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肺通气/灌注显像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价值及国人肺动脉血栓栓塞后肺血流灌注受损情况和受累肺段、肺叶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前瞻性描述性研究方法,将明确诊断为PTE的519例患者分为大面积、次大面积PTE组(249例)和非大面积(不含次大面积)PTE组(270例)。对519例急性PTE患者均进行了肺V/Q显像,其中有773例次与CT肺动脉造影(CTPA)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在治疗前行肺V/Q显像和CTPA的PTE患者中,PTE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3.3%和89.3%(P〉0.05);急性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6.9%和100%(P〈0.001);急性非大面积PTE组的检出率分别为98.2%和77.5%(P〈0.001)。肺V/Q显像示病变分布的特点为:右肺多于左肺,下叶多于上叶,背段多于前段。肺V/Q显像与CTPA的符合率比较:肺高于肺叶,肺叶高于肺段,溶栓组高于抗凝组。结论 肺V/Q显像在急性PTE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价值,与CTPA联合应用,可起到决定性的诊断作用。PTE患者肺内血栓的分布特点符合“浓度守衡定律”。  相似文献   

2.
肺通气/灌注显像诊断不典型亚肺段肺栓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核索肺通气/灌注(V/Q)显像对不典型亚肺段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患者141例,男58例,女83例,年龄(65.67±11.29)岁,其中下肢静脉病变史者14例,糖尿病、高脂血症史者45例,63例近期内行有创性诊断和治疗,另19例均无上述病史或诊疗史。所有患者行常规盼^99Tc^m-MAA和^99Tc^m气体显像后进行1—24个月的抗凝治疗,于治疗后再行肺灌注显像。将抗凝治疗前后肺灌注显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肺内放射性分布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再结合临床资料及其他影像检查综合判断不典型PE的诊断。结果141例患者肺灌注显像均显示某个肺野内不呈肺段或亚肺段分布的片状或小斑片状放射性分布稀疏区。肺通气显像示肺野内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未见放射性分布稀疏区。治疗后118例肺灌注显像显示双肺内放射性分布不同程度的增多或均匀。按肺野内放射性分布改善情况标准评价:抗凝治疗后恢复正常35例,显效49例,有效34例。总有效率为83.69%(118/141)。另23例肺内放射性分布无明显变化,视为无效。结论V/Q显像是诊断不典型亚肺段PE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肺通气/灌注显像对肺栓塞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观察肺栓塞(PE)溶栓和抗凝治疗效果中的价值。方法 对65例抗凝和溶栓治疗的PE患者,治疗前后分别给予^99Tc^m气体37-74MBq和^99Tc^m-聚合白蛋白(MAA)148—185MBq后行8个体位V/Q显像;并在治疗后不同时间多次重复V/Q显像。结 果44例PE患者296个受损肺段,单纯抗凝治疗1年半内,V/Q显像显示106个肺段恢复正常(35.8%),69个受损肺段改善(23.3%),121个肺段无改善(40.9%)。21例PE患者165个受损肺段,溶栓结合抗凝治疗后V/Q显像示有85个肺段恢复正常(51.5%),有29个肺段改善(17.6%),有51个肺段无改善(30.9%)。其中在PE发病7d内治疗效果最佳,单纯抗凝治疗7d与14d疗效之间比较及溶栓结合抗凝治疗7d与14d疗效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9和56.31,P〈0.05和〈0.01)。结论 V/Q显像能较好地评价PE抗凝和溶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与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比较,探讨肺V/Q显像诊断老年急性肺栓塞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0年44例年龄≥60岁的临床疑诊急性肺栓塞患者V/Q显像、CTPA及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龄73.50岁.V/Q显像分别以肺栓塞诊断前瞻性研究Ⅱ(PIOPEDⅡ)诊断标准及急性肺栓塞诊断前瞻性研究(PISA-PED)诊断标准作出诊断.以出院诊断为“最终诊断”,分别计算PIOPEDⅡ诊断标准、PISA-PED诊断标准、CTPA及临床Wills评分诊断结果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采用x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诊断标准结果间的差异,采用Kappa分析比较PIOPEDⅡ诊断标准及PISA-PED诊断标准间的一致性.结果 PIOPEDⅡ诊断标准、PISA-PED诊断标准、CTPA及临床Wills评分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分别为70.00% (14/20)、84.62% (22/26)、65.22%(15/23)和23.08%(3/13),除Wills评分外,余三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69~1.545,均P>O.05);四者特异性分别为80.00%(12/15)、61.11%(11/18)、93.75%(15/16)和9/10,CTPA最高(P<0.05);四者准确性分别为74.29%(26/35)、75.00% (33/44)、76.92%(30/39)和52.17%(12/23),除Wills评分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0.005~0.070,均P>0.05).V/Q显像PIOPEDⅡ诊断标准及PISA-PED诊断标准的诊断符合率为77.14%(27/35),Kappa=0.547,P<0.05.结论 V/Q显像和CTPA诊断老年急性肺栓塞的总体准确性相当.  相似文献   

5.
异常灌注评分法评价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治疗效果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异常灌注评分法对肺血栓栓塞症(PTE)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明确诊断为急性PTE的患者46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行肺灌注显像,2位核医学科医师分别对肺灌注显像图进行定性分析,随后采用异常灌注评分法和Parker创建的肺段评分法进行肺灌注显像结果判读,比较两者在判读结果方面的一致性及其相关性,并比较2种方法所示的治疗后灌注改善率。结果 2位医师对左肺灌注结果判读的一致性为100%(Kappa值为1.0),对右肺灌注结果判读的一致性为91.3%(Kappa值为0.69)。治疗前后2种灌注评分结果均有较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57和0.665,P均〈0.001)。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通过2种评分方法所计算的联合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70和0.771,P均〈0.001)。肺灌注改善率在2种评分方法之间无显著差异(P=0.128)。结论 异常灌注评分法判读简单,是评价PTE治疗效果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CTEPH的76例患者(男46例,女30例,年龄27~84岁)的肺V/Q断层显像结果,与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别计算核素显像与CTPA诊断CTEPH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应用SPSS 11.5软件行x2检验,对2种方法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同时对CTEPH患者V/Q显像受累肺段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最终确诊CTEPH 47例(肺动脉造影或病史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非CTEPH 29例.V/Q显像对CTEPH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9%(46/47)、86.2% (25/29)、93.4%(71/76)、92.0%(46/50)和96.2% (25/26),CTPA的检查对应结果分别为78.7% (37/47)、93.1% (27/29)、84.2% (64/76)、94.9% (37/39)和73.0%(27/37),V/Q显像的灵敏度(x2=5.818,P=0.012)和阴性预测值(x2=5.693,P=0.017)均高于CTPA.V/Q显像可以对CTEPH和特发性PAH及遗传性PAH进行鉴别诊断:CTEPH患者灌注显像呈肺叶、肺段分布的稀疏缺损区,而通气显像基本正常,特发性及遗传性PAH灌注显像则表现为不呈肺段分布的多发、散在的“斑片状”稀疏缺损区或血流灌注基本正常.在47例CTEPH患者的940个肺段中,肺灌注断层显像共检出585个(62.2%)受累肺段,平均每例患者有12.4个肺段受累,右肺受累比例明显高于左肺[36.2% (340/940)与26.1% (245/940);x2=40.85,P<0.01].结论 V/Q显像在CTEP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V/Q显像正常可排除CTEPH的诊断;而在临床高度怀疑CTEPH、CTPA与肺动脉造影检查均为阴性时,V/Q显像对CTEPH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肺灌注/通气显像与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评价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临床疑有PE患者30例,男女各15例,平均年龄(38.2±13.9)岁。均行胸部X线片检查、核素V/Q显像和肺动脉造影。11例患者在行肺灌注显像时,选择双侧足背静脉注射肺灌注显像剂,同时完成双下肢静脉显像。结果30例患者中22例V/Q显像示不相匹配的肺叶、肺段或多发亚肺段的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提示为PE;但肺动脉造影证实22例中20例为PE。8例患者的V/Q显像为相匹配的肺叶、肺段或多发亚肺段的稀疏或缺损,提示不是PE,与肺动脉造影结果一致。核素V/Q显像诊断PE的灵敏度为100%(20/20例),特异性为80.0%(8/10例),准确性为93.3%(28/30例)。X线胸片和核素下肢静脉显像有助于PE的正确诊断。结论多数PE患者通过核素肺V/Q显像结合X线胸片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少数肺V/Q显像与临床表现不符的患者需行肺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8.
肺通气/灌注显像对肺动脉血栓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患儿的核素肺V/Q显像表现及该项检查在BO患儿临床诊断、病情评估、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感染中心确诊的30例BO患儿(男18例,女12例,年龄7个月~ 14岁)的核素肺V/Q显像资料,对不同病情和不同预后的BO患儿分别加以分析,比较其各自累及的肺段数.结果 30例BO患儿肺灌注显像异常25例(83.3%),肺通气显像异常27例(90.0%).异常肺V/Q匹配者13例(48.1%),不匹配者1例(3.7%),反向不匹配者13例(48.1%).3例轻度病情患儿中,1例肺V/Q显像正常,另2例仅1个肺段受累.10例中度病情患儿肺灌注显像异常平均累及3.7个肺段,肺通气显像异常平均累及5.6个肺段.17例严重病情患儿平均6.0个肺段肺灌注显像异常,平均8.2个肺段肺通气显像异常.30例患儿出院后随访到24例,其中8例病情加重患儿肺灌注显像异常累及肺段数量及受损程度明显高于16例复查好转患儿.结论 BO患儿的肺V/Q显像呈现肺段性、多发性肺灌注和(或)通气稀疏或缺损.该显像方法对BO患儿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肺灌注显像结合X线胸片诊断急性肺栓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肺灌注显像/x线胸片检查(Q/X)替代肺灌注/通气显像(Q/V)用于急性肺栓塞诊断的可行性。方法72例疑诊急性肺栓塞,且肺灌注显像显示至少有一个肺段灌注缺损的患者,24h内行x线胸片检查和肺通气显像,比较Q/X和QIV的诊断符合率和准确性。结果Q/x与Q/V结果的符合率为84.7%,Q/x对Q/V的阳性预测值为83.7%,阴性预测值为87.0%。在该组病例中,Q/X诊断急性肺栓塞的灵敏度为94.9%,特异性为63.6%,准确性为80.6%;而Q/V则分别为94.9%,78.8%和87.5%。5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Q/X均显示不匹配,而Q/v均显示匹配,两者结果不同。结论对于多数疑诊急性肺栓塞患者,Q/X可以替代Q/v用于诊断,但对于COPD患者应选择Q/V。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99Tcm 大颗粒聚合白蛋白 (MAA)肺灌注显像研究肾病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无症状肺栓塞发病情况。方法  75例肾病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而无任何肺部疾病临床症状的患者 ,均经临床和超声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同时进行99Tcm MAA下肢静脉和肺灌注显像 ,其中 45例并行99Tcm DTPA肺通气显像。结果 ① 75例患者中有 83% (62例 )发生下肢窝静脉以下血栓 ;②99Tcm MAA肺灌注显像示 61% (4 6例 )患者发生肺栓塞 (2 8例为单侧肺栓塞 ,18例为双侧肺栓塞 ) ;③ 45例患者99Tcm DTPA肺通气显像未见异常。结论 大部分肾病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伴有无症状性肺栓塞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肺显像应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2.
^99mTc—P357血栓显像诊断急性肺栓塞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评价99mTcP357血栓显像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对7例疑有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患者,经静脉注射99mTcP357,1和2小时后行肺平面及断层显像,并与99mTc大颗粒聚合白蛋白肺灌注显像、肺动脉造影、超高速CT、DSA和螺旋CT对比。结果:4例急性肺栓塞中3例99mTcP357血栓显像阳性,1例溶栓后1个月血栓显像为阴性;另外3例显像结果为阴性,临床诊断分别为慢性肺栓塞、肺血管炎和高血压。初步临床研究表明,99mTcP357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99Tcm-MAA对完全旷置右心手术后肺血分布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完全旷置右心手术对肺血分布的影响.方法应用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肺灌注显像对14例改良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ETCPC)患者手术前后的肺血分布情况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术后右肺与左肺血流灌注量比值为1.16±0.16,高于术前的0.96±0.11(P<0.05).术后肺野上段血流灌注量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段血流灌注量增加(P<0.01),其上/下段比值为0.22±0.08,低于术前的0.44±0.09(P<0.01).结论改进的手术方法仍可保持右肺的相对优势灌注血流.其术后明显的坠积性肺淤血状态可能与远期肺动静脉瘘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以及活动耐力受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ROC分析方法对比一日法肺V/Q断层显像与传统平面显像在PE诊断中的效能.方法 对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北京市6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收治的确诊或疑诊急性或亚急性PE,且Wells评分≥2分或血浆D-二聚体>500 μg/L的患者272例,均行一日法肺V/Q平面及断层显像.肺V/Q平面显像结果参照PE诊断前瞻性研究Ⅱ(PIOPEDⅡ)标准,分为PE高度可能性(确诊PE)、中度或低度可能性(不能确定)、极低度可能性或肺灌注正常(排除PE),灌注显像结果也分为确诊PE、不能确定(非特定疾病典型表现的多发V/Q异常)、排除PE.全部患者显像后随访6个月.最终以综合分析各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临床可能性评估和6个月的随访结果来判定为确诊或排除PE.应用Kappa检验分析2种显像方法结果的一致性,应用x2检验对肺V/Q断层显像和平面显像在PE诊断上的常用评价指标进行比较;运用ROC曲线分析,计算并比较(Z检验)各AUC及其95% CI;比较2种方法不确定诊断率的差异.结果 肺V/Q断层显像在诊断PE中的不确定诊断率(1.8%,5/272)仅为平面显像(9.2%,25/272)的1/5.以最终诊断为标准,肺V/Q断层和平面显像对272例PE的诊断指标分别为:Se 83.6% (117/140)与78.3%(101/129,x2=1.217,P>0.05),Sp 89.8% (114/127)与94.9%(112/118,x2=2.269,P>0.05),PPV 90.0%(117/130)与94.4% (101/107),NPV 83.2% (114/137)与80.0%(112/140),Ac 86.5%(231/267)与86.2% (213/247).2种显像方法诊断PE的符合率为84.9%(231/272,Kappa=0.727,P<0.05),一致性较好.运用ROC分析2种显像方法的AUC及95% CI,断层显像分别为0.891 (0.848 ~0.933),平面显像分别为0.865(0.819~0.911)(Z=2.65和2.03,均P<0.05),提示肺V/Q断层显像对PE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结论 一日法肺V/Q断层显像较平面显像显著降低PE不确定诊断的比例,明显提高V/Q显像的临床实用性;肺V/Q断层显像在诊断PE的总体效能上高于平面显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ETCPC)术腔静脉与肺动脉不同连接方式对肺血分布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ETCPC术后存活患者,其中12例下腔静脉-肺动脉吻合口位于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口左侧者,为左侧组,另12例吻合口在右侧者,为右侧组,计算双侧肺动脉心包外横截面积与体表面积的比值(肺动脉指数,PAI),应用99Tcm-聚合白蛋白(MAA)肺灌注显像观察2组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肺血流灌注.结果2组术后双肺放射性计数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右侧组随访时右/左肺血流灌注比值(R右/左)为1.15±0.19,而左侧组为0.97±0.26.2组术后随访与术后早期相比上/下肺野灌注比值(R上/下)均增加,右侧组R 上/下=0.94±0.17(t=1.794,P<0.05);左侧组R 上/下=0.92±0.16(t=1.857,P<0.05).单侧肺放射性计数与PAI间呈正相关(r=0.748,P<0.01).结论ETCPC术后两侧肺血流灌注量的多少及分布主要取决于两侧肺血管床的发育状态及肺血管阻力的高低.随访时出现的肺血反常分布可能与远期肺动静脉瘘及活动耐力受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