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和疝修补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重新认识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的特点,探讨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技术要点。方法:(1)对5具新鲜尸体进行腹股沟区解剖研究;(2)2005年6月-2006年5月行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共330例次(292例病人),2002年11月至2006年5月行腹腔镜下无钉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共240例次(211例病人),进行术中的观察及术后随访。结果:腹股沟区存在两层腹横筋膜,腹膜前间隙在两层腹横筋膜之间,补片即置于腹膜前间隙并覆盖肌耻骨孔。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平均手术时间43min,并发症率7.3%(24/330),复发率0.91%(3/330),平均住院时间1.7d。TEP平均手术时间57min,并发症发生率6.7%(16/240),无复发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8d。结论:从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学特点来看在肌耻骨孔后方用足够大的补片覆盖修补符合压力学原理,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膜前间隙的解剖学特点,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提供手术解剖依据。 方法 对我院3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LIHR时进行术中解剖观察及术后回顾分析手术视频,通过解剖学绘图描述LIHR手术入路、解剖层次及技术要点。 结果 腹膜前间隙由Retzius间隙和Bogros间隙组成,其间有间隔分开。腹横筋膜由深浅两层结构组成,腹膜与腹横筋膜的深层之间为无血管区域。 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深面增厚形成髂耻束,参与构成股管的内侧壁及腹股沟管的下壁,生殖股神经股支及股外侧皮神经在髂耻束下方通过。 结论 熟悉腹膜前间隙肌耻骨孔区域解剖标志点,是LIHR手术的前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腹腔镜技术对耻骨肌孔的空间分离解剖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TEP)中的意义。  方法 我院自2005年至2013年开展TEP手术272例,术中将腹膜外耻骨肌孔区域分为初始空间、耻骨空间、髂窝空间和髂血管空间4个空间,依次解剖分离4个空间,在空间内安全操作。  结果 术中寻求相应解剖标志分别界定4个空间,最终融合为一个大范围空间。所有病例均应用耻骨肌孔的空间分离解剖技术指导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8 min(28~60 min),术后住院时间5 d(3~8 d)。术后随访2~60个月,其中2例出现阴囊血肿经抽吸后治愈,无疝复发病例,无切口及补片感染,无慢性疼痛、睾丸萎缩、射精痛等并发症发生,无疝复发。  结论 耻骨肌孔的空间分离解剖技术可以缩短TEP手术的学习曲线,加深对其复杂的耻骨肌孔及其后方解剖结构的学习和理解,提高手术效率和手术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腹膜前疝修补术的解剖研究及术式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鹏  校宏兵 《解剖与临床》2008,13(5):374-376
经腹膜前间隙进行疝修补的方法统称腹膜前疝修补术(preperitoneal herniorrhaphy),属后入路修补手术(posterior approach repair),操作上不同于通常的前入路手术,不切开腹股沟管或游离精索,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利用髂耻束和耻骨梳韧带作修补或辅以补片无张力修补。近年来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显现其独特的优越性。现就其演变和进展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将空间细分的方法运用于耻骨肌孔后方腹膜外间隙手术空间建立的意义。方法自2001年以来开展536例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利用TEP电视腹腔镜的视觉效果以及CO2气压制造空间的作用在腹膜外间隙建立手术空间并将手术空间分成4部分,分别为第1、2、3、4空间。在"四空间"技术成熟之后将其应用于415例其它耻骨肌孔后方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中,如TAPP、IPOM、Kugel、开放TEP以及改良TAPP等手术。结果 "四空间"技术可使TEP手术操作连贯、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并发症和疝复发减少。另外的收获是:"四空间"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其它耻骨肌孔后方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使这些手术更加易于理解和进行。结论腹膜外间隙空间的建立与细分的方法可以:①缩短TEP手术的学习曲线;②加深对复杂的耻骨肌孔及其后方解剖结构的学习和理解;③促进TAPP、IPOM、Kugel、开放TEP以及改良TAPP等手术的开展;④有助于对疝复发部位和原因的研究;⑤帮助疝补片的材料和形态的改进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腹直肌后腹膜前置入人工补片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贲大刚  李仕青 《解剖与临床》2006,11(3):180-181,184
目的:探讨利用生物材料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的疗效.方法:经腹直肌后腹膜前置入人工补片手术修复腹壁巨大切口疝16例,其中初发切口疝12例,复发切口疝4例.结果:16例全部治愈,术后发生皮下积液3例.随访10个月~4a,无复发病例.结论:采用腹直肌后腹膜前置入人工补片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膜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47例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时观察前腹壁的解剖及术后对手术视频分析,描述手术径路及解剖层次。结果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在腹横筋膜及腹膜前筋膜之间操作,可解剖分离出无血管的平面,手术出血最少。壁平面与脏平面相互之间贯通需离断腹膜前筋膜。结论膜解剖指引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可让手术更加精细,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肩技术在前入路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解剖要点和操作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普外科自2012年1月—2016年12月应用颈肩技术进行的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解剖特点、术后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总结颈肩技术的解剖要点和操作技巧。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48±15)min;术中出血平均5 mL;术后1天下床活动。术后出现发热61例,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皮下或阴囊水肿19例,均自行吸收;慢性疼痛5例,经口服药物或局部封闭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6个月,无疝复发。结论 颈肩技术的解剖学要点在于“真疝囊颈”的辨别,通过提睾肌途径、精索途径及直疝途径等入路,快速建立起腹膜前间隙空间,能够使补片放置更可靠,减少副损伤,节省手术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利用腹横筋膜对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腹横筋膜及其类同物对传统的腹股沟斜疝(简称斜疝)修补术行以下改进:①在高位结扎疝囊前,预先缝置修补内环口之缝线,将凹间韧带与髂耻束缝在一起。②在内环口至耻骨结节间将腹横筋膜折叠缝合于髂耻束上,对93例斜疝患者的治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修补方法,能明显减少术后腹股沟斜疝复发的因素,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疾病,其外科手术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近二十年来随着腹股沟三角巨微解剖的深入研究,使腹股沟疝手术日趋完善。现代解剖学强调腹股沟三角的解剖学特点,提出手术应按解剖层次进行修补,认为疝修补应着重于腹横筋膜的加强和生理防卫功能的恢复,逐渐改进了不符合解剖层次和不利于生理功能的方法,产生了以Shouldice法为代表的术式。近十年来,随着高分子新材料的产生和发展,由于它具有组织相容好、柔韧、抗菌等优点,使无张力加强腹横筋膜成为  相似文献   

11.
腹股沟斜疝层次结构显示及其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临床腹股沟疝修补术和局部手术解剖学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形态学资料。方法连续逐层解剖显示斜疝标本腹股沟区局部层次并观察腹股沟管、疝囊及周围组织。结果腹股沟区各层结构分层、明显延续为阴囊壁各层次;除腹环明显外,未见典型的腹股沟管围成结构;由腹膜形成典型的疝囊;腹膜鞘突上段闭锁不完全形成疝囊后壁的鞘突腹膜前、后层。结论认识腹股沟斜疝后腹股沟区和腹股沟管解剖结构改变是临床腹股沟疝修补术和腹股沟管重建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腹膜后间隙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研究肾周腹膜后间隙的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方法:综合采用微创解剖、断层解剖、影像解剖和临床腹腔镜手术研究.包括断层标本1例;新鲜冰冻尸体手术解剖3例(左侧模拟腹腔镜左肾游离手术,右侧模拟开放肾游离手术);CT/MRI肾、肾上腺平扫十三维重建25例;腹腔镜手术55例.结果:肾前筋膜分3层,包括结肠融合筋膜、肾前融合筋膜和肾筋膜前叶.肾后筋膜分两层,包括侧锥筋膜和肾筋膜后叶.肾前、后筋膜光滑延续,形成肾筋膜间隙,其内容纳肾周脂肪、肾和肾盂输尿管鞘.肾盂输尿管鞘内容纳肾盂输尿管和肾盂输尿管周围脂肪.侧锥筋膜与腹横筋膜形成肾旁间隙,其内填充肾旁脂肪.肾前融合筋膜、腰肌筋膜和侧锥筋膜包绕形成肾周间隙,该间隙包括肾筋膜间隙及其上、下方的肾上腺间隙和生殖血管间隙.结肠系膜的脏腹膜和结肠融合筋膜形成结肠间隙.胰十二指肠前、后融合筋膜形成胰十二指肠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间隙为原生腹膜后间隙,胰十二指肠间隙和结肠间隙为次生腹膜后间隙.结论:肾前、后筋膜均为多层膜结构.腹膜后间隙借各层筋膜形成层叠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儿童股疝     
作者报导10例(11侧)股疝,仅1例误诊为腹股沟箝顿性斜疝(卵巢),并讨论股疝的局部解剖、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方式。股环周界:前为腹股沟韧带,后为耻骨肌及其筋膜,外为股静脉,内为融合在一起的腹横肌腱膜和腹横筋膜,后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人工补片治疗腹外疝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腹外疝用善释平片行无张力修补术.结果 下床时间明显缩短,切口一期愈合,术后无复发,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 人工补片腹外疝修补术具有符合生理解剖结构、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应用解剖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气管前筋膜及其周围间隙,为甲状腺癌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进行解剖以及术中甲状腺癌患者的气管前筋膜进行观察,观察气管前筋膜及气管前间隙的特点。结果气管前筋膜分为前后两层,两层筋膜之间是甲状腺峡部、脂肪、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最下动脉、胸腺,甲状腺下静脉等。前层筋膜与舌骨下肌筋膜之间存在一间隙,为舌骨下肌后间隙;后层筋膜与气管之间存在一个无血管的间隙,为气管前间隙,该间隙向下通向纵膈,向上经甲状腺峡部后方通向喉前,向两侧延伸至气管食管沟。结论气管前筋膜分为前后两层,分离显露甲状腺及气管前脂肪淋巴组织时应该保持气管前筋膜前层的完整性;气管前间隙是处理峡部和气管前淋巴结的外科层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壁组织瓣在中、大型中线切口疝修补术的解剖学基础及效果。 方法 (1)中线中、大型切口疝48例,年龄介于23~65岁,中型切口疝2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大型切口疝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采用腹直肌肌皮瓣修补;(2)与同期52例中、大型中线切口疝开放法肌后补片无张力修补术对照,年龄介于20~67岁,中型切口疝29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大型切口疝2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 结果 腹直肌肌皮瓣在腹部中线切口疝修补术与补片修补术相比:(1)在复发率上,其中在中型切口疝中,复发率分别为:7.1%和3.4%,P>0.05,在大型切口疝中分别为:15.0%和4.3%,P>0.05。(2)腹壁异物感及术后慢性疼痛,在中型切口疝观察组发生率分别为:0%和10.7%,对照组分别为:41.3%和95.7%,P分别<0.05;在大型切口疝中,对照组分别为:0%和30%,在对照组分别为:34.5%和47.8%,P分别<0.05。 结论 腹直肌肌皮瓣在中、大型中线切口疝修补效果与无张力修补术相当,但术后不适及并发症较补片法相比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合理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应该是高位游离结扎疝囊,按解剖层次进行修补,纠正病理解剖变化,争取恢复腹股沟区的正常生理解剖机能。内环是出口,腹横筋膜是第一道防线,腹横筋膜和内环的修复对防止疝的复发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手术的疗效,以及以疝囊为中心进行腹膜前游离并接受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美国巴德公司提供的定型产品内存弹力记忆环及定位袋的双层聚丙烯Kugel补片,以及北京天助畅运公司生产的善释腹膜前补片装置,对74例腹股沟疝患者进行以疝囊为中心腹膜前游离并行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 7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每例侧手术时间平均32 m in,术后6 h下床活动。患者术后无伤口感染、阴囊血肿,1例发生右侧阴囊积液,1例股疝大腿根部积液。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 d。术后随访1~48个月,未复发。结论该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手术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Kugel补片前入路腹膜前修补腹股沟疝效果.方法:总结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科行改良Kugel腹股沟疝修补术时,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Modified Kugel Hernia Patch(内存记忆弹力环的改良kugel补片)治疗31例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42±10)min,术后均未使用止痛剂,术后住院天数(6±3)d;伤口一期愈合,无伤口浆液肿及感染发生.术后均获1~25个月随访,平均13.2月,其中26例〉12个月,无复发.结论:改良Kugel腹股沟疝修补技术是针对于解决耻骨肌孔结构薄弱及缺损这一腹股沟疝发生的解剖学基础的腹股沟疝修补技术,是目前腹股沟疝治疗中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鲍恩武 《医学信息》2003,16(1):43-43
目的 在腹腔镜疝修补手术中 ,评估透明质酸作为生物再吸收膜保护合成补片的腹膜面对粘连形成的影响。方法 应用腹腔镜在 9只猪的腹壁两侧造成直径5 .0 cm的腹膜缺失 ,用肽夹固定聚丙补片修补腹膜缺失 ,一侧补片表面覆盖透明质酸膜 (治疗组 ) ,一侧补片表面不覆盖透明质酸膜 (对照组 ) ,术后 45 d,通过解剖和组织学形态比较双侧腹膜粘连的发生率和程度 (粘连程度分 0 - 4级。0级 ,无粘连 ;1级 ,膜状无血管性粘连 ;2级 ,血管性粘连 ;3级 ,索状纤维素样粘连 ;4级 ,广泛纤维素样粘连 )。结果 对照组 9例中 ,7例发生腹膜粘连 ,粘连程度 3 -4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