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鼓室置管术加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将保守治疗无效的75例(96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51耳),行鼓室置管术加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照组36例(45耳),单纯行鼓室置管术。结果治疗组患儿术后咽鼓管功能、鼓膜形态、中耳积液吸收。鼓室压图峰压值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鼓室置管术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切除术治疗儿童SOM有较好的疗效,并且避免了传统的腺样体刮除术的缺点。  相似文献   

2.
分泌性中耳炎是引起听力下降常见原因之一,临床出现耳闷、耳鸣、听力障碍或鼓室积液。其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了,治疗的关键是改善咽鼓管功能,促进中耳积液排除。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其发病原因大多是腺样体肥大。1999年2月~2005年5月我科采用腺样体刮除术+鼓膜置管术治疗38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合并腺样体肥大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儿童腺样体肥大并发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引起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的原因、程度及手术疗效。方法对100例腺样体肥大患儿行听力检查,将其中56例(70耳)并发SOM患儿行腺样体刮除术,作为手术组,观察其疗效;其余无并发SOM者设为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病情变化。结果90天后复查听力,手术组治愈48例(S6耳),治愈率80%;对照组有8例(14耳)并发SOM。结论腺样体肥大儿童应定期行听力测试,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外科治疗方法对分泌性中耳炎合并腺样体肥大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06例(172耳)合并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史、听力受损程度分为3组,其中A组20例(37耳)行单纯内镜下腺样体刮除术,B组25例(42耳)行内镜下腺样体刮除+鼓膜切开鼓室冲洗术,C组61例(93耳)行内镜下腺样体刮除+鼓膜切开鼓室冲洗+鼓膜置管术。比较三组术前及术后2周、1月、3月的纯音听阈和/或声导抗检查结果,分析各组术后疗效。由于A组患者术前平均听阈正常,因此主要以声导抗检查结果评价该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A组和B组患者的咽鼓管功能均有好转,但是在同一时间节点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B组、C组患者在术后的平均听阈均较术前明显降低,B组患者在术后3月平均听阈恢复正常水平,但是,C组患者在术后1月平均听阈已恢复正常水平。并且,术后1月时C组患者的平均听阈明显优于B组患者(P<0.05)。虽然C组患者比A组、B组患者接受了更多手术方式治疗,但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没有增加。结论对分泌性中耳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患者根据病史及听力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内镜下腺样体刮除、鼓膜切开及鼓室冲洗并鼓膜置管术虽然增加了更多的手术治疗,但是并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可以保证较久的治疗效果,对于筛选后的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可以影响儿童的智力及语言发育。鼓膜切开置管加腺样体切除是治疗儿童SOM有效手段,本文分析因腺样体肥大并发SOM患儿,经药物治疗无效而进一步在我院行鼓膜切开置管加腺样体切除的综合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6.
鼓室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鼓室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科1997年~2001年经鼓室置管治疗的45例(78耳)儿童SOM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随访1-2年,85%耳(35例,66耳)听力明显改善,鼓室导抗图恢复成A型。结论 积极改善咽鼓管功能并适当延长留管时间,防止过早脱管对提高儿童SOM的治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外科手术干预的方式和效果。方法对96例(118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术,部分合并扁桃体肥大的患儿行扁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96例患儿中行鼓室置管术35例,腺样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术49例,腺样体切除加扁桃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术12例;术前平均听阈为(42±5)dB,术后1周为(34±4)dB,与术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12.12,P<0.05);术后1个月为(22±2)dB,与术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15.27,P<0.01);术后听力明显改善,鼻塞、夜间张口呼吸和打鼾症状明显缓解。结论对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进行个体化的手术治疗,腺样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术是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基本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腺样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对36例经保守治疗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术前施行了耳部检查、鼻咽侧位片与鼻内窥镜检查,确定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然后施行腺样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术,手术后跟踪随访.结果术后经过6个月~3年余的随访,26例在1~6个月听力恢复正常,声阻抗检查鼓室压力在40~80之间;6例听力基本正常,只是某些频率下降了10~20dB;4例遗留轻度的气导听力下降.鼻咽侧位片显示已无肥大腺样体,部分患者鼻咽镜检查示咽鼓管咽口的压迫已经解除.结论腺样体肥大压迫或接近咽鼓管咽口是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鼻内窥镜检查是确定二者是否有关的有效方法.鼓室置管可较快地提高听力,腺样体切除则可防止中耳炎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分泌性中耳炎(SOM)疗效水平的方法。方法:120例(202耳)小儿SOM均行鼓膜置管术。对有腺样体及扁桃体肥大患儿同时行腺样体作和(或)扁桃体切除术,有鼻窦炎者行抗炎引流治疗。结果:120例患儿术后随访6-12个月,106例听力明显改善(占88.3%),纯音听阈声导抗检查基本恢复正常疗效。结论:对小儿SOM及时行置管等综合治疗,可以获得显著。  相似文献   

10.
鼓室置管术及相关处理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提高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 (SOM)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 80例 (144耳 )小儿 SOM均行鼓室置硅胶管术 ,其中 30例同时行增殖体刮除和 (或 )扁桃体摘除术、10例行腭裂修复术、2 0例鼻窦炎患者行抗炎引流治疗。结果 :80例患儿随访 0 .5~ 1年 ,83%耳 (6 5例 12 0耳 )听力明显改善 ,纯音听阈 ,声导抗检查恢复正常。结论 :对 SOM的患儿应及时进行综合性治疗 ,方可改善听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的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6 256例住院手术治疗的腺样体肥大儿童进行纤维鼻咽镜或鼻内镜及声导抗检查,对声导抗结果异常的患儿行纯音测听或ABR检查,统计分析不同年龄、不同腺样体肥大程度及不同病程患儿SOM的发生率。结果 6 25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中合并SOM者2 702例(43.19%,2 702/6 256),而病史中有明确听力减退主诉者仅654例(10.45%,654/6 256);3~5岁年龄段SOM的发生率最高,为69.76%(1 119/1 604),随年龄增长,SOM发生率逐渐下降;Ⅲ°腺样体肥大患儿中SOM发生率为61.73%(1 639/2 655),显著高于Ⅰ度(21.11%,163/772)、Ⅱ度(31.81%,900/2 829)腺样体肥大患儿(P<0.05);不同病程腺样体肥大患儿中SOM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腺样体肥大患儿SOM发生率为43.19%,低龄和腺样体肥大程度是腺样体肥大患儿并发SOM的影响因素,而病程对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腺样体切除术在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腺样体切除术对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评定。方法随机将48例(84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分为甲乙两组。甲组25例(40耳)单纯行鼓室置管术,术后应用药物治疗。乙组23例(44耳)行鼓室置管术的同时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结果随访3周,甲组治愈17例(70%),好转2例(10%),无效6例(20%)。乙组治愈21例(90%),好转1例(5%),无效1例(5%)。结论对合并有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同时切除肥大的腺样体能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3.
分泌性中耳炎( 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引起儿童听力损失的常见病,可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关于儿童SOM发病机理研究较多,而被公认的主要致病原因是腺样体肥大[1].腺样体切除术已逐渐成为治疗SOM的常规手术[2].我科采用低温等离子刀切除腺样体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及分泌性中耳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腺样体免疫状况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腺样体免疫状况与分泌性中耳炎(SOM)的相关性。方法:采用VltrasentitiveTM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反复发作的SOM伴腺样体增生者46例(反复发作组)及发作次数≤3次者30例(对照组)腺样体组织中CD45Ro、CD20、PCNA及BCL2的表达。结果:反复发作组腺样体组织中CD45Ro、CD20、PCNA及BCL2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反复发作的SOM患儿腺样体中淋巴细胞活性增高,处于增殖期细胞增多,致使腺样体增生、肥大,同时局部免疫增强,加重了SOM。因此,对于SOM患儿应及早行腺样体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腺样体免疫状况与分泌性中耳炎(SOM)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2例并发SOM患儿(中耳炎发作4~9次)及30例无SOM(单纯腺样体肥大)患儿腺样体组织中PCNA、BCL-2、CD4+、CD8+阳性细胞数及CD4+/CD8+.结果:伴SOM组PCNA、BCL-2、CD4+、CD8+表达阳性细胞数及CD4+/CD8+分别为30.85±1.73,21.27±1.25,41.90±9.07,20.45±7.08和2.10±0.17,不伴SOM组分别为25.25±1.75,14.05±1.02,16.30±8.21,11.15±5.71和1.39±0.15,伴SOM组显著高于不伴SOM组(P<0.01),其中CD4+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CD8+阳性细胞数.结论:SOM患儿腺样体中T淋巴细胞亚群活性增高,处于增殖期细胞增多,致使腺样体增生肥大,同时局部免疫增强,加重了SOM.腺样体肥大患儿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根据鼓室积液物理特性区别处理伴发于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6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手术的伴发于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按其鼓室积液物理特性进行区别处理.鼓室积液量多黏稠时,行鼓膜置管术;鼓室积液量少稀薄时,仅行鼓膜穿刺抽液.所有患者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结果 鼓膜置管组167例...  相似文献   

17.
作者于1981年对200例胶耳患儿随机选用最常见手术处理,并观察其短期疗效。100例双侧胶耳,年龄4~9岁。分两组:①为腺样体切除术组,②为非腺样体切除术组,各50例,每组中行鼓膜切开术十单侧鼓室置管及单纯鼓室置管各25例。两组病史、年龄近似。治疗前排除既往有扁桃体、腺样体、耳部手术史及患有感觉神经性聋等。术前行纯音测听、鼓室导抗曲线和耳显微镜检查鼓膜及中耳情况。术后经6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1例高位颈静脉球并发传导性聋的临床资料。方法:全身麻醉下行双侧鼓膜置管,扁桃 体切除及腺样体刮除术,置入鼓膜通气管。结果:术后右耳听力气骨导间距离缩小至10dBHL以内,搏动性耳 鸣消失。随访1年,鼓膜通气管位置良好。结论:高位颈静脉球并发传导性聋,主张避免盲目鼓室探查或鼓膜切 开术,不宜盲目鼓膜穿刺;如影像学检查提示鼓室内尚未被全部充满,可谨慎鼓膜造孔置鼓膜通气管以改善听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同期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听力变化、复发率及并发症等.方法 对80例(132耳)病史超过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4~12岁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为两组,A组42例(72耳)采用在耳内镜下同期行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B组38例(60耳)则仅在耳内镜下行鼓膜置管而不行腺样体切除术.结果 A、B组术后纯音听力均提高.A组术后中耳积液平均时间为(8.5±1.2)天,通气管脱落或取出后3个月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率为8.3%,并发中耳感染率为2.7%;B组积液时间为(10.3±1.4)天,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率为21.7%,中耳感染率为11,7%.结论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改善听力,能缩短中耳积液时间,减少复发率及继发中耳感染的发生率.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伴有腺样体肥大的患者施行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是最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病因的关系,提高对两者关联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对有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小儿鼾症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住院儿童742例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42例中有173例SOM,SOM中伴腺样体肥大的有65例,而腺样体肥大(包括伴有SOM)有570例,腺样体肥大中发生SOM的机率为11.40%。结论单纯腺样体肥大不是引起SOM的主要因素,儿童SOM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