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儿童及婴幼儿不完全型川崎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数据分析,为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依据,以便减少该疾病的漏诊与误诊。方法 回顾性选取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28例不完全型川崎病(iKD)病儿为观察组,另选取该院同期收治的297例典型川崎病(cKD)病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儿超声心动图(UCG)表现,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小板等炎性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425例KD病儿中,iKD 128例(31.1%),cKD 297例(69.9%)。全部KD病儿发生冠状动脉扩张有121例(28.5%),其中iKD组有40例(32.3%),cKD组有78例(27.3%);性别、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左前降支(LDA)、回旋支、右冠状动脉(RCA)、RCA中段、二尖瓣反流(MR)、三尖瓣反流(TR)、冠脉管壁毛糙、CR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发生冠状动脉扩张,LMCA、LDA、RCA、RCA中段、MR、TR、冠脉管壁毛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清肌钙蛋白I的变化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在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前后的变化及其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KD(n=40)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n=26)患儿血清cTnI、肌酸激酶(CK)的浓度。结果 KD组血清cTnI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CK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IVIG治疗后CTnI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 CTnI对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损害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的探讨,临床医生应对其临床症状仔细观察,减少误诊,尽早做出诊断及早期治疗,提高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 本文对本院2007年1月到2009年1月住院患儿30例川崎病(KD)患儿不典型KD8例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不典型川崎病(AKD)是指未达到典型川崎病(KD)诊断标准,但疾病的发展符合KD 特点,并且排除其他已知疾病或具有心血管并发症者.KD 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而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指标,而AKD 的早期诊断治疗更困难,其冠脉损伤发生率高.笔者对2005 年1 月至2009年12 月本中心收治的58 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进行了回顾性综合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KD)多发于婴幼儿,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易损冠状动脉,本文分析69例患儿KD患儿在病理的不同时期CRP和cTnI的水平变化,并与传统的心肌酶学标志物对比,探讨CRP和cTnI对川崎病患儿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期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及确诊有价值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6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42例KD患儿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变化特征及诊断情况和治疗转归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首诊KD入院仅14例(33%),指(趾)端脱皮、口唇潮红、皲裂、肛周红在川崎病中比较有诊断价值,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乎均体积对诊断具有参考价值。结论KD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复杂,急性期容易误诊和漏诊,准确掌握KD临床特征的变化以及各种合并症的发生、病情演变情况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98例住院新生儿分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组(57例)和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组(41例)。予抽血检查PCT、C反应蛋白(CRP)并进行比较。结果:细菌感染性疾病组患儿PCT、CRP结果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RP。结论:PCT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组早期即升高,与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RP,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检测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任玮  张瑜  包瑛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207-3208
目的:探讨分析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1月本院收治的59例K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完全KD在早期最常见的是发热,口咽黏膜潮红、皲裂,眼结膜充血,肛周潮红、脱屑,典型症状指趾膜状脱皮出现较晚,多数患儿伴白细胞总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血小板升高。结论: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的婴幼儿,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川崎病3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增高或者冠状动脉扩张,排除其他疾病后,应及早按不典型川崎治疗,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徐艳霞  陈建丽  林琴 《贵州医药》2008,32(7):634-636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发热性疾病,主要累及小到中等动脉,冠状动脉损害及严重程度是决定其预后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均有川崎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报道,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最主要原因[1].本文对85例川崎病患儿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川崎病(KD)患儿CRP水平变化,探讨测定川崎病患儿CRP值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于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前后测定2003年1月~2006年5月我院收治的30例川崎病患儿的白细胞,CRP,血沉,彩色超声心动图,对照组20例,均为与川崎病患儿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测定其CRP,WBC值.结果 30例KD患儿在IVIG治疗前CRP值为(75.90±24.5)mg/L,对照组CRP值(3.91±2.24)mg/L,有显著性差异(P<0.01),30例KD患儿合并冠脉扩张8例,无一例形成动脉瘤.合并冠脉异常8例,其CRP值与冠脉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静脉应用丙球后冠脉正常组迅速下降至正常,而冠脉异常组CRP值下降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1例对静脉丙球无反应,在治疗后CRP仍持续增高.结论 KD患儿血清CRP是增高的,CRP可作为KD患儿的一个诊断指标.动态观察CRP水平有助于对KD患儿并发冠脉损伤及静脉丙球无反应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制定KD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40例KD患儿,回顾性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经验,为治疗制定合适的方案。结果 40例KD患儿男性多于女性,所有患儿发热,18例患儿出现皮疹,眼结合膜充血14例,口腔黏膜弥漫充血12例,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15例,出现唇及口腔临床症状21例,出现手足临床症状23例;实验组检查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是否加快,是诊断川崎病的重要指标;所有患者均采取口服阿司匹林、注射丙种球蛋白,多数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皮疹等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小儿川崎病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检测某些细胞因子能够辅助诊断该疾患,早期应用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可控制患儿症状,减少其他并发症危害。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早期诊断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丽君  郝淑青  刘玲  张东风 《河北医药》2005,27(11):841-84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并发症冠状动脉损害已成为儿童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并可能成为成人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病因,因此早期诊断成为有效治疗的关键.有作者将早期诊断界定为发病后5~7 d内.本文总结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KD患儿46例,探讨K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4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KD好发于〈5岁的儿童,男孩多发,误诊20例(41.7%)。48例患儿均临床治愈,无1例死亡。结论KD早期误诊率高,对不明原因发热〉5d,且伴有KD主要临床表现的患儿,应警惕KD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KD病的23例患儿分别测定其急性期及恢复早期血小板数(PLT)、CRP、IgG、IgA、IgM水平,并在急性期通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结果:KD患儿在急性发病时血清CRP、IgG、IgM和PLT水平明显升高,恢复后CRP、IgG、IgM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PLT在恢复早期较急性期升高更显著;伴有冠状动脉损伤的川崎病患儿血清CRP、IgG、和IgM水平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而冠状动脉异常患儿与无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CRP、IgG和IgM、PLT计数变化对KD诊断有非常重要意义。可否以血小板计数变化程度来判断病情恢复程度和预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增高,尤其是不完全KD发病有增加趋势.本文对我院不完全KD 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其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由各种化脓性致病细菌引起的脑膜炎性疾病,也可侵犯脑实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本病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多见于学龄前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是导致儿童时期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病因.临床上对本病早期准确的诊疗,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故临床医生除应熟练掌握本病的治疗外,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更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C反应蛋白(CRP)及血白细胞计数(WBC)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会出现明显增高,但在有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及非感染性疾病中也会出现增高.近年来,血清降钙素原(PCT)逐渐被临床医生广泛应用于检测细菌感染性疾病,PCT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当细菌感染机体,特别是重症感染时,在早期PCT就可以明显增高,而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时其增高不明显,甚至正常.有学者研究认为,PCT对区分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性疾病具有鉴别意义[1].本研究通过检测住院患儿血清中的PCT、CRP及WBC,评价上述3项指标在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并细菌感染性疾病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诊治及转归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住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KD患儿共299例符合纳入标准,按照入院后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分为无感染组(150例)及感染组(149例),统计分析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热程、冠状动脉瘤、血液及生化指标等。结果:两组患儿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6,P<0.05),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使用前热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9,P<0.05);两组患儿不完全川崎病百分比、冠状动脉瘤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3,P<0.05);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比较,感染组患儿WBC计数明显较高(t=2.663,P<0.05)、CRP明显升高(t=2.059,P<0.05)、无菌性脓尿比例明显升高(χ2=33.173,P<0.05),两组间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N末端前体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患儿中存在部分合并细菌感染灶,婴幼儿较多见,细菌感染可能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发生率相关,但对KD患儿冠状动脉瘤发生率无明显影响。对于这部分患儿,在大剂量IVIG治疗同时,亦应早期给予足疗程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8.
发热性疾病是小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何早期区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判断致病的病原体,是儿科医生关注的重点,传统的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虽有参考价值,但无特异性,特别是小儿病原学检测的滞后和确定的困难,临床上常常不能区分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导致抗生素的过度应用.降钙素原(PCT)在细菌感染时的高选择性已经被医学界高度关注,国外已经把它作为严重感染早期诊断的指标,本文通过对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及PCT的检测和综合分析,探讨其在病原学鉴别中的意义,同时为抗生素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世芬  江春容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472-2473
川崎病(KD)病因不明,诊断缺乏特异性,本组分析100例KD患儿临床特点,以期发现对早期诊断和确诊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以免疫系统活化和血管内皮系统广泛损害为特征。我们通过观察32例KD患儿在急性期、恢复早期血小板各项参数的变化情况,以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