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苍龟探穴针刺法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苍龟探穴针刺法联合旋提手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血清炎症介质水平、颈椎功能(NDI评分)及疼痛程度(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的78.85%(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椎活动度大于对照组,血清白介素-1β、白介素-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NDI、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苍龟探穴针刺法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能有效增加患者颈椎活动度,减轻炎症反应及疼痛程度,提高患者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针联合解结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肩部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10月至2021年7月梧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神经根型颈椎(CSR)病患者纳入本次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对照组患者接受针灸+推拿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腹针和解结针法治疗。治疗持续3个月。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和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相比于对照组的(80.00%)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分别为(3.08±0.52)、(7.04±2.01)和(1.82±0.30)分,较对照组[(4.12±0.67)、(10.23±2.56)和(2.48±0.39)分]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NDI评分为(19.54±3.67)分,较对照组[(25...  相似文献   

3.
苍龟探穴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3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朱晓平  文幸  李勇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5):162-163
目的苍龟探穴针法出自于《金针赋》,作者将之用于现代颈椎病临床,取得良好效果,并进行临床观察苍龟探穴针法对于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纳入2005-04/2005-11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或门诊颈型颈椎病患者74例,随机分为苍龟探穴针法组36例。常规电针组38例,苍龟探穴治疗组采用苍龟探穴针法:①取穴:百劳(双侧),肩井(双侧).阿是穴。②操作:选用1寸毫针,进针得气后退至皮下,更换针法方向,分别向前后左右多向斜刺,渐渐加深,操作完毕后不留针。常规电针组取穴同苍龟探穴组;调针至“得气”后接G6805Ⅱ型电针机,选连续波,频率1.5~3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持续电针30min。以上两组均隔天进行治疗,5次治疗为1疗程01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采用疼痛分级指数(含有11个感觉性词与4个情绪性词,程度分无、轻、中、重4级,分别记0,1,2,3分)进行量化计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疗效观察,在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近期疗效观察,在1个疗程结束后4周后进行远期疗效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近期疗效观察;在远期疗效观察中,因患者联系电话变更或不愿配合苍龟探穴组脱落2例,常规电针组脱落病例3例,实际共完成观察69例。①近期疗效评估:苍龟探穴针法组痊愈率与常规电针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0.0%,39.5%,P=0.50):苍龟探穴组疼痛分级指数评分显著低于电针治疗组(2.44&;#177;55,5.41&;#177;3.12,P〈0.05)。②远期疗效评估:苍龟探穴针法组痊愈率和疼痛分级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电针治疗组(67.7%,40.0%;3.16&;#177;0.55,8.91&;#177;3.22;P〈0.05)。③苍龟探穴组和常规电针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事件。结论苍龟探穴针法对于颈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优于电针法。  相似文献   

4.
夹脊穴齐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治国  陈锋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491-1491
目的 探讨夹脊穴齐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采用齐刺法与普通针法分组治疗,并进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采用齐刺法的止痛效果,治疗效果都明显优于普通针法(P<0.05)。结论 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法中齐刺法止痛效果明显,疗程短,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揿针辅助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对患者颈部残疾指数(NDI)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64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通过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有32例,给予所有患者神经电刺激,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助揿针治疗,分析两组在视觉模拟评分(VAS)、NDI评分、颈椎活动度、肌电值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VAS、NDI评分均有一定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8.135、9.683,P=0.000);治疗后两组的颈椎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支)和斜方肌(中支)肌电值均有一定下降且研究组明显小于对照组(t=14.317、6.344、12.884,P=0.000)。结论:使用揿针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神经电刺激对患者颈椎功能和疼痛症状的改善作用,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何权  李晓慧  万裕萍 《中国康复》2022,37(11):673-676
目的:观察次髎穴电刺激联合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及尿失禁基础护理外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次髎穴电刺激疗法,以上治疗均连续进行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24 h排尿频率记录、生活质量(QOL)评分及膀胱最大容量测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24 h排尿频率等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最大容量均较该组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次髎穴电刺激联合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及生存质量,临床疗效较单纯针刺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揿针辅助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对患者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治疗的64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助揿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部残疾指数(NDI)评分、颈椎活动度、肌群肌电值。结果:治疗后两组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8.135、9.683,P= 0.000);治疗后两组颈椎活动度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支和斜方肌中支肌电值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下降,且研究组明显小于对照组(t=14.317、6.344、12.884,P= 0.000)。结论:采用揿针辅助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可以提高神经电刺激对患者颈椎功能和疼痛症状的改善作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的“水道”穴按摩对预防娩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分娩且为顺产的产妇2800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4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水道”穴位按摩。记录两组产妇首次排尿时间、尿潴留发生率,采用自制量表对产妇产后早排尿的舒适度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组产妇娩后首次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产妇早排尿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产妇尿潴留和尿不尽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水道”穴按摩对于预防娩后尿潴留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健侧小腿穴位的奇穴特效针法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疼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并与传统针法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4—01/12在解放军广州疗养院颈肩腰腿痛中医特色疗法专科门诊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115例,均符合《实用骨科学》中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奇穴特效针法,取穴以左有病而右畔取,头有病而脚上针为原则,均取健侧小腿穴位,主穴肾关,配穴四肢或地皇。针法采用倒马针法、再配动气针法、削骨针法。对照组主穴取肩三针或肩骨禺、肩孺、肩孺,配穴取巨骨、曲池、合谷等,常规取穴,常规针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留针30min/次,每次治疗前后分别行疼痛程度(用0-10的数字进行量化,0对应无痛,10对应无法忍受)和肩关节运动功能(5级分类,0分为功能无限制,4分为严重限制)评估,1个疗程(5d)后进行综合效果评定,显效为肩痛显著缓解,肩关节运动功能提高2分以上。结果: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保持为80和35例。①疼痛评分:1个疗程后治疗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80&;#177;0.56)分,(2.25&;#177;0.44)分,(t=13.62,P〈0.01)]。②肩关节运动功能评分:1个疗程后治疗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75&;#177;0.61)分,(1.97&;#177;0.45)分,(t=10.68,P〈0.01)]。③显效率:1个疗程后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2.50%,34.29%,(X^2=43.75,P〈0.01)]。结论:与传统针刺疗法相比,奇穴特效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提高干预效果,其原因可能与奇穴特效针法重视整体观念,能集中定向冲击病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牵引、针灸推拿及运动训练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7年8月-2019年8月于我院确诊为CSR的患者4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3例。对照组只采用针灸推拿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颈椎牵引、针灸推拿及运动训练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肌力状况、疼痛情况(VAS评分)、生活质量(躯体健康评分、心理健康评分)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肌力情况评分、躯体健康和生理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肌力情况评分、躯体健康和生理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牵引、针灸推拿及运动训练综合治疗CSR临床疗效显著,可极大的减轻患者疼痛,可有效提高患者疾病过程中及预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Mcgill疼痛量表评定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疼痛缓解程度,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05—04/2006—02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或门诊肩关节周围炎患者83例,按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即苍龟探穴组42例与常规电针组41例。苍龟探穴组:取肩前、肩后、肩髑、阿是穴,选用1.5寸毫针,得气后退至皮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多向斜刺,渐渐加深。不留针。常规电针组取穴同苍龟探穴组,但不进行苍龟探穴手法操作,直接调针至“得气”后接G6805Ⅱ型电针机,选连续波,频率1.5-3Hz,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持续电针30min。两组均隔天进行针刺1次,5次为1疗程。以疼痛分级指数进行量化计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在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苍龟探穴组、常规电针组各有2,3例患者脱落,最终苍龟探穴组40例,常规电针组38例,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苍龟探穴针法组痊愈显效率为87.5%,常规电针组痊愈显效率6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10,P=0.01)。②疗程结束后苍龟探穴组疼痛分级指数评分优于常规电针组(P=0.00)。结论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优于常规电针法,治疗手段较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慢性颈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传统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辅以颈椎姿势训练,观察组则辅以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集患者坐位时胸锁乳突肌sEMG信号,并对其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及时域指标振幅均方根值(RMS)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0.2)分]、NDI评分[(13.4±0.8)%]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6±0.3)分]、NDI评分[(17.4±1.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N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部放松时RMS[(12.3±1.4)μV]、MF[(57.3±5.1)Hz]及颈部后伸时RMS[(23.3±1.7)μV]、MF[(49.2±4.3)Hz]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肌电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能有效减轻慢性颈痛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胸锁乳突肌抗疲劳能力及增强肌肉收缩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头穴丛刺、被动运动结合运动想象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神经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9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按人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头针组(A组)29例,被动运动结合运动想象组(B组)30例,头针、被动运动结合运动想象组(C组)31例。3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A组同时给予头穴丛刺法治疗,B组接受运动想象与被动运动训练,C组也给予头穴丛刺法治疗,且在留针期间进行被动运动和运动想象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对患者运动功能、ADL能力和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C组Fugl-Meyer运动评分、改良巴塞尔指数(MBI)评分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与A、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被动运动结合运动想象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优于单纯头穴丛刺治疗,也优于运动想象结合被动运动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Mulligan手法联合人迎穴改良针刺法治疗颈源性头痛(CEH)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CEH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颈椎牵引及人迎穴改良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Mulligan手法治疗,持续治疗10 d。于治疗前、治疗10 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组患者椎动脉(VA)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平均血流速度(Vm)。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92±0.67)分和(2.32±0.5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同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PI、RI及Vm值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RI值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0.56±0.07) vs (0.63±0.07),P<0.05]。 结论 Mulligan手法联合人迎穴改良针刺治疗CEH患者具有协同作用,其疗效明显优于单一人迎穴改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疗法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NTC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NTC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中频电疗、超声等物理因子干预及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布贴扎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症状体征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关节角度测量器对2组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3周后发现2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89.05±5.84)分]及NDI评分[(24.16±3.4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角度[分别是(36.51±3.24)°,(31.32±3.45)°]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肌内效贴布贴扎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能进一步减轻NTCS患者临床症状,纠正颈椎异常姿势,但在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度方面较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针刺“止痛穴”、“后溪穴”、“阿是穴”治疗急性腰扭伤长沙市中医院(410002)张广立主题词腰扭伤/针灸疗法止痛穴后溪穴阿是穴急性腰肌扭伤是指平时无腰部疾病或其他病症,在搬重物或在弯腰动作不慎时,发生的腰肌扭伤疼痛,中医称为“闪腰”。此病症多见于腰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针刺列缺穴治疗神经性头痛治疗效果的观察,探讨其有效性及实用性,旨在为同仁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以作参考。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谷维素片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列缺穴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差异。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疗效差异经统计分析有意义(P=0.028<0.05);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月发作频次、症状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8.
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5例,随机分为注射组28例,针刺组27例和电针组28例,均取患者双侧C5,8夹脊穴,分别给予当归注射液注射、针刺及电针治疗,每日1次。结果:治疗2周后,注射组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针刺组及电针组(P〈0.05),针刺组与电针组则疗效相当。结论:与其他疗法比较,当归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更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灵龟八法结合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经该院治疗的82例偏头痛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病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灵龟八法结合少阳经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疼痛评分、抑郁评分、疼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疼痛发作次数为(1.56±0.33)次,疼痛持续时间为(1.09±0.66)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为(5.16±3.43)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为(13.28±4.11)分,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疼痛发作次数[(2.72±0.28)次]、疼痛持续时间[(3.87±1.43)h]、VAS疼痛评分[(8.13±3.24)分]、HAMD评分[(16.56±4.22)分]及治疗总有效率(78.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灵龟八法结合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偏头痛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奥拉西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3例给予奥拉西坦治疗,研究组43例在奥拉西坦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认知功能[认知功能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炎症反应[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各项评分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总有效率相比(79.07%vs 95.35%),研究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周后MoCA、MMSE评分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周后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周后WHOQOL-BREF各项评分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4.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