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行院前急救的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则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血气指标、凝血指标、血栓弹力图各参数值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复苏后,研究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碱剩余(B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乳酸(B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苏后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苏前后凝血反应时间(R)值及血栓最大振幅(MA)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苏后凝血形成时间(K)值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与常规液体复苏相比,限制性液体复苏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促进患者凝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5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的40例患者归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40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复苏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复苏后2 h,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较对照组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2 h,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凝血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液体复苏方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3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液体复苏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3例,病因治疗前分别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常规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液体复苏前、液体复苏12 h后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血尿素(BUN)、血肌酐(SCr)水平;比较两组复苏液使用量,以及两组存活患者液体复苏后24 h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液体复苏12 h后,两组PLT、Hb及Hct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PLT、Hb及Hct升高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液体复苏12 h后,两组PT、TT及APTT水平明显升高,且研究组PT、TT及APT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12 h后,两组BUN、SC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BUN、SCr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复苏液使用量少于对照组(t=2.387,P=0.024)。研究组存活患者液体复苏后24 h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χ~2=4.494,P=0.034)。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液使用量,改善有效循环血量,保护肾脏功能,维持凝血功能稳定,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不同液体早期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EGDT达标、血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和28d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10-2010-10收住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组(霍姆组)、3%高渗氯化钠组(高钠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组(万汶组)、生理盐水组(NS组)。分别经中心静脉通路输入相应的复苏液体,配合林格液对患者进行包括6h早期液体复苏在内的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EGDT)。分别记录各组患者在液体复苏前及复苏0、1、3和6h的心率(HR)、MAP、CVP、24h血乳酸值,并计算24h血乳酸清除率。观察EGDT达标情况、升压药物使用情况、复苏前及复苏72h的APACHEⅡ评分变化以及28d病死率。结果:①共收集符合条件标准的病例51例:霍姆组12例、高钠组10例、万汶组14例、NS组15例。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MAP、CVP、HR、APACHEⅡ评分、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研究液体用量在各组间比较,霍姆组与高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S组、万汶组各自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液体总量在各组间比较,NS组与其他3组比较,万汶组与霍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钠组与霍姆组、高钠组和万汶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林格液量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随复苏时间延长,MAP逐渐升高,HR逐渐减慢,MAP、HR在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复苏时间延长,CVP逐渐升高,在复苏1h、3h和6h时,霍姆组CVP均高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在复苏1h时,霍姆组CVP高于万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钠组CVP显著高于NS组(P<0.05);④复苏24h血乳酸值及其清除率在各组间比较,以及复苏后72hAPACHEⅡ评分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⑤各组患者使用升压药例数、使用升压药>3d例数及EGDT达标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整体病死率为45.10%(23/51),28d病死率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感染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中,应用霍姆有利于提高CVP,但对需要应用升压药时间、EGDT达标、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以及28d病死率并无无显著影响;对某些需限制性液体管理的患者,使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或高渗盐水可以减少补液总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重症颅脑创伤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21年3月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300例,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174例和常规组126例。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急救处理,常规组采用快速且大量液体复苏治疗,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复苏治疗后24h内的胶体液量、总输液量及患者复苏治疗前和治疗后24h内的血细胞比容、血清乳酸浓度与血小板计数。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疗后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乳酸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治疗后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常规组,总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反应性。方法对2008年2月~2010年2月38例采用早期目标定向治疗方案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按是否存活进行分组,就中心静脉压、心率、平均动脉压、输液量、尿量、血乳酸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38例采用早期目标定向治疗方案治疗6h均达标,存活21例(55.26%),死亡17例(44.74%),两组患者输液总量及输液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6、24h尿量及血乳酸清除率明显优于死亡组(P〈0.05)。结论血乳酸清除率及尿量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有效的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研究对象为200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入我院的失血性休克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传统液体复苏治疗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值液体复苏组患者的复苏方法为将患者的收缩压维持在80mm Hg;传统液体复苏组的液体复苏目标为将收缩压维持在110mm Hg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复苏治疗后,氧合指数,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血乳酸,凝血酶原时间两组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复苏后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常规液体复苏组为15.91±1.08,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为14.64±1.08,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复苏后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5);两组患者的复苏后氧合指数分别为:常规液体复苏组为245.33±48.66,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为285.79±39.48,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复苏后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5);其余6项指标:性别、年龄、复苏后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血乳酸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限制性液体复苏较传统液体复苏法对患者的主要器官功能保护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用床旁超声指导的早期液体复苏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临床疗效。方法:抽取自2019年1月至2021年02月漯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以床旁超声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以CVP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完成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情况与效果。结果:观察组复苏3 h、6 h乳酸降低水平、MAP及ScVO2升高水平均优于对照(P<0.05);观察者患者的液体复苏达标率在6 h内高于观察组(P<0.05);3 h内液体复苏量观察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6 h液体复苏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床旁超声为脓毒症休克个体化早期液体复苏提供指导,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乳酸清除率对早期脓毒性休克患儿组织缺氧情况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液体复苏治疗48例早期脓毒性休克患儿,在液体复苏治疗前、24 h后分别测定血乳酸水平,计算乳酸清除率,并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作比较.结果:治疗成功组乳酸水平在液体复苏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MODS组则无显著意义(P<0.05).成功组的乳酸清除率为55.2%±32.4%,MODS组为(25.1±38.7)%(P<0.01).乳酸清除率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存在明显相关.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脓毒症患儿预后的-个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60例,分别按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常规组使收缩压(SBP)维持在90—110mmHg,研究组SBP维持在70—90mmHg;比较两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水平、剩余碱、输入液体量和24h死亡率。结果:研究组血清乳酸水平、剩余碱、输入液体量、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既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又能减轻酸中毒、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复苏方式,研究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情况、凝血指标与氧代谢。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氧代谢指标、凝血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氧代谢指标、凝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2h内复苏成功率77.42%,高于对照组的25.81%,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大于100g/L的患者54.84%,高于对照组的9.68%,P0.05。结论对于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可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短时间复苏成功率较高,且氧代谢与凝血代谢明显改善,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骨折后创伤性休克患者心血管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104例骨折后创伤性休克患者,按病历号交替随机分配至限制组(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与常规组(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各52例。对比两组平均补液量及补液前后的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血管外肺水(EVLW)、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每搏输出量(SV)及血浆粘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AI)、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 限制组平均补液量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补液后的PVPI、EVLW、CVP、SV、PLT、Hb、PT均高于补液前,HR、PV、AI、HCT均低于补液前(P<0.05);限制组补液后的PVPI、EVLW、HR、CVP、PV、AI低于常规组,SV、HCT、PLT、Hb高于常规组,PT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通过调控补液量及液体输注速度,降低过快、过量输液造成的心肺负担,促进患者心血管功能恢复,减少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避免患者血液过度稀释而加重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52),分别应用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输液量、平均动脉压、实验室指标(PLT、PT、HGB、BE、hsCRP、乳酸等)、入院2周内的死亡率、严重并发症(ARDS、MODS)的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在人院2周内的死亡率、ARDS、MO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降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存活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变化、复苏液体使用量、血红蛋白浓度(HGB)、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苏液体使用量、HGB水平、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R、MAP以及PT、APTT、BL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p 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显著,可改善重要组织灌注,调动机体的凝血机制,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药四逆汤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监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0、2、4、6、12、24h的容量状态及容量反应性,包括血乳酸浓度、乳酸清除率、床旁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变异度(ΔIVC)、肺部B线;两组患者待早期复苏达标后,监测达标时间、补液量、液体净平衡量。结果 中药组早期复苏达标时间更短,补液量更少,液体净平衡量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逆汤能够缩短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复苏达标时间,降低补液量,从而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TS)的救治效果。方法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常规液体复苏方法救治HTS患者68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6例),常规液体复苏组(32例),对两组患者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值、血气碱剩余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ARDS、ARF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1966±348)ml,常规液体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3604±456)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常规液体复苏组复苏前血乳酸值及碱剩余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2、24h后血乳酸值及碱剩余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治愈57例(83.8%),死亡11例(16.2%),发生ARDS14例,ARF7例,二组治愈率、死亡率、AR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研究表明: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救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方面,能有效地改善组织器官血液灌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液体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速度直肠补液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病区收治的150例AP患者, 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A组、B组、C组, 每组50例。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迅速实施液体复苏方案, A组、B组、C组分别在10 min、20 min、30 min内将1 000 ml平衡液完成直肠补液治疗。比较三组液体复苏达标情况、液体外溢情况、液体保留时间、不适症状评分、焦虑与抑郁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在补液8 h后, A组达标率62.00%(31/50), B组达标率92.00%(46/50), C组达标率66.00%(33/50), 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68, P<0.05)。三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红细胞比容(HCT)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每小时尿量均显著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B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优于A、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液体外溢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和C组, 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容量血液滤过( HVHF)对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所需液体量和维持血压所需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的影响。方法给予18只健康猪静脉输注内毒素50μg/kg诱导感染性休克模型,制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头):对照组、常规流量血液滤过组( NVHF组)和HVHF组,均给予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模型建立后每组均应用乳酸林格液液体复苏,以每搏输出量变异率( SVV)<10%作为液体复苏终止指标,之后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液保持SVV<10%,如平均动脉压( MAP )仍未达到基础值的90%以上,予持续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维持MAP在基础值90%以上,记录实验开始后基础、成模及治疗1、2、3、4、5、6 h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治疗期间维持SVV<10%,以及MAP达到基础值90%以上各组乳酸林格液用量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VHF组在开始治疗1 h后维持SVV<10%所需乳酸林格液用量明显减少( P<0.05), NVHF组在1、3、4 h维持SVV<10%所需乳酸林格液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05);与NVHF组比较,血液滤过治疗2 h后,HVHF组维持SVV<10%所需乳酸林格液用量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和NVHF组比较,血液滤过治疗4 h后,HVHF组维持MAP所需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减少(P<0.05),而NVHF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HVHF治疗感染性休克能够明显减少猪复苏液体量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患者于PiCCO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及治疗,对照组患者利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清除率、复苏液体量、CVP、尿量、平均动脉压、呼吸机使用例数、肺水肿及心衰发生例数。结果经过液体复苏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均逐步下降,72h时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4h时研究组液体使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而72h时液体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24h后研究组乳酸清除率、尿量、CVP、平均动脉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时研究组发生心衰及肺水肿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后两组患者使用呼吸机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可较为准确地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状态,精准地指导液体复苏及治疗,减少并发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及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及对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1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10)及对照组(n=108),分别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ARDS、MODS、脓毒血症)发生率,复苏2 h后氧输送(DO-2)、氧消耗(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情况及24 h乳酸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输液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DO_2、VO_2、SVO_2及24 h乳酸恢复正常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充分液体复苏比较,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输液量,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且在组织供氧及纠正乳酸酸中毒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