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2.
为解决骨盆不稳定性骨折固定难,易产生合并症的难题、结合骨盆的特征进行研究,设计出一种新型骨盆骨折固定器,经31例骨盆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观察,随访6个月-2年零6个月,治疗前后X线检查及临床疗效评定:优15例,良10例,可6例,认为该固定器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有加压、撑开、纠正旋转等多项功能结合于一体,是一种治疗骨盆不稳定性骨折比较新颖和理想的外固定器。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骨盆不稳定性骨折固定难,易产生合并症的难题、结合骨盆的特征进行研究,设计出一种新型骨盆骨折固定器,经31例骨盆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观察,随访6个月~2年零6个月,治疗前后X线检查及临床疗效评定优15例,良10例,可6例,认为该固定器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有加压、撑开、纠正旋转等多项功能结合于一体,是一种治疗骨盆不稳定性骨折比较新颖和理想的外固定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DCO)在严重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月应用DCO方法指导治疗的15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2003年1月~2006年1月未采用DCO方法指导治疗的15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作为对照。治疗组中5例骨盆骨折以外固定支架作为终极手术治疗,10例一期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待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后二期采用切开复位方法治疗。“开书状”骨盆前环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不稳定后环骨盆骨折采用骶髂螺钉、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内固定,骨盆前后环均有严重损伤的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微创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均一期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治疗组13例患者存活,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腹腔感染1例,股骨骨折骨不连1例,骨盆外固定支架钉道感染2例。对照组10例患者存活,5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失血性休克,其中2例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死于重度感染。结论将DCO应用于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有利于对患者进行迅速有效的、旨在抢救生命的整体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骨盆骨折合并胸腹脏器伤3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随着交通事故及工伤事故的日益增多,骨盆骨折的发病率逐年提升,占全身骨折总数的1%~3%.大多数稳定的骨盆骨折由低能量创伤所引起,如发生在由肌肉骤然用力收缩导致的撕脱骨折.不稳定骨盆骨折通常由于高能量外伤引起,如:交通伤、高处坠落伤等所致.这些创伤能够导致危及生命的出血或引起长期的疼痛及不同程度的残疾,而且常有较高比率的的腹、胸及头部的伴发伤.这些原因导致骨盆伤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1].下面就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1 骨盆骨折的治疗 骨盆骨折一般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稳定的骨盆骨折定义为生理条件下的力作用于骨盆上而无明显移位.不稳定骨盆骨折定义为垂直方向的不稳定,即后环骶髂复合关节及其两侧的骨折脱位和耻骨联合分离所造成的不稳定.根据Tile分类,对于稳定性骨折,通过卧床休息,限制负重等非手术治疗多可获得满意结果,而双向不稳定者目前在治疗上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8.
骨盆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骨盆骨折的防治水平和救治质量,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方法总结2001年6月~2006年11月收治的223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合并伤等情况。结果223例患者中,男137例,女86例,男女比例为1.59:1。年龄为3—93岁,20—39岁占57.4%。主要致伤原因:交通伤156例(70.0%),高处坠落伤48例(21.15%),重物砸伤11例(4.9%)。直接入院患者85例,转院患者138例。Tile分型:A型109例,B型53例,C型61例。89.7%的患者合并其它部位损伤,其中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下腹部及会阴器官损伤、肋骨骨折及肺挫伤、颅脑伤及颅骨骨折、脊柱损伤等为骨盆骨折的常见合并伤。收住于近20个科室,发生休克26例,骨盆手术31例,死亡3例。结论骨盆骨折以男性青壮年居多;绝大多数由高能量创伤所致,合并伤发生率极高,易发生休克。加强创伤救洽培训和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可减少骨盆骨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骨盆骨折救治的策略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智 《中国骨伤》2015,28(5):389-391
  相似文献   

10.
武学敏 《中国骨伤》1994,7(2):35-36
骨盆骨折合并膀胱破裂176例临床分析天津医院(300211)武学敏我院自1975年以来共收治各种类型骨盆骨折合并膀胱破裂176例,现对其诊治进行初步探讨。临床资料176例中男137例,女39例;年龄6~78岁,平均42岁;因车祸伤107例,地震塌方4...  相似文献   

11.
严重骨盆骨折的救治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目的报道严重骨盆骨折的治疗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早期诊断和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了1994年4月~2002年3月106例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骨盆骨折主要的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69例,占65.1%)及坠落伤(31例,占29.3%)。106例中,87例生存,19例死亡,死亡率为17.9%,其中10例死于出血性休克,4例死于严重脑外伤,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中骨盆骨折手术治疗32例,优良率达91.7%。结论严重骨盆骨折救治中院前急救十分重要,要及时处理严重合并伤,积极行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和优点. 方法 2002年4月至2008年7月根据Tile分型,分别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牵引+外固定支架固定、内固定+外支架同定三种方法对55例骨盆骨折进行复位固定,以达到骨折复位、骨盆环稳定的目的 . 结果 2例合并有胸腹部多发伤患者术后死亡,2例失访,51例获得平均11个月随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下地负重时间6~14周,平均11周.拆外固定支架时间8~14周,平均12周.按刘利民等关于骨盆骨折术后功能评定标准:优33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为88.2%.2例合并髋臼骨折者术后2年因髋关节骨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因骶髂关节骨关节炎行骶髂关节融合后症状消失;1例伴骶骨骨折患者术后2年出现骶神经损伤症状,CT检查示骶管内骨赘形成,行骶管探查骶赘切除后症状缓解.结论 对于Tile B1、B2型骨折单用外固定支架,C型骨折使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或牵引治疗,均可达到骨折复位、骨盆环稳定的作用;对多发伤患者,急诊行外固定治疗,可迅速稳定骨盆、减少出血,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徐荣明  李明 《中国骨伤》2008,21(11):807-809
随着骨科诊疗技术的进步,提高患者伤后生活质量的要求及微创手术观念的深入,对于骨盆环损伤要求更精确的诊断,更安全、科学的手术设计。只有诊断精确,治疗方案才能更符合个体化要求,手术适应证才能更确切地界定。  相似文献   

14.
旋转与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正>不稳定骨盆骨折常由高能量损伤所导致,非手术治疗效果常不满意,尤其骨盆后环不稳定,患者常遗留有疼痛跛行、患肢短缩畸形、骨盆畸形,影响生活质量。我们自2002年5月至2008年9月对63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取得了非常满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重建技术在骨盆环骨折中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螺旋CT二维多平面重建(MPR)、三维重建(3D)对骨盆环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有完整的X线DR(digital radiography)片、螺旋CT片影像资料的57例骨盆环骨折患者,根据Tile分类,本组病例A型38例,B型12例,C型7例。对A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对B、C型患者全部采取手术治疗,根据骨折移位情况,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或经皮行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术后3d~27个月内进行随访,利用螺旋CT检查进行术后疗效评估,对其术前术后的DR片、螺旋CT的3D、MPR的重建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7例骨盆环骨折患者中,5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的X线DR片诊断为可疑骨折,9例骨盆后环骨折X线DR片漏诊,3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X线DR片诊断为可疑骨折,3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X线DR片漏诊,后经螺旋CT检查予以修正。术后影像学评价优15例,良3例,差1例;临床评价优16例,良3例。结论:螺旋CT的MPR、3D的重建图像对骨盆环骨折的诊断、分型及临床治疗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薛政民 《中国骨伤》2002,15(1):27-28
多发伤骨折的诊治多年来是创伤外科的一大难题,如何减少多发伤骨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及时诊断与早期救治是治疗的关键,作者根据蔡汝宾提出的"24个部位法"[1],对我院1985年以来救治的335例多发伤骨折中就其资料完整,有随访结果的238例,从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情况讨论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91例,女性47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7岁,平均38.5岁.受伤原因:交通伤69例、坠落伤53例、压砸伤72例、机器伤29例、其它伤15例.致伤部位:最少2处,最多6处,平均每例3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获得随访的1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3例;年龄22~51岁,平均36.2岁.均采用髋臼上方外固定架固定前环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后环骨折的技术.按照Tile分型:B1型5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2例.合并直肠或膀胱损伤3例,血气胸、颅脑损伤3例,腰骶神经损伤2例,多发骨折8例. 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3~12个月(平均6.3个月)随访.手术时间40~120 min(平均70 min).支架保留时间6~16周(平均11周).骨盆骨折或脱位的愈合时间为12~19周(平均14周).骨折复位按照Tornetta评估标准:优7例,良4例,可1例.术后功能评定按Majeed评分标准:优6例,良4例,可2例.并发症包括2例早期负重行走时后方疼痛,经卧床休息延迟负重后缓解;6例有不同程度钉道感染,2例腰骶神经损伤患者3个月后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无严重医源性并发症和合并症发生. 结论髋臼上方置钉外同定支架技术可有效恢复骨盆前方稳定性,通过股骨牵引还可以达到对骶髂关节的加压.跨骶骨髂骨间锁定加压钢板对骨盆后方的固定有一定优势.两种技术结合应用,创伤较小、手术操作简单,能达到不稳定骨盆骨折微创治疗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8.
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multi-levelnoncontiguousspinalfractures,MNSF)的受伤机制、诊断与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至2002年1月手术治疗并得到随访的36例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ASIA分级、感觉运动评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例36MNSF患者共累及椎体78个节段,关键损伤部位骨折类型以爆裂骨折和骨折脱位为主。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病例(B、C级),术后ASIA分级分别提高1 ̄2,级感觉运动评分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完全性损伤病例(级)AASIA分级无改善,感觉运动评分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分别平均提高9.3分和11.3分。结论:MNSF具有损伤暴力大、致伤机制复杂、脊髓损伤严重、合并损伤多、易于漏诊或延误诊断等特点,治疗上应明确多节段骨折的关键部位及骨折的性质,并根据多节段脊柱骨折的类型选择相应的固定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his study aims to review the outcomes of haemodynamically unstable paediatric patients with pelvic fractures undergoing protocol intervention of retroperitoneal pelvic packing (RPP) with external fixation and angiography.

Methods

From 2004 to 2011, consecutive patients younger than 19 years treated in our centre for haemodynamically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From 2008, protocol intervention triad of external fixation, RPP, and angiography with embolization was implemented.

Results

Before 2008, only 2 boys with fall injuries received intervention. One received initial angiography showing extravasation near iliac bifurcation. Laparotomy proceeded without embolization for multiple visceral injuries, but he succumbed postoperatively. The other had persistent bleeding after external fixation but became stabilized after embolization. After 2008 protocol implementation, 5 youngsters received the triad of interventions for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Mean age was 15.4 yrs. The mean injury severity score was 42 (18–66) with 62.5% mean probability of survival (6.8–98.8%). The mean operating time for RPP was 23 mins (20–35 mins). One boy died of rapid exanguination intraoperatively. The other 4 youngsters recovered for rehabilitation.

Conclusion

Fall from heights is a major cause for severe pelvic injuries in our locality. RPP is a simple effective procedure to include in protocol intervention for pelvic fractures. This case series suggests it helps improve haemostasis and survival in unstable young patients, although larger cohorts will be necessary to validate this.  相似文献   

20.
骨盆骨折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张英泽  李明 《中国骨伤》2011,24(2):95-98
骨盆骨折属高能量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4.21%,男性多于女性,高发年龄为31~40岁;约5~20%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髂动脉的钝性损伤可达3.5%;骨盆后环骨折46%~64%合并神经根损伤。严重不稳定骨盆骨折可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出血处理不当,可继发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休克所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则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