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及脉压指数与肾功能损害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2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计算研究对象的脉压和脉压指数,按脉压(〉60mmHg与≤60mmHg)和脉压指数(〉0.45与≤0.45)进行分组,观察各组血尿素氮、肌酐、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变化及其与脉压、脉压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脉压〉60mmHg组和脉压指数〉0.45组上述肾功能指标中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脉压≤60mmHg组和脉压指数≤0.45组;偏相关分析显示,尿微量白蛋白与收缩压(r=0.305,P〈0.05)、脉压(r=0.402,P〈0.01)和脉压指数(r=0.689,P〈0.01)呈正相关。结论脉压指数能更灵敏的反映肾脏早期损害,是肾脏早期损害的重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UmALB)排泄量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据脉压(PP)水平分成PP<9.33 kPa组38例和PP≥9.33 kPa组42例。两组均予系统降压治疗1月,血压达标(BP<18.67/12 kPa)后注意观察3月,分析这些患者治疗前后PP及UmAL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PP<9.33 kPa组治疗前后UmALB量无明显变化,PP≥9.33 kPa组治疗后有37例血压达标,该组总的UmALB分泌量减少,其中治疗后PP<9.33 kPa组病例比治疗后PP≥9.33 kPa组病例的UmALB的分泌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随着脉压的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显著下降,故脉压增大是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代文对原发性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代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 5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代文组(28例)和非代文组(28例),停用原抗高血压药1周以上,分别给予代文和非代文及ACEI类抗高血压药治疗,疗程6周,治疗前后检测比较病人的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结果两种药物均能有效控制两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P<0.01),而经代文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尿蛋白的排泄率显著低(P<0.01),而非代文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代文可有效降低动脉血压,同时也有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阿托伐他汀和氯沙坦联合用药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氯沙坦联合用药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脉压(PP)的影响。方法将62例老年ISH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用氯沙坦片(50mg·d~(-1),po),治疗组32例用氯沙坦片(50mg·d~(-1),po)加阿托伐他汀片(20mg·d~(-1),po),观察12wk,每2周随访血压1次并记录。结果在治疗wk 12时,对照组PP从治疗前(74.67±7.77)mm Hg降至(67.37±5.53)mm Hg;治疗组PP从治疗前(75.06±6.96)mm Hg降至(59.75±5.92)mm Hg。治疗后2组PP之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5.25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和氯沙坦联合用药有助于改善老年ISH患者的PP。 相似文献
6.
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确诊为2型糖尿病肾病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在降糖治疗同时,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阿乐胶囊)10mg,日1次,共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HDL-C、尿微量白蛋白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变(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有较好的调节血脂,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延缓肾脏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阿托伐他汀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其对血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氨氯地平5 mg/d,观察组加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8周。同时测量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 I)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左心室重量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缩小脉压差,使降压更平稳,且能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关系,以期为动态血压监测(ABPM)应用于早期诊断和评价高血压性肾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老年高血压患者(≥75岁)210例按24h动态脉压(24h PP)≤40mmHg、41~55mm Hg、56~70mm Hg、>70mmHg分为Ⅰ、Ⅱ、Ⅲ、Ⅳ组(50例、55例、55例、50例)。测量各组24h PP、尿mAlb,比较各组的尿mAlb检测值及其阳性率。结果Ⅰ组与Ⅱ组尿mAlb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与Ⅳ组随24h PP的增高,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及尿mAlb均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不仅要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在理想的范围,而且还能降低动态脉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6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每次服药后对血压进行测量,3个月后统计患者的恢复状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1%,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比单一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更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彭家全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54-56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对早期高血压肾病患者尿微量蛋白(mALB)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早期高血压肾病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最终进入评价者分别为51、46例。2组均采用氨氯地平片5~10 mg·d-1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d-1+复方丹参滴丸1次10丸、1日3次。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结束时分别测定患者mALB、免疫球蛋白G(IgG)、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早期高血压肾病患者通过有效控制血压,可使尿中mALB、α1-MG、β2-MG的含量及检测阳性率有所降低,但除β2-MG检测阳性率下降有临床意义外(P〈0.05),其他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和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可使mALB、α1-MG、β2-MG含量显著下降(P〈0.05),尤其是mALB、β2-MG含量的下降明显优于单独控制血压的患者(2组比较,P〈0.05);mALB、α1-MG、β2-MG检测阳性率也进一步下降,尤以α1-MG、β2-MG检测阳性率下降最为明显(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56.9%、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和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早期高血压肾病患者,对疾病进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的1级或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过严格筛选后入选118例.口服以厄贝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使血压稳定4周后,被随机单盲分配为2组:对照组59例,继续服用厄贝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阿托伐他汀组59例,厄贝沙坦的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1次/晚治疗.随访观察总疗程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之间、每组治疗前后手测血压及经过动态血压监测所得到的数值变化.结果 经过诊所血压及动态血压监测所取得的各个值比较发现: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24周后的平均血压值及反映血压变异性的血压标准差、收缩压晨峰标准差明显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以厄贝沙坦为基础降压药的同时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除能更好的降低血压之外,还能减少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糖耐量减低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EH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0例),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20mg/d,46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血脂、血糖及血压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CD31+/AnnexinV+内皮微粒(EMPs)数量。结果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外周血EMPs数量明显减少[(2342.5±856.2)个/ml vs.(1806.7±761.7)个/ml](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2251.8±832.5)个/ml vs.(2152.5±815.1)个/ml](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EH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外周血EMPs数量,减轻内皮凋亡和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筛选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78例,阿托伐他汀治疗组78例。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20 mg,1次/d,共10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LDL-C、HDL-C、尿微量白蛋白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较好的调节血脂作用外,还有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作用,延缓肾脏病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尿微量白蛋白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例数=68)及非冠心病组(例数=62)。均检测24h动态血压,计算动态脉压,同时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分析上述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动态脉压、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脉压、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有助于预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且检测简便易行,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2例。观察组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血压、脉压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氨氯地平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提高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且降低血压和脉压效果更为明显,二者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对照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血压、脉压,改善血脂状况,是一种良好的降压联合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内皮素(田)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80例EH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降压治疗,40例)及阿托伐他汀组(常规降压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40例),另选取30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ET和NO水平。结果脚患者治疗前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EH患者E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NO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ET降低和N0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髓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进一步改善EH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对脉压的影响和临床观察。方法:选择140例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服用氨氯地平及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组仅予以氨氯地平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并予以比较。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血压均有下降,治疗组脉压差小于对照组、LDL-C明显降低,对照组血脂影响基本无变化。结论: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能有效减少脉压差,降低LDL-C,耐受性良好,适合老年性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抵抗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肾损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63例)。2组均低钠饮食、适当运动、减轻体质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片20mg/d,连续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压、LDL—C、hs—CRP、IMT及尿微量白蛋白(MAU)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DL—C、hs—CRP、抵抗素、IMT和MAU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4±0.4)mmo]/L比(3.1±0.5)mmol/L,(3.7±1.5)mmol/L比(4.84±1.5)mmol/L,(21.2±2.2)μg/L比(25.4±2.7)μg/L,(2.0±1.3)mm比(2.6±1.2)mm,(21±7)mmol/L比(31±11)mmol/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DL—C、hs—CRP、抵抗素、IMT、MAU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血脂正常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po,qd,2周后如血压控制不佳可增加剂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 mg,po,qd,连用12周.观察两组血脂及血浆炎症介质水平,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TC、TG和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HDL-C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良好协同降压和调脂作用,安全性较佳,其机制可能与其能降低血清hs-CRP、TNF-α和IL-6水平,保护和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