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肠道菌群在多种疾病中具有特征性改变,并参与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功能性便秘存在相关性,且肠道微生态制剂对功能性便秘具有治疗作用。本文从功能性便秘的肠道菌群改变、发生机制、与“脑-肠-菌”轴的关联及肠道微生态的治疗等方面,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阐述肠道菌群与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徐晴  郑蓉  朱戎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0):93-96
近年来,随着“肠-肾轴”理论提出,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慢性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现象,紊乱的菌群通过蓄积内毒素、破坏肠粘膜屏障功能及引发全身慢性炎症等途径加重肾脏损伤,干预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慢性肾脏病治疗一条全新途径。中医理论认为脾肾相互为用,互为因果,“补脾益肾、通腑泄浊” 这一治则与 “肠-肾轴”学说不谋而合,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一座新桥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调控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用来描述胃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复杂网络关系的“脑-肠”轴应运而生。它是基于肠道菌群的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双向信息调节通路,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抑郁症是区别于简单情绪障碍的一种持续时间长并且反复发作的慢性精神疾病。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脑-肠”轴对宿主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基于肠道菌群综述了抑郁症的研究现状和机制,旨在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前认为肠道菌群广泛参与人体的营养、代谢和免疫等生理活动并能使整个人体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机体处于稳定、健康状态,它们在保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被发现与几十种疾病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代谢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其他器官相关的身体功能,他们之间形成了“轴”,如肠脑轴、肠肾轴、肠皮轴、肠心轴等。大量研究证实肠脑轴主要与神经与精神疾病有关,其中肠道菌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防治的有效靶点,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潜在方法,故而本文主要就肠道微生物对精神分裂症的肠脑轴作用机制及对治疗的影响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尤其是微生物组学研究的突破,诞生了“肺-肠”轴这一全新概念,其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不谋而合。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诊疗方案中明确提出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肺、肠道微生物稳态对肺部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某些特定菌属及其代谢产物可参与肺部疾病进程,影响其发生发展;然而,肺、肠道微生物组成极为复杂,其免疫调节、抗炎、抗感染等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该文就“肺-肠”轴及肺、肠微生态对肺部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并结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肠道菌群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菌-肠-脑轴是肠道菌群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途径.而肠道菌群也是神经免疫系统发育和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作为一条双向通道,菌-肠-脑轴主要通过神经免疫系统等方式连接肠道菌群与大脑,且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起源于肠...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是人体健康和疾病转换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素,它不仅参与了脑-肠轴活动,还可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相关疾病的发病起到关键作用。该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在CNS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并且概括了微生态制剂和粪便微生物移植技术在CNS疾病中的应用前景。目的在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肠道菌群与宿主关系的认识,为CNS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张立涛  赵静  韩虎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7):3302-3307
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影响疾病的发展。最新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胃肠道以及其他远端黏膜部位(如肺)的免疫适应和启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重点介绍在健康胃肠道和呼吸道中发现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在疾病中的失调以及与肠-肺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肠道微生物群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是人体健康与疾病转换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宿主营养代谢、药物代谢、维持肠黏膜屏障结构完整、免疫调节、抵御病原体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通过内分泌系统、炎症-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对大脑产生影响,这种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称为脑-肠轴。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通过炎症-免疫机制作用于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导致大脑功能改变,从而参与了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本文将探讨肠道微生物群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是定植在肠道内的庞大微生物群落。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发育、炎性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密切相关。随着微生物分析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肠-肺轴”的提出更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肠道和呼吸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与肠-肺轴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介绍了肠道菌群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气道过敏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囊性纤维化、肺结核、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遏制和治疗代谢性疾病,成为现在亟需解决的难题。肠道菌群作为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肝肠循环直接参与人体的生理代谢过程,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起着关键作用,大量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造成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代谢性疾病。随着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防治代谢性疾病重要性的凸显,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对医疗卫生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探索肠道菌群与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及发病机制,以期对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谢多  张颖  张琬琳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1):1925-1929
肠道菌群的形成和增殖始于出生,其组成的改变主要取决于遗传、营养和环境因素。人体肠道内定植着千余种细菌,有高度的多样化。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和培养组学的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微生物群的组成及其功能,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蓬勃开展。肠道菌群在人体的生理、代谢、营养和免疫功能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微妙平衡影响不同疾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肠道菌群改变与女性生殖疾病的关联。从动物模型研究到人体研究,目前已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整体多样性的改变、特定细菌丰度的变化以及菌群比例的失衡与女性生殖疾病密切相关,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但目前对其机制的研究还很有限。以特定肠道菌群或其代谢物为靶点,在女性生殖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已初步展露效果。未来需要进一步地开展机制研究明确肠道菌群与女性生殖相关疾病的因果关系,以及设计更为严谨的临床试验明确有效治疗的标准,为肠道菌群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多依据。本文拟对肠道菌群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复发性流产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受内源性信息和外源性信号的共同调控,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环境因素都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神经系统发育中的重要过程,包括神经发生、髓鞘形成、神经胶质细胞功能、突触修剪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过程有关。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神经-内分泌途径、迷走神经、免疫及血脑屏障)及相关的神经递质(短链脂肪酸、5-羟色胺、γ-氨基丁酸、N-甲基-D-天冬氨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进一步了解了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免疫相关的通路(炎症小体通路、IFN-I通路、NF-κB通路)。探讨了肠道菌群在癫痫、胶质瘤等疾病治疗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4.
慢性便秘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也是许多高死亡率疾病的诱发因素,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目前针对慢性便秘的治疗方法疗效有限,故需寻找一种便捷、经济、有效的方法。运动在慢性便秘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运动可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而有研究表明便秘后发生的肠道菌群紊乱使肠腔内菌群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5-羟色胺(5-HT)〕含量降低,抑制肠道运动,加速慢性便秘的发展,提示运动、菌群与便秘三者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就运动对便秘的调节作用、肠道菌群在便秘中的调控机制和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此探索运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善慢性便秘的可能性,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运动缓解便秘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哺乳动物进化出与肠道菌群间一个精密的共生关系。不断增加的证据表明微生物群平衡失调可以促进人类疾病的发展,其中包括不断增加的炎性肠炎。修复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是一种有效的阻止和治疗疾病的策略。在本文中,我们着重描述了在正常生理状况和肠道炎症背景下肠道微生物群的功能,着眼于宿主和微生物复杂关系的机理和病原基础。尽管有目前研究进展,但肠菌研究还面临很多挑战,缩小基础科学和临床应用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困难。我们认识到如果缺少肠道菌群及其对哺乳动物生理影响的深入理解,共生菌用于治疗("从肠菌到药物")的前景便无从谈起,所以本文也讨论用于操控肠道微生物群的临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中医阴阳五行理论谈肠道菌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学说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并指导治疗。从中医学的思维角度对肠道菌群进行理论分析,初步探讨中医阴阳五行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不仅能够更好的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更能促进微生态学和中医药学的结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与人体多种疾病都密切相关,可直接影响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近年来,随着胰腺疾病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发现胰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了肠道菌群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关系及微生态治疗在胰腺炎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时期是微生物菌群与宿主间建立稳定生理功能的关键时期,此期间呼吸道菌群数量经历由少到多的变化,种类也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新生儿呼吸道微生物的揭示得益于标本采集技术及微生态监测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原有的技术“壁垒”,标本提取技术的进步和检测技术准确度的提高增加了微生态研究的可信度,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新生儿期呼吸道中莫拉菌属、棒状杆菌属及狡诈菌属等有益菌属丰度降低,潜在致病菌如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增多,菌群多样性的改变,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哮喘、囊性纤维化和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新生儿呼吸道菌群的建立和演变又受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抗菌药物使用及胎龄、出生日龄等多方面因素的调控。从微生物角度进行研究,可明确呼吸道微生物菌群在新生儿呼吸道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开辟一个崭新的视角,为精准治疗打下基础。本文对新生儿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因素和肠道菌群的联系及其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失调会对人体能量代谢、免疫调节、消化吸收等生理过程产生负面影响,成为多种疾病的推动力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双歧杆菌是肠道内的重要细菌,在肠道功能和营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双歧杆菌保持相对稳定对于发挥肠道正常功能及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双歧杆菌失调,可能会引发疾病.文章就双歧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88-192
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证明膳食纤维在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有利于维持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膳食纤维为肠道菌群提供生长代谢底物,且优化了菌群代谢,肠道菌群通过酵解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膳食纤维,产生的代谢产物参与机体多种信号调节机制,从而影响宿主生理病理改变。本文将对近段时间关于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更有效利用膳食纤维,优化肠道菌群代谢,防治疾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