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霉菌性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霉菌性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鉴别诊断.方法:对52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霉菌性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患者的影像学、临床及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霉菌性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CT表现的差异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1)病变范围:霉茵性鼻窦炎受累情况以单窭病变为主,66.7%的病例病变累及单侧上颌窦;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多为双侧多鼻窦受累.79.4%病例病变累及双侧多个鼻窦.(2)病变密度: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窦腔黏膜增厚、软组织团块影的密度均匀、无钙化灶;78.9%的霉菌性鼻窦炎的窦腔病变中有条带状、斑点状或团块状的高密度钙化影.(3)窦壁骨质的受累状况:化脓性鼻寞炎病例中未见窦腔骨质破坏;而霉菌性鼻窦炎病例中,44.4%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和破坏,位于上颌窦内侧壁.结论:CT扫描对霉菌性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曹林德  彭俊玲  唐勇 《华西医学》2009,(6):1492-1493
目的:探讨CT、MRI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霉菌性鼻窦炎CT、MRI表现。结果: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①90.6%的病变内有高密度钙化影。大多呈斑点状,位于窦腔中央,与窦壁无关。②50.0%的窦壁存在骨质破坏,常见于上颌窦内侧壁,其特点是伴有窦壁骨质增生。霉菌性鼻窦炎的MRI表现为上颌窦病变中央大部分呈T1、T2低信号。结论:霉菌性鼻窦炎有较特征性的CT、MRI表现,CT对病灶内钙化显示较MRI更明确,而且经济,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MRI在评估病变窦腔外受累及与肿瘤鉴别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霉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及其机制,指导对该病的CT影像学诊断。方法对22例霉菌性上颌窦炎的CT征象作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霉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单侧,偶见双侧上颌窦或伴多个鼻窦腔内软组织密度影,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软组织内可见斑点状、沙粒样、条索状和结节状高密度钙化影,窦壁多呈反应性增生,部分病例伴有鼻窦骨质受压、吸收破坏。结论病变呈软组织密度伴钙化影是霉菌性上颌窦炎的CT主要表现,是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内窥镜病理证实的66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密度增高,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45例,两侧上颌窦12例,一侧上颌窦、筛窦24例,上颌窦内可见点状、斑块状、线状钙化影50例,窦腔高密度影内可见气泡影25例,病变呈肿块状突入鼻腔13例,窦壁骨质硬化35例,窦壁骨质吸收破坏18例,但残存骨端伴有骨质硬化,以内侧壁破坏多见。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5例。结论:根据其CT表现可归纳如下特点:(1)病变多为单侧性;(2)病变部位以上颌窦为主;(3)窦腔密度增高,其内可见点状、斑块状、线状钙化影;(4)局限性骨质增生与破坏,破坏残端常伴有骨质硬化。其中以鼻窦病变内钙化影最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CT及临床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多为单侧性,对侧鼻窦正常;病变多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可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状,砂粒状、条状高密度钙化影;有鼻窦壁骨质破坏。结论 CT检查是诊断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窦霉菌感染的CT特征及临床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资料完整的14例霉菌性鼻窦炎的冠状位及轴位重建图像表现。结果:受累鼻窦腔内可见软组织肿块充填,病灶内密度不均,部分病灶内可见钙化,病灶内见气泡影,受累鼻窦骨质可见硬化、吸收及破坏。部分病例合并窦口鼻道复合体变窄、阻塞,并见多种变异。结论:鼻窦霉菌感染的主要特征是窦腔内软组织肿块,病灶内散在钙化及气泡影,窦壁骨质增厚或吸收。冠状位CT扫描能较好地显示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基于冠状位螺旋CT而做的轴位重建能更好地弥补冠状位扫描的不足,两者结合对功能性内镜手术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多发生于一侧,以上颌窦最多见,同时累及其他鼻窦;病变鼻窦内呈现软组织刚块影,内可见点状、结节状钙化;部分窦腔增大,骨壁破坏。结论:CT对诊断真菌性鼻窦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霉菌性上颌窦炎的CT影像特征及CT对霉菌性上颌窦炎诊断价值。方法21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均行CT检查。结果21例患者中,右侧上颌窦病变11例,左侧上颌窦病变10例。5例上颌窦内壁骨质破坏侵及同侧眼眶壁及筛窦,骨质破坏可见条状高密度影;7例上颌窦窦腔轻度缩小,伴上颌窦外侧壁增生骨壁增厚硬化;9例可见患侧上颌窦软组织呈膨胀性改变。伴鼻中隔及硬腭可见累及破坏。结论霉菌性上颌窦在CT影像中特征明显,病灶显示清晰。CT扫描能准确反映鼻窦霉菌感染的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19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收治的19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作鼻窦CT检查和鼻内镜检查,并行相应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侧鼻窦发病,其中病变单纯累及上颌窦者12例、单纯累及筛窦者2例、单纯累及蝶窦者1例,有3例同时累及上颌窦和筛窦,有1例同时累及上颌窦、筛窦和蝶窦。有15例(78.9%)窦腔软组织团块影中可见斑点状钙化灶,5例窦腔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和破坏。术后随访2年,有3例复发。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好发于上颌窦,多为单侧鼻窦发病,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霉茵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副鼻窦发病14例,双侧副鼻窦发病4例,病变主要在上颌窦14例,累及同侧筛窦9例、蝶窦3例、额窦3例,病变侵犯后鼻孔4例。霉茵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软组织阴影充填呈铸形改变,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使窭腔缩小。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窦腔缩小,窦腔密度不均增高及点状,条状钙化等特征,CT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鼻窦真菌球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鼻窦真菌球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68例鼻窦真菌球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发病部位:单个鼻窦发病60例(88.2 %),其中上颌窦最常见,占41例(60.3%),依次为蝶窦12例(17.6%),筛窦6例(8.8%),额窦1例(1.5%);CT表现:受累鼻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其中64例(94.1%)中央见点状、不规则细条状或云絮状高密度影,融合成团块状,代表菌丝,窦壁骨质有不同程度增生肥厚,35例(76.1%)上颌窦内壁见骨质吸收破坏;MRI表现:病变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相同),T2WI均呈极低信号,增强后均未见强化;病变周围黏膜明显增厚,T1WI多呈等信号,T2WI均表现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 CT是目前诊断鼻窦真菌球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MRI能够显示真菌球范围和帮助鉴别诊断,可作为一种补充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11例,其中曲菌病6例,毛菌病3例,隐球菌2例,回顾性分析它们的X线、CT表现。结果 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特点为:①单侧发病;②病变仅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③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CT值较高,45-85Hu,内可有小砂粒状、线团状钙化;④鼻窦局限性骨质破坏,可伴增生。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X线表现无特异性,而T则有一定特异性,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MRI特征征象,评估患者鼻窦累及范围,提高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术前诊断的精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4例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资料,重点观察其在MRI上的特征影像表现,结合手术记录评估病灶累及范围。结果①24例病例中,21例行CT扫描,24例均行MRI扫描;②病变单侧发生23例、双侧1例;③病变发生于单侧窦腔17例(单侧上颌窦16例、单侧蝶窦1例),同时发生多个窦腔7例(累及上颌窦、筛窦及额窦2例,累及蝶窦及筛窦2例,累及上颌窦及筛窦2例,累及双侧上颌窦及单侧筛窦1例);④21例CT检查病变窦腔内均充填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9例病灶内可见结节状、斑点状、絮状高密度钙化,2例未见钙化。21例中13例伴窦壁骨质硬化;12例伴窦腔扩大,其中9例伴部分骨质吸收、破坏;⑤MRI可见病灶多数位于窦腔中央(15/24),部分位于窦口区(6/24),少数同时累及窦腔和窦口(3/24),T1WI表现为稍低至稍高信号,T2WI均呈现特征性低信号,低信号范围大于CT钙化灶的范围;受累窦腔黏膜增厚,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增厚黏膜明显强化,病灶边界显示更加清晰。结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T2WI呈现特征性低信号,范围大于CT所显示钙化灶范围,结合增强扫描MRI能更准确地判断病灶范围、邻近组织受累情况,有助于提高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术前诊断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霉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结果 多数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CT显示上颌窦内不均匀高密度影,其间可见斑点、斑块状钙化;骨质改变主要为上颌窦窦壁增厚、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或缺损。结论 CT能准确显示副鼻窦炎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归性分析2000年至2010年在我院诊治、有完整资料的2例霉菌性鼻窦炎,均行螺旋CT检查。结果:2例霉菌性鼻窦炎中,男女各1例,2例均为单侧上颌窦,年龄分别为31岁和61岁,病史2年至11年余。其特征性表现为2例均上颌窦窦腔充满较高密度、中央部斑片、棉絮状钙化,窦壁骨质未受侵袭,伴有狼疮性肾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结论:CT诊断和鉴别霉菌性鼻窦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CT特征及术中所见。结果 CT征象:病变的窦腔内为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其中17例病变窦腔内呈不规则点状或片状钙化影,5例上颌窦内壁骨质吸收破坏,上颌窦口扩大11例,上颌窦骨壁增生硬化16例。CT诊断鼻窦炎27例,其中真菌性鼻窦炎23例,上颌窦占位性病变3例。结论 窦腔内散在点状、片状钙化的软组织充填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CT在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656-5657
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疑似鼻窦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2年6月~2014年10月,58例疑似鼻窦病变的患者均接受放射CT扫描检查,将58例疑似鼻窦病变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放射CT检查鼻窦病变者的诊断效果及鼻窦病变的CT表现。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鼻窦病变的患者为46例,经放射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漏诊6例,CT诊断鼻窦病变的敏感度为86.96%,特异度为58.33%,准确性为81.03%,误诊率为41.67%,漏诊率为13.04%,阳性预测值为88.89%,阴性预测值为53.85%;鼻窦病变的CT表现主要为囊性肿块、窦腔浑浊、黏膜增厚、窦壁骨质破坏、软组织高密度影,可见液平面等。使用CT诊断鼻窦病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临床效果显著,且鼻窦病变在CT扫描中的表现较为典型,CT诊断可作为诊断鼻窦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其中病变累及单侧上颌窦者17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者5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鼻腔者3例,累及双侧上颌窦者3例。【结果】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软组织影充填22例,病灶内斑点、条片样钙化26例,窦腔骨壁增厚20例,窦腔缩小16例,骨壁破坏5例。病理表现为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组织中有较多炎性渗出物、坏死物及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细胞浸润,可见茵丝、孢子。【结论】病变内钙化影的出现是本病的主要CT表现,是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及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真菌性鼻窦炎的X光片、CT表现。结果10例中,单侧上颌窦受累8例,1例为双侧病变,1例为先单侧后双侧。8例表现为窦腔内软组织增生影,其中5例在增生影内见斑片状或沙粒状钙化。4例见部分窦壁破坏、吸收,4例增生影内见空气影。结论该病具有较特征的CT表现,大多数病人可明确诊断。CT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 CT 扫描显示骨质破坏对鼻和副鼻窦病变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软组织窗和骨窗观察150例 CT 扫描的鼻和副鼻窦病变,30例有骨质破坏,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结果:30例 CT 检查显示鼻和副鼻窦病变骨质破坏中有17例炎性病变,良性肿瘤9例,恶性肿瘤4例,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结论:1.CT 检查用骨窗观察可准确显示鼻和副鼻窦骨质改变部位及程度。2.炎性病变与肿瘤骨质破坏部位在上颌窦内侧壁时要注意观察鼻腔和窦腔软组织密度情况并进行鉴别。3.恶性肿瘤病变区软组织影膨胀性生长侵犯周围结构,骨质破坏范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