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血脂(TC)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的影响。方法 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10 mg/次,1次/d;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20 mg/次,1次/d,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减退,两组治疗前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显著,既可以起到良好的调脂作用,也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MT),缓解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和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104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10 mg/d,1次/d)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1.2∥次,3次/d)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TC、TG、LDL-C、H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LDL-C、HDL-C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出现明显的下降(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值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总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分、NIHSS评分、MR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治疗组治疗前后的IMT、颈动脉斑块积分、NIHSS评分、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和瑞舒伐他汀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脑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联合叶酸对社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叶酸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中膜内膜厚度(IMT)、复发率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HDL-C明显改善,hs-CRP、Hcy以及IMT明显降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叶酸对社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和Hcy水平,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患者动脉粥样斑块,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60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试验前测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检测CIMT和粥样硬化斑块。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贝尼地平4mg,每天1次;B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每晚1次,贝尼地平4mg,每天1次,控制血压及强化降脂。血压不达标者,加用氢氯噻嗪12.5~25mg,每天1次。治疗6个月后检测CIMT和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 2组均可降低CIMT和消退颈动脉斑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B组较A组CIMT降低和颈动脉斑块消退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后可显著降低CIMT,并可以明显消退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5.
华先平  杨勇  陈平英 《医药导报》2011,30(6):743-746
[摘要]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或单药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CAS患者214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72例,瑞舒伐他汀组71例,联合组71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正常者60例作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qd;瑞舒伐他汀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 qn,联合组口服瑞舒伐他汀 10 mg,qn,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qd。所有观察对象均低脂肪饮食,CAS患者共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颈动脉IMT、斑块数目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浓度。结果①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阿司匹林组血清hs CRP、MMP 9均明显降低(P<0.05);瑞舒伐他汀和联合组HDL C明显增高(P<0.05),TC、TG、LDL C、hs CRP、MMP 9、颈动脉斑块数目及IM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②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和联合组HDL C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TC、TG、LDL C、hs CRP、MMP 9、颈动脉斑块数目及IMT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或P<0.01);联合组hs CRP、MMP 9及颈动脉IMT均低于瑞舒伐他汀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均有抗CAS作用,瑞舒伐他汀优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能够发挥更显著的协同作用,机制与调脂、抗血小板及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 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40例和Ⅱ组40例,两组均常规综合治疗,Ⅰ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次,1次/d;Ⅱ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次,1次/d;两组均治疗24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脂、心功能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进行Crouse斑块积分,评价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和Ⅱ组治疗后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HDL-C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Ⅰ组TC、LDL-C明显低于Ⅱ组(均P<0.05);Ⅰ组和Ⅱ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MT、Crouse斑块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Ⅰ组hsCRP、Crouse斑块积分明显低于Ⅱ组(均P<0.05);Ⅰ组和Ⅱ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2,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能调节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稳定斑块改善临床预后,但瑞舒伐他汀作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并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3例(病例组)包括IMT正常组20例,IMT增厚组15例,颈动脉斑块组68例(稳定斑块36例,不稳定斑块32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80例为正常组.病例组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司匹林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疗程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ox-LDL、Lp-PLA2、hs-CRP及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变化.结果 (1)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病例组高于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高于IMT增厚组,IMT增厚组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中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2)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同时颈动脉IMT、斑块面积缩小(P<0.05),且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有关,并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降低患者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对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卫  卢理英  邹颖 《海峡药学》2012,24(5):204-20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调脂作用.方法 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 治疗组颈动脉IMT在12个月后缩小显著(P<0.05).血脂变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可以稳定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通过大样本研究拟对神经内科脑卒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强化降脂治疗改善脑卒中预后及降低复发率的研究.方法 将入选300例脑梗死合并存在不同程度颈部斑块者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100例.强化降脂组给予氟伐他汀80 mg/d+阿司匹林100 mg;常规剂量组给予氟伐他汀40 mg/d+阿司匹林100 mg;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观察:用药第4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血脂水平、颈内动脉斑块变化(CIMT)、斑块面积、用药24周中脑血管事件再发生率.结果 强化降脂组治疗后IMT(1.06±0.36) mm、斑块面积(8.09±0.47)mm3、用药24周中脑血管事件再发生率(12%)、血脂水平和常规剂量组治疗后IMT(1.19±0.39) mm、斑块面积(9.91±0.78)mm3、用药24周中脑血管事件再发生率(18%)、血脂水平后较阿司匹林组明显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IMF、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降脂组治疗后较常规剂量组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改善更明显(P<0.05),与另外两组比较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降脂治疗降血脂水平、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优于使用予氟伐他汀常规剂量及单纯抗血小板治疗,并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两组均行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方案,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每晚睡前口服,连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阿托伐他汀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阿托伐他汀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厚度和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斑块数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具有降脂、抗炎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和厚度,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  相似文献   

11.
黄胜立 《中国药房》2012,(36):3419-3420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住院患者100例,按数字随机法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脑梗死基础治疗上,口服瑞舒伐他汀;对照组在常规脑梗死基础治疗上口服辛伐他汀。6个月后评定患者的血脂变化,并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的甘油三酯(TG)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MT厚度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较辛伐他汀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发病2周之内的脑梗死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0.1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瑞舒伐他汀20mg/d。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C、TG、LDL—C低于治疗前,而HDL—C高于治疗前(P〈0.05);且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的颈动脉IMT平均值为(1.59±0.49)mm。治疗后为(1.63±0.43)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的颈动脉IMT平均值为(1.65±0.39)mm,治疗后为(1.09±0.29)mm,治疗后颈动脉IMT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瑞舒伐他汀具有降脂作用,可延缓和阻断粥样硬化的进展、稳定斑块、降低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查颈动脉B超有粥样硬化斑块(IMT≥1.2mm)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例。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照组不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及其他调脂治疗,并在患者出院后6,12个月复查颈动脉B超及血脂指标。结果干预组颈动脉动脉斑块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纽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纽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稳定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预防脑卒中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3月,对观察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8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观察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76.2%,以软斑、混合斑为主;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38.8%,以硬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准确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将66例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1d1次,每晚睡前服。对照组服用非诺贝特胶囊0.1g,每日3次。为期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下降,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升高(P〈0.01),IMT、斑块面积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好的药物,不但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能降低斑块面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观察辛伐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6例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辛伐他汀20mg/d口服治疗及饮食控制,观察时间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血脂降低水平同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明显的减少(P<0.05);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明显的变化。结论辛伐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钙对慢性肾病晚期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方法选取彩超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慢性肾脏病4~5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5 mg.d-1,B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d-1,C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 mg.d-1,三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肝功能(ALT)、肌酸激酶(CK)水平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粥样斑块数目、大小。结果三组治疗前血脂、hs-CRP水平及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TC、TG、LDL-C、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其中B组患者血脂及hs-CRP的变化水平较A、C组明显(P0.01);颈动脉中层厚度治疗后低于治疗前,但仅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斑块数目无明显改变,B组斑块治疗后较治疗前缩小,A、C组无明显变化。结论常规剂量的瑞舒伐他汀钙可通过调脂、抑制炎症反应等可能机制逆转慢性肾脏病晚期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高龄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方法 58例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给予口服瑞舒伐他汀钙10mg/次,1次/d,治疗1年,分别监测治疗前和治疗3、6、9个月及1年时总胆固醇(TC)含量、三酰甘油(TG)浓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的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推算颈动粥样硬化斑块的积分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时血清中TC、TG、LDL-C的浓度水平降低(P<0.05),血清中HDL-C的浓度水平增高(P<0.05);治疗6、9个月及1年时,TC、TG及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HDL-C水平显著增加(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IMT药物治疗1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脂的浓度,还能稳定及逐渐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1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75例患者选用辛伐他汀片进行治疗,观察组75例患者选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IMT、血脂、斑块面积变化,综合分析.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变化更加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患者的斑块面积,有效调节血脂,预防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