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94例中,男51例,女43例,年龄5~80岁,平均年龄45.6岁,72例(144侧)中119侧临床和(或)手术病理证实为鼻窦炎,22例(44侧)正常.均符合下述条件:除外鼻外伤、手术史、肿瘤及先天性畸形,检查原因为鼻塞、流涕、头痛和鼻出血,病史1个月~20年不等. 相似文献
2.
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的鼻窦CT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采用影像学方法评价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不合并鼻息肉)的疗效。方法慢性鼻窦炎患者24例(42侧),其中青少年患者11例(20侧),平均(x^-±s,下同)年龄(11.8±3.2)岁;成年患者13例(22侧),平均(36.7±11.0)岁。患者接受鼻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成年和青少年患者的药物剂量分别为256μg/d和128μg/d,平均疗程分别为(7.5±3.2)周和(7.0±3.4)周。采用Lund-Mackay评分方法,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鼻窦CT进行评分(Lund得分),同时记录患者主诉鼻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①治疗后,成年患者的平均Lund得分为6.5±7.5,显著低于治疗前(12.2±5.7,t=3.82,P〈0.01);青少年患者的平均Lund得分治疗后为2.6±3.7,显著低于治疗前(10.3±5.7,t=5.08,P〈0.01)。成年患者中5例(38%)达到影像学治愈标准,好转7例(54%),无效1例(8%);青少年患者中8例(73%)达到影像学治愈标准,好转3例(27%),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鼻用糖皮质激素对成年慢性前组筛窦炎治愈率最高(47%),对慢性后组筛窦炎治愈率最低(38%);药物对青少年慢性前、后组筛窦炎和慢性蝶窦炎的疗效优于成年患者。③成年患者的主观疗效与治疗前Lund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676.P〈0.05),即治疗前Lund得分越高,主观疗效越差。青少年患者的主观疗效,与治疗前Lund得分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鼻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治疗慢性鼻窦炎,部分患者可以达到影像学上的治愈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组织中嗜酸细胞(eosinophils,Eos)与鼻窦CT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55例CR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Friedman分期和Lund-Mackay评分以及病理组织学中Eos计数,将结果分为嗜酸细胞性CRS(eosinophilic CRS,ECRS)组与非嗜酸细胞性CRS(non-eosinophilic CRS,NECRS)组,对两组各分期的CT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判断两组的CT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分析CT评分结果和组织中Eos计数与Eos百分比(Eos%)的相关性。结果 ECRS与NECRS在CT总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Z =1.674,P <0.01),但在T1、T2、T3、T4不同分期中的CT评分均没有统计学差异(Z =1.011、0.892、0.612、0.280,P 均>0.01)。并且CT评分与组织中Eos计数及Eos%呈正相关(r 分别为0.216、0.223,P 均<0.01)。结论 ①组织中的Eos浸润是引起CRS患者CT表现总体差异的原因,但这个差异并不表现在各个分期中;②Eos计数或Eos%越多,CRS患者的CT评分越高,即CT图像表现的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钩突影像解剖学测量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鼻窦CT冠状位片钩突影像解剖学测量及其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方法 分析73例(146侧)经鼻窦CT检查者的资料,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CS2选择冠状位片观测钩突上端的附着部位、钩突高度、钩突角度,并对测量结果与鼻窦炎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将不同附着类型钩突的高度和角度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钩突上端附着部位有4种类型,分叉型(41.1%)、中鼻甲型(26.03%)、纸样板型(17.8%)和颅底型(14.38%).4种类型鼻窦炎患病率有显著差异.鼻窦炎组钩突高度及角度与鼻窦炎积分间显著相关.结论 钩突的解剖因素与慢性鼻窦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筛窦开放后中鼻甲外移开窗的临床及CT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显微手术筛窦开放后中鼻甲和筛内壁外移+开窗对嗅觉及鼻窦通气引流的影响。方法对24例(45侧)1990~1996年间手术病例作了平均(16.3±9.3)个月鼻内窥镜随访观察。43侧作了手术前后嗅阈检查对比,13例(24侧)作了术后CT复查,并与术前CT对比。作了3具尸头冠状位解剖,分析中鼻甲外移的解剖依据。结果尸头显示中鼻甲与筛泡及钩突尖端之间仅有(2.3±0.6)mm间距,筛窦全开放后,中鼻甲到眶纸板的间距可达(12.0±1.0)mm。临床观察鼻窦炎鼻息肉(海口标准)Ⅱ型Ⅱ期16例(31侧),痊愈27侧(87%),好转4侧(13%);Ⅲ型8例(14侧),痊愈4侧(29%),好转8侧(57%),无效4侧(14%)。嗅阈测试91%较术前好转,保持了术前较好的嗅觉水平。CT显示7侧(29%)全组鼻窦充气;15侧(63%)各窦充气较术前好转。结论适度的中鼻甲外移在有开窗时并不影响窦腔通气,且明显有利于嗅觉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 方法 分析450例患者的CT片,从中分出鼻窦炎组和对照组(无鼻窦炎组),对450例患者存在的鼻腔、鼻窦解剖异常, 如中鼻甲气化及反向歪曲、鼻丘气房、鼻中隔高位偏曲、Haller’s气房、钩突肥大及钩突移位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鼻腔、鼻窦解剖异常在鼻窦炎组与对照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腔、鼻窦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回顾性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与手术中所见比较,探讨其CT影像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参考作用。方法收集21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男17例,女4例;年龄15岁~50岁。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术前行鼻内镜检查、皮肤点刺变态反应皮试、总IgE及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涂片检查。手术中记录鼻窦和鼻腔病变且与CT影像对照。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涂片+培养。结果鼻内镜检查见所有病例鼻腔单发或多发半透明粉白色息肉,周围稀薄黄色或黏白色分泌物。9例11侧鼻腔可见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鼻窦CT扫描提示单侧鼻窦发病10例(10侧),双侧病变为11例(22侧);单侧或双侧病变全组鼻窦均受累;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3例4侧颅底骨质吸收,1例颅内侵犯。20例行鼻内镜手术,1例行双冠经路+鼻内镜手术。术中见17例窦腔有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黏蛋白),4例窦腔为褐绿色泥样分泌物。随访6个月至7年,治愈14例,好转7例,其中3例术后2年再手术。结论鼻窦CT扫描显示鼻窦腔内片状毛玻璃样高密度影,可伴骨质吸收或侵袭性生长,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检查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视觉类比法(VAS)对75例CRS患者的全身不适感以及鼻塞、头昏或头痛、面部疼痛或胀满感、嗅觉障碍、鼻分泌物或后鼻漏5个单个症状进行评分;对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这两项客观检查结果分别采用Lund-Mackay法和Lanza—Kennedy法进行评分;分析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①Lund—Mackay CT评分和Lanza—Kennedy鼻内镜检查评分正相关(r=0.88,P〈0.01);②嗅觉障碍VAS评分与Lund—Mackay CT评分和Lanza—Kennedy鼻内镜检查评分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和0.53,均P〈0.01);鼻塞、头昏或头痛、面部疼痛或胀满、鼻分泌物或后鼻漏以及患者全身不适感症状VAS评分与Lund—Mackay CT评分和Lanza—Kennedy鼻内镜检查评分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5个单个症状VAS评分之和与Lund-Mackay CT评分正相关(r=0.26,P〈0.05),但与Lanza—Kennedy鼻内镜检查评分不相关(P〉0.05)。结论:CRS患者的主观症状同客观检查间无显著相关性,对CRS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治疗方式选择时必须结合主观症状和客观检查。 相似文献
9.
真菌球型鼻窦炎CT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真菌性鼻窦炎以真菌球型为多见,而临床上又以上颌窦发病最多。由于其在临床上,甚至在文献中也常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混淆,也易误诊为慢性鼻窦炎和鼻窦恶性肿瘤,且类型不同,其治疗也有差异,故正确分类诊断尤为重要。但本病术前窦腔取材病理检查较为困难,而CT影像检查相对易行,且能初步判断鼻窦病变的性质及较准确估计病变范围,故对术前诊断及手术方式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收集我院1998年6月~2005年6月40例临床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炎的临床资料,探讨其CT影像学特征,旨为诊断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儿童鼻窦炎性疾患的鼻窦CT影像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赛瑜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3(4):209-210
目的加深对儿童鼻窦炎性疾患鼻窦CT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对108例诊断为鼻窦炎的患儿进行CT扫描并进行分析. 结果儿童鼻窦炎多为上颌窦炎症,部分累及筛窦、额窦,全组鼻窦炎少见.急性鼻窦炎38例占35.2%,表现为上颌窦内高密度影,其中同时伴有筛窦炎症31例,额窦炎症9例,蝶窦炎症13例,上颌窦窦壁骨质吸收5例,腺样体肥大28例;慢性鼻窦炎56例占51.9%,表现为上颌窦内高密度影,其中同时伴息肉样鼻窦炎16例,黏膜下囊肿19例,鼻腔息肉6例,上颌窦窦壁骨质硬化增白3例,腺样体肥大41例;变态反应性鼻窦炎11例占10.2%,均表现为沿窦壁波浪状密度增高影;鼻窦正常发育变异患儿3例占2.8%. 结论儿童鼻窦炎性疾患治疗前做鼻窦CT检查能明确病变的性质,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判断预后有显著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145例鼻内窥镜手术中行中鼻甲重建术45例,术后随访5个月~3年,40例临床效果优良,重建后的中鼻甲恢复至正常形态。将手术方式分为Ⅰ、Ⅱ两型,介绍了手术方法,并对中鼻甲的生理学意义和手术适应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鼻窦炎与解剖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与解剖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5年5月至12月在
山东省立医院眼耳鼻喉医院住院的154例慢性鼻窦炎和2006年1月至9月在青岛
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的13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鼻窦CT和鼻内镜术中情况,分析与疾病相关的解剖变异,并与100例正常人比较,讨论其意义。结果 慢性鼻窦炎与中重度鼻中隔偏曲、钩突异常、中鼻甲异常、筛泡肥大、鼻丘过度发育、眶下气房均有相关关系。结论 解剖变异为鼻窦炎的发生提供了启动因素,其中最常见的解剖异常为鼻中隔偏曲。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鼻腔鼻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鼻腔鼻窦病变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健康志愿者10例及临床疑为鼻部病变者20例共56侧行鼻腔螺旋CT扫描后,经软件处理,进行多平面重建成像(MPR)和仿真内镜成像(CTVE),与鼻内镜检查和手术所见进行对比研究,利用Wilcoxon等级资料两样本秩和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螺旋CT MPR可从不同角度、各种层面、多方位地显示鼻腔、鼻窦及鼻咽部的解剖结构、病变部位和范围及气道、前中颅底的情况。CTVE可显示鼻腔正常解剖结构、病变位置和范围,与鼻内镜检查和手术所见类似,并可进入鼻内镜无法到达的腔道,如鼻窦内、狭窄的鼻道内以及梗阻病变的远端。结论: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鼻腔鼻窦解剖和病变的显示提供了一种无创、全新、经济、安全的影像学方法,能弥补常规CT和鼻内镜的不足,合理使用CTVE、MPR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同时与水平位CT相互结合,可以增加诊断信息量,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VE)显示中耳正常结构的方法,确立显示听骨链及其他中耳结构的位点和方法。方法:选择40例无耳科疾病的正常志愿者,采用德国西门子螺旋CT机Inner Ear扫描程序对正常志愿者进行轴位扫描,重建原始图像,用Fly—through软件经选择的A、B、C点入路进行CTVE成像研究。重点显示听骨链连接状态。结果:40例正常志愿者经选择的A、B、C点入路行CTVE中,锤骨、砧骨、鼓岬、面神经管水平段和外半规管隆凸显示率均为100%;圆窗、卵圆窗为90%、93%、98%,听小骨全貌为100%、95%、93%。结论:通过选择恰当的入路,CTVE在显示听小骨及其连接关系方面有相当优势。CTVE是断层影像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对鼻腔外侧壁即蝶腭孔进行重建观察,重建立体图像资料的数据与解剖标本数据进行对照,以验证三维成像测量数据的可靠性。方法:选用5具(10侧)固定后的成人尸颅进行位置、形状、大小及毗邻关系的观察与有关数据的测量。结果:多层螺旋CT成像的速度快.图像清晰,表面遮盖差异显示容积技术对鼻腔外侧壁即蝶腭孔的成像.表面结构清晰。多层螺旋CT成像的测量数据与解剖测量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可直接指导临床。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立体成像可以帮助手术定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术前高分辨率CT (high resolut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HRCT)个体化测量,利用颧弓根、棘孔与锤骨头三者的距离关系经颅中窝径路定位内耳道及面神经的可行性.方法18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颞骨标本,分为A组10耳,B组8耳,常规行HRCT扫描后进行测量.A组行颅中窝径路手术,比较各解剖实测值与CT测量值之间的关系,建立CT数据模型.B组行颅中窝径路手术时在CT测量值辅助下以颧弓根、棘孔及锤骨头为标志物寻找内耳道.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方法在各解剖结构测量结果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中锤骨头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距离的CT测量值与解剖实测值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HRCT辅助下行颅中窝手术时,B组利用颧弓根到锤骨头及棘孔到锤骨头的CT测量距离指导手术,在1.5~3.7 mm范围内均可正确定位锤骨头;8耳中除1耳其内耳道-锤骨头连线与颧弓根-锤骨头参考线夹角为15°,余7耳颧弓根、锤骨头、内耳道均位于一条直线上.结论 颞骨HRCT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锤骨头与颧弓根、棘孔、内耳道等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关系.在行颅中窝手术时,可以借助HRCT通过颧弓根及棘孔来定位锤骨头,进而在其他解剖标志点不清时利用锤骨头安全地定位内耳道. 相似文献
17.
鼻丘及其邻近结构CT观察及其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了深入开展鼻内窥镜下额窦手术和鼻腔泪囊造口术等,观察鼻丘形态及其邻近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鼻窦连续冠状和矢状位扫描,观察100例患者(包括鼻中隔偏曲30例,慢性鼻炎40例,慢性鼻窦炎30例),其中成人80例,儿童20例。结果①绝大多数病例(99%)有鼻丘气房,儿童(9~16岁)鼻丘发育与成人相比无差异性;②鼻丘形态变化很大,但与中鼻甲前端、筛泡和鼻泪管的关系是恒定的;③鼻丘向上气化程度与额窦发育关系密切,鼻中隔偏曲对其发育无明显影响;④前组鼻窦的广泛炎症易波及鼻丘,并可出现鼻丘骨质增厚。结论鼻丘为鼻内额窦手术和鼻腔泪囊造口术的进路,可借助鼻窦CT进行术前设计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与球型鼻甲泡的关系。方法:分析972例患者的鼻窦冠状位CT片,观察鼻中隔偏曲和球型鼻甲泡的发生率,并把鼻中隔偏曲分为高位偏血和低位偏曲,测量鼻中隔偏曲角度(SDA)和球型鼻甲泡的横径,探讨鼻中隔偏曲与球型鼻甲泡的关系。结果:18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17.03%,790例无鼻中隔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14.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高位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33.33%,122例低位偏曲患者的球型鼻甲泡发生率为9.02%,2组间球型鼻甲泡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20例高位偏曲伴球型鼻甲泡组SDA平均值为14.55°±3.61°,偏曲凹侧球型鼻甲泡横径均值为(5.93±1.88)mm,两者之间无相关性(P〉0.05)。11例低位偏曲伴球型鼻甲泡组SDA平均值为13.36°±2.42°,偏曲凹侧球型鼻甲泡横径均值为(4.86±1.40)mm,两者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鼻中隔高位偏曲与球型鼻甲泡的发生有关,尤其是凹侧易出现球型鼻甲泡。球型鼻甲泡大小并不随SDA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