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藏象之"象"含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字义演进轨迹入手,探析“象”之含义、藏象之“象”的概念与分类。指出藏象之“象”有多重含义,既指脏腑的具体形态,又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外之表现,同时具有取象思维之特点。认为藏象之“象”,可分为“形质之象”、“生理之象”、“病理之象”、“自然之象”四大类。  相似文献   

2.
“心象”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的原创思维方式.通过从发生学、学术内涵等方面对心象理论的诠释,总结认为“心象”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心学”.“心象”可以定义为存在呈现于“心”的显现形式,包括“意象”神象”“情象”“梦象”“空明之象”“本体之象”等形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对“数”的应用有数学之数和象数之数的区别。取象运数之数主要不是用来计锋.而是一种象征,它更多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质的而非最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的象。中医学较多地使用了象数思维方法。象数之数或鼹在或隐蔽地存在于中医学术体系的诸多方面,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不能将数学之数和象数之数相混淆.对二者的区别应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甚或是某种警觉。  相似文献   

4.
小儿多动症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儿童疾病,但因其症状表现多样,且常以精神、神志异常为主,导致辨证较为困难。文章从“象”的角度入手,以《黄帝内经》核心观念探究小儿多动症的临床诊疗。认为当从物象与气象两方面对小儿多动症之“象”进行考察,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活动量过多、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较差等几方面。将小儿多动症的核心病机总结为“风象、火象有余,土象、水象不足”,认为活动过多、情绪不稳为风、火有余之象;注意力差、精力分散为土、水不足之象;理解力差、沟通不利属心难“任物”之象。同时,结合临床经验提出相应的治法方药,为小儿多动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思维方法。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产生原理是极其复杂而难以认知的领域,古代医家在缺乏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当时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认识人的生理、病理,其中广泛涉及到房屋建筑知识。建筑之象是《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重要知识来源之一,试对其中的“门”“户”“窗”“牖”四象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传统中医思维方式指在“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运用“取类比象”方法去研究、思考人的生理现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等,并指导临床用药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取类比象”即对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的性质、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过程作一系统地观察、了解和总结,以此为依据,作为一种线索指导人们解释、解决与之相类似、相关联的各种事物现象,是一种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7.
名,可名,非常名——对瓣证论治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名,可名,非常名”深刻含义的理解,认为“脏”、“证”等均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基本概念,反映着人体内的某种关系,具有不可确定性。“瓣证论治”是分析并调整机体各种关系与状态的科学方法,即病证之象是人本内复杂关系整合后的整体外象,病机是象与证联系的思维桥梁,瓣证则包括对自我调控能力、体质、脏(腑)之偏属三方面的考察。瓣证论治的过程,是一个中医药治疗康复方法的应用,与病象、病机、病证不断谋合,并随其  相似文献   

8.
中医“象思维”的文化梳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象思维”是中医学最具代表性的思维方式之一,其形成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象”的语义扩展和思想演变与古人早期的“通天”实践紧密相连。随着西周末期人文理性的逐渐觉醒,“象”的涵义从宗教神学背景下的“龟象”、“易象”实现了向自然之“道象”、“气象”的理性超越,“象”最终获得了作为“气”的显露萌兆的变化状态的本质内涵,并受秦汉系统宇宙模式的规范而具有了系统类化的特点。“象”作为认知中介的符号模式,在整个演变过程中保持着特有的连续性。成熟于这一时期的中医学正是基于这些人文领域的思想成果才建立起以“象”为理论特点和思维特点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陈雷主任中医师谨遵《素问·示从容论》“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之言, 强调“理随象现、法随象立、方随象出、穴随象取、术随象施”的取象辨证观,将其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诊疗中,方法独特,疗效显著, 值得深入效法。  相似文献   

10.
在象思维的指导下,以自然法象、天地应象、神明之象认识脑的生理,描述脑沟壑纵横、错综复杂的结构,认为脑具有主持生命活动、支配精神意识、语言和感觉运动的功能。以天之六气、地之五行、邪正盛衰认识脑的病理,风邪犯脑、寒中于脑、暑扰神明、湿蒙清窍、燥邪伤神及火扰神昏是脑病外感因素中的主要原因。内伤因素中七情、饮食、劳逸等均可影响脏腑功能,产生瘀血、痰凝等病理产物而致脑病。以四诊之象辨病辨证,取象立意指导中医脑病治疗,法象药理规范临床用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色象、味象、声音之象、舌象、脉象等,判断内部脏腑气血的情况;将中药的形状、气味、颜色、生长环境及属性与天地自然之象相通,解释药物某种特性和功效。取象比类、见微知著、司外揣内等方法是中医辨病辨证体系中的核心,象思维可以更好地阐释脑的生理和病理,丰富脑病的诊断和防治理论。  相似文献   

11.
经络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它的理论体系与当代自然科学发展趋势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12.
《侍疾要语》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全面论述中医护理的专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护理学专著。《侍疾要语》为清代钱襄所著,现存三个版本。其学术渊源溯源《黄帝内经》,撷取各家。在学术思想上钱襄强调情志护理的作用,重视患者的生活护理,注重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对用药护理进行了规范。《侍疾要语》虽有不足之处,但仍是研究清以前中医护理学的良好范本,在中医护理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对现代中医护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象数是《周易》特有的一种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渗透很深.通过分别对“象”的形象性、概括性、融通性特点,及“数”的代表性、系统性、规律性特点的分析,进一步得出,以实为本,以象为喻,实象结合;以象为体,以数为用,象数结合的表征模式.这种象教思维的结合,对于深刻理解中医理论,认识疾病传变规律,正确辩证论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调研结合动态连续观察的方法,收集9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患者确诊时中医证候以及中医治疗后证候变化规律。[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确诊时以发热(70.41%)、咳嗽(57.14%)、胸闷(29.59%)、乏力(28.57%)、咽喉不适(28.57%)、气促(27.55%)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舌象多见淡红舌(46.94%)、红舌(31.63%)、胖大舌(13.27%)、齿痕舌(13.27%)等,苔质以厚腻苔(53.06%)、薄苔(34.69%)、薄腻苔(10.20%)为主,苔色多见白苔(52.04%)、黄苔(32.65%),脉象以濡脉(44.90%)、细脉(16.33%)、弦脉(15.31%)为主。聚类分析提示患者中脾虚湿阻证47例(47.96%)、湿郁化热证51例(52.04%)。经中医治疗后,舌象多见红舌(52.04%)、淡红舌(36.73%)、齿痕舌(18.37%),苔质以厚腻苔(45.92%)、薄苔(43.88%)为主,苔色多见白苔(68.37%)、黄苔(18.37%),脉象以濡脉(75.51%)居多。[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湿阻证及湿郁化热证两型为主。治疗后,患者舌脉变化提示湿热病邪得以去除,正气恢复。  相似文献   

15.
国医大师孙光荣在临证中对如何抓住“观其脉证”的重点深有研究,认为“观其脉证”是中医诊法的高度概括,是四诊合参获知的“主证”,并形成歌诀阐述其内涵:辨证元素记心中,四诊最重基本功;望诊本是第一诊,观其有否精气神;目鼻舌甲需仔细,闻问详参辨假真;脉探生死与逆顺,再参数据诊如神.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服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贫血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特点,研究其症状体征分布规律。方法通过病例回顾的方法,以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某课题病例资料为来源,对服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AIDS合并贫血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21例病例,其中气血两虚证(A组)80例,脾肾阳虚证(B组)41例。A组中频率较高的症状有头晕与心悸,B组频率较高的症状有腰酸、腰膝无力、腰痛;体征中面色萎黄在A组出现频率较高,颜面浮肿、手足不温在B组频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淡红舌、痿软舌、黄苔、厚苔在A组频率较高,淡白舌、白苔、薄苔、齿痕舌在B组频率较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脉、弱脉在A组出现频率较高,沉脉、迟脉在B组出现频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IDS合并贫血的患者中气血两虚证较脾肾阳虚证常见,中医四诊信息具有一定规律,需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7.
王治英  孟长海 《中医学报》2020,35(5):945-948
中医在形态学方面认识丰富,但随着西医在中国的普及以及中医词汇被翻译引用,导致中医在形态学方面的话语权基本丧失。在中医内部,对形态学认知又因藏象学说等影响而走向了哲学化,造成了中医在现代语言环境下交流被动,并处于模棱两可的境地,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新时代环境下构建中医形态学的思路有:①正确处理好中医经典形态学与现代解剖学的关系;②中医核心维护与中医发展空间阵地的拓展。但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中医理论内核与时代如何适应,是局限于中医内部还是有新的理论阐释;二是中医既往形态学基础该如何改造和利用,是废弃不用单用现代解剖学成果,还是有序改造继承发扬;三是中国能不能产生自己的中医解剖学,进而支持有特色的中国医学架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因子分析探索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采集193例PPPD病例症状、舌象、脉象,将每一症状、舌象、脉象作为一个统计变量,“有”则赋值为“1”、“无”则赋值为“0”,计算四诊信息的频数和频率,运用因子分析对高频症状、舌象及脉象进行非线性降维并提取公因子,得出病性、病位证素及中医证型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 频率排名前3位症状的依次为头晕(90.67%)、心烦(54.40%)、倦怠乏力(51.30%),舌象中舌质频率最高者为舌质暗红(22.28%),舌苔频率最高者为白苔(31.09%),脉象频率最高者为滑脉(41.97%)。利用因子分析共提取13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4.798%。整合相同的证素,共得到5个病性证素,依次是气滞(71.50%)、阴虚(24.35%)、血虚(22.28%)、气虚(17.10%)、痰湿(15.03%);5个病位证素,依次是肝(93.26%)、肾(24.35%)、脾(16.58%)、心(0.52%);6个中医证型,依次是肝郁气滞证(56.48%)、肝肾阴虚证(21.76%)、肝郁脾虚证(15.03%)、肾阴虚证(2.59%)、脾肾阴虚证(1.55%)、气血两虚证(0.52%)。结论 PPPD的病性证素以气滞为主,病位证素以肝为主,中医证型以肝郁气滞证为主。  相似文献   

19.
基于脉诊、舌诊信息提取与识别的诊断集成技术研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诊与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应用现代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集成多物理量传感器的脉诊信息采集与分析研究、舌诊信息的采集与分析研究,通过对数字化的四诊信息进行融合处理,提出基于脉诊、舌诊信息提取与识别为主的诊断信息集成技术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辨证加味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以及香砂六君子汤对中医证候和胃镜检查结果的疗效区别,探讨现代医学模式下中医药的临床治疗优势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将9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片联合多潘立酮片治疗,4周为1个疗程,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者加用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1周后停用抗菌素,1个疗程结束后评估证候积分及复查胃镜。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香砂六君子汤辨证加味治疗。【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6.7%,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镜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8.9%,治疗组的胃镜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种疗效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比较: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胃镜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74,P0.05),而对照组2种评价方法的疗效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Z=-0.662,P0.05),表明治疗组应用中医药治疗对证候的改善效果尤其明显。【结论】相对于单纯的西药治疗,香砂六君子汤辨证加味联合西药能明显提高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中医药对证候的改善具有更好的效果,在以证候尤其是患者自我感觉不适为主要表现的情况下,中医药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