也有作者指出,自体软骨移植或骨软骨移植可用于较大损伤的OCL治疗。由于距骨骨软骨损伤在临床检查时容易漏诊,我们建议对存在踝关节背屈或跖屈位内翻暴力损伤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骨诱导活性作用是任何一种骨移植术的主要目的 .目前人工骨已广泛应用于复杂骨损伤的修复治疗,其骨诱导活性是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针对近年来人工骨骨诱导活性的相关研究进展所作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植骨区临近骨髁部取骨植骨治疗骨不连、骨缺损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在植骨区临近骨髁部取骨植骨治疗骨不连、骨缺损、指骨内生软骨瘤32例。结果:取骨部位无血管、神经损伤及血肿形成,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随访30例,取骨区无疼痛、无骨折及骨化性肌炎形成,植骨均融合,骨折均愈合。结论:此方法具有并发症少、简便、安全、实用、效果好的优点,适宜于植骨量少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43岁,主因左足跟行走时疼痛1个月余于2006年5月10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余出现行走时左足跟疼痛,休息后缓解,未治疗,1个月后来院就诊,收住院。查体: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双足部无畸形,活动自如。左足跟前方有轻压痛。双侧跟骨X线侧位片示:双侧跟骨前部可见囊状透亮区,骨皮质较薄,右侧囊内残留骨小梁,未见钙化。入院时初步诊断为双跟骨内生软骨瘤,给予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左侧跟骨骨内肿瘤。取右侧髂前上棘骨块植入左跟骨空腔。石膏托外固定,术后卧床,辅以抗生素、止血剂等药物治疗,术后12d拆线,切口一期愈合,术后4周下地负重行走,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4.
Graves(GD)病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过多,骨转换加快,且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易引起骨质疏松。本文采用骨密度仪对56例GD患者进行跟骨骨小梁密度测定,同时测定钙磷代谢常用生化指标来评价GD患者的骨量改变及其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GD患者56例中男性20例,女性36  相似文献   

15.
距骨骨软骨损伤指的是距骨穹窿部软骨或骨软骨的部分或全部分离的一种损伤。距骨骨软骨损伤(OLT)常又被称为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或分离性骨软骨炎、距骨骨软骨骨折、距骨骨软骨缺损等。几个不同的名称的使用对此疾病的临床诊断带来了混乱。在踝关节急性创伤后确实可发生距骨骨软骨骨折,以后可出现软骨退变分离、软骨下骨坏死、囊肿形成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冷冻和冷冻脱脂干燥处理的冷冻骨和冻干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变化,为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和牵张成骨术联合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健康杂种狗6只,取其下颌骨分为新鲜骨组Ⅰ、冷冻骨组、新鲜骨组Ⅱ、冻干骨组,每组分别进行弯曲试验、压缩试验。结果冷冻骨组最大弯曲力、抗弯强度、弯曲挠度均明显低于新鲜骨组Ⅰ(P<0.05),弯曲弹性模量明显高于新鲜骨组Ⅰ(P<0.05)。冻干骨组最大弯曲力、弯曲强度、弯曲挠度均明显低于新鲜组骨Ⅱ(P<0.05),弯曲弹性模量明显高于新鲜组骨Ⅱ(P<0.05)。冷冻骨组最大压缩力、抗压强度、压缩挠度均明显低于新鲜骨组Ⅰ(P<0.05),压缩弹性模量明显高于新鲜骨组Ⅰ(P<0.05),冻干骨组最大压缩力、抗压强度、压缩挠度均明显低于新鲜骨组Ⅱ(P<0.05),压缩弹性模量明显高于新鲜骨组Ⅱ(P<0.05)。结论与新鲜骨相比,冷冻骨和冻干骨的生物力学压缩强度,抗弯强度均依次下降,冻干骨下降更明显;而弯曲弹性模量、压缩弹性模量均依次增加。  相似文献   

17.
骨不连与骨形成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骨不连发生的原理及骨不连与骨诱导因子的关系是抗击有不连发生机理的重要课题。方法:将兔桡骨中段告成cm的缺损,A组术后即放入BMP,B组术后4周放入BMP,C组为在A组术后8周放入BMP。结果:发现BMP植入8周时形成骨小梁。B组和C组,骨缺损修复仍然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月骨无菌坏死又称kienbock病,作为腕关节疼痛的最常见原因,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但目前对本病尚无统一、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用头状骨截骨保留掌侧结构,背侧移位后空隙用带血管蒂桡骨瓣植骨,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75-78+82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对自体骨植骨时脊柱融合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2例,两组均在脊柱融合时使用自体骨植骨,依据术后不同的干预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围术期感染预防方案;研究组联合应用万古霉素。观察比较两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引流管留置比率、融合节段数2以及住院时长;两组的脊柱融合骨愈合情况;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感染发生比率。结果两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引流管留置比率、融合节段数2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住院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在脊柱融合骨愈合分级情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共发生2例(5.6%)感染,对照组术后共发生5例(13.9%)感染;研究组不同时间点下及总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体骨植骨进行脊柱融合时联合应用万古霉素,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长,且不会对患者的骨愈合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丁真奇  谭富生 《重庆医学》1993,22(2):115-118
骨生长因子是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促进骨生长的一组多肽。由于它们比其它因素能更直接地作用于骨骼,故在骨发生的启始和增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发现的骨生长因子有骨形态发生旦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骨骼生长因子(skeletal growth factor,S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factor,FGF)、血小板衍生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造血性生长因子(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HGF)。这些因子都可由骨的细胞合成,贮存于骨基质。本文主要综述其结构和对骨生长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