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中性粒细胞凋亡与炎症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垂亮  李玉娟  招伟贤 《广东医学》2002,23(11):1218-1220
细胞凋亡 (apoptosis)是一普遍生命现象 ,在正常生理和疾病病理过程中普遍存在。近期的研究表明 ,中性粒细胞 (PMN)凋亡障碍并导致炎症反应持续发展和加剧是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因此 ,在炎症控制与治疗中 ,明确中性粒细胞凋亡在全身性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十分必要。1 细胞凋亡基本概念细胞死亡的模式主要有坏死和凋亡两种 ,后者是由基因控制的有序性细胞自主死亡方式。细胞凋亡是一个发生发展较快的动态过程 ,从凋亡小体形成到吞噬、降解过程的完成 ,需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依细…  相似文献   

2.
郝建  何先弟 《医学综述》2014,(10):1753-1755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内一种特殊的白细胞,它是机体抵御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等入侵因子的第一道防线。临床上的过度失控性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异常导致的数量和功能上的改变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凋亡维持中性粒细胞数量上的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中性粒细胞凋亡在多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受多基因调控、众多细胞因子参与、多条途径独立或交联而调控。  相似文献   

3.
人参皂甙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CS)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分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个部分。体现人实验:给大鼠CS预处理3天后进行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的5复制,1天后处死动物,分别测定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体外实验;创伤失血性休克后1天处死动物,分离、纯化淋巴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观察CS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一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创伤人血性休克1天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IL-2活性、IL-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胰岛素对离体危重创伤患者中件粒细胞凋亡的研究,探讨胰岛素影响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择危重病患者20例.采取外周静脉血并分离中性粒细胞.RPMl1640培养基培养,分为胰岛素干预组和非胰岛素干预组,每例分离的中性粒细胞平均分为6等份.将中性粒细胞置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孵育3、6、12、18、24、36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结果 体外条件下中性粒细胞与胰岛素共同培养3、6、12、18、24、36 h后其凋亡率升高(P<0.05).结论 与非胰岛素干预组比较,胰岛素能显著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6.
7.
<正>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因创伤而导致机体的有效循环灌流不足、细胞缺氧,从而引起全身各重要脏器功能出现代谢紊乱的危急临床综合征,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我科自2000年至2002年共收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38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男37例,女1例。年龄35~48岁,受伤时间最短的半小时,最长的3h。入院时血压均偏低,有的甚至测不到血压。本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痊愈出院36例,死亡2例。2 急救处理2.1 紧急控制出血量 首先,控制出血量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处理的紧急措施,一般用敷料加压包扎并配合医师清创缝合止血。对于有骨折的病人还须用夹板固定。2.2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以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为共同特征。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予以扩容,另一条则可及时输入血管活性药物及止血药。  相似文献   

8.
9.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病情重、变化快,所以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合理分工以及熟练、准确的操作是取得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一年多来年共抢救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20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全身降温和局部降温状态下,肠组织促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探讨是否可以抑制肠组织炎症反应.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创伤失血性休克组,创伤失血性休克组又根据不同的体温干预措施分为常温组、浅低体温组、中低体温组和局部降温组,采用ELISA法测定肠组织匀浆上清液TNF-α、IL-6、IL-8和IL-10含量.结果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肠组织TNF-α、IL-6、IL-8和IL-10含量均显著升高;浅低体温组、中低体温组和局部降温组肠组织TNF-α、IL-6和IL-8含量低于常温组,中低体温组和局部降温组肠组织IL-10含量高于常温组.结论低体温和局部降温可抑制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肠组织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肺损伤时肺组织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和坏死的发生规律及其与肺损伤的关系。以及可能涉及的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50只,腹腔注射脂多糖(LPS,O55B5,3mg/kg)造成大鼠急性肺损伤,分为LPS注射后2h组、4h组、8h组,12h组及正常对照组。于预定时相取血及支气管灌洗液,密度梯度离心分离PMN,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坏死细胞比例及呼吸焊发功能,同时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肺通透指数,肿瘤坯 煞费苦心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β、IL-6含量和Ca^2 浓度。结果 ALI大鼠肺灌洗液中PMN凋亡,坏死比例的变化与外周血不同,主要表现为存活细胞比例增加,凋亡延迟,肺灌洗液中TNF、IL-1β、IL-6含量明显高于外周血,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肺灌洗液LDH明显升高,肺通透指数显著增加。结论 肺组织中高浓度的细胞因子和短暂升高的Ca^2 使游出的PMN的正常凋亡途径发生障碍,造成PMN持续处于激活状态及毒性内容物的持续释放,与肺组织损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凌进华  张牧城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631-1632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策略。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2月从入急诊科抢救室抢救到转专科病房或进手术室采取全面彻底控制出血措施为限的132例患者,随机分为平均动脉压(MAP)复苏目标为50~70 mm Hg是治疗组,MAP复苏目标为7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是对照组,比较两组病死率和存活病例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早期血压限制液体复苏的治疗组病死率低于早期血压非限制液体复苏的对照组(P<0.05)。存活病例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亦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注重比较了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多器官衰竭(MODS)两种并发症,两组AR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MODS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血压限制液体复苏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脑血流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时7.5%氯化钠高渗液对脑血液代谢及全身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全自血液动力学参数在伤后30min内,TBIHS1,TBIHS2,HS变化最显著,135min时HS恢复伤前水平,TBIHS1较TBIHS2快速复至伤前水平下限,TBIHS1,TBIHS2在伤后30min内其SjVO2均下TBIHS2增多。结论:颅脑损伤本身在造成全身血液动力学及血代谢改变。失血性休  相似文献   

14.
莫东 《黑龙江医学》2015,(4):379-381
目的:液体复苏在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监测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在我院确诊的8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并且在我院接受液体复苏治疗,将这8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的方法为液体复苏治疗,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等各项生命指标;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与试验组的基本相同,但对于患者采取常规的监测。结果试验组的抢救成功率(88.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61.90%),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PLT(266.8±92.7)s,Hb(94.3±21.2) g/L,PT(12.1±1.5)109/L的水平与对照组患者 PLT(234.1±90.2)s,Hb(82.1± 23.6) g/L,PT(15.3±2.0)109/L差异明显,其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液体复苏的治疗过程中各项指标的监测可对液体的种类以及输入量有指导意义,增加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体血洗涤回输是否加重休克病人术后炎症反应和增加术后感染。方法 40例肝、脾破裂和黄体破裂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其中T组术中采用自体血洗涤回输技术,C组作为对照组酌情输注异体血。检测两组患者围术期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体温变化趋势,并在术前、术后分别抽取动脉血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术后48h内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和百分率显著升高,并分别在术后1h(T组)和48h(C组)达峰值(P〈0.05);术后T组中性粒细胞显著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CRP均明显升高,分别于术后24h和48h达峰值;术后24hT组CPR明显高于C组,但48~72h后则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2天内腋温均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至术后3天均下降至正常水平。自体血回输前后采集的患者血样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失血性休克患者外科止血手术中采用自体血洗涤回输技术是安全的,并不增加术后炎症反应和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方法。方法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6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60例)采用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策略,即预防性机械通气、抗炎、抗水肿、改善微循环等。对照组(100例)按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MODS发生率低(21.7%,42.0%,χ2=5.31,P<0.05),病死率降低(18.3%,37%,χ2=4.24,P<0.05)。两组输血量相当(t=1.865,P>0.05),观察组输液量明显减少(t=2.546,P<0.05),阴离子间隙值恢复较快(t=2.618,P<0.05)。观察组最高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较低(11.3±2.9,18.6±3.2,t=2.924,P<0.05)。结论预防MODS可能是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1年3月~2014年1月我院急救中心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实施积极液体复苏进行救治,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以两组患者输液量、输血量、剩余碱(BE)值、血红蛋白(HBG)、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死亡率等为考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的救治,观察组在输液量、术前剩余碱值、PT及APTT值、死亡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观察组PLT值、HBG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可有效改善预后并降低伤者死亡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于宏杰 《中外医疗》2013,32(12):11-11,13
目的探讨研究合理的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急诊救治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该院自2011年1月开展合理液体复苏前后所收治的142例严重创伤并发生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临床表现及预后效果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死亡率29.6%,治疗组死亡率8.5%,所有死亡患者均为重度休克患者。结论应在常规急救方式的基础上合理开展液体复苏,同时注重水肿的防治,则能够有效地改善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朱炬 《医学综述》2012,18(12):1815-1817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常可发生一系列代谢紊乱,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胰岛素抵抗(IR)。创伤性脑损伤后发生严重的IR可使机体供能减少,高血糖持续存在,影响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颅脑损伤后IR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现对颅脑损伤后IR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失血休克2h,血中胰岛素、葡萄糖、乳酸和NPN升高,自由脂酸降低,这是典型的胰岛素拮抗现象。此外,血中糖皮质激素也显著升高。预先应用654-2后,虽未扩容救治、但升高的血糖回降一半左右,其余的代谢变化则完全消失;654-2对升高的胰岛素和糖皮质激素却无明显影响,只改变代谢变化而不影响调节激素的反应,说明胰岛素拮抗的发生是休克损伤了细胞所致。654-2可保护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使其对胰岛素反应正常,并继续动用远未耗竭的血氧解离代偿的储备,从而使各项代谢障碍消除或改善。以上结果表明,作者曾提出的失血休克的细胞并非无氧可用而是用氧障碍之说是可以成立的。我们根据以往的工作和文献复习,认为失血休克过程损伤细胞使其对胰岛素反应性降低的因素可能主要是肠源性内毒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